Current Biology | 北大瞿禮嘉課題組揭示擬南芥花粉管細胞完整性調控新機制

2021-03-01 BioArt植物

2019年9月26日,Current Biology 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瞿禮嘉課題組題為LLG2/3 are co-receptors in BUPS/ANX-RALF signaling to regulate Arabidopsis pollen tube integrity 的研究論文,揭示了擬南芥中兩個糖基化磷脂醯肌醇錨定蛋白 (GPI-AP) LLG2和LLG3作為RALF4/19-BUPS/ANX受體複合體的共受體調控花粉管細胞的破裂。

在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過程中,花粉管是精細胞的運輸載體,它經歷與雌方多種組織和細胞的相互作用,最終將精細胞送至雌配子體進行雙受精。因此,花粉管的細胞完整性對精細胞的順利傳送至關重要,即花粉管既要在極性生長過程中保持一定的細胞完整性,防止精細胞提前釋放,又要在胚珠中及時破裂,為雙受精進一步進行準備。瞿禮嘉課題組2017年的工作發現,花粉管細胞完整性的維持及破裂過程主要受RALF4/19/34-BUPS/ANX信號複合體調控。他們發現花粉管特異表達的BUPS1/2受體通過與同屬CrRLK1L (Catharanthus roseus receptor-like kinase) 受體家族的ANX1/2受體形成受體複合體,通過識別花粉管自分泌的快速鹼化因子 (Rapid ALkalinization Factor, RALF) 家族成員RALF4/19小肽維持花粉管的細胞完整性,而通過識別胚珠分泌的RALF34小肽控制使得花粉管破裂並釋放精細胞 (Ge et al., Science, 2017) 。

已有的研究發現,GPI-AP蛋白LRE和LLG1可以作為分子伴侶參與FER受體所介導的信號途徑,而FER受體與BUPS1/2和ANX1/2一樣同屬CrRLK1L受體家族(Tsukamoto et al., Plant Journal, 2010; Li et al., eLife, 2015)。為了鑑定參與花粉管細胞完整性調控的其他因子,瞿禮嘉課題組在系統地分析了擬南芥中的GPI-AP基因之後,發現了兩個與LRE/LLG1相似、其相互之間序列又非常相似的GPI-AP基因LLG2和LLG3,這兩個基因在花粉中大量表達。隨後他們採用CRISPR/Cas9基因敲除技術將這兩個基因敲除,獲得了llg2 llg3雙突變體。llg2 llg3雙突變體存在嚴重敗育的表型,雄配子體傳遞率幾乎為零;重要的是,體外萌發的llg2 llg3突變體花粉管提前發生破裂。這一系列表型與anx1 anx2、bups1 bups2和ralf4 ralf19等相關突變體的表型非常相似,暗示著LLG2/3可能參與了RALF4/19-BUPS/ANX信號複合體所介導的信號通路。


Loss of LLG2/3 Contributes to Defects in Pollen Tube Integrity

之後,通過一系列生物化學實驗,他們發現LLG2/3不僅可以直接結合RALF4/19小肽,還可以與BUPS1/2和ANX1/2受體的胞外域直接相互作用。更為有趣的是,當在體外pull-down實驗體系中加入RALF4/19小肽時,可以顯著加強LLG2/3與BUPS1/2、ANX1/2受體胞外域之間的相互作用。同時,他們還通過蛋白截短實驗找到了LLG2/3、RALF4/19和BUPS1/2以及ANX1/2中負責相互作用和活性控制的區域。這些發現提供了直接證據,證明LLG2/3可能作為共受體參與BUPS/ANX受體複合體識別RALF4/19小肽過程。因此,LLG2/3共受體的發現完善了RALF4/19-BUPS/ANX複合體維持花粉管細胞完整性的分子機理,也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植物受精過程中信號交流的理解與認識。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瞿禮嘉課題組在擬南芥花粉管細胞完整性調控機理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近期他們已受邀為 New Phytologist  (Tansley Insights) 撰寫綜述論文 (Ge, et al., New Phytologist, 2019)。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瞿禮嘉教授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他實驗室的博士後葛增祥博士、北大-清華聯合生命中心2016級博士研究生趙玉玲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麻薩諸塞大學安姆斯特分校Alice Y. Cheung教授和Hen-Ming Wu教授、德國雷根斯堡大學Thomas Dresselhaus教授、美國Rutgers大學董娟博士、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顧紅雅教授和肖俊宇研究員等也參與了其中部分工作。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博士後基金和北大-清華聯合生命中心的資助。

https://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19)31081-4

相關焦點

  • 瞿禮嘉課題組在Science發文揭示植物中調控花粉管細胞完整性與精細胞釋放的分子機制
    tube integrity and sperm release are regulated by RALF-mediated signaling」在線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上,該論文首次找到了擬南芥有性生殖過程中參與控制花粉管細胞完整性與精細胞釋放的信號分子及其受體複合體,並揭示了該過程的分子調控機制。
  • 俞皓團隊揭示TFL1蛋白在擬南芥胚乳中轉運調控種子大小的新機制
    因此,解析種子大小調控的分子機制,能為作物的高產育種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基因資源。北京時間2020年8月24日晚23時,《自然—植物》在線發表新加坡國立大學俞皓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TERMINAL FLOWER1 (TFL1)蛋白在模式植物擬南芥胚乳中轉運調控種子大小的新機制。植物種子通常由胚、胚乳和種皮三部分構成。
  • 中外團隊揭示被子植物受精過程關鍵機制—新聞—科學網
    剛剛授粉的擬南芥花,摘掉了鏡頭前面的萼片和花瓣。段巧紅供圖 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是種子形成的關鍵環節。同時,花管粉受精具有種屬特異性(生殖隔離)和花粉管與雌配子體的一對一的關係。也就是說一個雌配子體只允許一根花粉管進入。」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瞿禮嘉告訴《中國科學報》,在被子植物中,由於精細胞已經沒有鞭毛作「動力系統」,因而只能像「貨物」一樣由花粉管被動運輸至雌配子體中進行受精。花粉管受到胚珠分泌的多種吸引物質的吸引,精準導向進入雌配子體中。
  • 同濟大學醫學院癌症中心王平課題組揭示腫瘤幹細胞調控新機制
    同濟大學醫學院癌症中心王平課題組揭示腫瘤幹細胞調控新機制 來源:醫學院   時間:2019-01-02  瀏覽:
  • 鄧興旺實驗室陳浩東課題組發現植物向重力性與向光性調控的新機制
    of Plant Hypocotyl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SmallAuxinUpRNA(SAUR)家族基因的不對稱表達在植物向重力性與向光性中的作用機制,完善了植物向性調控中生長素下遊的信號通路。陳浩東課題組首先通過大豆的組學分析,鑑定到一組重力刺激後在大豆胚軸兩側不對稱分布的SAUR基因。而後,分析獲知它們在擬南芥中同源性最高的是SAUR19亞家族基因,並通過遺傳學實驗證實擬南芥中SAUR19亞家族基因的不對稱表達對於植物向重力性與向光性均是必需的。進一步深入研究表明,SAUR19亞家族基因的不對稱表達依賴於轉錄因子ARF7與ARF19的作用。
  • 李家洋課題組在擬南芥生長素合成調控機理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李家洋課題組在擬南芥生長素合成調控機理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來源: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4-17   今日/總瀏覽:1/3945
  • 《植物細胞》發表瞿禮嘉課題組在植物肌醇原初功能的研究新進展
    近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蛋白質與植物基因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瞿禮嘉教授實驗室最新在線發表在《植物細胞》(Plant Cell)上的研究成果為解答這一科學問題提供了重要證據。這項研究得到了化學學院趙美萍教授研究組的大力支持,是生命科學學院與化學學院科研合作的又一重要成果。
  • 遺傳發育所揭示植物長距離信號傳導和碳-氮平衡調控新機制
    遺傳發育所揭示植物長距離信號傳導和碳-氮平衡調控新機制 2016-02-14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傅向東課題組研究發現,擬南芥光信號途徑的bZIP轉錄因子——HY5蛋白能夠從植物地上部長距離移動至根系,自激活根系HY5基因表達,同時激活高親和性硝酸根轉運蛋白基因
  • Nature Plants楊維才:NMT測到mlo5/9突變體花粉管鈣吸收異常
    Nature Plants | 中科院遺傳所楊維才課題組發現花粉管中新的信號通路,揭示其調控花粉管導向的機制期刊:Nature Plants主題:MLO整合胚珠信號和Ca2+信號影響花粉管導向標題:Integration of ovular
  • 復旦大學發現內耳幹細胞調控新機制—再登Stem Cells雜誌封面
    復旦大學發現內耳幹細胞調控新機制—再登Stem Cells雜誌封面 2020-07-08 17: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課題組揭示植物幹細胞如何免疫病毒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課題組揭示植物幹細胞如何免疫病毒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分子與細胞生物物理研究部趙忠教授課題組
  • 北大劉穎組封面文章揭示細胞非自主性線粒體UPR新機制
    UPR新機制,該文還被選為封面文章於2016年11月8日見刊,另據悉,Cell Research還將針對該文發表評述性文章(RESEARCH HIGHLIGHTS)。Proteostasis的維持對於幾乎所有生命體都是必需的,且很多時候其背後的調節機制在不同的物種間(從低等到高等)是高度相似和保守的,因此科學家們經常會利用一些構造相對簡單且容易培養和操作的低等模式生物來作為研究對象,揭示proteostasis調控的生物學奧秘。
  • 陳曉亞院士課題組發現植物抗蟲調控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陳曉亞院士課題組在一項研究中發現了植物抗蟲反應的這種時序性變化及調控機制。1月9日晚上6點,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茉莉素是最重要的植物抗蟲激素。在正常情況下,茉莉素信號處於靜止狀態。當植物遭受昆蟲襲擊時,一類被稱為JAZ的蛋白迅速降解,釋放茉莉素信號從而激發抗蟲反應。
  • 生命學院戚益軍研究組報導葉綠體逆行信號調控擬南芥microRNA生成...
    生命學院戚益軍研究組報導葉綠體逆行信號調控擬南芥microRNA生成的重要機制清華新聞網12月29日電 12月27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植物生物學研究中心戚益軍研究組在《發育細胞》(Developmental 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葉綠體到細胞核逆行信號調控擬南芥microRNA生成」(Chloroplast-to-Nucleus
  • 南開大學團隊揭示B肝病毒轉錄複製調控新機制
    日前,他們在生物醫學領域學術期刊《Theranostics》上發文,首次報導了「組蛋白乙醯轉移酶HAT1信號通路促進HBV cccDNA(B肝病毒共價環狀閉合DNA)微小染色體組裝和表觀遺傳修飾」的新機制,為臨床清除HBVcccDNA和治療B肝提供了新的潛在靶點。  B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的慢性感染可導致肝炎、肝硬變和肝癌。
  • 研究人員揭示耗竭CD8T細胞的發育生物學
    研究人員揭示耗竭CD8T細胞的發育生物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14 12:49:48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E.
  • 上海交大農業與生物學院薛紅衛課題組揭示植物生長素代謝和根發育...
    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Plant Physiology在線發表了農業與生物學院薛紅衛課題組研究成果「PI4Kγ2 interacts with E3 ligase MIEL1 to regulate auxin metabolism and root development」。
  • 上海生科院解析真核生物基因表達調控的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染色質修飾與mRNA轉錄起始及加工的相互依存關係,兩者協同作用,以提高成熟mRNA及基因表達的水平。  生物體內編碼基因要正確執行其功能,需要經歷DNA的複製、轉錄和翻譯過程,即基因表達過程。真核生物基因表達的轉錄前水平調節是基因表達調控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mRNA前體的轉錄起始在表觀遺傳學水平上受到多種轉錄因子以及染色質修飾與重塑的調控。
  • NAR|西南大學羅克明團隊揭示次生壁生物合成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因此,解析次生壁合成的調控機制具有重要意義。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遺傳和分子研究表明,次生壁的生物合成受到多級轉錄調控網絡的精確調控,其中幾個NAC家族轉錄因子被鑑定為次生壁發育的開關基因:在擬南芥中, NST1和SND1兩個NAC家族轉錄因子的同時突變特異的導致纖維細胞中次生細胞壁增厚的嚴重減少。
  • NAR | 西南大學羅克明團隊揭示次生壁生物合成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遺傳和分子研究表明,次生壁的生物合成受到多級轉錄調控網絡的精確調控,其中幾個NAC家族轉錄因子被鑑定為次生壁發育的開關基因:在擬南芥中, NST1和SND1兩個NAC家族轉錄因子的同時突變特異的導致纖維細胞中次生細胞壁增厚的嚴重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