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亞院士課題組發現植物抗蟲調控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2020-12-16 科學網

 

從發芽生長到開花結實,植物要面對不同種群、日益頻繁的害蟲侵襲,而過於活躍的防禦反應大量消耗物質與能量,影響植物正常的生長發育。那麼,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是如何調節自己的抗蟲反應呢?已知動物和人在一生中免疫反應由盛到衰,這一現象被稱為免疫衰老。一個有趣的問題是,植物抗蟲抗能力是否也會衰退呢?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陳曉亞院士課題組在一項研究中發現了植物抗蟲反應的這種時序性變化及調控機制。1月9日晚上6點,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茉莉素是最重要的植物抗蟲激素。在正常情況下,茉莉素信號處於靜止狀態。當植物遭受昆蟲襲擊時,一類被稱為JAZ的蛋白迅速降解,釋放茉莉素信號從而激發抗蟲反應。陳曉亞、毛穎波領導的課題組分析了模式植物擬南芥在不同生長期的抗蟲能力,發現防禦響應由強變弱,但抗蟲性卻由弱變強。這種相反相成的抗性變化是如何調控的呢?通過與該所王佳偉課題組合作,研究人員發現微小核酸miR156在茉莉素信號輸出過程中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

毛穎波研究員解釋說,miR156被稱為植物的年齡因子,其水平隨著植物的生長穩步下降,導致所靶向的SPL蛋白含量逐漸升高,促進植物的成熟並最終進入生殖期開花結果。研究發現,SPL能夠與防禦開關蛋白JAZ結合併阻礙其降解,導致抗蟲反應弱化。既然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抗蟲反應呈衰減趨勢,又是什麼使得成年期植物反而更加抗蟲呢?俗話說「薑是老的辣」,老植物可能積累更多的有生物活性防禦化合物。這啟發了研究人員對擬南芥中的次生代謝物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抗蟲成分(如芥子糖苷)的確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穩定積累,不斷充實植物的組成性、持久性抗蟲能力,從而彌補了抗蟲激素信號的衰減。

「蟲害是農業生產和林木保護的巨大威脅,不僅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大量使用農藥還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陳曉亞表示,這項發現不僅揭示了植物精妙的抗蟲機制,對設計更加科學合理的害蟲防治策略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相關焦點

  • 陳曉亞院士研究組讓解毒酶華麗轉身—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陳曉亞院士研究組在最新研究中發現糖代謝解毒酶能夠催化植物天然產物的芳香化。1月14日,該研究成果論文在線發表於《自然—化學生物學》。   解毒酶功能強大,是生物體必不可少的清道夫。
  • 中科院植物所解析果實成熟作用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揭示了果實成熟調控的新機制,為闡明成熟調控網絡提供了新思路。   通過比較番茄果實不同成熟階段的變化,以及野生型和成熟缺陷突變體果實差異,研究人員發現,RNA甲基化修飾在果實成熟過程中展現出動態變化趨勢,RNA甲基化整體水平隨著果實成熟逐漸下降,與DNA甲基化類似;在成熟缺陷突變體中,伴隨著DNA超甲基化,RNA甲基化整體水平也更高。
  • 鄧興旺實驗室陳浩東課題組發現植物向重力性與向光性調控的新機制
    在植物向重力性與向光性生長的過程中,莖或根的彎曲生長均依賴於生長素的不對稱分布。有趣的是,當植物的生長偏離豎直方向感受到重力刺激後,莖與根中的生長素都在下側有更多積累,然而莖會逆重力向上生長,根卻向重力向下生長。因此,向性生長中生長素下遊的信號通路在植物不同器官中存在特異性,它們最終決定植物的器官向哪個方向彎曲生長,但是具體的分子機制很不清楚。
  • 復旦發現調控腦皮層中間神經元環路發育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禹永春課題組發現了調控腦皮層中間神經元環路發育的新機制,並且揭示了在腦皮層發育早期腦皮質
  • 中國科學院陳曉亞院士應邀來校為生物學「菁英班」上新學期第一課
    2月28日上午,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陳曉亞院士,以「植物次生代謝研究」為題為生物學「菁英班」上了新學期第一課。報告會由生命科學學院常務副院長苗雨晨主持。陳曉亞院士就植物生理學回顧與展望為題,結合植物生理學的發展,回顧了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人們對植物科學的認知和研究情況,系統總結了我國現代植物生理學的重大進展,強調了植物科學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指出了植物生理學未來主要發展方向。他結合自身研究,系統講解了植物次生代謝定義、類型、代謝調控方式以及重要次生代謝的發現和應用前景。
  • 代謝調控血栓形成的新機制和治療新靶點被揭示—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劉俊嶺課題組與孫海鵬課題組合作首次將支鏈胺基酸(BCAA)代謝與血小板功能和血栓風險建立緊密聯繫,揭示了一個全新的BCAA代謝調控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的機制
  • 科學家發現乙醯膽鹼調控大腦學習記憶新機制 —新聞—科學網
    乙醯膽鹼生理功能示意圖(抑制海馬高頻ripple振蕩,確保theta節律的主導地位) 5月6日,記者從華東師範大學獲悉,該校腦功能基因組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林龍年教授團隊在最新研究中闡述了乙醯膽鹼調控大腦學習記憶的新機制
  • 陳曉亞院士:轉基因問題專家怎麼說都要被罵—新聞—科學網
    組委會於17日下午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中美科學家關於轉基因的共識。 原北京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許智宏坦言,轉基因的研發在科學界其實並沒有爭議。社會上那些不科學、不理性的爭議已經阻礙了一些成熟的轉基因產品市場化造福於人民。中科院遺傳研究所研究員姜韜則表示,像轉基因這樣在全球範圍內都引起廣泛討論的,在科學發展史上是沒有先例的。
  • 中科院院士陳曉亞做客雲南師範大學西南聯大講壇
    中新網雲南新聞5月31日電(陳靜)31日,「西南聯大講壇」第三十六講暨「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科學道德主題宣講報告會在雲南師範大學舉行。著名植物生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曉亞應邀為師生們帶來一場題為「神奇的植物與美好的人生」的精彩講座。
  • 花開有時的基因奧秘—新聞—科學網
    近日,安徽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抗逆育種與減災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教授李培金課題組在《自然—通訊》在線發表最新研究論文,揭示了擬南芥花期自然變異的調控新機制。   開花時間的多樣性 開花時間是關鍵的農藝性狀,對植物產量和品質有著重要影響。一般來說,每種植物都有最佳花期,在這個期間開花,能實現穩產高產。
  • 李傳友研究組解析茉莉酸調控植物免疫的轉錄重編程
    對應於機械傷害、咀嚼式昆蟲和死體營養型病原菌的侵害,植物激活茉莉酸信號通路,啟動並級聯放大茉莉酸介導的轉錄重編程,從而產生有效的防禦反應。但目前對茉莉酸激活植物免疫轉錄重編程的機理所知甚少。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傳友研究組長期以番茄為模式研究茉莉酸調控植物免疫的分子機理。
  • 遺傳發育所揭示植物長距離信號傳導和碳-氮平衡調控新機制
    遺傳發育所揭示植物長距離信號傳導和碳-氮平衡調控新機制 2016-02-14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然而,人們對於植物如何實現地上部與根系之間協調的分子調控機制還不是十分清楚。
  • 植物和昆蟲的博弈--中國數字科技館
    文章數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  植物抗蟲的十八般武藝   植物為昆蟲提供食物,昆蟲幫助植物傳粉,經過多年研究,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的陳曉亞(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團隊解析了棉酚的生物合成途徑及其調控,先後克隆了催化棉酚合成的3個關鍵合酶。
  •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曉亞:生命的傳遞 分子遺傳
    vid=450488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曉亞:生命的傳遞 分子遺傳植物遺傳學是研究植物遺傳和變異規律性的科學,多年來,我國用這門科學知識有效提高了糧食產量。如今,隨著研究的深入,遺傳學不再局限於從宏觀方面研究生物的性狀,而是上升至從分子結構層面來探討生物遺傳規律。
  • 復旦大學發現內耳幹細胞調控新機制—再登Stem Cells雜誌封面
    復旦大學發現內耳幹細胞調控新機制—再登Stem Cells雜誌封面 2020-07-08 17: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微生物所發現植物布尼亞病毒「情商EQ」基因
    MYC家族是其激活所調控的下遊多種抗蟲相關次生代謝物質的合成代謝相關的基因所必需的,例如萜烯類化合物揮發物和芥子油苷(glucosinolate)等,這種病毒對關鍵抗蟲調控轉錄因子的「值得注意的是,該項研究成果同該課題組早先發表的植物雙生病毒與其媒介昆蟲煙粉蝨形成的互惠共生關係,有很多相似點,例如其宿主靶標蛋白均趨同靶向為MYC家族轉錄因子(Li et al.
  • 研究揭示鈣通道蛋白調控水稻對低溫響應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萬建民院士團隊系統闡釋了鈣通道蛋白OsCNGC9調控水稻對低溫響應和耐受的分子機制。
  • 同濟大學醫學院癌症中心王平課題組揭示腫瘤幹細胞調控新機制
    同濟大學醫學院癌症中心王平課題組揭示腫瘤幹細胞調控新機制 來源:醫學院   時間:2019-01-02  瀏覽:
  • 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發現,藍藻中含有一種名為「Rubisco」的酶在光合作用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其工作機制卻長期未被認識。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周叢照和陳宇星課題組經過長期的研究,闡明了藍藻RuBisCO酶組裝的分子機理,發現RuBisCO成熟過程的多層次精細動態調控網絡,為人工改造RuBisCO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成果5月25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植物》。
  • 張立新:植物「捕光者」—新聞—科學網
    植物吸收太陽光能、轉化二氧化碳、釋放氧氣,作為自然界最重要、最基本的化學反應過程——光合作用,看似簡單平淡,實則深刻複雜。 「解析光合作用分子機制,發掘和解析調控相關的功能基因,從而提高植物的光能高效利用效率,尤其在逆境條件下的效率,培育高光適應強的作物品種,可為提高作物產量提供科技支撐。不過,這個問題仍未完全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