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曉亞:生命的傳遞 分子遺傳

2020-12-16 新華網客戶端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450488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曉亞:生命的傳遞 分子遺傳

植物遺傳學是研究植物遺傳和變異規律性的科學,多年來,我國用這門科學知識有效提高了糧食產量。如今,隨著研究的深入,遺傳學不再局限於從宏觀方面研究生物的性狀,而是上升至從分子結構層面來探討生物遺傳規律。根據DNA四種鹼基不同的排列順序,有目的地、精確地改造基因的精細結構以確定這些變化對表型性狀的直接影響。

 

主講人:

陳曉亞: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作者: 科技前沿大師談 [責任編輯: 鍾豔平]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陳曉亞院士應邀來校為生物學「菁英班」上新學期第一課
    2月28日上午,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陳曉亞院士,以「植物次生代謝研究」為題為生物學「菁英班」上了新學期第一課。報告會由生命科學學院常務副院長苗雨晨主持。生命科學學院專業教師、「菁英班」學生和研究生近400人聆聽報告。陳曉亞院士就植物生理學回顧與展望為題,結合植物生理學的發展,回顧了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人們對植物科學的認知和研究情況,系統總結了我國現代植物生理學的重大進展,強調了植物科學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指出了植物生理學未來主要發展方向。
  • 中科院院士陳曉亞做客雲南師範大學西南聯大講壇
    中新網雲南新聞5月31日電(陳靜)31日,「西南聯大講壇」第三十六講暨「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科學道德主題宣講報告會在雲南師範大學舉行。著名植物生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曉亞應邀為師生們帶來一場題為「神奇的植物與美好的人生」的精彩講座。
  • 【學術前沿】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陳曉亞研究組繪製擬南芥葉片...
    【學術前沿】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陳曉亞研究組繪製擬南芥葉片胞外囊泡脂質圖譜 2020-07-30 18: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陳曉亞院士研究組讓解毒酶華麗轉身—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陳曉亞院士研究組在最新研究中發現糖代謝解毒酶能夠催化植物天然產物的芳香化。1月14日,該研究成果論文在線發表於《自然—化學生物學》。   解毒酶功能強大,是生物體必不可少的清道夫。
  • 陳曉亞院士:轉基因問題專家怎麼說都要被罵—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 資料 由中國科學院與美國科學院共同主辦的「全球轉基因農作物發展現狀和未來展望國際研討會」10月16日至17日在武漢舉行。 組委會於17日下午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中美科學家關於轉基因的共識。 原北京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許智宏坦言,轉基因的研發在科學界其實並沒有爭議。社會上那些不科學、不理性的爭議已經阻礙了一些成熟的轉基因產品市場化造福於人民。
  • 詩詞教授問植物學院士:《鹿鳴》寫的這兩種植物是什麼?
    今天上午舉行的「心中的江南」科學與藝術對話活動上,央視《中國詩詞大會》命題專家、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方笑一與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陳曉亞進行了一次富有趣味的對話,向觀眾科普了黃花蒿、青蒿素、黃芩等植物藥的知識。
  • 中國科學院公布2007年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中新網8月30日電 中國科學院今日在其官方網站上公布了「2007 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據悉,中科院各學部院士對本學部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進行了通信投票,經中國科學院各學部常委會審議,確認初步候選人145 位。
  • 中科院院士張明傑,任南科大生命科學學院首任院長
    隨後,邱宣,于洋,郭雨蓉,薛其坤,陳十一,李鳳亮,南科大副校長兼教務長張東曉,中國科學院院士、南科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張明傑共同為生命科學學院成立揭牌」。上述消息意味著,中科院院士張明傑已出任南科大生命科學學院首任院長。在儀式上,張明傑表達了對生命科學學院未來發展的期望。
  • 【大數據分析】中國科學院大學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招生簡章複試分數線報錄比真題答案考研經驗分享
    >  昆蟲發育與環境適應的分子機制  人工合成生物與先進生物製造研究所導師介紹院士專家:沈善炯,微生物生化和分子遺傳學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42年畢業於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生物系主持SARS分子流行病學和SARS冠狀病毒進化研究,為認識該病毒的動物源性及其從動物間傳播到人間傳播過程中基因組、特別是關鍵基因的變異規律奠定了基礎。 陳曉亞,植物生理學家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生物學系,1985年在英國裡丁(Reading)大學獲博士學位。
  • 中國科學院新增53名院士和9名外籍院士(名單)
    原標題:中國科學院新增53名院士和9名外籍院士(名單)   據中國科學院網站消息,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2013年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53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9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中國科學院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公布
    人民網北京11月28日電(趙竹青)2017年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6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16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名單今日正式對外公布。這次院士增選工作是改進完善院士制度後進行的第二次增選。增選工作於2017年1月1日正式啟動,經過推薦、通信評審、公示、會議評審以及全體院士終選投票等程序,2017年共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61人。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1人,化學部9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3人,地學部10人,信息技術科學部6人,技術科學部12人。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4.1歲,最小年齡46歲,最大年齡67歲,60歲(含)以下的佔91.8%。新當選院士中有3名女性。
  • 陳曉亞院士課題組發現植物抗蟲調控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陳曉亞院士課題組在一項研究中發現了植物抗蟲反應的這種時序性變化及調控機制。1月9日晚上6點,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茉莉素是最重要的植物抗蟲激素。在正常情況下,茉莉素信號處於靜止狀態。當植物遭受昆蟲襲擊時,一類被稱為JAZ的蛋白迅速降解,釋放茉莉素信號從而激發抗蟲反應。
  • 分子角度解決中藥領域關鍵問題
    2015年,黃璐琦與劉昌孝院士共同主編的《分子生藥學(第三版)》出版,該書對分子生藥學成果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總結。現在,分子生藥學學科的基礎理論已經建立,其具有獨立的研究內容和成熟的技術方法,並已形成道地藥材形成的分子機理研究、藥用植物分子系統研究、中藥分子鑑定研究、珍稀瀕危中藥資源的遺傳多樣性分析與保護研究等七個穩定的研究方向。
  • 《院士領銜 第三屆「百校科普嘉年華」即將啟幕》
    ,專家授課)康樂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生態學家和昆蟲學家、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河北大學校長楊煥明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印度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德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 南京地區新增8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2019年新增院士名單。東南大學有兩人,南京大學、南京醫科大學、紫金山天文臺、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第63研究所分別有1人當選。
  •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柴繼傑、王宏偉與中科院遺傳所周儉民合作在...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柴繼傑、王宏偉與中科院遺傳所周儉民合作在《科學》背靠背發表兩篇研究長文在植物免疫研究領域獲得重大突破:發現與解讀抗病小體清華新聞網4月5日電 在長期對抗病原生物的過程中,植物進化出了複雜高效的兩層免疫系統,用於識別各種病原微生物、激活防衛反應保護自己。
  • 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完整版名單公布 候選人大幅減少
    此外,兩院都從今年起「謝絕」處級以上官員,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黨政機關處級以上領導幹部原則上不能作為院士候選人。今年中科院院士候選人大幅減少,與這些規則的改變不無關係。  兩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2015年中科院將最終增選不超過65名院士。北京青年報記者在中科院的初步候選人名單上看到,其中年齡最大的74歲,最小的43歲,是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學術副所長、資深研究員邵峰。
  • 陳曉亞:為青年科研人員如此專注科研深感欣慰
    這棟大院坐落著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在鄰近新年的一個夜晚,記者走進大院裡的實驗室,舉起相機聚焦那些依然忙碌的年輕人。 因為熱愛科學 在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惠利健課題組的實驗室裡,每個年輕人都在忙碌著。 不久前,惠利健剛剛從吳孟超院士手上接過第六屆吳孟超醫學獎。
  • 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堅持科技創新 保障糧食安全
    12月18日,在2020海南自貿港與熱帶農業峰會現場,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發表主旨演講,為「科技創新與糧食安全」提出真知灼見。「水稻、玉米和小麥是中國三大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小麥已實現自給自足,玉米自給率超過了95%。農業科技進步在我國糧食產業中的貢獻率突破60%,全國農作物耕種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主要農作物實現良種全覆蓋。」謝華安說。
  • 海南籍科學家林鴻宣當選中科院院士
    本報海口12月5日訊 (記者單憬崗)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獲悉,200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於昨天揭曉,海南文昌籍植物生物學家林鴻宣當選為中科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