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王培琳
「民以食為天,食以稻為先」。12月18日,在2020海南自貿港與熱帶農業峰會現場,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發表主旨演講,為「科技創新與糧食安全」提出真知灼見。
「水稻、玉米和小麥是中國三大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小麥已實現自給自足,玉米自給率超過了95%。農業科技進步在我國糧食產業中的貢獻率突破60%,全國農作物耕種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主要農作物實現良種全覆蓋。」謝華安說。
據《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報告(2012-2017)》,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2年的53.5%提高到2017年的57.5%,取得了超級稻、轉基因抗蟲棉、禽流感疫苗等一批突破性成果。科技進步有力地推動了現代農業發展,促進了農業生產水平提高。
中國人口佔世界的近1/5,糧食產量約佔世界的1/4。這背後離不開科技的支撐。謝華安結合中國水稻育種成就指出,矮化育種和秈型雜交稻的三系配套是現代水稻育種史上兩個重要的裡程碑,使中國的水稻育種水平繼續在世界上保持領先地位。
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離不開良種繁育推廣。謝華安表示,將培育「豐產性好、抗逆性強、品質優及適應性廣」等四性綜合的水稻品種,能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適合於全程機械化操作、深受農民喜愛的品種。發掘優異基因,創製高產、優質、抗逆和耐儲藏的優異種質,進而培育優質、高產、抗逆和耐儲藏的新品種。
謝華安指出,在育種技術創新方面,應以傳統育種方法為基礎,結合基因工程、細胞工程與染色體工程技術、植物誘變技術、分子育種和基因組編輯等技術,深入開展抗逆遺傳育種等基礎理論研究及優化育種程序,創製具有優異性狀的種質材料或新品種。
他表示,要多學科協作攻關,圍繞培育水稻優勢產業區,聯合多學科、多生態區的協作攻關,建立良種良法配套的區域化、模式化、標準化、規範化的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體系,創製高產栽培技術模式。機械插秧、機械收割方面,要開展節本、增效的水稻栽培技術和實用機型的研究,實現水稻生產全程的機械化。
此外,要創製高產、優質、抗逆性強和廣適應性的水稻新材料,進而培育高產、優質、抗逆和廣適應性的水稻新品種,減少農藥和化肥的施用,實現糧食生產的化肥、農藥減量使用「兩減」目標。(海南日報海口12月18日訊)
原標題: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堅持科技創新 保障糧食安全
【來源:南海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