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堅持科技創新 保障糧食安全

2020-12-22 瀟湘晨報

■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王培琳

「民以食為天,食以稻為先」。12月18日,在2020海南自貿港與熱帶農業峰會現場,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發表主旨演講,為「科技創新與糧食安全」提出真知灼見。

「水稻、玉米和小麥是中國三大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小麥已實現自給自足,玉米自給率超過了95%。農業科技進步在我國糧食產業中的貢獻率突破60%,全國農作物耕種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主要農作物實現良種全覆蓋。」謝華安說。

據《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報告(2012-2017)》,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2年的53.5%提高到2017年的57.5%,取得了超級稻、轉基因抗蟲棉、禽流感疫苗等一批突破性成果。科技進步有力地推動了現代農業發展,促進了農業生產水平提高。

中國人口佔世界的近1/5,糧食產量約佔世界的1/4。這背後離不開科技的支撐。謝華安結合中國水稻育種成就指出,矮化育種和秈型雜交稻的三系配套是現代水稻育種史上兩個重要的裡程碑,使中國的水稻育種水平繼續在世界上保持領先地位。

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離不開良種繁育推廣。謝華安表示,將培育「豐產性好、抗逆性強、品質優及適應性廣」等四性綜合的水稻品種,能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適合於全程機械化操作、深受農民喜愛的品種。發掘優異基因,創製高產、優質、抗逆和耐儲藏的優異種質,進而培育優質、高產、抗逆和耐儲藏的新品種。

謝華安指出,在育種技術創新方面,應以傳統育種方法為基礎,結合基因工程、細胞工程與染色體工程技術、植物誘變技術、分子育種和基因組編輯等技術,深入開展抗逆遺傳育種等基礎理論研究及優化育種程序,創製具有優異性狀的種質材料或新品種。

他表示,要多學科協作攻關,圍繞培育水稻優勢產業區,聯合多學科、多生態區的協作攻關,建立良種良法配套的區域化、模式化、標準化、規範化的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體系,創製高產栽培技術模式。機械插秧、機械收割方面,要開展節本、增效的水稻栽培技術和實用機型的研究,實現水稻生產全程的機械化。

此外,要創製高產、優質、抗逆性強和廣適應性的水稻新材料,進而培育高產、優質、抗逆和廣適應性的水稻新品種,減少農藥和化肥的施用,實現糧食生產的化肥、農藥減量使用「兩減」目標。(海南日報海口12月18日訊)

原標題: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堅持科技創新 保障糧食安全

【來源:南海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袁隆平為什麼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首先,中國科學院院士不是會寫論文就能當選的,更不是只看學歷高低,正如錢學森先生既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難道你能說錢老也是只會搞理論的人?偉大的人不分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謝華安先生,這是一位了不起的植物遺傳育種學家,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本人主要從事的就是三系雜交稻和超級雜交稻育種相關研究工作。
  • 許智宏做客中國科學院大學,不唱《隱形的翅膀》,暢談糧食安全!
    近日,許智宏院士應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現代農業科學學院「國科先農科技論壇」的邀請,於國科大雁棲湖校區國際會議中心開展《中國農業的發展現狀與農業科技的未來趨勢》主題講座。許智宏院士,著名植物生理學家,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和北京大學校長。雖成就斐然,卻謙遜儒雅、平易近人。
  • 百名院士解讀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新聞專題-科學網
    創新也是多方面的,科技創新是創新驅動的核心,而體制、機制創新是保障。 只有加快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強農業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堅持農科教、產學研相結合,才能為農業插上有力的翅膀、牢靠的翅膀。
  • 全國首屆糧食安全與產業科技創新國際論壇,昨日武漢開幕
    昨天,全國首屆糧食安全與產業科技創新國際論壇在武漢開幕,來自國內外300多位糧食行業知名專家學者、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齊聚一,共商糧食安全與產業科技創新發展大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糧食安全同時寫進全會公報和中央《建議》。湖北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方面承擔著重要責任。
  • 40位院士齊聚!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科創月」籤約儀式舉行
    9月5日上午,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科創月」籤約儀式舉行。華能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舒印彪,華能集團總經理、黨組副書記鄧建玲,中核工程公司總工程師邢繼,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張邁曾,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學院名譽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邱愛慈出席會議。來自華能集團、中核工程公司和學校各相關部門負責人以及教師代表參加活動。
  • 中國科學院章程---中國科學院
    第五條  中國科學院的辦院方針是: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學前沿,加強原始科學創新,加強關鍵技術創新與系統集成,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為我國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不斷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創新貢獻。
  • 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建華受聘山東科技大學特聘教授
    10月2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建華被聘為山東科技大學特聘教授。校長姚慶國為鄭建華院士頒發了聘書,副校長周東華出席了聘任儀式。姚慶國對鄭建華院士的到來表示歡迎,對鄭建華院士長期以來給予學校的支持、指導表示感謝。他介紹了學校計算機學科發展情況,希望鄭建華院士結合工作實踐和研究領域對學校和學科發展給予更多的指導和幫助,推動學科發展再上新臺階。雙方圍繞計算機學科的發展等方面進行了交流。鄭建華院士對學校計算機學科近幾年的快速發展及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
  • 中國科學院公布2007年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中新網8月30日電 中國科學院今日在其官方網站上公布了「2007 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據悉,中科院各學部院士對本學部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進行了通信投票,經中國科學院各學部常委會審議,確認初步候選人145 位。
  • 300餘位專家學者齊聚武漢 共商糧食安全與產業科技創新
    原標題:300餘位專家學者齊聚武漢 共商糧食安全與產業科技創新   12月5日,全國首屆糧食安全與
  •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松靈:醫學創新轉化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
    本報記者 閻俏如 北京報導近年來,伴隨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和相關政策的落地,醫學創新轉化備受關注,醫生和醫療機構在醫學創新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中國科學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副校長、北京醫學會副會長王松靈指出,在剛剛過去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著眼未來5年至15年,國家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很顯然,醫學創新轉化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
  • 中國科學院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公布
    人民網北京11月28日電(趙竹青)2017年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6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16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名單今日正式對外公布。這次院士增選工作是改進完善院士制度後進行的第二次增選。據了解,為優化院士隊伍學科結構,在2017年增選工作中,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進一步加強了對新興和交叉學科以及國防和國家安全領域的支持,專門建立了新興和交叉學科特別推薦機制,成立了國防和國家安全特別推薦小組,並特別增加名額用於支持新興和交叉學科候選人。今年,繼續有多名新興和交叉學科候選人當選,其中有5人通過特別推薦機制推薦;國防和國家安全領域也得到進一步的重視和加強。
  • 中國科學院章程
    第五條  中國科學院的辦院方針是: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學前沿,加強原始科學創新,加強關鍵技術創新與系統集成,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為我國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不斷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創新貢獻。
  • 保障糧食安全 推進農業現代化取得新突破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期間特別關注糧食安全問題和推進實現農業現代化問題,指出,吉林要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生產,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在探索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上創造更多經驗。習近平總書記還特別強調,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
  •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當代青少年趕上了科技創新的好時代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發言。新華網 於耀東 攝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黨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黨中央提出了創新驅動的發展方針,科技創新已經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中國正在全球科技創新的大賽場上長遠布局,奮力爭先。
  • 2019(長沙)國際稻作發展論壇開幕 袁隆平院士全程英文作大會報告
    ,繼續幫助非洲國家發展農業和水稻,提高糧食產量。」27日,在2019(長沙)國際稻作發展論壇開幕式上,89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用流利的英文做出承諾。 27日上午,2019(長沙)國際稻作發展論壇—中非稻作發展研討會開幕式在長沙召開,國內外數百位稻作專家匯聚星城長沙,包括袁隆平、謝華安、張洪程等兩院院士在內的500餘名國內外稻作專家以及馬達加斯加、埃及、馬裡、肯亞、貝寧、馬拉威、塞納加爾、納米比亞、奈及利亞九個非洲國家及越南、柬埔寨、菲律賓、泰國、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美國、多米尼加等國稻作專家到場,圍繞「稻作學術研討及雜交水稻技術在非洲地區的推廣應用
  • 關於科技創新,習近平的13個妙喻
    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2013年3月4日,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科協、科技界委員聯組討論時的講話  2. 卡脖子  我國科技如何趕超國際先進水平?要採取「非對稱」戰略,更好發揮自己的優勢,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
  • 袁隆平院士對這項研究高度肯定,稱該成果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重大...
    本報長沙訊 4 月 30 日,湖南省技術產權交易中心在長沙主持召開了 " 兩系法超級雜交稻關鍵氣象技術研究與應用 " 科技成果評價會,該成果由湖南省氣象科學研究所牽頭完成。由 " 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 袁隆平院士為主任,鄒學校院士、王春乙研究員為副主任,農業、氣象領域知名專家為委員組成的成果評價專家委員會一致認為:該成果創新性強、社會經濟效益重大、應用前景廣闊,整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糧食安全關係到國家安全,兩系法超級雜交稻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
  • ...組建人員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中國科學院院士管曉宏
    格隆匯5月27日丨安控科技(300370)(300370.SZ)公布,公司近日收到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下發的《關於批准成立北京安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院士專家工作站的通知》(京科協函[2019]51號),批准公司成立北京安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院士專家工作站。
  • 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程國強:強化糧食安全根基
    保障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穩定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是根本。其次,這是應對風險挑戰、進一步增強糧食安全綜合保障能力的必然要求。抓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從原糧到成品、產區到銷區、田間到餐桌「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促進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向更高層次、更高水平躍升,為有效應對國內外各類風險挑戰提供更加堅實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