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O J|中農楊淑華團隊揭示低溫誘導植物鈣信號產生的分子機制

2021-01-15 BioArt生物藝術

#BioArt植物#

責編 | 奕梵

12月29日,中國農業大學楊淑華課題組在國際學術期刊 The EMBO Journal 在線發表題為The calcium transporter ANNEXIN1 mediates cold-induced calcium signaling and freezing tolerance in plant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不僅揭示了低溫誘導特異鈣信號的產生機理,還發現蛋白激酶OST1通過調控鈣離子轉運蛋白AtANN1活性從而放大低溫誘導的鈣信號。

鈣離子 (Ca2+) 在植物生長發育以及響應不同環境刺激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不同刺激下細胞質游離鈣離子濃度 ([Ca2+]cyt) 的變化在強度、頻率、振幅、持續時間以及空間分布等方面存在特異性差異,即Ca2+信號。上世紀九十年代,研究人員發現低溫引起[Ca2+]cyt 瞬時增加,進而激活低溫響應基因表達 (Knight et al., Plant Cell, 1996)。然而,關於低溫是如何誘導Ca2+信號的產生機理尚不清楚。

楊淑華課題組通過生物化學、分子遺傳學及電生理學等手段發現鈣離子轉運蛋白AtANN1在低溫誘導的鈣信號中發揮重要作用。研究結果表明,atann1缺失突變體中低溫誘導的[Ca2+]cyt顯著低於野生型,低溫關鍵轉錄因子CBFs及其下遊靶基因COR的基因表達水平降低,從而導致擬南芥耐受低溫的能力下降,說明AtANN1通過影響低溫介導的鈣信號的內流,調控CBF-COR依賴的低溫信號轉導通路,從而正調控擬南芥的耐凍性。

進一步研究發現,低溫信號途徑中重要蛋白激酶OST1參與低溫誘導鈣信號的調控。電生理結果表明,ATANN1具有Ca2+轉運活性,低溫激活的OST1通過磷酸化AtANN1蛋白的第289位Ser增強其Ca2+轉運活性和Ca2+結合能力,進而調控低溫介導的Ca2+信號的產生 (圖1)。綜上所述,該研究揭示了低溫誘導植物鈣信號產生的分子機制。研究結果為揭示植物低溫鈣信號的產生機制以及鈣信號與植物耐凍性之間的關係提供了分子基礎。

圖1. OST1-AtANN1 調控植物響應低溫脅迫的分子模型

該研究在中國農業大學植物生理學與生物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完成,楊淑華課題組博士研究生劉強波為第一作者,楊淑華教授為通訊作者。參與該研究工作的還包括:楊淑華課題組的丁楊林博士和施怡婷博士,中國農業大學郭巖教授及其課題組的馬亮博士,鞏志忠教授和王毅教授,河南大學宋純鵬教授,英國劍橋大學Julia M. Davies教授、Katie A. Wilkins博士,以及英國杜倫大學Heather Knight副教授和Marc R. Knight教授。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北京市優秀學科建設等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

https://www.embopress.org/doi/epdf/10.15252/embj.2020104559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鈣通道蛋白調控水稻對低溫響應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萬建民院士團隊系統闡釋了鈣通道蛋白OsCNGC9調控水稻對低溫響應和耐受的分子機制。
  • 植物也「補鈣」 科學家發現水稻抗低溫分子機制
    記者從中國農科院了解到,該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萬建民院士團隊,系統闡釋了鈣離子通道蛋白OsCNGC9調控水稻對低溫響應和耐受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2020年12月4日,浙江德清縣,氣溫在7℃左右,這裡的水稻還沒有收割。
  • 專家點評Nature | 欒升團隊發現植物免疫早期鈣信號關鍵鈣離子通道複合物及其活性調控機制
    這是植物得以抵禦病原菌、農作物得以在田間健康生長的關鍵所在。已經知道植物利用多種免疫受體感受病原分子,並通過一系列複雜的信號傳導機制激活下遊響應。鈣離子是免疫信號轉導中的重要一環,也是是植物免疫研究的熱點。當免疫受體激活後,胞質中鈣離子濃度迅速上升。
  • Mol Plant|中科院遺發所儲成才團隊揭示硝酸鹽誘導的磷響應機制
    phosphate response by RLI1/HINGE1 in nucleu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硝酸鹽誘導的磷響應新機制。氮和磷是植物需求量最大的兩種礦質營養元素,其在土壤中的含量和分布一直處於動態變化。因此,植物在進化過程中產生了複雜的信號調控網絡來整合不同營養元素信號,協調其吸收和利用。長期以來,人們對氮磷信號通路解析大多分開進行,導致對氮磷互作機制的理解非常有限。
  • 山農郝玉金團隊揭示溫度和蔗糖調控蘋果花氰苷和果實色澤的信號途徑
    accumulation by sumoylating MdMYB1 under low-temperature conditions in apple"和"MdSnRK1.1 interacts with MdJAZ18 to regulate sucrose-induced anthocyanin and proanthocyanidin accumulation in apple",論文揭示了溫度和蔗糖信號調控蘋果花氰苷積累和果實色澤形成的分子機制
  • 科學家闡述植物鈣信號編碼機理
    DOI:10.1016/j.tplants.2020.01.009),用於紀念Ca2+-CBL-CIPK信號轉導網絡發現20周年。 然而,鈣信號是如何編碼出來的?這個問題很複雜,我們的知識也很有限。要研究鈣信號的編碼機制,其關鍵是發掘介導鈣離子進出細胞或者細胞器的鈣通道和轉運蛋白,研究他們的「開」與「關」的機制。
  • 中外團隊揭示被子植物受精過程關鍵機制—新聞—科學網
    當第一根花粉管到達後,FER與去甲酯化果膠結合誘導產生一氧化氮(NO),使NO在絲狀器中積累。我們在這個研究中發現,一氧化氮的確對誘導蛋白LURE進行亞硝基化修飾,而且作用在兩個位點上。」 段巧紅說,對這兩個位點的修飾,一方面阻止了LURE的繼續分泌,另一方面使LURE失去誘導花粉管的活性,其他花粉管因此不能進入這個「名花有主」的胚珠。 「神奇的是,植物在這個機制中『選擇』了一氧化氮,而氣體能夠快速擴散。
  • 科學網—揭示細菌調控複合體感受木糖的分子機制
    中科院上海植生生態所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發現滲透脅迫上遊信號重要元件
    研究論文報導Ca2+響應的磷脂結合蛋白OSMO1/BON1作為上遊信號元件介導整體滲透脅迫應答。乾旱、鹽脅迫及低溫等非生物逆境導致滲透脅迫造成作物生產的損失,對糧食安全有重要影響。植物因其固著生長的特性而難以躲避所受到的滲透脅迫,被迫進化出感知和適應逆境的機制,主要包括信號接收與傳導、植物激素脫落酸(ABA)相關調控和後期應答等過程。
  • 欒升研究組在《自然植物》發表綜述文章,闡述植物鈣信號編碼機理
    DOI:10.1016/j.tplants.2020.01.009),用於紀念Ca2+-CBL-CIPK信號轉導網絡發現20周年。然而,鈣信號是如何編碼出來的?這個問題很複雜,我們的知識也很有限。要研究鈣信號的編碼機制,其關鍵是發掘介導鈣離子進出細胞或者細胞器的鈣通道和轉運蛋白,研究他們的「開」與「關」的機制。
  • 經典回顧丨Cell種康:無損「電生理」鈣流為揭示水稻感知寒害分子
    基本信息主題:無損「電生理」鈣流為揭示水稻感知寒害的分子機制提供直接證據期刊:Cell人類對粳稻(japonicarice)的選擇已將其生長區域擴展到溫度較低的地區,而這種適應性的分子機制仍然未知。本研究鑑定了讓粳稻具備耐寒性的定量性狀位點COLD1。過表達COLD1jap顯著增強了植物的耐寒性,而COLD1jap缺失或下調的水稻株系對低溫敏感。
  • 柴繼傑課題組與合作者首次揭示植物TNL類抗病蛋白激活的分子機制
    該活性被認為用以產生第二信使信號,激活下遊的EDS1、NRG1等免疫通路【5-7】。目前還有很多TNL信號傳導相關問題有待回答。例如TNL如何識別效應蛋白?TNL是否可以形成抗病小體?識別效應蛋白對TIR的NAD+水解活性是否有調節作用?
  • 華中農大《Nature Plants》揭示藍光受體CRY2激活的分子機制
    2020年11月17日,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了華中農大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蛋白質科學研究團隊揭示植物藍光受體隱花色素CRY2光激活分子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光受體是光調控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的重要媒介,在植物整個生長周期中都起到關鍵作用。隱花色素Cryptochromes (CRYs)是一類廣泛存在於動植物中的藍光受體。在植物中,CRYs主要參與調控光形態建成、開花時間、生物節律性等重要生長發育過程。CRYs在植物中還發揮其他的功能,包括植物晝夜節律、氣孔開放、根系生長、滲透脅迫反應、避蔭、葉片衰老等的調節。
  • 成員動態 | 王立新博士在植物鈣離子與活性氧潛在分子機制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該綜述論文全面總結了植物細胞響應逆境脅迫時細胞內外鈣離子的濃度差與活性氧的爆發的相互關係;鈣離子與活性氧早期信號轉導的功能。並詳細闡述了微管蛋白作為細胞骨架,在植物細胞響應逆境脅迫早期信號轉導過程中的信號放大作用;其可與鈣信號和活性氧信號形成信號連續反應體,調控植物對逆境的早期信號感知功能。微管(MTs)是細胞骨架之一,在細胞分裂、擴張等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 國防科技大學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揭示微重力條件下先天性免疫新機制
    全基因組表達譜分析結果全面揭示了斑馬魚胚胎中響應微重力的先天性免疫相關基因,發現抗病毒先天性免疫系統中的炎症免疫響應、先天免疫應答、NF-κB信號通路和病毒響應機制在微重力環境下均存在顯著抑制。通過基因富集分析(GSEA)分析,研究人員發現RLR和TLR這兩條經典的病原模式識別信號通路在模擬微重力條件下均受到顯著抑制,這兩條信號通路中的trim25、nlrx1、traf6、traf2a、tlr7基因在正常重力下能被病毒模擬物刺激上調,但在微重力條件下失去該誘導模式。其中trim25的誘導表達機制受微重力影響最為顯著。
  • 研究揭示共生信號組分CERBERUS調控根瘤菌侵染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謝芳團隊以CERBERUS is critical for stabilization of VAPYRIN during rhizobial infection in Lotus japonicu為題在國際學術期刊New Phytologist發表研究論文
  • 文獻閱讀分享(複試專業英語向)|植物非生物脅迫信號轉導及應答12(Cold and Heat Stress Signaling)
    transcriptomes    轉錄產物arises from   產生於,來自低溫脅迫極大地影響植物新陳代謝和轉錄產物。低溫對植物代謝的影響既來自低溫對代謝酶的直接抑制,也來自基因表達的重組。temperate plants   溫帶植物exposure   暴露non-freezing temperatures   非冰凍溫度cold acclimation    簡稱CA,冷馴化,實際上就是低溫鍛鍊/適應在溫帶植物中,暴露在低溫、非冰凍溫度下能增強對隨之而來的冰凍溫度下的耐受性,這一過程被稱為冷馴化。
  • 中國科學家揭示植物硝酸鹽信號傳導通路
    觀察者網3月26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了解到,該所研究團隊完成的揭示植物硝酸鹽信號傳導通路和氮磷營養平衡分子機制這一重要科研成果,已於2019年3月25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
  • 西雙版納植物園揭示植物複葉模式建成的分子機制
    因此,複葉發育的核心問題是,複葉原基幹細胞是如何在時空上響應遺傳因子、激素及環境信號的協同作用、最終可塑性的調控複葉的形態建成的?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陳江華團隊以豆科模式植物蒺藜苜蓿的複葉為模型,對這一核心問題進行了深入解析。
  • 生命科學學院鐘上威實驗室揭示植物機械碰觸「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研究發現纖毛被碰觸時,捕蟲器中將產生動作電位,引發細胞膜上鈣離子通道打開,讓細胞內鈣離子濃度快速上升然後逐漸降低,20秒後恢復到靜息狀態。如果在20秒內給予第二次碰觸刺激,細胞質中的鈣離子濃度累積並超過觸發捕蟲器閉合的閾值,引起捕蟲器夾子關閉。雖然大多數植物是靜止不動的,但有一類植物,例如含羞草和捕蠅草,受到機械碰觸後會迅速做出運動響應,說明這些植物能感受環境中的機械碰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