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植物園揭示植物複葉模式建成的分子機制

2020-12-15 中國生物技術網

在自然界的植物王國中,人們可以發現多種多樣的葉形態。根據複雜程度,可以將葉劃分出兩種類型的葉:單葉和複葉,而最吸引人注意的就是千姿百態的複葉形態。單葉包含一個葉片單元,而複葉是由多個葉片單元、即小葉構成。從生物學功能上來說,每一個小葉等同於一個單葉。在植物演化的歷程中,複葉的出現被認為帶來了很多優勢,如提高光合效率、減少植食性動物的損傷等。根據複葉中小葉的數目和排列方式,複葉可以分為單身複葉、三出複葉、羽狀複葉、掌狀複葉及各種多級複葉等。這些不同複葉的形態是如何決定的,目前所知甚少。

從發育的視角來看,複葉與單葉的不同之處在於,複葉的發育包括一個由複葉原基幹細胞介導的特殊形態建成過程——小葉的起始和排列。因此,複葉發育的核心問題是,複葉原基幹細胞是如何在時空上響應遺傳因子、激素及環境信號的協同作用、最終可塑性的調控複葉的形態建成的?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陳江華團隊以豆科模式植物蒺藜苜蓿的複葉為模型,對這一核心問題進行了深入解析。

前期的研究表明:蒺藜苜蓿中LFY的同源基因SGL1控制側部小葉的起始與發育;另外一個C2H2鋅指蛋白PALM1是關鍵的決定因子,它負責調控SGL1在側部葉原基的時空表達來影響複葉的模式建成;該研究通過正向遺傳學篩選到一類新的五葉突變體pinna1pinnate-like pentafoliata1):不同於palm1突變體中小葉以掌狀聚集,pinna1突變體中五個小葉以羽狀方式排列,額外增生的兩片小葉對生於頂端小葉的基部,形成奇數類羽狀複葉模式。通過高通量基因組重測序與遺傳連鎖分析,最終克隆到PINNA1基因。它編碼一個BELL亞家族homeodomain蛋白的新成員。PINNA1基因特異地在不同時期葉原基中表達。遺傳分析表明,PINNA1SGL1基因間具有遺傳上位性;時空表達分析揭示,pinna1突變體中SGL1的表達量和表達空間顯著的上調和擴大;生化實驗證明:PINNA1蛋白通過其homeodomain結構域與SGL1啟動子特異結合從而來抑制SGL1基因的表達。

該研究最引人注目的是,pinna1 palm1雙突變產生出多級複葉,這種多級複葉使人聯想起自然界中的二回三出複葉、多回羽狀複葉等。進一步的分析顯示,pinna1 palm1雙突變背景下,多級小葉的產生也是需要LFY同源基因SGL1的表達。而更深入的研究揭示,PINNA1基因編碼的蛋白,一方面能在頂小葉原基獨立發揮作用,另一方面也能與PALM1蛋白在側部小葉原基中協同合作,來實現對複葉發育過程中SGL1時序表達的精確控制,從而決定複葉中的小葉數目和排列方式。相關研究結果以A molecular framework underlying the compound leaf pattern of Medicago truncatula 為題發表於國際期刊Nature Plants上。博士研究生賀亮亮和團隊成員劉宇為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

相關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雲南省聯合基金、中科院先導項目、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雲南省「高端人才計劃」和中科院核心植物園項目等的資助。

豆科植物葉片多樣性

葉原基電鏡照片

蒺藜苜蓿複葉模式建成的分子模型

相關焦點

  • Nature Plants | 中科院版納植物園陳江華團隊解析蒺藜苜蓿複葉發育新機制
    從葉片發育的角度來看,複葉與單葉的不同之處在於,複葉發育包括一個由複葉原基幹細胞介導的特殊形態建成過程—小葉的起始和排列。從生物學功能上來說,複葉的每一個小葉等同於一個單葉,在植物演化歷程中複葉的出現被認為具有提高光合效率、減少植食性動物損傷等優勢。因此複葉發育一直以來都是植物學研究的熱點。豆科植物葉片多樣性紫花苜蓿是世界著名的優良牧草,素有「牧草之王」的美稱。
  • 植物千姿百態的複葉 是這樣形成的
    科技日報訊 (記者趙漢斌)在植物王國中,千姿百態的複葉形態為大自然增添了無盡的美。然而植物為何有單葉、複葉之分,它們又是如何形成的?這一直是科學家們想解開的謎題。近日,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研究團隊,通過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植物》的研究成果,給出了最新答案。
  • New Phytologist | 陳江華課題組揭示了蒺藜苜蓿mtdwarf4a突變體介導的複葉幾何形狀參與葉運動的新機制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自達爾文時代開始,葉枕驅動的晝開夜合的節律性運動就引起了植物科學家和公眾的廣泛關注,這是豆科(Fabaceae)和酢漿草科(Oxalidaceae)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環境適應性特徵。來自這兩個類群的大多數物種具有複葉結構。複葉由多個小葉構成,而每個小葉的基部通常都有一個叫葉枕(pulvinus)的「運動器官」來控制其葉片運動。
  • 研究揭示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蜂協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陳進課題組與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課題組等國內外研究團隊合作,發布了榕樹和榕小蜂精細基因組圖譜,並首次在分子機制上揭示了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樹-榕小蜂協同多樣化等多項未解之謎,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Cell)上。
  • New Phytologist | 植物器官形態建立過程中,是誰在發揮作用?
    >2021年1月18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New Phytologist在線發表了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該論文揭示了蒺藜苜蓿mtdwarf4a突變體介導的複葉幾何形狀參與到葉片的運動,提出了一個比較新穎的觀點,即植物器官形態建立過程中,適宜的幾何空間對於植物器官的形態和功能發揮具有重要意義。
  • 版納植物園研究揭示擬南芥miR396參與調控心皮數量
    無論在動物還是在植物中,miRNA都起著關鍵的調控作用。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植物miRNA通過調控靶基因時空表達模式進而控制植物的器官發育。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餘迪求研究員領導的植物分子生物學組已於2009年報導了miR396調控擬南芥和菸草葉片發育的分子機制。在此基礎上,該研究組梁崗副研究員和餘迪求研究員又進一步研究了miR396調控花發育的分子機制。
  •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是中國面積最大的植物園
    有些人喜歡在旅行的時候欣賞花草,這些人認為有生命的植物是富有靈性而美麗的。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一個來自雲南與植物有關的景點: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又叫勐侖植物園,是中國面積最大、收集物種最豐富、植物專類園區最多的植物園。植物園分東區和西區兩部分,主要看點在西區,由多個小的植物園組成;東區是一片狹長的熱帶雨林,適合徒步穿越。
  • 生命科學學院鐘上威實驗室揭示植物機械碰觸「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隨後,多個研究組發現,反覆多次或者長期的機械碰觸能廣泛抑制植物的生長發育,並將這種現象定義為「接觸形態建成」。由於引發植物「接觸形態建成」需要較長時間,人們推測植物對機械碰觸的反應很遲緩。然而,1990年,Janet Braam在CELL上發表文章,報導擬南芥中有一類基因,受到機械碰觸半小時內即迅速上調,表明在分子層面植物對機械碰觸的響應十分迅速。
  • ...採訪活動走進西雙版納】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物...
    身處熱帶雨林,從草叢中的蛇蟻,到懸掛半空絞殺的植物,俯仰之間皆是生命。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環境教育中心科普專家劉光裕介紹道,西雙版納土地面積佔全國土地面積的0.2%,目前卻擁有約5000種高等植物、102種哺乳動物佔全國、427種鳥類、98種兩棲爬行動物和100種淡水魚,有153種本地種和56種珍稀瀕危物種。
  • Cell| 福建農林明瑞光/西雙版納陳進解析榕樹氣生根、性別決定和榕-蜂共演化機制
    為了解析上述科學問題,「榕城」學者聯合中科院版納植物園科學家,使用PacBio單分子測序、染色質三維構象捕獲 (Hi-C) 和高密度遺傳圖譜等技術成功構建了兩個榕樹(小葉榕、對葉榕)和小葉榕傳粉榕小蜂高質量基因組精細圖譜。
  • Plant|復旦大學等單位利用轉錄組學揭示葫蘆科植物關鍵祖先性狀的演化
    在2015年黃三文課題組在研究黃瓜卷鬚的分子調控機制時,發現CsTEN基因只在卷鬚原基特異表達,而在葉原基、側芽原基和花原基中沒有檢測到該基因的表達。根據該基因在野生型和突變體中的表達模式,CsTEN的主要作用是阻止卷鬚發育成側枝,因此,葫蘆科植物的卷鬚屬於側枝的同源器官。
  •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物多樣性的「仙境」
    身處熱帶雨林,從草叢中的蛇蟻,到懸掛半空絞殺的植物,俯仰之間皆是生命。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環境教育中心科普專家劉光裕介紹道,西雙版納土地面積佔全國土地面積的0.2%,目前卻擁有約5000種高等植物、102種哺乳動物佔全國、427種鳥類、98種兩棲爬行動物和100種淡水魚,有153種本地種和56種珍稀瀕危物種。
  • 西雙版納中科院植物園最全攻略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始建於1958年,位於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勐侖鎮,是集科學研究、物種保存和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研究機構和風景名勝區,在2011年7月被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 走進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探訪生物多樣性保護
    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是我國面積最大、收集物種最豐富、植物專類園區最多的植物園,園內收集有13000多種活植物,建有38個植物專類區。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12月9日,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組及合作團隊完成的研究論文Mycorrhizal Symbiosis Modulates the Rhizosphere Microbiota to Promote Rhizobia Legume Symbiosis,該研究通過定量微生物組
  • 美國德州理工大學教授張紅訪問版納植物園
    美國德州理工大學教授張紅訪問版納植物園 2015-05-22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字體:,美國德州理工大學教授張紅和副教授施華中到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進行學術交流。
  •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暑期開展科普旅遊優惠活動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和春城晚報推出了「暑期看晚報遊版納植物園」活動,參加活動的小朋友,不但能獲得30元門票的優惠,還能去版納熱帶植物園觀賞多姿多彩的熱帶植物,陶醉在熱帶植物園所奏響的森林樂章裡,更有機會親自坐上王蓮,領略熱帶植物王國的神奇。
  •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和昆明理工大學 揭示東亞常綠闊葉林起源
    (1-2)漸新世文山植物群多脈鼠刺葉片化石(3)現生華鼠刺葉結構(4)滇鼠刺植物形態黃健供圖 滇東南文山盆地漸新世文山植物群,是我國迄今物種最豐富多樣的新生代植物群
  • 科學家揭示植物MKK基因家族新的擴張機制
    科學家揭示植物MKK基因家族新的擴張機制 2018-06-08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  植物抗逆與分子進化研究組(組長:儲昭慶)一直致力於研究進化過程中保守的抗逆基因在草種多重抗逆中的作用。
  • EMBO J|中農楊淑華團隊揭示低溫誘導植物鈣信號產生的分子機制
    #BioArt植物#責編 | 奕梵12月29日,中國農業大學楊淑華課題組在國際學術期刊 The EMBO Journal 在線發表題為The calcium transporter ANNEXIN1 mediates cold-induced calcium signa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