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柴繼傑實驗室發表AvrPto-Pto晶體結構研究文章

2020-12-17 生物谷

生物谷報導:2007年8月12日,我所柴繼傑實驗室在

Nature

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  「The  structural  basis  for  activation  of  plant  immunity  by  bacterial  effector  protein  AvrPto」  的文章。該文章報導了第一個細菌效應蛋白和植物中對應的抗性蛋白的複合物AvrPto-Pto的晶體結構,基於該結構和相關實驗結果,提出了AvrPto通過解除Pto對防禦響應的抑制引發疾病抗性的機制。

植物的抗性蛋白精確識別病原菌中的效應蛋白,對引發植物防禦響應非常重要。利用蛋白質晶體學、生物化學和遺傳學的方法,研究了番茄中的抗性蛋白-蛋白激酶Pto與丁香假單胞桿菌中的效應蛋白AvrPto的複合物,從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細菌效應蛋白AvrPto激活植物免疫系統的結構基礎。該研究對深入探討植物如何識別病原菌的效應蛋白啟動防禦反應、限制病原菌繁殖的複雜抗病機制有重要的意義。

運用克隆、表達和純化技術製備了AvrPto-Pto複合物,並首次生長出合適的晶體,然後用MAD方法測定了其晶體結構。該複合物的晶體結構揭示了AvrPto  與Pto  相互作用通過兩個界面調節。遺傳學與生物化學實驗表明AvrPto通過解除Pto  對防禦的抑制作用而引起抗病反應。生化實驗研究結果顯示AvrPto的活性loop  的磷酸化對Pto識別AvrPto  具有非常重要的調節作用。結構比對表明AvrPto  作為Pto  的假底物與Pto  結合,AvrPto可能是Pto  激酶的抑制劑。生化實驗進一步證明:在體外,AvrPto  的確可以抑制Pto  的激酶活性,提示AvrPto  在易感的植物內通過抑制蛋白激酶的活性發揮其毒性功能,而Pto  可能進化來模擬AvrPto  的毒性目標從而阻斷其毒性功能。

博士生邢維滿為本論文的第一作者,論文的其他作者還有鄒豔、劉佳凝、陳涉、羅熙、周儉民博士,康奈爾大學的劉群博士、黃清秋、郝權博士,生物物理所的畢汝昌研究員、遺傳所的朱立煌研究員、清華大學的吳嘉煒博士。柴繼傑博士為本文通訊作者。此項研究為科技部863和北京市科委資助課題,在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完成。(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

原始出處:

Nature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12 August 2007 | doi:10.1038/nature06109; Received 5 July 2007; Accepted 24 July 2007; Published online 12 August 2007

The structural basis for activation of plant immunity by bacterial effector protein AvrPto

Weiman Xing1,2, Yan Zou1,3,6, Qun Liu4,6, Jianing Liu1, Xi Luo1, Qingqiu Huang3, She Chen1, Lihuang Zhu3, Ruchang Bi2, Quan Hao4, Jia-Wei Wu5, Jian-Min Zhou1 & Jijie Chai1

  1. National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Sciences, No. 7 Science Park Road, Beijing 102206, China
  2. Institute of Biophysics,
  3. Institute of Genetics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4. Cornell High-Energy Synchrotron Source, Cornell University, Ithaca, New York 14853, USA
  5.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Biotechnology, Tsinghua University, 100084, Beijing, China
  6. 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Correspondence to: Jijie Chai1 Correspondence and requests for materials should be addressed to J.C. (Email: chaijijie@nibs.ac.cn).

Pathogenic microbes use effectors to enhance susceptibility in host plants. However, plants have evolved a sophisticated immune system to detect these effectors using cognate disease resistance proteins1, a recognition that is highly specific, often elicits rapid and localized cell death, known as a hypersensitive response, and thus potentially limits pathogen growth2, 3, 4, 5. Despite numerous genetic and biochemical studies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pathogen effector proteins and plant resistance proteins, the structural bases for such interactions remain elusive. The direct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omato protein kinase Pto and the Pseudomonas syringae effector protein AvrPto is known to trigger disease resistance and programmed cell death6, 7 through the nucleotide-binding site/leucine-rich repeat (NBS-LRR) class of disease resistance protein Prf8. Here we present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an AvrPto–Pto complex. Contrary to the widely held hypothesis that AvrPto activates Pto kinase activity, our structural and biochemical analyses demonstrated that AvrPto is an inhibitor of Pto kinase in vitro. The AvrPto–Pto interaction is mediated by the phosphorylation-stabilized P+1 loop and a second loop in Pto, both of which negatively regulate the Prf-mediated defences in the absence of AvrPto in tomato plants. Together, our results show that AvrPto derepresses host defences by interacting with the two defence-inhibition loops of Pto.

相關報導:

Science:乙烯能調節擬南芥根部幹細胞分化

植物P糖蛋白基因研究給抗癌藥物帶來啟示

植物基因工程

RNA沉默在分析植物基因功能方面的研究

轉基因植物對有機汙染物的吸收、轉化和降解

Nature:細菌破壞番茄植物防禦系統的機制

相關焦點

  • Nature| 生命學院柴繼傑課題組揭示一類全新的植物肽類激素被受體識別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通過解析2.77A RALF23-LLG2-FER複合物晶體結構並結合體內功能與體外生化實驗,闡明了植物RALF多肽被CrRLK1L型受體激酶與膜錨定GPI蛋白異型識別的分子機制,這種新穎的識別模式為相關蛋白家族的功能研究提供了全新範式
  • 科學家揭示SpvC三種狀態晶體結構
    ——蘇氨酸磷酸裂解酶SpvC(Salmonella SpvC)三種狀態的晶體結構,並對此類酶家族的生化分析和酶學機制進行了描述。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Nature-Structural &Molecular biology)雜誌在線版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柴繼傑博士,其實驗室主要關注並研究在生物學及藥學應用中的重要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主要通過蛋白晶體衍射的方法及一些生物、生化方面的手段闡述這些生物大分子在結構和功能上的聯繫。
  • 蘇氨酸磷酸裂解酶三種狀態的晶體結構
    2007年12月16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柴繼傑博士實驗室在《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catalytic
  • 生命學院柴繼傑課題組合作在《自然》發文揭示全新的植物肽類激素...
    《自然》(Nature)發表題為「異型受體複合物識別RALF多肽的分子機制」(Mechanisms of RALF peptide perception by a heterotypic receptor complex)的研究論文。
  • 清華生命學院柴繼傑課題組合作在《自然》發文揭示全新的植物肽類激素被受體識別的分子機制
    of Zürich)的Cyril Zipfel課題組合作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Nature)發表題為「異型受體複合物識別RALF多肽的分子機制」(Mechanisms of RALF peptide perception by a heterotypic receptor complex)的研究論文。
  • 南京大學研究成果在《Nature Photonics》發表
    1998年二維非線性光子晶體的概念提出後,還是南京大學的研究組採用室溫極化技術研製出二維非線性光子晶體,並在不同結構的二維非線光子晶體中首次觀察到了準相位匹配增強的光的彈性散射、拉曼散射、非線性切倫科夫輻射、非線性泰堡效應等一系列光學新效應,也成功展示了二維非線性光子晶體在無透鏡量子鬼成像、非線性光束整形、光量子信息處理等方面許多新的應用。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三位化學家用X射線晶體衍射研究核糖體溶液的工作在2009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但這些工作花了幾十年。近幾年,低溫電鏡研究者們也陷入了「核糖體熱」。多個團隊研究了多種生物的核糖體,包括人類核糖體的首個高清模型。X射線晶體衍射的研究成果遠遠落後於LMB的Venki Ramakrishnan實驗室,Venki獲得了2009年的諾獎。Venki表示,對於大分子來說,低溫電子顯微鏡遠比X射線晶體衍射要實用。
  • 我校傑出校友柴繼傑教授主持項目的科研成果成為「植物免疫研究領域的裡程碑事件」
    《植物學報》同時發表國際著名植物抗病專家Xin Li(李昕)等人題為《開啟防禦之門:植物抗病小體」》專文評述,認為該項成果「完成了植物NLR蛋白複合物的組裝、結構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裡程碑事件」。除了這一成果引人注目外,作為我校傑出校友和客座教授,柴繼傑教授的個人經歷也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 師從施一公,從造紙工人到清華教授,發12篇CNS,柴繼傑課題組今日再發Science
    主要科研領域與方向:以蛋白質晶體學為手段,結合生化細胞生物等方法研究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關係。目前實驗室主要興趣是植物的受體樣激酶(RLK)、抗病蛋白(R蛋白)以及NOD樣受體(NLR)。1994年柴繼傑教授到北京協和醫科大學藥物研究所攻讀博士,這是他接觸生物學的開始,1997年到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攻讀博士後,1999年到普林斯頓大學繼續攻讀博士後,師從著名科學家施一公院士,進行結構生物學研究工作。
  • Nature:葉酸受體結構與功能的研究獲進展
    7月14日, 英國《自然》雜誌(Nature)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課題組與美國Van Andel研究所Karsten Melcher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Eu-Liang Yong教授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Structural basis for molecular recognition of folic acid by folate receptors
  •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柴繼傑、王宏偉與中科院遺傳所周儉民合作在...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柴繼傑、王宏偉與中科院遺傳所周儉民合作在《科學》背靠背發表兩篇研究長文在植物免疫研究領域獲得重大突破:發現與解讀抗病小體清華新聞網4月5日電 在長期對抗病原生物的過程中,植物進化出了複雜高效的兩層免疫系統,用於識別各種病原微生物、激活防衛反應保護自己。
  • 名師出高徒:2019年,施一公、顏寧、柴繼傑等在CNS上發表12篇論文
    在2019年,施一公,顏寧,柴繼傑及周強在Cell,Nature 及Science共發表12篇研究成果,在結構領域取得重大進展。2019年11月25日,顏寧團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Cryo-EM structures of apo and antagonist-bound human Cav3.1」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告了單獨的人類Cav3.1的冷凍電鏡結構以及與高度Cav3選擇性阻滯劑Z944結合的冷凍EM結構,其解析度分別為3.3和3.1。
  • 上海光源生物大分子晶體學線站用戶新成果
    一、揭示植物天然免疫分子機制    10月10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柴繼傑教授研究組、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周儉民研究員研究組和英國諾維奇科技園聖斯伯利實驗室的Cyril Zipfel教授研究組合作,在《科學》在線發表題為《細菌模式分子鞭毛蛋白活化擬南芥模式識別受體FLS2及共受體BAK1複合物的結構基礎》(Structural
  • Nature:RNase P的晶體結構被確定
    現在,與成熟苯基丙氨酸轉移RNA 結合在一起的RNase P(來自Thermotoga maritima)的晶體結構已被確定。該結構顯示了在pre-tRNA識別中所涉及的相互作用、活性點位置及催化中金屬的作用。RNase P/tRNA核糖核蛋白結構也為一個基於RNA的古老世界是怎樣演化為當今由蛋白-催化劑支配的世界的提供了線索。
  • Nature :傷寒毒素的作用及其晶體結構
    這項研究表明,傷寒毒素(一種新型AB毒素,由「傷寒沙門菌」獨有的兩個A亞單元組成)的施用,會重現傷寒的很多急性症狀。作者進而發現細胞表面糖蛋白上的碳水化合物是傷寒毒素的受體,並且確定了該毒素的晶體結構,從而為了解這些相互作用提供了信息。這些發現表明,基於抗毒素的治療方法對治療傷寒可能會有效。
  • Nature:解析出細胞色素氧化酶caa3晶體結構
    相關研究發現於2012年7月1日發表在《自然》期刊上。都柏林聖三一學院研究人員確定了這種蛋白的晶體結構,就可以在分子水平上解釋一種特別複雜的蛋白機器(protein machine)在能量產生和儲存過程中如何工作。ATP是細胞的能量貨幣,能被用來維持細胞生存、生長和複製。
  • Nature:晶體形變的機制研究
    專題:Nature報導當晶體發生變形時,有兩個主要機制在發揮作用:普通脫位彈性和形變孿晶。雖然前者已知依賴於晶體尺寸、因而在納米尺度影響樣本強度,但後者的尺寸依賴性迄今尚未被研究過。現在,Ju Li及其同事利用微壓縮和納米壓痕實驗發現,形變孿晶在尺寸小於一微米的晶體中被完全抑制,從而使得普通脫位彈性成為惟一形變模式。這也許是因為形變孿晶是一個集體現象,對於小尺寸晶體不能發生。這一發現為在微觀尺度操縱材料機械性質的新方法鋪平了道路。
  • 12月15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本期《自然》發表的一項國際合作研究報告了虎尾海馬(Hippocampus comes)的基因組序列。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海馬的基因組是人類迄今為止研究過的演化最快的魚類基因組。虎尾海馬是海馬貿易中最常見的品種——幹海馬被用來製作傳統藥材,活海馬則被作為觀賞水族交易——且目前被列為IUCN紅色名單瀕危物種。虎尾海馬基因組揭示的特徵有助於解釋海馬形成現有體型的原因。
  • Nature物理:武大首創聲子晶體的谷輸運, 實現無障礙傳輸
    探索全新的電子操控方式一直是凝聚態物理的重要目標。最近,電子的谷自由度正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谷自由度,也稱為谷贗自旋,它標記動量空間中分立的能量極值態。能谷態不僅廣泛出現於常規半導體材料中,也存在於當下熱門的二維晶體中,如石墨烯、二硫化鉬等。當不等價谷間的電子散射很弱時,谷指數成為描述電子運動狀態的好參量。
  • 新裡程碑 | 2019年中國學者發表86篇Cell,Nature及Science文章
    Chikungunya Virus Envelope Protei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研究人員報告了游離小鼠MXRA8(mMXRA8)的晶體結構和人MXRA8(hMXRA8)與CHIKV E蛋白之間的複合物的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