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光源生物大分子晶體學線站用戶新成果

2020-12-27 中國科學院

  一、揭示植物天然免疫分子機制  

  10月10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柴繼傑教授研究組、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周儉民研究員研究組和英國諾維奇科技園聖斯伯利實驗室的Cyril Zipfel教授研究組合作,在《科學》在線發表題為《細菌模式分子鞭毛蛋白活化擬南芥模式識別受體FLS2及共受體BAK1複合物的結構基礎》(Structural basis for flg22-induced activation of the Arabidopsis FLS2-BAK1 immune complex)的研究論文,首次報導了植物模式識別受體FLS2及共受體BAK1與細菌模式分子鞭毛蛋白保守基序flg22三元複合物晶體結構,並通過結構分析和體內外生化實驗揭示了該複合物活化的分子機制。

  先天免疫是動植物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植物的細胞膜上存在多種模式識別受體(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通過識別病原體上的一些共有的、保守的分子基序(也即病原相關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MAP),引發先天免疫反應。對細菌運動性極其重要的一種蛋白flagellin是一種典型的PMAP。FLS2是存在於大多數高等植物中,對於抗菌免疫至關重要的一種LRR類型的受體激酶。作為一種典型的PRR,它能夠直接識別對細菌運動性極其重要的一種蛋白flagellin的高度保守N末端表位(Flg22),同時遺傳及生化實驗表明其激活需要另一種LRR受體激酶BAK1的參與,但是其識別鞭毛蛋白的分子機制和激活機制卻亟待闡明。

  柴繼傑研究組利用上海光源生物大分子晶體學線站(BL17U1)解析了FLS2胞外區和BAK1胞外區與植物致病菌丁香假單胞菌鞭毛蛋白保守基序flg22複合物結構(如圖),闡明了FLS2胞外區通過其螺線狀凹面的連續B片層來識別flg22;結構也提示共受體BAK1僅僅通過N端帽子接觸flg22表位的C末端,並且共受體BAK1與FLS2形成廣泛的直接相互作用,提示其可能先形成預複合物,以利於對病原菌的侵入做出快速反應。通過與周儉民研究員研究組和Cyril Zipfel教授研究組合作,從體外生化和植物體內實驗也驗證了flg22激活FLS2的機理:當植物宿主細胞感受到細菌鞭毛蛋白時,細菌鞭毛蛋白通過誘導植物細胞膜上的FLS2和BAK1形成異源二聚化來完成配體感應並激活下遊防衛反應信號通路。FLS2LRR-flg22-BAK1LRR是第一個被解析的植物LRR模式識別受體複合物結構。在模式生物擬南芥中有至少含有200多個富含亮氨酸重複的受體激酶(在水稻中大約有600多個),這類LRR-RLKS參與了多種多樣的生物過程:調控分生組織的生長、抗病性、激素信號傳遞和組織發育等。本研究為這一類蛋白結構及功能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範例,同時對於開發廣譜抗病作物品種具有重要的意義。

 

  圖:FLS2LRR-flg22-BAK1LRR複合物晶體結構 A: FLS2LRR-flg22-BAK1LRR複合物晶體結構 B: flg22結合在FLS2螺旋結構凹面 C:結構比對顯示flg22結合沒有誘導FLS2構像改變

  二、揭示PPR蛋白特異性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 

  10月27日,清華大學顏寧教授研究組在《自然》在線發表論文,報導了PPR蛋白特異性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

  PPR(pentatricopeptide repeat)蛋白是廣泛分布於各類生物當中一大類蛋白家族,在高等植物葉綠體和線粒體當中尤其種類豐富,比如擬南芥和玉米中各有四百多種PPR蛋白。PPR蛋白對單鏈RNA具有序列特異性識別模式,與RNA的轉錄、剪切、編輯、和穩定性等過程都密切相關,因為與包括多種農作物在內的植物細胞質雄性不育有直接聯繫而受到重視。在人類中,PPR蛋白在包括導致Leigh綜合症在內的眾多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PPR蛋白的RNA結合模式與已知的RNA結合蛋白均不同。PPR蛋白由多個PPR重複單元組成,大多數情況下,一個經典的PPR重複單元含有35個胺基酸,每一個重複單元可以特異性地識別一個RNA鹼基,近兩年的生物信息學和初步生物化學研究研究顯示PPR模塊與RNA序列有特異的對應關係,但其識別機理及識別密碼尚不明確。揭示PPR蛋白特異識別RNA鹼基的分子機制對於理解PPR蛋白的工作機理以及促進PPR蛋白生物技術領域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顏寧教授研究組與施一公、朱健康、王佳偉、王宏偉等課題組合作,選擇源自玉米葉綠體的PPR10蛋白進行了深入的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分析,最終利用從上海光源生物大分子晶體學線站(BL17U1)解析了PPR10蛋白在未結合RNA和特異結合靶標PSAJ單鏈RNA兩種狀態下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如圖)。結構顯示,PPR10包含19個PPR重複單元,每個PPR重複單元均為helix-loop-helix結構,多個重複單元組成兩圈右手超螺旋。PPR10-PSAJ的複合體晶體結構則清晰地揭示了PPR蛋白特異性識別RNA鹼基的分子機理。特異識別發生於PPR重複單元的第2、5、35位的胺基酸與相對應的RNA鹼基,這一結構生物學發現為破解PPR的RNA識別密碼提供了直接的依據。

  自然界中有許多具有重複單元構造的蛋白質,其結構與功能的揭示往往可以把這些蛋白質改造為重要的工具蛋白。例如科學家根據TALE蛋白對DNA序列的特異識別,設計組裝能夠識別任意序列雙鏈DNA的TALEN工具酶,進而對基因組進行改造。TALEN已經在多個物種中獲得了廣泛應用,這是顏寧課題組與合作者繼2012年1月在Science報導TALE蛋白識別雙鏈DNA的分子機制後,對重複單元蛋白的又一項結構與功能研究,希望可以促進PPR在生物技術中的進一步應用。

 

  圖:PPR蛋白晶體結構以及對RNA的特異性識別 

相關焦點

  • 上海光源「加入」抗疫情行列—新聞—科學網
    記者2月2日在上海同步輻射光源官網「用戶開放—運行實時狀態」一欄也看到,BL17U1、BL19U1、BL19U2等線站均處於「Open」狀態。 為儘快取得成果,在連線中施一表示,自1月初第一株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發布,他們就開始了這項工作,「春節也沒有休息」。 結構解析關注三環節 ?《中國科學報》:利用上海同步輻射光源,如何解析蛋白結構?
  • 同步輻射光源的科技發展及科學影響分析——以歐洲同步輻射光源為例
    按照規劃,將在2030年建成布局完整的光源體系,相關工作穩步推進:2016年11月,上海光源線站二期工程開工;2018年12月,北京高能量同步輻射光源(HEPS)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得發改委正式批覆;2018年11月,合肥低能量先進光源預研工程的物理設計方案通過國際專家評審。未來,能區完整的光源體系將全面支撐我國科研人員的科研應用需求和科技強國的建設任務。
  • 日本大型同步輻射光源SPring-8
    光源開放。 1998年3月:第一屆SPring-8用戶研討會召開。 1998年5月:束流為100mA的電流在儲存環成功儲存。 2000年6月:第一條籤約的光束線站開始運行。 光束線啟用至今共執行了483項計劃,1657實驗人次,發表於國際知名科學期刊的SCI論文233篇,擁有廣大的用戶群和豐碩的成果。
  • 【上海站】2017第九屆冷泉港小動物分子影像會議圓滿舉行
    2017年5月18日,由冷泉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辦的第九屆冷泉港小動物分子影像會議於上海好望角大酒店圓滿舉行。
  • 上科大兩項成果喜登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背靠尖端研究平臺集群近來...
    免疫化學研究所科研團隊成功解析分枝桿菌關鍵的阿拉伯糖基轉移酶複合體的「藥靶-藥物」三維結構,首次揭示一線抗結核藥物乙胺丁醇作用於該靶點的精確分子機制。iHuman研究所科研團隊在肥胖症藥物靶點研究上獲重要突破,首次解析人源黑皮質素受體4的原子解析度晶體結構。
  • 上海交通大學張洪斌教授:石英晶體微天平(QCM-D)技術在乳狀液界...
    為此瑞典百歐林科技有限公司特別邀請到上海交通大學張洪斌教授於2020年12月11日(周五)上午10點為大家帶來一堂題為「石英晶體微天平(QCM-D)技術在乳狀液界面膜粘彈性與物理穩定性研究中的應用」的網絡公開課。歡迎廣大師生參會交流!
  • 分子晶體與原子晶體
    1.分子晶體的定義分子間通過分子間作用力相結合形成的晶體叫分子晶體。如:乾冰、碘晶體、冰等。構成分子晶體的粒子只有分子。特別提醒 稀有氣體單質是由原子直接構成的分子晶體,無化學鍵,晶體中只有分子間作用力。
  • 分子晶體與原子晶體知識點總結
    (1)分子間作用力是範德華力晶體中分子堆積方式為分子密堆積,即以一個分子為中心,其周圍通常可以有12個緊鄰的分子。2.物理性質及物質類別(1)物理性質①原子晶體一般熔點高、硬度大。②結構相似的原子晶體,原子半徑越小,鍵長越短,鍵能越大,晶體的熔點越高。
  • 華南理工大學軟物質研究院與上海光源小角散射組啟動新項目合作
    9月22日上午,華南軟物質科學與技術高等研究院和上海光源小角散射組籤訂合作協議,宣布啟動軟物質材料小角散射與應用合作團隊的新項目合作,並舉行了軟物質材料小角散射研究研討會。華南理工大學副校長朱敏出席項目合作啟動儀式並致辭。
  • 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國輝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合作,在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以共同通訊作者形式在Nature 雜誌上發表全文(Article)。
  • 【人民網】中科院盤點「十二五」25項代表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發展規劃局局長潘教峰介紹,這25項成果是由各研究所、院機關,以及院內外高水平同行、用戶等專家共同遴選出來的,「具有典型性和標杆示範性,總體上代表了中科院『十二五』的研究質量和水平。」  7、深紫外晶體器件、雷射光源及應用,牽頭研究單位是理化技術研究所  在世界上率先突破非線性光學晶體KBBF大尺寸生長技術和精密化、實用化深紫外全固態雷射技術,以此為核心研製出8種國際首創的科學儀器,創新了該波段前沿研究的運轉模式,是我國自主研發高精尖儀器的成功範例。
  • 生物物理所揭示鋅指抗病毒蛋白ZAP識別RNA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工作解析了鋅指抗病毒蛋白ZAP N端抗病毒主要功能域與富含CG二核苷酸的單鏈RNA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揭示了鋅指抗病毒蛋白ZAP識別單鏈RNA中CG二核苷酸、單獨鳥嘌呤核苷酸以及單獨胞嘧啶核苷酸的分子基礎。鋅指抗病毒蛋白ZAP最早由高光俠於2002年報導,是對於小鼠白血病病毒的複製具有抑制作用的一種宿主因子。
  • 中科院公布25項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
    5、液流儲能關鍵材料與新技術,牽頭研究單位是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儲能技術解決了可再生能源發電不連續、不穩定的瓶頸。大化所研發的全釩液流電池儲能技術壽命長、儲能規模大、安全可靠、環境友好,且已解決了關鍵材料、電堆和儲能系統集成等關鍵問題。實現了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應用,形成了完整產業鏈。
  • 上海科技大學馬延航課題組提出晶體手性判定新方法!
    近日,上海科技大學物質學院馬延航課題組提出了一種使用電子顯微鏡確認晶體手性的新方法。該方法基於球差校正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原子分辨成像,通過拍攝單顆手性晶體沿不同帶軸的高分辨圖像,結合結構模型和圖像模擬,成功實現了在原子尺度上直接確認晶體的左右手性。
  • 選修三分子晶體和原子晶體知識點梳理
    分子晶體中存在的微粒是分子,不存在離子。較典型的分子晶體有非金屬氫化物,部分非金屬單質,部分非金屬氧化物,幾乎所有的酸,絕大多數有機物的晶體等。  分子晶體中存在的相互作用力主要是分子間作用力,它是分子間存在著一種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叫做分子間作用力,也叫範德華力。分子間作用力只影響物質的熔沸點、硬度、密度等物理性質,分子晶體一般都是絕緣體,熔融狀態不導電。
  • 生物物理所等在STING蛋白結構與功能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
    5月10日,國際著名免疫學雜誌Immunit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志傑、程根宏(海外團隊)、張榮光課題組在重要天然免疫系統信號分子STING結構與功能研究方面的合作研究成果。Barber課題組分別於2008年10月和2009年10月在Nature上報導稱,新發現的STING是啟動機體天然免疫系統抵抗細菌或病毒感染的重要分子。武漢大學舒紅兵院士課題組發現,STING作為天然免疫抗病毒信號接頭分子,將病毒感知受體和IRF3激活、I型幹擾素產生聯繫起來。後來的研究還發現,E3泛素連接酶RNF5與STING相互作用,並負調節病毒觸發的下遊信號通路。
  • 解析組蛋白氨基末端甲基化分子機制
    」的論文,首次報導了人源氨基末端甲基轉移酶NRMT1與人著絲粒組蛋白CENP-A的複合物晶體結構,並通過一系列生化實驗,闡明了NRMT1識別組蛋白底物並進行氨基末端甲基化的分子機制。人源NRMT1是真核生物中第一個被鑑定出的alpha氨基甲基化轉移酶(Tooley et al, Nature, 2010),可以催化包括CENP-A,CENP-B和RCC1在內的多種組蛋白和非組蛋白底物。儘管如此,關於NRMT1如何特異識別底物,以及如何催化組蛋白氨基末端甲基化的分子機制等關鍵問題尚不清楚。
  • 上海科技大學兩項成果登上《科學》
    北京時間24日凌晨,以上海科技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的兩項重要研究成果同時在線發表於學術期刊《科學》。    上科大免疫化學研究所科研團隊成功解析分枝桿菌關鍵的阿拉伯糖基轉移酶複合體的「藥靶—藥物」三維結構,首次揭示了一線抗結核藥物乙胺丁醇作用於該靶點的精確分子機制;另一項研究成果是上科大iHuman研究所科研團隊在肥胖症藥物靶點研究上所取得重要突破,首次解析人源黑皮質素受體4的原子解析度晶體結構。    結核病是全球十大致死疾病之一,也是單一傳染病中的「頭號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