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物理所等在STING蛋白結構與功能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

2020-12-23 中國科學院

5月10日,國際著名免疫學雜誌Immunit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志傑、程根宏(海外團隊)、張榮光課題組在重要天然免疫系統信號分子STING結構與功能研究方面的合作研究成果。該論文題為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STING Adaptor Protein Reveals a Hydrophobic Dimer Interface and Mode of Cyclic di-GMP Binding

天然免疫反應是機體抵抗病原體入侵、保護自身的第一道防線。自2008年以來,關於幹擾素刺激因子STING(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又名MITA,ERIS或MPYS)通過引起I型幹擾素的產生激發機體天然免疫反應的一系列研究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美國邁阿密大學醫學院癌症研究中心的Glen N. Barber課題組分別於2008年10月和2009年10月在Nature上報導稱,新發現的STING是啟動機體天然免疫系統抵抗細菌或病毒感染的重要分子。武漢大學舒紅兵院士課題組發現,STING作為天然免疫抗病毒信號接頭分子,將病毒感知受體和IRF3激活、I型幹擾素產生聯繫起來。後來的研究還發現,E3泛素連接酶RNF5與STING相互作用,並負調節病毒觸發的下遊信號通路。北京大學蔣爭凡教授課題組報導了STING引起I型幹擾素產生的信號通路激活需要STING二聚化。他們還發現了一條通過STING-TBK1活化轉錄因子STAT6,從而連接天然免疫與適應性免疫的信號傳導通路,為人們進一步認識免疫系統如何防禦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機制提供了新思路。2010年,日本學者Akira課題組發表文章稱,TRIM56與STING相互作用並泛素化STING K150位點。該泛素化修飾誘導STING二聚化,而二聚化又是STING募集TBK1、引起幹擾素產生的前提條件。然而,該研究不能解釋胞質內的TRIM56蛋白是如何實現跨膜(因為153-173肽段是預測的最後一個跨膜區)泛素化STING K150位點。2011年9月,Burdette等人發現,STING在病原菌和病毒感染時角色不同:既是病原菌所分泌的第二信使cyclic di-GMP(c-di-GMP)的感受因子(sensor),又是宿主感知病毒核酸產生I型幹擾素反應的信號接頭分子(adaptor)。該研究發表在Nature上,引起天然免疫領域學者的廣泛關注。

總之,近年來有關STING的大量研究報導表明了該分子在天然免疫信號通路中的重要性。同時,不同課題組間某些研究結果的不一致性更加激發了人們對STING進行更深入探討的熱情。

STING蛋白包含一個預測的N端五次(有的文獻認為四次)跨膜部分(1-173aa)和C端胞內可溶部分(174-379aa),如圖1所示。有關N端的功能目前仍不清楚,但和其在細胞內定位有關。C端胞內結構域(C-terminal domain, CTD)可通過募集相互作用分子而行使重要功能。STING胺基酸序列與PDB中任何已知結構的蛋白質沒有同源性,預示它可能擁有獨特的三維結構。此外,到目前為止,仍有許多關鍵科學問題懸而未決,如STING激活TBK1-IRF3信號通路的分子機制,TRIM56如何實現跨膜泛素化STING K150的,STING是如何結合c-di-GMP的?針對以上問題,研究人員開展了針對STING CTD的結構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研究。

針對上述科學問題,生物物理所研究人員等綜合運用了X-射線晶體學、生物化學和細胞生物學技術,先後解析了STING CTD以及STING CTD與c-di-GMP二元複合物的晶體結構。發現STING CTD具有一種獨特的構架(如圖2所示),並闡明了STING CTD形成功能性二聚體的分子機制。文獻報導的最後一個跨膜區(153-173aa)其實並不是跨膜區,而是STING CTD形成同源二聚體的疏水相互作用界面。STING CTD與c-di-GMP以一種全新的模式結合。據研究人員所知,該結構是第一個發表的哺乳動物來源的蛋白質與c-di-GMP形成的複合物晶體結構。此外,研究還發現c-di-GMP能促進STING與TBK1結合,誘導I型幹擾素的產生,從而激發機體抵抗病原體入侵的免疫反應。

該研究工作的完成有助於深入了解STING在天然免疫信號通路中的作用,為揭示宿主細胞感知病原菌入侵的分子機制提供了直接的結構生物學證據,同時也為設計新的環鳥苷二磷酸類似物疫苗佐劑或免疫治療藥物奠定了基礎。

該項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國科學院的資助。國家大科學裝置上海光源SSRF和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ALS提供了衍射數據收集的支持。

圖1:STING全長的二級結構組織模式。它包含N端跨膜區和C端可溶結構域CTD。

圖2:STING同源二聚體功能模型。A:STING與c-di-GMP複合物結構(側面)模型。STING的N-端是預測的4次跨膜結構,C-端通過疏水性相互作用形成二聚體,c-di-GMP結合在STING二聚體相互作用界面上的溝槽中。粉紅色區域為預測的最後一個跨膜區(153-173aa),實際上是STING二聚體形成的疏水性相互作用界面。 B: STING與c-di-GMP複合物結構(頂面)模型。

相關焦點

  • 生物物理所解析出植物光保護蛋白PsbS的晶體結構
    早在2000年,已有報導表明PsbS在qE功能中發揮關鍵作用,但是對於PsbS是否結合色素一直存有爭議,其參與光保護作用的機制也並不清楚,因而解析其三維結構成為本領域期待已久的研究課題。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常文瑞院士課題組於四年前開展了PsbS的晶體結構研究。
  • 大連化物所等在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大連化物所等在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6-01-26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大連化物所等在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疾病的發生通常都是由細胞內生物分子發生變異或者不同組成分子的相對含量發生劇烈變化所導致的
  • 生物物理所在蛋白質中光致電子轉移研究方面取得新成果
    8月31日,Angewandte Chemie發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江雲研究組和龔為民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通過基因密碼子擴展,實現了在活細胞中編碼螯合金屬的非天然胺基酸3-吡唑基酪氨酸,為研究生物大分子中的光致電子轉移現象,及利用生物元件實現高效可控的光致電荷分離提供了有力的工具。電子傳遞(ET)涉及生物體內許多重要的生化過程,包括光合作用等。如何改造生物元件實現高效可控的光致電荷分離,是利用合成生物學手段生產可再生能源的重要問題和主要瓶頸。
  • 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國輝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合作,在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以共同通訊作者形式在Nature 雜誌上發表全文(Article)。
  • 錦波生物「人源Ⅲ型膠原蛋白研究創新成果」發布會暨產學研籤約...
    2019年5月16日,山西錦波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在太原晉祠賓館就與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和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共同取得的有關「人源Ⅲ型膠原蛋白」的研究成果舉行了學術交流及新成果發布會。
  • 突破原始創新人源Ⅲ型膠原蛋白研究新成果發布
    備受生物醫藥行業關注的「人源Ⅲ型膠原蛋白」的研究取得了創新性突破。2019年5月16日,山西錦波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共同就「人源Ⅲ型膠原蛋白」研究成果舉行了學術交流及新成果發布會。
  • 生物物理所在光合藍藻長鏈脂肪烴合成的結構基礎研究中獲進展
    生物物理所在光合藍藻長鏈脂肪烴合成的結構基礎研究中獲進展 2020-03-25 生物物理研究所 通過結構分析和比較,結合相關的生化實驗,研究人員揭示了藍藻AAR結合底物和輔因子的結構細節,闡明了其採取「桌球機制」在同一位點結合底物和輔因子的結構基礎,揭示了AAR-ADO複合物的相互作用方式和關鍵胺基酸,並發現AAR-ADO複合物中形成了一個貫穿兩個蛋白的疏水通道,解釋了以前研究中一直困惑的脂肪醛分子是如何在兩個蛋白之間進行傳遞的問題。
  • 生物物理所揭示鋅指抗病毒蛋白ZAP識別RNA的分子機制
    2020年1月7日,Cell Reports 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高璞課題組與高光俠課題組合作的研究論文「Molecular Mechanism of RNA Recognition by Zinc-finger Antiviral protein」。
  • 諾獎風向標:組蛋白領域重要研究成果解讀!
    David Allis教授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Michael Grunstein教授因闡明基因表達受組蛋白化學修飾的機制獲得了2018年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 本文中,小編就對近年來科學家們在組蛋白研究領域取得的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 楊俊等膜蛋白的結構研究或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楊俊課題組連續兩篇論文被《德國應用化學》接收。該研究組應用魔角旋轉固體NMR技術揭示了磷脂膜對膜蛋白的結構以及澱粉樣蛋白聚集機制的影響。固體NMR是一種強有力的結構分析手段,它能夠提供原子分辨的蛋白質分子的三維結構和分子間相互作用的位點,以及大時間尺度的動態過程等極為豐富的信息,在結構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固體NMR不受樣品狀態和分子量上限的制約,是研究膜蛋白和澱粉樣蛋白質纖維的重要工具。膜蛋白所處的磷脂膜/去垢劑環境對膜蛋白的結構和功能有重要的影響。
  • 人源Ⅲ型膠原蛋白研究取得新成果—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日前,人源Ⅲ型膠原蛋白研究新成果發布會暨產學研籤約儀式在太原舉行。
  • 山西發布「人源Ⅲ型膠原蛋白研究成果」
    據悉,這是山西錦波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與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和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共同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是山西省委省政府重點支持項目。  成果發布會上,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範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張金旺在致辭中充分肯定了錦波生物始終堅持技術創新,通過產學研合作,取得了「人源Ⅲ型膠原蛋白」的研究和應用的豐碩成果,表示綜改示範區將努力打造「六最」營商環境,支持企業發展。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的陸路研究員詳細匯報並深入闡述了人源Ⅲ型膠原蛋白的基礎研究情況。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結構生物學領域有一條不成文的觀點:結構決定功能。只有知道生物分子的原子排布,科學家們才能了解這個蛋白的功能。幾十年來,分析蛋白結構有一個無冕之王——X射線晶體衍射。在X射線晶體衍射中,科學家們讓蛋白結晶,然後利用X射線照射,隨後根據X射線的衍射來重建蛋白的結構。
  • 人源甲狀旁腺激素受體結構與功能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應用冷凍電鏡技術精準(解析度=3.0A)解析了1型人源甲狀旁腺激素受體(Parathyroid hormone type 1 receptor, PTH1R)與Gs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揭示了其長效激活狀態下的分子動力學機制,為創製治療骨質疏鬆症、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症和惡病質等疾病的新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動物所等在非典型肌球蛋白Myo5a調節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近年來,該研究組在Myo5馬達活性調節的分子機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因此,對Myo5馬達蛋白的研究可以促進人們對相關疾病機理的認識,為這些疾病的預防以及治療提供科學依據。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李向東領導的研究組主要從事非典型肌球蛋白的結構、功能以及調節機理方面的研究。
  • 生物物理所二聚體蛋白螢光標記應用單分子FRET研究獲進展
    單分子螢光共振能量轉移(smFRET)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構象及動力學機制的重要方法,尤其對於結構生物學手段不易解析的無序蛋白(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protein),單分子FRET技術可通過測量標記的螢光供體與受體染料對之間的距離,分析無序蛋白的結構和構象信息。
  • 物理所生物膜界面的精密物理測量研究獲進展
    膜蛋白在細胞代謝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膜蛋白特定區域在生物膜上的位置,尤其是沿垂直於膜方向的位置及其動態變化,對於理解膜蛋白的功能及相關的分子機制有重要意義。一些傳統的生物物理技術如核磁共振(NMR)等可以給出時間和系綜平均的數據,但如何實時追蹤單個膜蛋白在約4納米厚的膜內或膜表面幾納米範圍內的動力學過程,仍然是一個挑戰。
  • 癌症生物標誌物重要研究成果解讀!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對多種癌症中的circRNA進行了編目,並進行了初步研究,表明這些穩定的結構可能作為血液或尿液中的癌症生物標誌物。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2月7日的Cell期刊上。circRNA是一種非編碼RNA,它們形成閉合的環狀結構而不是線性結構。新的RNA測序方法曝光了這些circRNA,但是人們對它們起作用的原因或方式知之甚少。
  • 組蛋白變體嵌入形成結構和功能各異的核小體
    來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和美國Mayo診所的研究人員近日在新研究中揭示了組蛋白變異體H3.3–H4異源二聚體與伴侶蛋白DAXX構成的複合物的結構
  • [科研進展]豌豆蛋白的健康益處,功能特性,結構改性與應用的研究進展
    文章概述  近年來,植物蛋白的開發和應用已經引起了越來越多科研人員和企業工作者的關注。豌豆作為人們飲食中重要的優質植物蛋白來源,被普遍認為其蛋白質成分具有低致敏性,同時對人體健康大有裨益。豌豆蛋白及其水解物具有許多健康效應,如抗氧化、降血壓和調節腸道菌群等;同時,豌豆蛋白還具有各種理化功能特性,包括溶解度、持水和持油能力以及乳化、發泡和膠凝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