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風向標:組蛋白領域重要研究成果解讀!

2020-12-13 騰訊網

拉斯克獎被譽為諾貝爾獎的「風向標」,來自洛克菲勒大學的C. David Allis教授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Michael Grunstein教授因闡明基因表達受組蛋白化學修飾的機制獲得了2018年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

本文中,小編就對近年來科學家們在組蛋白研究領域取得的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Science:在DNA複製期間,蛋白MCM2促進組蛋白中的表觀遺傳信息在兩條新的DNA鏈中均勻分布

doi:10.1126/science.aau0294

在一生當中,細胞持續地分裂。但是細胞在發生分裂時是如何記住產生皮膚細胞,肝細胞還是腸道細胞的呢?這個問題困擾了科學家多年。

在人細胞內,我們的DNA被組蛋白包裹著。它們一起形成一種稱為染色質的結構。

當細胞發生分裂時,DNA和整個染色質結構都被準確地複製是至關重要的。

染色質儲存著影響哪些基因表達的表觀遺傳信息。這就是說,我們細胞中的表觀遺傳信息有助於控制哪些基因「開啟」和「關閉」。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被稱作SCAR-seq的新技術。

這使得他們解決了儲存在組蛋白中的表觀遺傳信息在DNA複製和細胞發生分裂時是如何傳遞的問題,並且成功地鑑定出一種當細胞發生分裂時負責細胞記憶傳遞的蛋白,即MCM2。

相關研究結果於2018年8月16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

JBC:靶向組蛋白去甲基化酶 為治療結直腸癌提供新靶點

doi:10.1074/jbc.RA118.001730

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1A在多種腫瘤中存在過表達能夠促進癌症進展。

之前研究表明JMJD1A能夠促進結直腸癌進展,但是該分子在結直腸癌中的作用還沒有得到完全了解。

最近來自廈門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JMJD1A能夠通過Wnt/β-catenin信號途徑促進結直腸癌進展並揭示了具體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JBC上。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報導JMJD1A在結直腸癌樣本中存在過表達,並且其表達與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存在正相關性。

敲低JMJD1A能夠抑制增殖相關基因表達,比如c-Myc,cyclin D1和PCNA,抑制結直腸癌細胞增殖,暫停細胞周期進展,並抑制異種抑制小鼠的腫瘤發生。

JCI:改變組蛋白甲基化或可改善人腎小球疾病

doi:10.1172/JCI95946

在正常的發育過程中,組蛋白修飾能夠控制細胞的命運決定,而在發生疾病時組蛋白修飾則會影響細胞的去分化過程。

在最近一項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JCI上的最新研究中,來自加拿大的研究人員決定了解一下組蛋白修飾的動態變化將如何影響通常處於靜止狀態的成體腎小球足細胞。

為了做到這一點,研究人員在足細胞內改變了具有抑制性作用的H3K27me3的平衡並進行了一系列分析。

阿黴素腎中毒實驗和腎大部切除實驗均表明,去除足細胞內具有組蛋白甲基化作用的甲基轉移酶EZH2後,H3K27me3水平下降,小鼠容易患上腎小球疾病。

研究人員發現在足細胞內H3K27me3聚集在Notch配體Jag1的啟動子區域,通過EZH2抑制劑或敲低EZH2的表達解除對Jag1的抑制能夠促進足細胞的去分化過程。

Nature子刊:組蛋白降解或能促進DNA的修復反應

doi:10.1038/nsmb.3347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瑞士巴塞爾弗雷德裡希米歇爾生物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開了組蛋白降解如何伴隨DNA修復效應的產生。

此前研究中研究者發現,當染色質的物理行為發生改變時就會導致DNA損傷,此時,雙鏈斷裂發生位點的運動就會增強,進而轉變為高度的動態性;此外研究者還能夠在和DNA損傷相對應的細胞核的未損傷位點中觀察到相同的效應。

為了深入闡明這種現象發生的原因,研究者就通過研究發現,組蛋白能夠從DNA上分離下來,而且大約30%的組蛋白能夠在DNA損傷的情況下發生降解,而這種過程能夠被所謂的檢查點反應所控制,而且核小體密度的降低不僅能夠增加DNA的可動性,還能夠增加染色質進行重組介導修復的可能性。

Genome Res:深入研究組蛋白修飾機制或可幫助理解基因調節模式

doi:10.1101/gr.201038.115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Genome Research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新加坡A*STAR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特殊類型的組蛋白修飾的獨特功能,這對於理解基因調節以及疾病的發生非常重要。

組蛋白是細胞核中的特殊蛋白,其可以組織DNA形成名為核小體的結構單位,幫助保護DNA以及控制基因的表達,目前有5種主要的組蛋白家族,不同家族的組蛋白有著不同的修飾表現。

文章中研究者通過全基因組來觀察分析這些組蛋白修飾的模式,目的在於理解基因調節和疾病發生的過程,比如一種名為組蛋白乙醯化作用的組蛋白修飾和用以基因調節和增強轉錄的DNA不同位點的激活直接相關,然而對於組蛋白及其功能的表現研究者還有待於深入研究。

目前有35種已知的組蛋白乙醯化作用,其中很多乙醯化作用並沒有明確的特徵,大多數的調節基因組研究也將目光聚焦於H3K27ac和H3K9ac兩種組蛋白的乙醯化作用上。

Science:組蛋白單點突變可導致罕見兒童癌症

doi:10.1126/science.aac7272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一種組蛋白編碼基因發生缺陷與兒童惡性腫瘤的發生有關。

來自美國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的Peter W. Lewis表示,大多數癌症的發生需要多個突變的共同作用,而他們發現的這個基因突變本身就足以導致形成腫瘤。

組蛋白除了用於形成核小體,幫助進行基因組的壓縮包裝,還在基因的激活和沉默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有研究發現一些兒科腫瘤中包含高頻的組蛋白H3錯義突變,但是其中的致癌機制仍然沒有得到研究。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組蛋白突變具有非比尋常的強大致癌能力。Lewis這樣說道:"我們每個人都從父親和母親那裡分別得到15個組蛋白基因拷貝,但誰也沒想到組蛋白上發生的單個突變就足以導致癌症。"

Science:特殊技術可解析組蛋白修飾奧秘 助力基因調節機制的理解

doi:10.1126/science.aad7701

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報告中,來自麻省總醫院、哈佛大學醫學院及博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設計出了一種新方法,該方法可以幫助解析組蛋白的修飾過程,進而闡明基因調節的特殊機制,同時文章中研究人員還對單一核小體組合性修飾的模式進行了圖譜的繪製。

為了確定一種基因是否可以被激活,或者和纏繞在DNA鏈上的組蛋白結構的共價修飾沒有關聯,研究人員就需要更好地理解組蛋白的修飾編碼機制。

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就設計了一種可以解析組蛋白改變的特殊技術,這項技術主要以多能幹細胞和譜系定型細胞開始。

隨後研究者挑選出特殊的核小體(包含組蛋白和DNA鏈的包裹結構),並且利用螢光物質對DNA鏈的末端進行標記。

下一步研究人員針對單一核小體進行研究,他們利用內反射顯微鏡製造出了數百萬張圖像,而這些圖像就可以幫助解析組蛋白的修飾狀態,這樣一來研究人員就可以對單一核小體的不同改變進行定量操作,從而闡明遺傳和化學改變如何優先地影響攜帶特殊修飾狀態的核小體結構了。

最後一步研究人員利用相同的方法對單分子DNA進行測序來找到既定基因組中被修飾的核糖體的精確位點。

相關焦點

  • 諾貝爾化學獎今揭曉 身邊的這些諾獎成果你發現了嗎?
    按照他的遺囑,諾貝爾化學獎旨在頒給化學方面有重要發現和取得重大成果的人。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化學獎共頒發了110次。因受二戰影響和秉著「寧缺毋濫」的原則,化學獎有8年沒有頒發。截至2018年,共有180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其中只有5名女性。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裡克桑格曾兩次獲此殊榮。
  • 諾貝爾化學獎10月9日揭曉 身邊的這些諾獎成果你發現了嗎?
    按照他的遺囑,諾貝爾化學獎旨在頒給化學方面有重要發現和取得重大成果的人。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化學獎共頒發了110次。因受二戰影響和秉著「寧缺毋濫」的原則,化學獎有8年沒有頒發。截至2018年,共有180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其中只有5名女性。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裡克桑格曾兩次獲此殊榮。
  • 2018年拉斯克獎 | 他們編織了組蛋白、麻醉、RNA的故事
    拉斯克獎也常常被稱作「諾貝爾獎風向標」,這是自該獎項創立以來,已經有87位拉斯克獎得主獲得了諾貝爾獎,其中包括過去30年的40位。拉斯克基金會公布了2018年的四位獲得者,分享了今年拉斯克獎的三個重要獎項:基礎醫學研究獎、臨床醫學研究獎和特殊成就獎。
  • 諾獎成果離我們太遙遠?—— 身邊的諾獎成果轉化:巨磁阻效應及其應用
    那麼是不是物理等基礎理論研究,一定要經過漫長的時間證明,才能轉化成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的成果?其實基礎學科的很多成果離我們並不遙遠,其中諸多技術也能迅速為你我生活帶來極大便利。正是前面介紹的諾獎大牛,法國巴黎第十一大學艾爾伯.費爾教授的研究成果。
  • 諾獎風向標!2021年斯隆研究獎公布,17位華人獲獎!有你的校友嗎?
    Sloan Foundation)授予在美國和加拿大的128位青年研究人員。他們的「創造力、創新和研究成就使他們脫穎而出,成為下一代科學領導者」。斯隆研究獎素有「諾獎風向標」的美譽,旨在獎勵職業生涯早期的傑出青年學者。斯隆研究獎自1955年設立以來每年頒發,獎勵處於職業生涯早期且取得引領未來科學發展成就的傑出年輕學者。
  •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陪跑諾獎 32 年,為啥就那麼難拿
    作為每次諾貝爾獎的首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歷年頒發給青黴素、試管嬰兒、生物鐘、青蒿素等等生理學或醫學領域的重大研究成果。每年諾獎都要經過層層篩選,在結果出爐後,獲獎者將在12月份的頒獎禮上得到一枚金質獎章、一份證書以及一筆獎金。不過生理學或醫學獎也不是那麼好拿的,去年獲獎者傑佛裡·霍爾等三人在發現人體生物鐘原理33年後才得獎,在1945年的諾獎頒獎上,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青黴素後17年才獲獎,而知名的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已經陪跑諾獎32年了(曾經有一次被提名文學獎),但到去世也沒有獲得諾獎。
  • 解讀近期基因編輯領域重要研究成果!
    這條消息瞬間在國內外網站上迅速發酵,引發千層浪,有部分科學家支持賀建奎的研究,但是更多的是質疑,甚至是譴責。我們都知道,如今基因編輯技術能夠幫助有效治療很多種疾病,然而由於其存在脫靶概率,因此該技術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那麼近期科學家們在基因編輯領域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呢?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重要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 物理學獎預測集體「翻車」 黑洞相關研究獲諾獎
    之前根據四大領域(天體物理學、粒子物理學、原子分子及光物理學和凝聚態物理學)輪流轉的不成文規律,在去年天體物理學成就獲獎後,委員會連續第二年把獎項發給這一領域,實在出乎意料。而再向前推移,2017年的引力波探測也屬於天體物理學範疇。這一領域四年三獲諾獎,實在是讓其他領域的物理學家們坐不住啊。
  • 多篇文章解讀腫瘤浸潤領域重要研究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報告,共同解讀腫瘤浸潤性研究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布萊根婦女醫院、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不列顛哥倫比亞癌症研究中心和布羅德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完成了對412種肌肉浸潤性膀胱癌樣品的綜合分子特徵描述,從而導致他們鑑定出5種不同的膀胱癌亞型,每種亞型對特定的療法具有不同的敏感性。
  • 怎樣才能得諾獎?諾獎評選的學術與非學術因素
    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有可能出現這樣一種情況:正因為一篇論文難度更大、創新性更高,其引用率反而更低  一年一度的諾獎競猜,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即便只是連陪跑資格都沒有的看客,但倘若能猜中諾獎花落誰家,似乎也可以向同行展示自己慧眼獨具的超凡能力。但筆者估計,大概極少能有人成功預測,今年經濟學諾獎會授予阿比吉特·巴納吉、埃絲特·迪弗洛和麥可·克雷默。
  • 多篇文章解讀近年來皰疹病毒領域重要研究成果!
    【1】Neuron:意外!該工作報導了皰疹病毒α家族的2型單純皰疹病毒(HSV-2)C型核衣殼及其五聚體周圍的CVSC的3.75 angstrom的原子解析度結構,這是該團隊繼解析HSV-2 B型顆粒三維精細結構後又一研究成果(Yuan, S. et.al Science 2018)。皰疹病毒是一類直徑超過200nm的巨型病毒,包含嵌有糖蛋白的囊膜、中間體蛋白層(tegument)、核衣殼和基因組四層結構。
  • 他是沒有諾獎榮譽而有接近諾獎成果的科學家——我公司科技顧問...
    中央軍委委員、總裝備部部長李繼耐上將熱誠勉勵胡文祥博士多出國防科研成果追逐諾獎夢想 拉近諾獎距離     美國哈佛、斯坦福和南加州大學的三位計算化學家馬丁·卡普拉斯、麥可·萊維特和亞利耶·瓦謝爾是2013
  • 多篇文章解讀血清素領域重要研究成果!
    【1】Nature:重磅!這是一個讓神經生物學家高度關注的問題,血清素在大腦中有多種功能,理解血清素的作用機制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研究領域,這不僅僅因為血清素是幾乎所用抗抑鬱藥物的研究根源,我們所熟知的藥物百憂解(Prozac)就能夠通過增加人類大腦中血清素的水平來發揮作用。
  • 訪諾獎得主McDonald:中國將成粒子物理領域研究先鋒
    McDonald 接受新浪科技採訪   新浪科技訊 8月13日消息, 8月10-12日,世界科技創新論壇在北京會議中心舉辦,包括Kip Thorne、Thomas J.Sargent、Michael Levitt、朱棣文在內的20餘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以及中科院院士曹春曉、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陳剛等諸多中外頂級學者專家應邀出席,共同打造史無前例的中國最高級別智慧盛宴,探討全球科技創新成果
  • 諾獎自然科學三大獎項對中國科學界的四個啟示—新聞—科學網
    斯特裡克蘭在穆魯的指導下完成了諾將成果:與啁啾脈衝放大相關的博士論文。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又一次出現了師徒——米歇爾·麥耶(Michel Mayor)和戴狄爾·魁若茲(Didier Queloz)共同分享諾獎的情況。 郭曉強在博文中提出,按照學術慣例,諾貝爾獎主要頒發給導師,學生大多作為「背景牆」存在。
  • 唯一華人,「四院院士」戴宏傑入選諾獎指標「引文桂冠」獎
    9 月 23 日,擁有 Web of Science、InCites 等著名論文及期刊索引平臺的科睿唯安公司(Clarivate Analytics)宣布了 2020 年「引文桂冠獎」得主,預測在今年或未來可能獲得諾獎的科學家。共有 24 位科學家入選,其中包含知名華人學者戴宏傑。
  • 2017「引文桂冠獎」名單出爐 預測諾獎得主—新聞—科學網
    科睿唯安日前宣布了其2017年度「引文桂冠獎」得主,預測在今年或不久的將來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科研精英。被譽為「諾獎風向標」的科瑞唯安「引文桂冠獎」自2002年首度頒布以來,已有共43位該獎項得主榮膺諾貝爾獎。
  • 湯森路透預測四位華裔折了仨 諾獎預測為何不準?
    你們頒發的「引文桂冠獎」被稱為諾獎風向標,是否名副其實?    大衛:湯森路透是根據研究者作品被引用的數據來選出每年的「引文桂冠獎」,但是並不意味著獲得「引文桂冠獎」的研究者同年就一定能獲得諾貝爾獎。他們很有可能在未來數年獲得諾貝爾獎。    實際上,湯森路透在2002年就已經頒發給了今年物理學獎的獲得者之一中村修二「引文桂冠獎」。
  • 組蛋白研究進展速覽!
    【5】Cell Reports:研究揭示組蛋白伴侶調控神經幹細胞機制大腦皮層是哺乳動物大腦中高度發達的中樞區域,負責控制認知、記憶、情感行為等重要機體功能。正常胚胎大腦皮層發育對於維持皮層功能十分關鍵,全面深入了解胚胎大腦皮層發育機理及調控機制具有重要意義。胚胎大腦皮層發育過程受到細胞內外多種信號分子的精準調控,以保證大腦正常發育的時序性。
  • 深度解讀今年化學諾獎成果:超分子化學以及分子機器
    超分子化學的研究範疇非常廣泛,但還沒有一個完整、準確的定義和範疇。1987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是超分子化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裡程碑,當年化學諾獎的得主是Donald J. Cram、Jean-Marie Lehn和Charles J. Pedersen,他們的主要貢獻是設計和合成了可以模擬生物中鎖鑰關係的主體分子,這些主體分子可以選擇性的識別客體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