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美國斯隆基金會(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公布了2021年獲得斯隆研究獎(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的學者名單,128位學者獲此殊榮,華人學者表現依然十分出色,共有17位華人學者獲獎,其中15位學者都曾在中國高校接受本科教育。其中清華大學有5位校友入選,北京大學有4位入選。
2月16日,斯隆基金會(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授予在美國和加拿大的128位青年研究人員。他們的「創造力、創新和研究成就使他們脫穎而出,成為下一代科學領導者」。
斯隆研究獎素有「諾獎風向標」的美譽,旨在獎勵職業生涯早期的傑出青年學者。
斯隆研究獎自1955年設立以來每年頒發,獎勵處於職業生涯早期且取得引領未來科學發展成就的傑出年輕學者。今年該獎授予的學科領域包括化學、計算與進化分子生物學、計算機科學、經濟學、數學、神經科學、地球科學、物理學,共有128名學者獲此殊榮。
2007年以來,該獎項歷屆獲得者中已有51人獲諾貝爾獎,17人獲菲爾茲獎,69人獲國家科學獎,20人獲約翰貝茨克拉克獎。
徐升,現任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納米工程系擔任助理教授。本科就讀於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博士畢業於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曾在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他的研究工作集中在用於健康監測和人機界面的可穿戴柔性電子設備,曾獲材料研究學會(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MRS)「傑出青年科學家獎」等多項榮譽。
高子悅 ,現任賓夕法尼亞大學遺傳學助理教授。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獲得經濟學和生物學雙學位,博士畢業於芝加哥大學。她通過計算方法來解決人類遺傳學在進化中的問題。
李恆,現任哈佛大學醫學院/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生物醫學信息學助理教授。本科就讀於南京大學物理學院97級基地班,博士畢業於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在英國維康桑格研究所( 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從事博士後研究。2018年加入哈佛醫學院/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他通過分析大規模生物序列數據解決生物醫學研究中的實際問題。James Zou,現任史丹福大學生物醫學/計算機科學/電氣工程助理教授(PS:公開視頻的口音是中國人)。博士畢業於哈佛大學。他的研究興趣為機器學習,2016年加入史丹福大學,Chan-Zuckerberg首任研究人員和AI for Health主任,曾榮獲NSF職業獎以及Google和騰訊AI獎(2018年度騰訊AI Lab犀牛鳥專項研究計劃獲得者)。主要從事機器學習領域的研究,專注於開發生物技術和生物醫學應用的算法。其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PNAS, 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等雜誌。Kai-Wei Chang,現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計算機科學系助理教授。本碩均就讀於臺灣大學,博士就讀於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曾在微軟研究院從事博士後研究。2016~2017年曾任維吉尼亞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助理教授。他的研究興趣為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人工智慧和數據挖掘。馬騰宇,現任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科學與統計助理教授,本科就讀於清華大學姚班,博士博士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導師:Sanjeev Arora),他的研究興趣主要包括機器學習和算法方面的研究,比如深度學習及其理論,(深度)強化學習及其理論,表示學習,魯棒性,非凸優化,分布式優化和高維統計。
鄧煜,現任南加州大學助理教授。曾獲IMO金牌,2007年至2009年就讀於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後赴美留學,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士學位。2010年獲普特南(Putnam)大學生競賽最高獎——Putnam Fellow。2015年於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隨後到紐約大學庫朗研究所(Courant Institute)做博士後。主要從事非線性色散與波動方程、流體動力學、調和分析及偏微分方程的概率和隨機數據理論的研究。
戴亮,現任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助理教授。本科就讀於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博士畢業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2020年7月加入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他的研究興趣是引力透鏡、引力波及宇宙學。
Biao Lian,現任普林斯頓大學助理教授,本科就讀於清華大學,博士畢業於史丹福大學(導師:張首晟),他的研究興趣涉及物質拓撲階段,量子霍爾系統,量子動力學的理論研究。劉魯喬,現任麻省理工學院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元培學院物理學專業,博士畢業於康奈爾大學,2015年加入麻省理工學院電子研究實驗室,他的研究領域為自旋電子學領域,特別是專注於納米材料和自旋邏輯器件,非易失性存儲器和微波應用。
趙劉燕,現為密西根大學物理學助理教授。本科就讀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力學系,博士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趙劉燕教授研究固體材料中電子的集體行為(collective behaviors, i.e., emergence) 。集體行為,指的是整體呈現出組成它的(獨立組成)個體所不同的行為/特性。趙教授表示,我們在廣泛的量子材料中、人類社會文化的形成、鳥類的聚集及物質中各個階段的發展都能看到這個概念。
Bo Zhen,現任賓夕法尼亞大學物理與天文系助理教授,200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獲學士學位,博士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曾獲清華大學新生獎學金、麻省理工學院總統獎學金。他研究的興趣包括拓撲光子學,非赫米特物理學,極化電學和光子集成電路。本文綜合自「斯隆獎官網」、「北大物理人」、"北大數學學院"、「密西根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