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物理所在光合藍藻長鏈脂肪烴合成的結構基礎研究中獲進展

2020-12-22 中國科學院

生物物理所在光合藍藻長鏈脂肪烴合成的結構基礎研究中獲進展

2020-03-25 生物物理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隨著地球上化石燃料日趨枯竭,尋求更安全、環保、經濟的替代燃料成為社會發展的必須。長鏈脂肪烴作為傳統液體燃料汽油的主要成分,對其生物合成途徑進行改造和優化是極有前景的替代產油方案。早期的研究發現光合生物藍藻中存在一條代謝途徑,可以直接利用光能合成長鏈脂肪烴,無需額外碳源,但是效率較低,對該途徑進行改造,獲得能夠高效產烴的藍藻,是開發清潔生物能源的一條可行途徑。

  藍藻中長鏈脂肪烴合成途徑包括兩步酶促反應(圖a),分別由醯基載體蛋白還原酶(AAR,acyl-acyl carrier protein reductase)和脂肪醛脫甲醯加氧酶(ADO, aldehyde deformylating oxygenase)催化。其中AAR催化第一步反應,以攜帶醯基脂肪鏈的ACP(acyl carrier protein)蛋白或輔酶A(CoA)為底物,將之還原為長鏈脂肪醛,隨後ADO以AAR的產物脂肪醛為底物,催化其生成為少一個碳的脂肪烴。研究表明,這兩個酶單獨都可完成各自的催化反應,但是之前的研究結果不能解釋疏水的脂肪醛分子是如何在親水環境中在兩個水溶蛋白之間進行傳遞的;最近,有研究表明AAR和ADO可以形成複合物,且複合物的形成有利於催化反應的進行,但複合物的結構和對該途徑的具體意義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梅/常文瑞課題組2015年解析了藍藻ADO的晶體結構,繼續對該途徑進行深入研究,此次報導了藍藻Synechococcus elongatus PCC 7942來源的AAR的晶體結構,以及AAR結合ADO及不同底物(類似物)、輔因子的三個複合物的晶體結構(圖b,c)。通過結構分析和比較,結合相關的生化實驗,研究人員揭示了藍藻AAR結合底物和輔因子的結構細節,闡明了其採取「桌球機制」在同一位點結合底物和輔因子的結構基礎,揭示了AAR-ADO複合物的相互作用方式和關鍵胺基酸,並發現AAR-ADO複合物中形成了一個貫穿兩個蛋白的疏水通道,解釋了以前研究中一直困惑的脂肪醛分子是如何在兩個蛋白之間進行傳遞的問題。基於該項最新工作,並結合課題組前期的研究結果(Pro Cell, 2015),研究人員首次從結構生物學角度揭示了藍藻脂肪烴生物合成途徑的催化過程和調控機理(圖d),為繼續改造優化該途徑提供了重要基礎。

  該項研究工作在線發表於3月23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DOI:10.1038/s41467-020-15268-y)。生物物理所研究員李梅為論文的通訊作者,聯合培養研究生高宇和高級工程師張紅梅為該項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B類先導專項、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的共同資助。數據收集和樣品分析等工作得到上海光源、生物物理所蛋白質科學研究平臺等有關工作人員的支持和幫助。

  文章連結

  圖示:藍藻AAR和AAR-ADO複合物的結構及催化過程。(a)藍藻脂肪烴生物合成途徑示意圖,在本課題開展之前,只有ADO的結構被解析;(b)藍藻AAR結構,AAR的三個結構域分別以不同顏色展示;(c)藍藻AAR-ADO結構,ADO以白色展示;(d)基於本課題的結構和生化信息構建的藍藻脂肪烴生物合成途徑示意圖。


  隨著地球上化石燃料日趨枯竭,尋求更安全、環保、經濟的替代燃料成為社會發展的必須。長鏈脂肪烴作為傳統液體燃料汽油的主要成分,對其生物合成途徑進行改造和優化是極有前景的替代產油方案。早期的研究發現光合生物藍藻中存在一條代謝途徑,可以直接利用光能合成長鏈脂肪烴,無需額外碳源,但是效率較低,對該途徑進行改造,獲得能夠高效產烴的藍藻,是開發清潔生物能源的一條可行途徑。
  藍藻中長鏈脂肪烴合成途徑包括兩步酶促反應(圖a),分別由醯基載體蛋白還原酶(AAR,acyl-acyl carrier protein reductase)和脂肪醛脫甲醯加氧酶(ADO, aldehyde deformylating oxygenase)催化。其中AAR催化第一步反應,以攜帶醯基脂肪鏈的ACP(acyl carrier protein)蛋白或輔酶A(CoA)為底物,將之還原為長鏈脂肪醛,隨後ADO以AAR的產物脂肪醛為底物,催化其生成為少一個碳的脂肪烴。研究表明,這兩個酶單獨都可完成各自的催化反應,但是之前的研究結果不能解釋疏水的脂肪醛分子是如何在親水環境中在兩個水溶蛋白之間進行傳遞的;最近,有研究表明AAR和ADO可以形成複合物,且複合物的形成有利於催化反應的進行,但複合物的結構和對該途徑的具體意義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梅/常文瑞課題組2015年解析了藍藻ADO的晶體結構,繼續對該途徑進行深入研究,此次報導了藍藻Synechococcus elongatus PCC 7942來源的AAR的晶體結構,以及AAR結合ADO及不同底物(類似物)、輔因子的三個複合物的晶體結構(圖b,c)。通過結構分析和比較,結合相關的生化實驗,研究人員揭示了藍藻AAR結合底物和輔因子的結構細節,闡明了其採取「桌球機制」在同一位點結合底物和輔因子的結構基礎,揭示了AAR-ADO複合物的相互作用方式和關鍵胺基酸,並發現AAR-ADO複合物中形成了一個貫穿兩個蛋白的疏水通道,解釋了以前研究中一直困惑的脂肪醛分子是如何在兩個蛋白之間進行傳遞的問題。基於該項最新工作,並結合課題組前期的研究結果(Pro Cell, 2015),研究人員首次從結構生物學角度揭示了藍藻脂肪烴生物合成途徑的催化過程和調控機理(圖d),為繼續改造優化該途徑提供了重要基礎。
  該項研究工作在線發表於3月23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DOI:10.1038/s41467-020-15268-y)。生物物理所研究員李梅為論文的通訊作者,聯合培養研究生高宇和高級工程師張紅梅為該項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B類先導專項、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的共同資助。數據收集和樣品分析等工作得到上海光源、生物物理所蛋白質科學研究平臺等有關工作人員的支持和幫助。
  文章連結
  圖示:藍藻AAR和AAR-ADO複合物的結構及催化過程。(a)藍藻脂肪烴生物合成途徑示意圖,在本課題開展之前,只有ADO的結構被解析;(b)藍藻AAR結構,AAR的三個結構域分別以不同顏色展示;(c)藍藻AAR-ADO結構,ADO以白色展示;(d)基於本課題的結構和生化信息構建的藍藻脂肪烴生物合成途徑示意圖。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藍藻光合作用環式電子傳遞的結構基礎研究獲進展
    1月30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以Article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常文瑞/李梅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及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米華玲研究組的合作研究成果,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electron transport
  • Nature Plants刊發中國海洋大學團隊藍藻光合膜天然結構研究重要...
    高光適應的藍藻光合膜超分子結構模型圖。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能量轉化過程之一,通過光合膜上光合複合物(光系統1 PSI、光系統2 PSII、細胞色素b6f複合體Cytb6f、ATP合成酶等)間的電子傳遞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長期以來,人們對光合複合物的結構和功能進行了大量研究,獲得了多種光合複合物單獨的原子結構,對它們的功能也有了較深入的理解。
  • TTN生物合成研究獲新進展
    Tautomycetin (TTN)是從Streptomyces griseochromogenes菌株中分離得到的第一個高選擇性的蛋白磷酸化酶-1(PP-
  • 中國科大科研人員揭開藍藻光合作用關鍵面紗
    中國科大供圖中新網合肥5月27日電 (吳蘭 楊凡)記者27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上獲重大突破,揭開藍藻光合作用的「關鍵先生」神秘面紗——催化酶RuBisCO的組裝調控機理。藍藻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原核生物之一,是一種神奇的存在,不是植物卻能進行光合作用並放出氧氣。
  • 上海交大許平教授團隊揭示光合效率提高的電子鏈重構機制
    雜誌封面光合效率對於食品安全、能源供給和氣候變化至關重要。儘管在光合微生物藍藻中的一些人工代謝陷阱可以改善光合作用,但是這些代謝陷阱對於光合電子傳遞鏈的影響方式還未被闡明。同時,藍藻中包括莽草酸途徑在內的一些低流量途徑的可塑性還未進行研究。該研究工作選擇苯乙醇作為目標產物,它是一種重要的玫瑰香味香料和理想的助燃劑。
  • 中國科大在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中獲重大突破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通訊員 楊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磊 王海涵)藍藻學名藍細菌,其光合作用在地球大氣環境有氧化進程中起重要作用。藍藻光合作用中,一種名為「Rubisco」的酶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其工作機制長期未被認識。
  • β-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研究獲進展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獲悉,該園科研人員在β-胡蘿蔔素的生物合成方面獲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歐洲微生物學會聯合會微生物快報》。
  • 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藍藻學名藍細菌,其光合作用在地球大氣環境有氧化的進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無機態的碳進入生物圈的重要途徑。科學家發現,藍藻中含有一種名為「Rubisco」的酶在光合作用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其工作機制卻長期未被認識。
  • 科學網—揭示光合效率提高的電子鏈重構機制
    本報訊(記者黃辛)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許平團隊在利用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生產化學品研究方面又獲突破
  • 上海交大許平教授團隊在智能代謝重編研究上取得新進展:代謝途徑的...
    近日,美國化學學會主辦、合成生物學領域的權威專業期刊《ACS Synthetic Biology》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許平教授團隊在智能代謝重編研究中的最新進展「Enhancing light-driven 1,3-propanediol production by using natural
  • 上海交通大學揭示光合效率提高的電子鏈重構機制
    《中國科學報》報導 本報訊(記者黃辛)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許平團隊在利用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生產化學品研究方面又獲突破,揭示了光合效率提高的電子鏈重構機制。該成果近日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光合效率對於食品安全、能源供給和氣候變化至關重要。
  • 物理所硼烯原子結構的可控制備研究獲進展
    物理所硼烯原子結構的可控制備研究獲進展 2020-11-05 物理研究所 【字體:硼烯(borophene)是指由硼元素構成的二維平面結構,理論上認為有著不輸於石墨烯的優良物理特性如金屬性、高機械柔性、高導熱性等,且有可能具有狄拉克電子、超導等量子特性。由於硼原子相對於碳原子缺少一個價電子,使得硼原子之間的化學鍵較複雜,所形成的平面結構是以三角形密堆積晶格為基礎的孔洞型結構,而根據孔洞不同的排列方式,導致多樣化的硼烯原子結構。
  • 上海交通大學揭示光合效率提高的電子鏈重構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許平團隊在利用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生產化學品研究方面又獲突破
  • 福建物構所在可生物降解稀土無機納米生物醫學探針研究中獲進展
    福建物構所在可生物降解稀土無機納米生物醫學探針研究中獲進展 2020-12-09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成都生物所在持續基因流下物種界限維持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成都生物所在持續基因流下物種界限維持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2020-12-07 成都生物研究所 物種(Species)作為生命最基本的單元,是生物多樣性最基本的單位及組成部分。正確認識物種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可持續發展等的重要前提和基礎,但同時,物種也是複雜且具有爭議的。在過去一個世紀,針對物種概念(Species concept)的研究層出不窮。雖然學界已提出了超過30個以上不同的物種概念,但生物學家至今在物種概念上仍有分歧。
  • 長春應化所吲哚類天然產物全合成研究獲進展
    長春應化所吲哚類天然產物全合成研究獲進展 2020-12-24 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字體:基於其獨特、新穎、複雜的結構特徵帶來合成上的挑戰性以及潛在的生物活性,開展此類天然產物的全合成研究,對推動有機合成新方法、新策略的發展,對深入開展相關天然產物及其新型類似物生物活性的研究,均有重要科學意義。
  • 研究揭示葉綠素生物合成酶促光催化的結構基礎
    研究揭示葉綠素生物合成酶促光催化的結構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5 10:53:54 葉綠素生物合成中酶促光催化的結構基礎,這一成果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Nigel S.
  • 脂肽類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美國化學會期刊《ACS化學生物學》上。 脂肽類天然產物是由非核糖體肽和聚酮雜合途徑合成的一類抗生素,結構中既含有親水性胺基酸單元,又含有疏水性脂肪鏈,表現出抗菌、抗腫瘤和抗病毒等多種生物活性。脂肽類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成藥性、發展潛力和應用前景。
  • 生物物理所揭示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的催化及調控機制
    近日,國際植物研究雜誌THE PLANT CELL 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梅/常文瑞組的研究成果,題為Photosynthetic Phosphoribulokinase Structures: Enzymatic Mechanisms and the Redox Regulation of the Calvin-Benson-Bassham
  • 【科技前沿】張興/沈建仁/匡廷雲等在光合結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該研究將SACLA 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XFEL)設備產生的量子束照射到光系統II晶體上,並以高解析度分析了三維結構。結果表明,在催化劑中發現了兩個氧原子,這些氧原子被認為是形成氧分子所必需的,並且通過將它們與量子化學計算結果結合起來,闡明了這兩個氧原子的化學性質。故該研究不僅有望闡明通過光合作用從水分子中提取氫離子和電子的機理,而且還將設計出用於光分解水的人造光合作用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