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揭示光合效率提高的電子鏈重構機制

2021-01-08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許平團隊在利用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生產化學品研究方面又獲突破,揭示了光合效率提高的電子鏈重構機制。該成果近日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

光合效率對於食品安全、能源供給和氣候變化至關重要。儘管在光合微生物藍藻中的一些人工代謝陷阱可以改善光合作用,但是這些代謝陷阱對於光合電子傳遞鏈的影響方式還未被闡明。同時,藍藻中包括莽草酸途徑在內的一些低流量途徑的可塑性還未進行研究。

研究人員選擇苯乙醇—— 一種重要的玫瑰香味香料和理想的助燃劑為目標產物。通過在藍藻中引入苯乙醇合成途徑和人工解反饋抑制模塊,31.5%的光合固定碳被重定向至莽草酸途徑,用於苯乙醇和芳香胺基酸的合成。在這個過程中,基因工程藍藻的氧氣釋放和碳固定效率分別提高了29.9%和68.7%。轉錄組的研究發現,藍藻的碳吸收和固定途徑被上調,同時電子傳遞鏈上的不同組分發生了較大變化,從而揭示出電子傳遞鏈的重構機制。

這種電子鏈的重構使得光能捕獲和電子傳遞效率得以提高,同時避免了能量的耗散。該研究不僅為芳香化合物的生產提供了新的技術,同時對於光合電子鏈的可塑性提出了新的認知,為提高植物光合效率和人工光合自養體系設計提供了指導。

相關論文信息:DOI:10.1002/anie.201812727

《中國科學報》 (2018-12-13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上海交通大學揭示光合效率提高的電子鏈重構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許平團隊在利用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生產化學品研究方面又獲突破,揭示了光合效率提高的電子鏈重構機制
  • 上海交通大學揭示光合效率提高的電子鏈重構機制
    《中國科學報》報導 本報訊(記者黃辛)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許平團隊在利用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生產化學品研究方面又獲突破,揭示了光合效率提高的電子鏈重構機制。該成果近日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光合效率對於食品安全、能源供給和氣候變化至關重要。
  • 上海交大許平教授團隊揭示光合效率提高的電子鏈重構機制
    這是許平教授團隊在利用藍藻光合生產C3平臺化合物(Green Chemistry, 2015, 17, 3100–3110)和天然產物(Green Chemistry, 2016, 18, 3537–3548)之後,在利用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生產化學品研究方面的又一重要突破。博士後倪俊,博士生劉洪玉和副研究員陶飛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 揭示水稻主要光合電子傳遞蛋白OsFdI對水稻生長發育的影響
    該研究首次明確並揭示了水稻主要光合電子傳遞蛋白OsFdI對水稻生長發育的影響,為闡明水稻不同鐵氧還蛋白(Ferredoxin,Fd)在調控光合電子向下遊代謝途徑分配的分子機制奠定了基礎。  Fd廣泛存在於各種植物、動物及微生物體內參與電子傳遞。
  • 研究揭示核酶RNaseMRP催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精準醫學研究院雷鳴團隊研究揭示了真核生物中一類保守且必需的核酶RNaseMRP催化前體rRNA加工成熟的分子機制。
  • 研究揭示水分影響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飼草育種與栽培創新團隊揭示水分影響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MC植物生物學》上。
  • 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發現,藍藻中含有一種名為「Rubisco」的酶在光合作用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其工作機制卻長期未被認識。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周叢照和陳宇星課題組經過長期的研究,闡明了藍藻RuBisCO酶組裝的分子機理,發現RuBisCO成熟過程的多層次精細動態調控網絡,為人工改造RuBisCO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成果5月25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植物》。
  • 昆明植物所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光合調控機制研究獲進展
    揭示植物葉片在波動光強下的光合調控策略,對理解植物適應自然光照具有重要意義,在農作物增產方面也具有潛力。傳統理論認為,環式電子傳遞這一替代電子傳遞途徑是被子植物在波動光強下保護光系統I活性的主要調控機制。根據光合電子傳遞模型,水-水循環的上調和光系統II活性的下調可減少光系統II到光系統I的電子傳遞,避免光系統I活性受到波動光強的損傷。
  • 等離激元光催化劑界面納腔電荷聚集現象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院士李燦、研究員範峰滔團隊利用自主研製的空間分辨的表面光電壓顯微鏡,研究了二聚體金顆粒催化劑(Au/TiO2)的光生電荷分離及過程中電荷的空間分布,首次發現了二聚體金顆粒和半導體光催化劑界面納腔的電荷聚集現象,揭示了催化劑反應位點上電荷濃度對多空穴參與的水氧化反應的影響
  • 研究揭示光合反應中心會發生超快結構變化
    研究揭示光合反應中心會發生超快結構變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3 15:52:54 瑞典哥德堡大學Richard Neutze研究小組揭示,光合反應中心會發生超快結構變化。
  • 中科大揭示藍藻光合作用關鍵機制
    記者5月27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周叢照和陳宇星課題組經過長期研究,闡明了藍藻RuBisCO酶組裝的分子機理,發現其成熟過程的多層次精細動態調控網絡,為人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奠定了基礎。上述最新研究成果於5月25日在線發表在《自然-植物》上。
  • 高壓調控實現一維金屬滷化物90%螢光效率—新聞—科學網
    低維金屬滷化物因獨特的電子結構和優異的發光性能而備受關注,其自陷激子產生的寬帶發射有望應用於單組分白光LED。為實現這類材料的實際應用,需要對其結構物性關係有更深入的認識,從而為進一步優化發光性能提供指導。 上述化合物由PbBr6八面體共邊連接形成的雙鏈構成,具有較好的寬光譜發光效率(20%)。
  •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揭示水稻適應長期波動光的光合生理調控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通過系統分析恆定光與波動光條件下水稻的生長、光合生理和葉片解剖結構差異,發現光合電子傳遞、ATP合酶活性以及非光化學淬滅(熱耗散)的調控是水稻適應波動光的重要生理過程。
  • 光合參數與螢光參數之間的關係
    ,大部分能量轉向反應中心推動光化學反應以及接下來的電子傳遞、光合磷酸化,固定、還原CO2並終將能量貯存在有機物中;一部分能量以熱的形式耗散;再有一小部分能量以螢光的形式發出。   Fv/Fm:暗適應下PSⅡ的光化學效率,反應植物潛在的光化學能力,常用來作為分析光抑制的指標。
  • 科學網—「人工葉綠體」讓光合磷酸化更高效
    中國科學院化學所李峻柏課題組的副研究員費進波向《中國科學報》介紹說:「在這個過程中,光合磷酸化是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從根本上決定了光能到化學能的轉變,也是高等植物生命活動中化學合成與能量轉化的基礎。」三磷酸腺苷合成酶(ATP合酶)催化生成三磷酸腺苷(ATP)的效率是評價光合作用最重要的參數。
  • 氮沉降背景下森林土壤生物群落的維持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劉佔鋒恢復生態學團隊揭示了氮沉降背景下森林土壤生物群落的維持機制。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
  • 破解光合作用神秘機制:中國跨出重要一步—新聞—科學網
    地球每年經光合作用產生的物質有1730億~2200億噸,其中蘊含的能量相當於全世界能源消耗總量的10倍~20倍,但目前的利用率不到3%。光合作用是高效利用太陽能的最好榜樣,破解光合作用神秘機制,將為建立「人工光合作用系統」,繼而開發清潔、高效的新能源提供結構基礎。
  • 中外團隊揭示被子植物受精過程關鍵機制—新聞—科學網
    「這種有意思的現象不僅使植物避免了多花粉管受精,而且也保證了生殖效率和種子產量的最大化,因此對農業生產意義重大。」瞿禮嘉說。 在過去幾十年間,科學家們對植物避免「多精受精」現象的機制進行了諸多研究,也提出了多種假設。
  • 《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科學家揭示DNA解旋機理
    > 《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科學家揭示
  • 人類活動引起魚類行為變化影響生態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該成果首次揭示了人類活動引起的魚類行為變化是導致種群以及生態系統結構變化的一個普遍機制。該成果較好解釋了已發生的多例自然現象,如瑞典淡水魚河鱸種群結構的變化。 科學家們以魚群為研究對象,首次利用數學建模揭示了魚類行為變化對生物種群乃至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機制。該成果由揚州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及與丹麥海洋研究所、瑞典于默奧大學生態環境學院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