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離激元光催化劑界面納腔電荷聚集現象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2020-12-11 科學網

 

 

等離激元光催化劑界面納腔電荷聚集現象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院士李燦、研究員範峰滔團隊利用自主研製的空間分辨的表面光電壓顯微鏡,研究了二聚體金顆粒催化劑(Au/TiO2)的光生電荷分離及過程中電荷的空間分布,首次發現了二聚體金顆粒和半導體光催化劑界面納腔的電荷聚集現象,揭示了催化劑反應位點上電荷濃度對多空穴參與的水氧化反應的影響。該發現借鑑了自然光合作用中捕光蛋白和活性中心的工作機制,為人工光合成體系的設計和理解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

 

在自然光合作用中,PS II放氧活性中心周圍分布著成千上百個捕光蛋白,其作用是通過增加光吸收通量為反應活性中心源源不斷地供給電荷。研究人員通過光催化劑二氧化鈦界面構築金納米顆粒二聚體來模擬自然光合作用的上述機制;利用空間分辨的表面光電壓顯微鏡研究了二聚體金顆粒Au/TiO2催化劑體系中等離激元光生電荷的空間分布和電荷濃度,發現在二聚體金顆粒和TiO2催化劑構成的納腔處有高濃度的空穴聚集;通過精確調控二聚體的分離間距,揭示了耦合強度對散射光譜和電荷濃度的非線性增強機制。此外,科研人員還結合理論模擬,分析了催化活性位點電荷濃度與局域電磁場強度的定量關係。相比於單個金顆粒Au/TiO2催化劑,二聚體金顆粒Au/TiO2催化劑的水氧化活性可以實現近一個數量級的提升。該工作在單顆粒水平上觀察到等離激元光催化劑表面電荷分布的「熱點」,並為催化活性位點的光生電荷調控提供了新思路。

 

範峰滔介紹研究團隊長期致力於太陽能光催化、光電催化、電催化以及催化光譜表徵的前沿科學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特別在光生電荷分離等關鍵科學問題上突破性地發現異相結電荷分離機制晶面間光生電荷分離效應、高對稱性半導體單晶的光生電荷分離策略,並自主研製了光生電荷成像表徵新技術,在國際上最早將其應用到微納尺度光催化材料電荷分離的成像研究中。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93/nsr/nwaa151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光催化劑晶面間電荷分離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綜述 | 新型等離激元光學和過渡金屬二硫化物複合體系
    表面等離激元可以分為表面等離極化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SPP)和局域表面等離激元(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s,LSP)。SPP是存在於金屬和介質界面上的自由電子電荷密度波與電磁波的耦合形成的集體激發。
  • 《中國科學報》:南京大學團隊在鈉金屬薄膜和等離激元...
    《中國科學報》:南京大學團隊在鈉金屬薄膜和等離激元光子器件研究獲突破 2020-05-30 04: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研進展丨固體所在等離激元熱電子應用於傳感光探測太陽能轉化方面發表綜述
    金屬納米結構可造成「等離激元光敏化」作用,在很寬的光譜範圍內吸收入射光,並將吸收的光能傳遞給鄰近的分子或半導體,進而產生一系列的重要現象和應用。(4)表面等離激元熱電子在光伏方面的應用光伏器件和光催化都需要兩個基本過程:光收集(光吸收)和電荷分離。在大多數的等離激元增強太陽能電池中,一般都利用金屬納米結構的光散射作用來增強光收集效率,進而提高光伏器件的性能。限制等離激元熱電荷應用發展的主要因素是其轉移效率低。
  • 翻轉的光揭示了新的光學現象
    賴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與光發生相互作用的新型偏振光物質的機理,當光從光源傳播時,光會從頭到尾顛倒過來。它的光場不是平坦的,而是呈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旋轉,就像滾動的呼啦圈一樣遠離光源。賴斯研究生、論文第一作者、勞倫·麥卡錫(Lauren McCarthy)說,以前已經觀察到這種稱為次擺線偏振的光偏振,但是沒有人知道可以使用等離激元納米粒子觀察其滾動。
  • 【Nanoscale】封面:等離激元增強二維材料光電器件及其應用
    該論文綜述了等離子體激元對二維材料光電器件響應的增強和調製作用,並介紹了等離激元增強二維材料光電應用的進展。等離子體激元是一種在金屬—介質界面上激發並耦合電荷密度起伏的電磁振蕩,可分為表面等離極化激元(SPPs)和局域表面等離共振激元(LSPRs)。當金屬納米結構或石墨烯與二維材料結合時,能將入射光能量集中在界面處亞波長範圍內,產生等離激元。
  • Small: 攬光使者——二硫化鉬光催化制氫的研究進展:從生長到界面...
    二硫化鉬具有明顯的結構優勢和光催化性能,已成為高活性產氫反應中鉑的替代品。近期美國萊斯大學樓峻教授、電子科技大學王志明教授和臺灣清華大學闕鬱倫教授合作發表了一篇綜述,系統評述了二硫化鉬二維納米材料在光致產氫領域的最新進展。
  • 【解讀】鄭大&天大Small綜述:等離激元異質結納米結構的最新研究進展
    在這篇綜述裡面,包含至少一個等離激元納米單元的異質結納米結構被稱為等離激元異質結納米結構。局域表面等離激元共振(LSPR)是等離激元納米晶在雷射的照射下,其表面導帶自由電子的一種集體共振效應。LSPR能夠輻射為局域的電磁場強或者熱電子,顯著增強或者誘發金屬納米晶表面的化學反應。等離激元納米晶異質結納米結構目前已經廣泛應用在光催化、傳感、癌症治療和電催化等領域。
  • 中國科大發現源於納米天線效應的新電光現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單分子物理化學研究團隊的科研人員最近發現,當無線電通信天線尖端尺寸減少到納米量級,並非常接近另一金屬表面而形成一個納米腔室時,就可以利用局域等離激元共振模式的調控來對腔內螢光體的發光特性進行有效控制,在光頻區實現新奇的電光效應:電致熱螢光、上轉換發光和「彩色」頻譜調控。
  • 進展|雷射誘導的電荷密度波動力學
    在複雜的物理體系中,各種粒子與準粒子(例如電子、聲子、磁振子、等離激元)之間的相互耦合對理解和調控物理性質起著關鍵作用。雷射激發是一個研究和控制複雜且糾纏在一起的粒子、準粒子相互作用的非常有效的工具。研究表明,光激發能夠誘發1T-TaS2產生一種新的集體振動模式,並且伴隨著周期性出現一個金屬性質的瞬態結構,他們稱之為M相。這些光激發動力學過程與熱致相變過程迥然不同。他們發現強雷射照射會激發CDW相中大量的電子-空穴對,1T-TaS2的電子結構會在50 fs以內的時間尺度內發生明顯變化,二維平面內的帶隙會閉合。在幾百飛秒內,電子-聲子有效相互散射能升高晶格的溫度,並且產生一個新的晶格振動模式。
  • 國際專家支招可持續發展—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發起「納微世界美學與基礎科學」國際雲論壇
  • 調控費託合成中CO解離作用機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但Ru基催化劑存在明顯的粒徑效應,8納米左右的Ru NPs才具有較高的費託反應活性,這嚴重降低了貴金屬Ru的利用效率。開發高分散、高活性的Ru基費託合成催化劑具有重要的意義。   黃延強介紹:「通過改變催化劑的還原溫度,實現了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程度的可控調節,獲得了具有不同金屬-載體界面結構的Ru/TiO2催化劑」。
  • 發現單原子催化劑中經典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中國科學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實現非金屬高性能等離激元效應
    【中國科學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實現非金屬高性能等離激元效應 本報訊(通訊員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羅毅、張群、
  • 環境工程|光熱催化氧化VOCs:光碟機動熱催化氧化法、光碟機動光熱協同催化氧化法
    在光照射下,等離激元貴金屬的離域電子的振蕩頻率與入射波長匹配時,電子從費米能級被激發到更高能級,在晶格內這些「熱電子」能通過電子-聲子相互作用釋放能量,再通過聲子-聲子馳豫將熱量傳遞至周圍環境。貴金屬顆粒具有許多自由電子,且這種電子集體振蕩產生的熱電子的能量遠高於熱力學平衡狀態下的電子,可以通過局域表面等離子共振產生熱量。
  • 萬能生物催化劑全長晶體結構獲破解—新聞—科學網
    其底物譜極廣,可以識別芳香族、聚酮類、萜類、肽類、糖類等類型的底物,擁有「萬能生物催化劑」之稱。 它還具有高度區域選擇性和立體選擇性,能特異性的識別結構位點和方向。此外,P450酶的底物結合區具有高度可塑性,透過酶工程改造可以改變底物譜,在重要化學品和藥物製造方面的應用深具潛力。
  • 科學家聯手開發出負載型雙金屬納米催化劑—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健團隊與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研究員王光輝、江河清團隊合作,開發了一種通用型的納米反應器新技術合成Pd基雙金屬催化劑該技術將液相中的種晶生長法成功運用到固相中——通過化學配位作用將Pd納米簇種晶和第二元金屬前驅體均勻地引入到固相載體中,在還原過程中實現雙金屬的固相種晶生長,最終獲得雙金屬納米粒子尺寸及組成可控、負載均勻的雙金屬催化劑。研究成果發表於《今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