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收穫!《中國科學報》:南京大學團隊在鈉金屬薄膜和等離激元...

2020-12-20 澎湃新聞

探索 · 收穫!《中國科學報》:南京大學團隊在鈉金屬薄膜和等離激元光子器件研究獲突破

2020-05-30 04: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昨日小南推文

探索·收穫!現代工學院李濤研究組在超透鏡成像獲得重要進展:密集波導陣列實現亞波長自成像

5月27日,南京大學研究團隊與北京大學、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等單位合作,在鈉金屬薄膜和等離激元光子器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他們利用金屬鈉所具有的低熔點特點,發展了獨特的液態金屬旋塗工藝,製成金屬鈉薄膜,首次揭示金屬鈉膜的優異光波段等離激元特性。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

表面等離激是光與金屬中自由電子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種新型元激發,因其對光場具有亞波長尺度的約束能力和突破衍射極限的傳輸特性,在微納光子器件和光子集成、超分辨成像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由於等離激元激發有電子振蕩參與,因而由焦耳熱引起的損耗成了等離激元器件走向應用的瓶頸。」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教授朱嘉告訴《中國科學報》。

相對於銀、金等貴金屬而言,以鈉為代表的鹼金屬傳輸特性更接近理想自由電子氣模型,且帶間躍遷損耗較小,因此被認為有可能具有更低的光學損耗。但由於金屬鈉活潑的化學性質和嚴苛的製備條件,基於金屬鈉的等離激元器件的實驗探索鮮有報導。

金屬鈉膜的製備是鈉基等離激元器件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研究團隊發展的液態金屬旋塗工藝結合可控冷卻技術,成功獲得了高質量的金屬鈉膜及等離激元結構。「理論計算和實驗結果表明,製備的鈉薄膜的自由電子弛豫時間約為0.42 皮秒,品質因數-e1/e2在近紅外波段有明顯優越性。」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副教授周林表示,鹼金屬薄膜製備工藝的突破為低損耗的等離激元光子器件的研發奠定了技術基礎。

隨後,研究團隊對鈉基表面等離極化激元的傳輸特性進行了定量研究。實驗結果表明,在近紅外波段(如1500納米),表面等離激元在鈉—二氧化矽界面的傳播長度可達200微米以上。此外,受益於獨特的色散特性,鈉基等離激元波導具有更強的橫向電磁場局域效應和更小的模式尺寸,其品質因數是金屬銀的兩倍以上。

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設計並製備了基於金屬—絕緣體—半導體複合微納結構的雷射器件。實驗結果表明,將低損耗的鈉基等離激元結構與高品質因子的InGaAsP量子阱結構相結合,可有效降低整個器件的歐姆損耗和輻射損耗,製備的鈉基等離激元雷射器的室溫激射閾值約為140千瓦每平方釐米,創造了同類型納米雷射器閾值新低。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於有效的封裝保護,該雷射器件在正常環境下6個月後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工作性能。同時,研究團隊在高溫和高溼環境下進行了鈉基器件的加速老化實驗,證明了製備的鈉基等離激元器件具有非常好的耐受能力。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中科院院士祝世寧告訴《中國科學報》,低損耗、高性能的鈉基等離激元器件的展示向等離激元集成應用方向邁出堅實的一步。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306-9

來源:中國科學報、科技處、新聞中心、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

原標題:《探索 · 收穫!《中國科學報》:南京大學團隊在鈉金屬薄膜和等離激元光子器件研究獲突破》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實現非金屬高性能等離激元效應
    【中國科學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實現非金屬高性能等離激元效應 本報訊(通訊員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羅毅、張群、
  • 南京大學張永光教授團隊在全球變暖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
    該論文題為「Recent global decline of CO2 fertilization effects on 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第一作者為王松寒副研究員,張永光教授為通訊作者,居為民教授和陳鏡明院士為主要共同作者,南京大學為唯一第一作者單位和唯一通訊單位。
  • 綜述 | 新型等離激元光學和過渡金屬二硫化物複合體系
    表面等離激元可以分為表面等離極化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SPP)和局域表面等離激元(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s,LSP)。SPP是存在於金屬和介質界面上的自由電子電荷密度波與電磁波的耦合形成的集體激發。
  • 【Nanoscale】封面:等離激元增強二維材料光電器件及其應用
    該論文綜述了等離子體激元對二維材料光電器件響應的增強和調製作用,並介紹了等離激元增強二維材料光電應用的進展。等離子體激元是一種在金屬—介質界面上激發並耦合電荷密度起伏的電磁振蕩,可分為表面等離極化激元(SPPs)和局域表面等離共振激元(LSPRs)。當金屬納米結構或石墨烯與二維材料結合時,能將入射光能量集中在界面處亞波長範圍內,產生等離激元。
  • 科學頂刊南大團隊再下一城
    滑動查看更多南京大學國際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所和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陳鏡明院士、居為民教授和張永光教授團隊在主持的全球變化重大科學計劃、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研發計劃、江蘇省傑青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國際合作等項目支持下,致力於植被遙感、全球陸地生態碳通量優化計算、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碳源匯演變特徵及其驅動機制研究。
  • 等離激元光催化劑界面納腔電荷聚集現象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等離激元光催化劑界面納腔電荷聚集現象   近日,中科院
  • 【解讀】鄭大&天大Small綜述:等離激元異質結納米結構的最新研究進展
    /doi/10.1002/smll.202002588關鍵詞:Plasmonic heteromers, Seed-mediated growth, Site-selective growth, Interface, Heterostructure將等離激元金屬納米結構與外來組分相結合會產生二元、三元和其它高階異質結納米結構,稱為等離激元異質結納米結構,它不僅具有局部表面等離振子共振(LSPR)特性
  • 科研進展丨固體所在等離激元熱電子應用於傳感光探測太陽能轉化方面發表綜述
    金屬納米結構可造成「等離激元光敏化」作用,在很寬的光譜範圍內吸收入射光,並將吸收的光能傳遞給鄰近的分子或半導體,進而產生一系列的重要現象和應用。由於等離激元集體振蕩衰減過程和熱電子轉移都非常快(飛秒量級),故而在飛秒量級時間分辨情況下,實現對等離激元的激發、衰減及轉移等過程進行實驗跟蹤是非常重要的。基於此,該綜述詳細介紹了瞬態吸收譜(TAS)和X射線吸收近邊結構(XANES)兩種主要的表徵手段的基本原理和典型應用。圖2. 表面等離激元熱電子在金屬與表面吸附分子(a)(b)和半導體(c)(d)間不同轉移機制。
  • 等離激元光子學和納米光學基本問題研究 | 本周物理學講座
    報告人:徐紅星 院士,武漢大學時間:11月7日(周三)18:30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地點:雁棲湖校區 教1-107表面等離激元是金屬表面的自由電子在光作用下的集體振蕩,可以把光場束縛在金屬納米結構表面,從而突破了傳統的光的衍射極限,是納米光學和表面增強光譜學等新興領域的重要基礎。相關的研究形成迅速發展的等離激元光子學。
  • 【中國科學報】精益求精做「有趣」科研
    「團隊既有統一的規劃,又分工明確,每個人都要將自己的事情做好,以確保科研順利進展。」作為「香江學者計劃」第一批入選者,中科院長春應化所副研究員周亮從香港的導師、香港大學教授支志明團隊學到了——  2014年春節後,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長春應化所)副研究員周亮即將結束為期兩年的「香江學者計劃」。  「收穫不少,感慨不少。」
  • 科學網—製備重堆疊二硫化鉭超導薄膜材料
    製備重堆疊二硫化鉭超導薄膜材料
  • 潘曉晴教授團隊/聶越峰教授課題組在氧化物薄膜界面研究上取得新進展
    近日,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量子材料微結構研究中心潘曉晴教授團隊的聶越峰教授課題組發現在單原子層精度原位監控化學成分變化的新方法,可進一步提高氧化物界面製備的精度
  • 進展|拓撲半金屬WC表面沉積金屬薄膜誘導的界面超導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超導國家重點實驗室SC10組長期致力於各種新型拓撲、超導等材料的製備和探索;安徽大學物質科學與信息技術研究院單磊教授(原物理所研究員)團隊專注於超導以及拓撲材料的點接觸和掃描隧道譜研究。近年來,兩個團隊密切合作、聯合攻關,嘗試在多種拓撲材料中實現超導。
  • 製備重堆疊二硫化鉭超導薄膜材料—新聞—科學網
    製備重堆疊二硫化鉭超導薄膜材料
  • "織紋"結構金屬氧化物納米薄膜問世
    美國布朗大學官網7日發布公告稱,該校工程學院研究人員利用他們創建的石墨烯模板,成功合成出具有褶皺和凹裂結構的超薄金屬氧化物納米結構,並證明這些織紋結構能顯著改進光催化劑和電池電極的性能。
  • 科學網—製備出大晶粒非層狀結構材料薄膜
    本報訊(通訊員周慧 記者楊保國)近日,合肥工業大學王敏和陳翌慶團隊首次製備出大晶粒非層狀結構的硒化鎳薄膜,並成功將其構築為光探測器陣列
  •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八月3篇大子刊
    鈉金屬負極具有1165 mA h g-1的高理論比容量和-2.71 V的低工作電壓,這使其成為鈉基電池的理想負極材料。然而,由於在充放電過程中容易生成鈉金屬微結構(SMSs,即枝晶狀和苔蘚狀的Na金屬)並在電極表面固體電解質界面(SEI)層的堆積,限制了其實際應用。
  • 探索·收穫!現代工學院周豪慎團隊研發出500 Wh·kg-1鋰電池...
    昨日小南推文畢業照·青春的交匯點 | 從此,你成為了校友近日,南京大學周豪慎教授研究團隊提出一種穩定的、大容量的基於陰離子氧化還原活性的正極材料體系,該體系的工作原理是通過氧化鋰(Li2O)與過氧化鋰(Li2O2)之間的可逆轉化實現電池的充放電過程。
  • 探索·收穫!現代工學院李濤研究組在超透鏡成像獲得重要進展:密集...
    昨日小南推文探索·收穫!南大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最新成果揭示日珥奧秘近日,現代工學院李濤教授研究組報導了他們在超透鏡(Superlens)研究方面的重要進展。南京大學現代工學院16級直博生宋萬鴿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李濤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在亞波長尺度上實現光場的精準調控對於成像技術以及光子集成都有重要的意義。為了實現超分辨成像,人們利用負折射率的超構材料,提出了超透鏡的設計。然而,實現這種負的介電常數和磁導率往往需要複雜的結構設計以及精準的加工技術。
  • 《Matter綜述文摘》3D金屬氣凝膠路線圖:材料設計和應用
    2021年1月6日,同濟大學/香港大學Ran Du教授團隊在《Matter》期刊發表了A Roadmap for 3D Metal Aerogels: Materials Design and Application Attempts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