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製備重堆疊二硫化鉭超導薄膜材料

2020-12-12 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等
製備重堆疊二硫化鉭超導薄膜材料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黃富強團隊與合作者通過化學剝離成單層二硫化鉭(TaS2)納米片,並將納米片抽濾自組裝而重新堆疊成二硫化鉭薄膜。重新組裝的二硫化鉭薄膜打破了原母體的晶體結構,形成了豐富的均質界面,並獲得了比母體材料更高的超導轉變溫度和更大的上臨界場。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

目前,超導材料的最高超導溫度在-100℃以下,成本很高,難以大面積推廣,追求更高溫甚至室溫超導是物理學家們的夢想。 「由於缺乏理論支持,高溫超導的探索步履維艱。」論文第一作者、矽酸鹽所碩士研究生潘傑表示,傳統以弱的電—聲相互作用為前提的BCS理論難以解釋40K以上超導機理,因此需要新理論解釋高溫超導現象。界面超導的發現是近幾年超導領域的一個新亮點。然而,界面調控六方相二硫化鉭(2H-TaS2)的電子結構卻未見報導。

研究團隊通過採用鹼金屬離子插層剝離的方法獲得單層的二硫化鉭納米片,並通過抽濾的方式對其進行組裝,得到重堆疊的二硫化鉭薄膜。薄膜內部層與層之間發生無規則的扭曲,破壞了原先的晶體結構,形成了均質的界面。進一步研究發現,重堆疊二硫化鉭薄膜的電子比熱係數γ兩倍於塊體的六方相二硫化鉭。

研究團隊採用密度泛函理論對兩種材料的電子結構進行模擬分析,發現重堆疊後的二硫化鉭薄膜因層與層之間存在扭曲,界面處電子的離域化程度增強,由此導致了費米面附近的電子態密度增加,超導特性增強。黃富強表示,這項研究成果豐富了界面超導的研究內容,為完善超導理論,探索更高溫的超導體系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思路。

《中國科學報》 (2017-07-27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製備重堆疊二硫化鉭超導薄膜材料—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等
  • 科學家成功製備重堆疊的二硫化鉭超導薄膜材料—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黃富強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北京大學等合作,通過化學剝離成單層二硫化鉭納米片並將納米片抽濾自組裝而重新堆疊成二硫化鉭薄膜。
  • 二硫化鉭超導薄膜研製成功
    本報訊近日,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北京大學等合作,通過化學剝離成單層二硫化鉭納米片並將納米片抽濾自組裝而重新堆疊成二硫化鉭薄膜。該薄膜打破了原母體的晶體結構,形成了豐富的均質界面,並獲得比母體材料更高的超導轉變溫度和更大的上臨界場。
  • 科學網—製備出大晶粒非層狀結構材料薄膜
    本報訊(通訊員周慧 記者楊保國)近日,合肥工業大學王敏和陳翌慶團隊首次製備出大晶粒非層狀結構的硒化鎳薄膜,並成功將其構築為光探測器陣列
  • 進展|拓撲半金屬WC表面沉積金屬薄膜誘導的界面超導
    長期以來,拓撲超導體因其在Majorana 費米子的研究和拓撲量子器件上的潛在應用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然而,本徵的拓撲超導材料非常罕見。近年來,理論和實驗研究表明:除本徵的拓撲超導材料之外,利用拓撲絕緣體和拓撲半金屬材料拓撲非平庸的能帶結構為實現拓撲超導電性提供了可能的途徑。多數研究組採用摻雜、高壓或通過近鄰效應等在拓撲絕緣體和拓撲半金屬中誘導出可能的拓撲超導。
  • 二維超導材料
    早期的理論認為,隨著薄膜厚度的降低,體系中的缺陷及無序度也會相應增多,將會引起電子的局域化, 並影響超導庫珀對(Cooper pair)的相位相干,從而抑制超導電性的產生。因此,早期理論認為理想的二維體系不存在宏觀的超導電性。實驗方面,1938 年Shal'nikov首次報導了Pb 和Sn 薄膜上的超導電性,開啟了薄層超導的研究歷史。
  • 美國發現環境光可改變二硫化鉭材料的折射率 將影響自動駕駛汽車
    蓋世汽車訊 二硫化鉭中的微小晶體會對3D顯示屏、虛擬實境,甚至自動駕駛汽車產生重要影響。據外媒報導,美國萊斯大學( Rice University)布朗工程學院的工程師Gururaj Naik和研究生Weijian Li表示,此種材料的2D陣列具有獨特的光學特性,可以在環境光以及普通照明條件下對其進行控制。
  • 超導維度、超越維度
    http://images.slideplayer.com/26/8452016/slides/slide_1.jpg(Published by Pierce Riley)筆者不是很確定這些金屬非晶超導薄膜的研究工作與超導維度效應是否是一回事。因為要製備金屬非晶,一般快淬技術得到的自然是薄膜,如果是塊體,那就很難成為非晶。
  • 材料從導體轉變為絕緣體的「誘變」因素
    二硫化鉭是一種神秘的材料。根據教科書理論,它應該是一種導電金屬,但在現實世界中,它的作用就像一種絕緣體。來自日本理化學研究所新興物質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對這種材料的結構進行了高解析度的觀察,揭示了它為什麼會表現出這種現象。
  • 中科院物理所薛其坤:「薄膜生長動力」有望衝刺諾貝爾獎
    「物理所除了理論組外其他或多或少都要涉及到一點材料,超導組、先進材料組、清潔能源組等做材料就更多了,沒有材料研究就無法進行。在物理所超導材料最多,很多實驗室都有涉及到。像我們先進材料實驗室,雖然做的是新材料,但是還是以超導為導向的,目前臨界溫度很低,幾乎無法應用到現實生活中。」
  • 鄭直小組合成新型異質結薄膜太陽能電池材料—新聞—科學網
    河南許昌學院
  • 上海交大教授觀察到雙分子層厚的FeSe超導薄膜的邁斯納效應
    他們利用自行研製的多功能掃描隧道顯微鏡(STM+),成功地測量到了雙分子層厚度的FeSe薄膜表面吸附鉀原子之後的抗磁響應,觀察到了鉀原子吸附量對該薄膜超導特性的調控作用,並獲得了各種超導參數(超導能隙、超導轉變溫度和超流密度等)在調控作用下的變化,從而揭示了相剛度而非配對勢是決定FeSe超導層的超導轉變溫度的主要因素。
  • 超導高分子聚合物-高分子領域下一個諾貝爾級別的課題
    目前研究的導電高分子其導電性,多屬於半導體範圍,其應用的領域也和半導體相似,如發光二極體、太陽能電池、傳感器、防靜電、防電磁等應用領域。導電高分子發明至今,如何增加其導電性,製造出高導電性高分子材料、甚至超導材料成了科研工作者追求的目標。
  • 證明存在常溫超導(室溫超導)材料
    證明存在常溫超導(室溫超導)材料作者:馮美良1什麼是超導超導體(英文名:superconductor),又稱為超導材料,指在某一溫度下,電阻為零的導體。而以上四種材料均有氧化物的超導材料。那麼可以大膽推測,在這些材料的金屬內部,存在這樣的金屬氧化物雜質成分構成的晶格缺陷。而異常抗磁性電流,正是在這些晶格中產生。而且是完全抗磁性的。正是這些佔極為少數的完全抗磁性缺陷帶來異常的抗磁性。那麼根據如此的推論,可以猜測缺陷越多抗磁性越大,而溫度越低抗磁性越大,甚至整體超導。而溫度上升抗磁性越低,達到一定溫度,晶格失超,失去反常抗磁性,只剩正常抗磁性。
  • 納米薄膜的智能捲曲摺紙 | Nature Communications
    論文標題:Microdroplet-guided intercalation
  • 【材料】空氣中穩定的二維材料中原子空位誘導的局域磁矩
    二維材料擁有眾多奇異的物理特性,其中,二維磁性因其在自旋電子學中潛在的應用前景而成為物理學和物質科學領域最受關注的科學前沿之一。近年來,科研工作者發現了一系列的本徵二維磁性材料,如CrI3、Fe3GeTe2等。然而,它們中的大部分在空氣中不穩定,這不僅阻礙了對二維磁性的進一步研究,也極大限制了二維磁性在自旋電子學領域的應用。因此,如何在空氣中穩定的二維材料中誘導磁性成為該研究領域的關鍵問題之一。
  • 物理系張定副教授、薛其坤教授領導的中德合作團隊在錫烯超導中...
    近年來人們發現,某些厚度僅有幾個原子層的薄膜可以在幾十特斯拉的磁場下保持超導,這大大超出了人們的預料。為了解釋這個現象,人們提出了伊辛配對機制,認為這是由於這一類特殊材料的晶格不具備中心反演對稱性,參與超導配對的電子具有了鎖定的自旋取向所致。在此框架下,人們通過在非中心對稱的材料中尋找,又發現了多個具有巨大臨界磁場的超導體。然而,也有人認為這完全是材料維度效應所導致的,挑戰了伊辛配對機制。
  • 物理所成功製備蜂窩狀結構的硼烯
    人們所熟知的超導材料二硼化鎂就是由六角蜂窩狀結構的硼原子層與三角密堆積結構的鎂原子層交替排列形成的。二硼化鎂的超導電性來源於電聲子耦合,其中金屬性的硼原子層起關鍵作用。因此,六角蜂窩狀結構的硼烯甚至有可能實現二維超導性。但是,二硼化鎂並非層狀結構,其中的硼原子層無法獨立存在。
  • 潘曉晴教授團隊/聶越峰教授課題組在氧化物薄膜界面研究上取得新進展
    近日,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量子材料微結構研究中心潘曉晴教授團隊的聶越峰教授課題組發現在單原子層精度原位監控化學成分變化的新方法,可進一步提高氧化物界面製備的精度
  • 東北大學在多孔氣凝膠壁上製備均勻連續MOFs薄膜催化活性相
    金屬有機骨架(MOFs)是一種新興的有機-無機雜化多孔材料,它通常是由金屬離子/離子簇與有機配體通過配位鍵連接形成,並且在三維空間上進行延展從而形成的高度有序的拓撲結構;它從一出現就成為了廣受關注的「明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