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教授觀察到雙分子層厚的FeSe超導薄膜的邁斯納效應

2020-12-13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最近,國際物理學權威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以「Diamagnetic response of potassium-adsorbed multilayer FeSe film」為題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劉燦華教授與賈金鋒教授研究組在超導薄膜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他們利用自行研製的多功能掃描隧道顯微鏡(STM+),成功地測量到了雙分子層厚度的FeSe薄膜表面吸附鉀原子之後的抗磁響應,觀察到了鉀原子吸附量對該薄膜超導特性的調控作用,並獲得了各種超導參數(超導能隙、超導轉變溫度和超流密度等)在調控作用下的變化,從而揭示了相剛度而非配對勢是決定FeSe超導層的超導轉變溫度的主要因素。這一研究成果清楚的回答了非常規超導研究領域的一個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超導轉變溫度的決定性因素是什麼?這對進一步深入理解非常規超導機理具有重要意義。該論文已於12月20日在線發表【Phys. Rev. Lett. 123, 257001 (2019)】。

超導研究領域的兩大動力,一個是找到轉變溫度(Tc)更高的超導材料,一個是理解非常規超導機理。事實上,兩大類的非常規超導體,銅基和鐵基超導體,都是層狀材料,其超導層CuO、FeAs或者FeSe層,受到了鄰近層的電荷摻雜之後才具有了高溫超導特性。因而,近年來就有很多工作希望直接對這些超導層進行電荷摻雜和研究,這其中尤以對FeSe層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在合適的襯底上利用分子束外延法生長出單層或多層的FeSe薄膜是最近研究的熱點。國內外有多個課題組的近期工作發現,在這樣的FeSe薄膜表面,吸附上適量的K原子,可以改變FeSe薄膜的超導能隙的大小。這是因為K原子的電負性非常小,很容易轉移一部分電子給FeSe薄膜(如圖a所示),因此,控制K原子的吸附量,即是控制了FeSe薄膜所能獲取的電子數量,從而有望達到對FeSe超導特性的調控。

不過,僅僅是確定了能隙大小的改變對於超導的研究是不夠的。對一個材料具有超導特性的判斷依據是要測量到它的零電阻和/或邁斯納效應(完全抗磁性)。然而,對於表面吸附了K原子的FeSe薄膜而言,這種物性測量是很困難的。其原因在於K原子具有非常強的化學活性,使得該薄膜樣品無法脫離超高真空環境,也就無法接受傳統實驗技術手段的物性測量。而這正是劉燦華教授與賈金鋒教授課題組近年來研發的多功能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大顯身手的地方。他們將普通的STM的核心部件進行改造,使其具有普通STM的一切基本功能之外,還能對樣品進行四探針電輸運和雙線圈交流互感的原位測量。換句話說,若是對超導樣品進行測量,普通STM只能獲得樣品的原子排列(如圖b所示,每個亮點就是一個K原子)和超導能隙等結構方面的信息,而STM+還能測到樣品的電輸運和抗磁響應等物理性質,從而獲得超導轉變溫度、穿透深度和超流密度等重要信息。

實驗中,他們對同一塊高質量的雙層FeSe薄膜樣品表面進行了不同覆蓋度K原子的吸附,並對每個K覆蓋度下的FeSe薄膜採集了上述多種實驗數據,從而得到了一系列實驗結果:1,超導轉變溫度隨著K原子覆蓋量的增加呈現先升後降的Dome型變化(圖c),這雖然與眾多非常規超導材料很相似,但卻是在FeSe衍生超導材料當中首次觀察到如此完整而連續的相變行為;2,超導能隙與超導轉變溫度的比值隨著K覆蓋度的增加並不是一個恆定的值(圖d),這意味著超導配對勢無法決定超導轉變溫度的高低;3,超導轉變溫度與超流密度呈現線性的變化關係(圖e),這意味著相剛度是決定轉變溫度高低的主要因素。

這項工作由博士生姚鋼、段明超、劉寧寧和吳豔伏等同學在劉燦華和賈金鋒等教授的指導下共同合作完成。劉燦華教授特別感謝李政道研究所顧威教授在該工作過程中給予的有益討論。該工作受到了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基金委多個項目,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計劃和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支持。

論文連接:https://doi.org/10.1103/PhysRevLett.123.257001

相關焦點

  • 用超導鄰近效應探測分子輸運性質
    這個能隙的實空間演變以及鄰近效應可以用掃描隧道顯微鏡/譜(STM/STS)有效地探測。2. 方法 50-150nm的超導鈮薄膜被蒸到藍寶石上,或濺射到Si單晶上。電導是通過標準四探針配置進行測量。每次測量前都會測量鈮薄膜,由此,先於分子和納米顆粒的吸附,確定轉變溫度。
  • 物理所實驗觀察(Li,Fe)OHFeSe超導體與單層FeSe薄膜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超導國家重點實驗室周興江研究組,隨後從單層FeSe/SrTiO3超導薄膜的能隙測量上觀察到65K的超導轉變跡象,並發現了其簡單、獨特的電子結構: 不存在布裡淵區中心的空穴型費米面,只具有布裡淵區頂角處的電子型費米面【Nature Communications 3 (2012) 931;Nature Materials
  • 二硫化鉭超導薄膜研製成功
    本報訊近日,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北京大學等合作,通過化學剝離成單層二硫化鉭納米片並將納米片抽濾自組裝而重新堆疊成二硫化鉭薄膜。該薄膜打破了原母體的晶體結構,形成了豐富的均質界面,並獲得比母體材料更高的超導轉變溫度和更大的上臨界場。
  • 科學網—製備重堆疊二硫化鉭超導薄膜材料
    製備重堆疊二硫化鉭超導薄膜材料
  • 製備重堆疊二硫化鉭超導薄膜材料—新聞—科學網
    製備重堆疊二硫化鉭超導薄膜材料
  • 科學家成功製備重堆疊的二硫化鉭超導薄膜材料—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黃富強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北京大學等合作,通過化學剝離成單層二硫化鉭納米片並將納米片抽濾自組裝而重新堆疊成二硫化鉭薄膜。
  • 證明存在常溫超導(室溫超導)材料
    完全抗磁性又稱邁斯納效應,「抗磁性」指在磁場強度低於臨界值的情況下,磁力線無法穿過超導體,超導體內部磁場為零的現象,「完全」指降低溫度達到超導態、施加磁場兩項操作的順序可以顛倒。完全抗磁性的原因是,超導體表面能夠產生一個無損耗的抗磁超導電流,這一電流產生的磁場,抵消了超導體內部的磁場。
  • 潘曉晴教授團隊/聶越峰教授課題組在氧化物薄膜界面研究上取得新進展
    界面是現代電子器件的核心,比如半導體場效應器件就是通過調控界面二維電子氣的開關狀態來實現「0」和「1」的邏輯計算。過渡金屬氧化物中存在包括高溫超導在內的極為豐富的物理現象,研究氧化物界面的新穎量子現象及其在新一代多功能電子器件中的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是近年來的一個研究熱點。
  • 物理系張定副教授、薛其坤教授領導的中德合作團隊在錫烯超導中...
    近年來人們發現,某些厚度僅有幾個原子層的薄膜可以在幾十特斯拉的磁場下保持超導,這大大超出了人們的預料。為了解釋這個現象,人們提出了伊辛配對機制,認為這是由於這一類特殊材料的晶格不具備中心反演對稱性,參與超導配對的電子具有了鎖定的自旋取向所致。在此框架下,人們通過在非中心對稱的材料中尋找,又發現了多個具有巨大臨界磁場的超導體。然而,也有人認為這完全是材料維度效應所導致的,挑戰了伊辛配對機制。
  • 二維超導材料
    因此,準二維薄膜體系超導電性的研究以及所觀測到的各種現象都受到了材料本身結構無序的影響。進入21 世紀,材料製備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分子束外延、機械剝離等低維材料製備手段的不斷進步,使得二維超導材料的晶體質量得以大幅提高,並且可以實現原子級厚度的二維超導材料,從而極大地推動了二維超導電性的研究(圖1)。
  • 超導維度、超越維度
    (2) 量子肼態調製行為:如果超導體系從準二維向二維推進,超導轉變溫度Tc 會單調下降,下降程度與薄膜厚度d 成反比。這是趨於二維極限進程中無序(disorder) 和漲落(fluctuation) 增強的結果。但如果薄膜厚度降低到30 個原子層以下,Tc 會隨薄膜厚度下降而振蕩,即所謂量子肼效應。
  • 東南大學研究團隊首次在分子鈣鈦礦鐵電體中觀察到渦旋疇結構!
    東南大學研究團隊首次在分子鈣鈦礦鐵電體中觀察到渦旋疇結構!團隊首次在分子鐵電薄膜中發現了奇特的「渦旋-反渦旋」 (vortex-antivortex)疇結構。作為一種特殊的拓撲形態,鐵電渦旋疇中自發極化在有限空間內局域成一個閉合通量,使得該區域尤其是疇壁處具有豐富的物理性質,在鐵電超導器件、場效應電晶體、光電探測器和發光二極體等器件上有廣泛的應用。此外,由於渦旋中心能量最低,極化態之間的翻轉更容易,這種疇結構非常適合構築低能耗存儲器。
  • 進展|拓撲半金屬WC表面沉積金屬薄膜誘導的界面超導
    長期以來,拓撲超導體因其在Majorana 費米子的研究和拓撲量子器件上的潛在應用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然而,本徵的拓撲超導材料非常罕見。近年來,理論和實驗研究表明:除本徵的拓撲超導材料之外,利用拓撲絕緣體和拓撲半金屬材料拓撲非平庸的能帶結構為實現拓撲超導電性提供了可能的途徑。多數研究組採用摻雜、高壓或通過近鄰效應等在拓撲絕緣體和拓撲半金屬中誘導出可能的拓撲超導。
  • 筑波大學發現新理論,完美解釋超導電流為何沒有電阻也會消失
    此次研究提出的新理論表明,應該認為「超導電流是通過貝裡連接形成的集體模式所產生的迴路電流集合」。另外他還發現,拉什巴型自旋軌道相互作用可能對貝裡連接的產生非常重要。目前的超導標準理論經常被指出在解釋超導電流方面存在問題。此次的成果為應該如何變更基礎理論以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指南。隨著標準理論改變,還有望明確長期以來一直不清楚的銅氧化物高溫超導的機制。
  • 東南大學研究團隊首次在分子鈣鈦礦鐵電體中觀察到渦旋疇結構
    近日,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國際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研究院暨江蘇省「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在分子鐵電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團隊首次在分子鐵電薄膜中發現了奇特的「渦旋-反渦旋」 (vortex-antivortex)疇結構。
  • 中科院物理所薛其坤:「薄膜生長動力」有望衝刺諾貝爾獎
    「物理所除了理論組外其他或多或少都要涉及到一點材料,超導組、先進材料組、清潔能源組等做材料就更多了,沒有材料研究就無法進行。在物理所超導材料最多,很多實驗室都有涉及到。像我們先進材料實驗室,雖然做的是新材料,但是還是以超導為導向的,目前臨界溫度很低,幾乎無法應用到現實生活中。」
  • 上海交大校友馬駿榮獲全球超導領域博士研究生最高獎!
    近日,交大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校友、英國劍橋大學博士研究生馬駿獲得了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超導委員會(IEEE CSC)頒發的全球超導領域博士研究生最高獎項Graduate Study Fellowship。
  • 室溫超導材料問世!研究者稱「將改變我們所知道的世界」
    在這張圖片中,一塊磁鐵懸浮在一個用液氮冷卻的超導體上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1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利用氫氣在極高的壓力下壓縮成簡單的固體分子,首次創造出了在室溫下具有超導性的材料。這項研究是由物理和機械工程助理教授蘭加·迪亞斯(Ranga Dias)的實驗室完成的,並在近日成為《自然》(Nature)雜誌的封面故事。
  • 超導高分子聚合物-高分子領域下一個諾貝爾級別的課題
    摘要:本文介紹了超導和導電高分子材料簡要發展,對超導和高分子材料兩個學科的交叉前景做了展望,並對有機高分子超導聚合物的可能性做了一個初步的展望。其實在那個時候,別說高分子超導,就是高分子自身的導電性都還沒有被系統的研究,更別說具有超導性質的高分子材料了。三、有機超導的發現法國科學家Jerome於1980年發現了第一個有機超導體[7],以四甲基四硒富瓦烯(TMTsF)為基礎的化合物,其分子結構是(TMTSF)2PF6,該材料在12kbar的壓力下,超導轉變溫度 Tc為0.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