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所成功製備蜂窩狀結構的硼烯

2020-12-13 中國科學院

  硼烯是指由硼元素構成的二維平面結構,其存在的可能性一直受到理論研究者的強烈關注。由於硼原子只有三個價電子,與石墨烯類似的蜂窩狀結構並不是一種能量上穩定存在的硼烯結構。相反,以三角形密堆積晶格為基礎的孔洞型結構是可以穩定存在的。2016年,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SF09組研究員吳克輝、陳嵐等率先利用超高真空分子束外延(MBE)直接進行單原子層構築的方法,在Ag(111)襯底上獲得了這種理論上期待已久的單層硼烯,並發現硼烯的多種相,對應於三角晶格中不同周期的孔洞結構(Nature Chem. 8, 564 (2016))。

  然而,蜂窩狀結構的硼烯仍然受到研究者的強烈關注。首先,獨特的二維六角蜂窩狀結構天然賦予硼烯狄拉克錐的能帶結構。於是,大多數在石墨烯中發現的新奇量子效應,都有望在硼烯中獲得相應的體現,例如無質量、手性、相對論性的電子在電場與磁場中表現出的反常的物理現象,極高的載流子遷移率等。其次,規則的六角蜂窩狀結構的硼原子層在自然界中其實是存在的。人們所熟知的超導材料二硼化鎂就是由六角蜂窩狀結構的硼原子層與三角密堆積結構的鎂原子層交替排列形成的。二硼化鎂的超導電性來源於電聲子耦合,其中金屬性的硼原子層起關鍵作用。因此,六角蜂窩狀結構的硼烯甚至有可能實現二維超導性。但是,二硼化鎂並非層狀結構,其中的硼原子層無法獨立存在。

  考慮到硼相比於碳原子,缺少一個最外層電子,要想獲得穩定的蜂窩狀硼烯,必須要往硼烯中摻入大量的電子,而基底與硼烯之間的界面電荷轉移是往硼烯中摻入電子的最有效途徑之一。基於上述原因,SF09組研究員吳克輝、陳嵐、副研究員程鵬帶領博士研究生黎文彬、孔龍娟等人,繼續深入開展硼烯薄膜的製備工作。他們採用單晶Al(111)作為基底,通過生長過程的精確控制,最終成功地製備出了蜂窩狀結構的硼烯薄膜(圖1b)。他們利用高分辨的掃描隧道顯微鏡(STM)觀察到了硼烯完美的六角蜂窩狀結構(圖1c),晶格周期為0.29 nm,與理論預言中自由狀態下蜂窩狀硼烯的0.3 nm晶格周期接近。由於局域應力的存在,硼烯薄膜還呈現出具有較大周期的三角形周期性起伏結構(圖1d),但這並不影響硼烯本身的蜂窩狀晶格。同時,這種蜂窩狀結構在跨越襯底的臺階時也保持了連續不間斷的特點,為硼烯的單層平面蜂窩狀結構提供了又一有力佐證。

  以往的理論計算表明由於電子的缺失,自由狀態下蜂窩狀硼烯並不能穩定存在,但在單晶Al(111)基底上卻成功地實現了這一結構的單層硼烯,說明Al(111)作為基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第一性原理的計算,發現了Al(111)基底與硼烯中每個硼原子間有近1個電子的電荷轉移,這有效地解決了蜂窩狀結構的二維硼烯中電子的缺失,對於蜂窩狀硼烯的穩定存在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該工作發現硼原子形成的一種全新的同質異形結構,實現了學術界期待已久的平面六角蜂窩狀結構的硼烯,美國Rice大學的理論化學家Boris Yakobson教授專門為此撰寫了評論文章,形象地將其稱為「鋁鍋上的鍊金術」(Science Bulletin 63, 270 (2018))。同時該工作也為進一步研究硼烯中可能存在的奇異電子特性包括狄拉克錐形能帶結構、超導電性等奠定了基礎,而且為實現基於硼烯的電子器件提供了誘人的前景。該工作發表在Science Bulletin 63, 282 (2018)上,並以Boron can form a purely honeycomb 2D structure 為題作為當期的封面文章報導。

  以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支持。

    圖1:(a) 利用超高真空分子束外延(MBE)的製備方法在Al(111)襯底上製備出蜂窩狀結構硼烯的示意圖(Science Bulletin 封面圖);(b)(c)(d) Al(111)襯底上硼烯薄膜的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圖,其中d圖顯示出三角形的周期性起伏結構;(e) Al(111)襯底上硼烯薄膜的原子結構模型圖。

  硼烯是指由硼元素構成的二維平面結構,其存在的可能性一直受到理論研究者的強烈關注。由於硼原子只有三個價電子,與石墨烯類似的蜂窩狀結構並不是一種能量上穩定存在的硼烯結構。相反,以三角形密堆積晶格為基礎的孔洞型結構是可以穩定存在的。2016年,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SF09組研究員吳克輝、陳嵐等率先利用超高真空分子束外延(MBE)直接進行單原子層構築的方法,在Ag(111)襯底上獲得了這種理論上期待已久的單層硼烯,並發現硼烯的多種相,對應於三角晶格中不同周期的孔洞結構(Nature Chem. 8, 564 (2016))。
  然而,蜂窩狀結構的硼烯仍然受到研究者的強烈關注。首先,獨特的二維六角蜂窩狀結構天然賦予硼烯狄拉克錐的能帶結構。於是,大多數在石墨烯中發現的新奇量子效應,都有望在硼烯中獲得相應的體現,例如無質量、手性、相對論性的電子在電場與磁場中表現出的反常的物理現象,極高的載流子遷移率等。其次,規則的六角蜂窩狀結構的硼原子層在自然界中其實是存在的。人們所熟知的超導材料二硼化鎂就是由六角蜂窩狀結構的硼原子層與三角密堆積結構的鎂原子層交替排列形成的。二硼化鎂的超導電性來源於電聲子耦合,其中金屬性的硼原子層起關鍵作用。因此,六角蜂窩狀結構的硼烯甚至有可能實現二維超導性。但是,二硼化鎂並非層狀結構,其中的硼原子層無法獨立存在。
  考慮到硼相比於碳原子,缺少一個最外層電子,要想獲得穩定的蜂窩狀硼烯,必須要往硼烯中摻入大量的電子,而基底與硼烯之間的界面電荷轉移是往硼烯中摻入電子的最有效途徑之一。基於上述原因,SF09組研究員吳克輝、陳嵐、副研究員程鵬帶領博士研究生黎文彬、孔龍娟等人,繼續深入開展硼烯薄膜的製備工作。他們採用單晶Al(111)作為基底,通過生長過程的精確控制,最終成功地製備出了蜂窩狀結構的硼烯薄膜(圖1b)。他們利用高分辨的掃描隧道顯微鏡(STM)觀察到了硼烯完美的六角蜂窩狀結構(圖1c),晶格周期為0.29 nm,與理論預言中自由狀態下蜂窩狀硼烯的0.3 nm晶格周期接近。由於局域應力的存在,硼烯薄膜還呈現出具有較大周期的三角形周期性起伏結構(圖1d),但這並不影響硼烯本身的蜂窩狀晶格。同時,這種蜂窩狀結構在跨越襯底的臺階時也保持了連續不間斷的特點,為硼烯的單層平面蜂窩狀結構提供了又一有力佐證。
  以往的理論計算表明由於電子的缺失,自由狀態下蜂窩狀硼烯並不能穩定存在,但在單晶Al(111)基底上卻成功地實現了這一結構的單層硼烯,說明Al(111)作為基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第一性原理的計算,發現了Al(111)基底與硼烯中每個硼原子間有近1個電子的電荷轉移,這有效地解決了蜂窩狀結構的二維硼烯中電子的缺失,對於蜂窩狀硼烯的穩定存在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該工作發現硼原子形成的一種全新的同質異形結構,實現了學術界期待已久的平面六角蜂窩狀結構的硼烯,美國Rice大學的理論化學家Boris Yakobson教授專門為此撰寫了評論文章,形象地將其稱為「鋁鍋上的鍊金術」(Science Bulletin 63, 270 (2018))。同時該工作也為進一步研究硼烯中可能存在的奇異電子特性包括狄拉克錐形能帶結構、超導電性等奠定了基礎,而且為實現基於硼烯的電子器件提供了誘人的前景。該工作發表在Science Bulletin 63, 282 (2018)上,並以Boron can form a purely honeycomb 2D structure 為題作為當期的封面文章報導。
  以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支持。

    圖1:(a) 利用超高真空分子束外延(MBE)的製備方法在Al(111)襯底上製備出蜂窩狀結構硼烯的示意圖(Science Bulletin 封面圖);(b)(c)(d) Al(111)襯底上硼烯薄膜的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圖,其中d圖顯示出三角形的周期性起伏結構;(e) Al(111)襯底上硼烯薄膜的原子結構模型圖。

相關焦點

  • 物理所硼烯原子結構的可控制備研究獲進展
    物理所硼烯原子結構的可控制備研究獲進展 2020-11-05 物理研究所 【字體:同時,研究還發現這些不同的硼烯純相本質上是由不同寬度的準一維硼鏈組成。那麼,直覺上如果將這些不同種類的準一維硼鏈作為構建單元進行有序混合,就有可能構建出全新的人工硼烯相。不僅可以豐富硼烯結構的多樣性,而且可能構築出具有新奇量子特性的二維硼結構,豐富其物理性質。  基於此啟發,吳克輝和陳嵐指導博士研究生王宇、孔龍娟等,繼續深入開展硼烯原子結構的可控制備研究。
  • 中科院物理所在二維硼實驗製備方面取得進展—新聞—科學網
    記者近日從中科院獲悉,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表面室吳克輝研究組的博士生馮寶傑、鍾青在研究員吳克輝、副研究員陳嵐的指導下,率先利用超高真空分子束外延
  • 物理所首次發現由過渡金屬元素構造的二維原子晶體材料
    石墨烯的非凡性質根源於其蜂窩狀晶格中的粒子隧穿。近年來,石墨烯的成功使得人們關注其他新型二維蜂窩狀材料的研究,以進一步探索蜂窩狀結構非同尋常的電子學性質。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納米物理與器件實驗室高鴻鈞研究組在Ir(111)襯底上成功製備出矽烯,並深入研究了它的幾何、電學性質以及和基底的相互作用 【Nano Letters 13, 685 (2013)】。
  • Chem:硼催化化學選擇性和對映選擇性還原2-烯基吡啶
    為了解決這兩個難題,化學家們通常將吡啶預先製備成吡啶鹽,並以吡啶鹽為底物研究金屬催化的不對稱氫化反應(圖a);其原理是吡啶鹽的去芳構化能壘較低,且氮原子的配位能力大幅減弱。而對於未保護吡啶的不對稱還原方法仍然較少,僅有的幾例報導均使用被強吸電子基活化的吡啶底物,局限性較大近日,南開大學王曉晨課題組使用手性螺環雙硼催化劑,以頻那醇硼烷和醯胺作為氫源,首次實現了2-烯基取代吡啶不對稱還原,以高對映選擇性合成了一系列2-烯基取代哌啶產物(圖c)。該反應條件溫和(室溫、常壓),催化效率高,官能團兼容性好。
  • 上海矽酸鹽所研製出新型層狀結構催化耐火紙
    最近,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朱英傑和助理研究員熊志超等在新型無機耐火紙的研究工作基礎上,在常溫下的水溶液中,通過在羥基磷灰石超長納米線上原位生長金納米顆粒,成功地研製出具有良好柔韌性的新型層狀結構催化耐火紙。
  • 吉大鄒曉新課題組AEM:含「硼烯」水裂解催化材料活性規律研究
    在2017年,我們課題組與合作者通過對比4種Mo-B晶相(α-MoB2、β-MoB2、MoB、Mo2B)的結構和催化活性,揭示了α-MoB2中類石墨烯結構的硼層亞結構—「硼烯」—對產生高密度、高活性的析氫催化位點有重要作用(J. Am. Chem. Soc. 2017, 139, 12370)。
  • 新型二維原子晶體硒化銅的製備及其拓撲物性研究獲進展
    與層狀結構的過渡金屬二硫化物不同,過渡金屬單硫化物的體相都是非層狀結構。因此,相比於二維過渡金屬二硫化物,二維過渡金屬單硫化物的製備比較困難,關於其物性研究也鮮有報導。去年,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研究員、中科院院士高鴻鈞領導的研究團隊在二維過渡金屬單硫化物的製備方面取得進展。
  • 物理所兩成果獲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
    物理所從1987年開始利用真空快淬技術進行納米複合材料的研究,先後成功合成出Nd2Fe14B/NdFe4B4和Nd2Fe14B/Fe3B納米複合永磁材料。深入研究了納米復相稀土永磁材料的結構、微結構、疇結構、磁性耦合機理和矯頑力機制以及成份和工藝條件對永磁性的影響,闡明了Fe基納米複合永磁材料不同於以往任何一類單相稀土永磁材料的磁硬化機理。
  • 物理所發現硼、氮共摻雜使金屬性碳納米管轉變為半導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許智、王文龍、白雪冬、王恩哥等人提出了一種新的方法,在生長單壁碳納米管過程中,原位進行硼(B)、氮(N)共摻雜,實驗和理論研究發現,硼、氮共摻雜使金屬性碳納米管轉變為半導體
  • 【JMS Editor's Choice Article】應用於氫氣分離單層石墨烯膜製備的催化銅箔基底的結晶學和表面形貌優化研究
    【研究亮點】·  本研究成功利用低成本銅箔合成了高質量的單層石墨烯膜。·  利用高溫退火方法成功製備了表面粗糙度約為100 nm的Cu(111)晶面。·  成功控制了化學氣相沉積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CVD)製備的石墨烯膜中的本徵孔缺陷的尺寸分布。
  • 物理所等高壓製備出發光磁性半導體
    因而,如何製備出具有室溫以上磁有序溫度且磁、光、電等功能屬性耦合在一起的磁性半導體材料是具有挑戰性的研究方向。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M08組研究員龍有文團隊在高壓製備的簡立方鈣鈦礦SrCr0.5Fe0.5O2.875(SCFO)中,發現臨界溫度達600 K的磁有序相變,該體系具有約2.3 eV的直接半導體帶隙,並展示出磁場可調的綠色發光效應。
  • 上海矽酸鹽所:增強機械/電氣性能的超輕/高壓縮石墨烯蜂窩材料
    本文要點:一種新穎的方法製備超低密度,高彈性,出色的機械和導電三維石墨烯蜂窩材料成果簡介 由化學衍生的氧化石墨烯製成的傳統三維石墨烯蜂窩材料(d,e)GCM內部交聯結構的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FESEM)圖像。(f,g)GCM組裝的石墨烯納米片的高解析度透射電子顯微鏡(HRTEM)圖像。
  • 共價有機框架:超越結構的化學
    COF的發展歷程回顧無論天然存在還是人工合成,不同維度的共價結構很常見(圖1)。天然共價結構中,金剛石、碳化矽和氮化硼等長程有序共價鍵合的分子固體是地球上最堅硬的材料。了解和掌握成鍵化學對於構建新的合成共價結構具有重要意義(圖1a)。通過不可逆共價鍵連接的重複單元,往往得到的是非晶態的框架結構。
  • 研究人員以硼/氮共摻雜實現石墨烯能隙
    韓國蔚山科技大學(UNIST)的研究人員們宣稱開發出一種可大量生產硼/氮共摻雜石墨烯奈米微板的方法,從而可實現基於石墨烯的場效電晶體(FET)製造與設計。
  • 我國科學家發明晶片基礎器件全新結構,這個資源成為...
    據報導,在摩爾定律所預言的電子元器件發展速度越來越接近瓶頸之際,中國科學家復旦大學周鵬、張衛團隊利用新型半導體材料硫化鉬發明讓單電晶體「一個人幹兩個人的活」的邏輯結構全新原理。在新結構下,不僅電晶體面積可縮小50%,存儲計算的同步性也將進一步提升。
  • 新型數字開關由石墨烯和氮化硼納米管制成 能更好控制電流
    【每日科技網】  科技日報北京8月16日電 (記者聶翠蓉)科學家將石墨烯和氮化硼納米管結合,製成全新的混合數字開關,可作為電子產品中控制電流的基本元件。未來有望藉此製成不含矽半導體的電晶體,讓計算機、手機、醫學設備和其他電子產品的速度更快、體積更小。
  • 聚氨酯的結構特徵和製備
    主鏈含—NHCOO—重複結構單元的一類聚合物。由異氰酸酯(單體)與羥基化合物聚合而成。聚氨酯彈性體按軟段結構可以分為聚酯型,聚醚型和丁二烯型,聚醚性聚氨酯具有高強度,耐水解,高回彈性和低溫性能好。聚酯型聚氨酯具有較好的拉伸性能,曲撓性能,耐磨損性以及耐溶劑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