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研究獲進展

2020-12-23 科學網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獲悉,該園科研人員在β-胡蘿蔔素的生物合成方面獲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歐洲微生物學會聯合會微生物快報》。

 

據了解,β-胡蘿蔔素是一種天然色素,有很高的藥理學及營養學價值,現已廣泛應用於醫藥、保健品、食品添加劑及化妝品等行業。構建高效合成β-胡蘿蔔素的微生物菌株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此次研究人員於釀酒酵母中重構了β-胡蘿蔔素的生物合成途徑,將來源於紅髮夫酵母中與β-胡蘿蔔素合成相關的基因crtYB和crtI轉入釀酒酵母,並對這兩個基因進行了密碼子優化。同時,他們通過過量表達異戊稀代謝途徑中的關鍵限速酶HMGR基因,發現菌株β-胡蘿蔔素的產量提高了很多,且對釀酒酵母的生長無影響,最終得到具備高效合成β-胡蘿蔔素能力的釀酒酵母工程菌株。

 

該研究為釀酒酵母大規模生產β-胡蘿蔔素提供了依據,也為釀酒酵母中萜類物質生物合成及代謝工程改造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來源:中國科學報 彭科峰)

相關焦點

  • Lett:β-胡蘿蔔素的生物合成研究取得新進展
    β-胡蘿蔔素是一種天然色素,屬於四萜類化合物,有很高的藥理學及營養學價值,現在已廣泛應用於醫藥、保健品、食品添加劑及化妝品等行業。構建高效合成β-胡蘿蔔素的微生物菌株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天然產物合成生物學學科組碩士研究生李倩在章焰生研究員的指導下,於釀酒酵母中重構了β-胡蘿蔔素的生物合成途徑,將來源於紅髮夫酵母中與β-胡蘿蔔素合成相關的基因crtYB(八氫番茄紅素合成酶及番茄紅素環化酶基因)和crtI(八氫番茄紅素脫氫酶基因)轉入釀酒酵母,並對這兩個基因進行了密碼子的優化;同時通過過量表達異戊稀代謝途徑中的關鍵限速酶HMGR(3-羥基-3-甲基戊二醯輔酶
  • 生物法製造β-胡蘿蔔素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在構建大腸桿菌細胞工廠生產β-胡蘿蔔素方面取得進展,該成果已達到了大腸桿菌發酵生產β-胡蘿蔔素的國際最高水平。
  • β-胡蘿蔔素強化食品不容忽視
    食品夥伴網訊:近日,國際專家在《營養學雜誌》論叢中發表了一份會議共識文件,在該文件中,專家高度強調了維生素A前體物質-β-胡蘿蔔素的重要性,因為它可以增加總維生素A含量。    在該會議共識文件中,醫藥和營養學專家從生理機能、供應狀態和推薦攝入量方面重新詮釋了β-胡蘿蔔素。
  • 華中農大番茄紅素生物合成代謝研究獲突破
    本報訊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華中農業大學葉志彪團隊近期攻關完成的一項關於番茄紅素生物合成代謝的研究成果獲得突破。該成果已在知名學術期刊《NEW PHYTOLOGIST》上發表。  該研究揭示了番茄滯綠蛋白(SGR)通過負調控八氫番茄紅素合成酶(PSY)蛋白的活性來影響番茄果實類胡蘿蔔素的積累,初步闡明了SGR蛋白在番茄果實色澤形成和營養物質積累過程中的作用機制及分子機理。這是目前國際上發現的可調控植物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途徑中關鍵酶基因PSY活性的第二個轉錄因子。
  • 揭開β-胡蘿蔔素緩解視疲勞的秘密
    據研究,β-胡蘿蔔素能幫助我們緩解視疲勞。β-胡蘿蔔素是類胡蘿蔔素的一種,在自然界中含量豐富,不僅存在於胡蘿蔔中,在綠色、紅色的蔬果中也廣泛存在。迄今,被發現的天然類胡蘿蔔素已達 600多種。β-胡蘿蔔素是一種橘黃色脂溶性化合物,遇氧、遇熱、遇光不穩定,在弱鹼下較穩定。
  • 氧化脫羧合成1-烯烴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揚州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王喜慶團隊在通過氧化脫羧合成1-烯烴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期刊ACS Catalysis上。  1-烯烴作為一種理想的下一代能源物質與重要的化工原料,其合成方式受到廣泛關注。目前,1-烯烴主要通過傳統的石油工業產品乙烯聚合而成,但通過該方法只能得到偶數碳鏈長度的烯烴。
  • 大腸桿菌人工膜囊泡外排系統的建立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畢昌昊帶領的代謝工程與合成生物學技術研究團隊和研究員張學禮帶領的微生物代謝工程研究團隊進行合作,在大腸桿菌人工膜囊泡外排系統的建立方面取得新進展。由於類胡蘿蔔素屬於脂溶性色素,可以通過革蘭氏陰性菌分泌的外膜囊泡運輸,所以可以通過改造膜囊泡系統或構建人工膜囊泡系統提高類胡蘿蔔素轉運能力。
  • TTN生物合成研究獲新進展
    TTN是罕見的含有末端雙鍵的酸酐類化合物,與末端雙鍵相連的親脂性長鏈對該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特別是對PP-1的選擇性抑制非常重要。為了更好的理解S. griseochromogenes是如何產生TTN,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Shen組克隆了其生物合成基因簇,但是聚酮酶合成產物是如何轉化為目標終產物TTN的,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 天津工生所建立基於胺基酸脫氫酶的β-胺基酸合成新方法
    其中一些β-胺基酸不僅具有獨特的生物和藥理特性,同時也是合成許多生物活性分子的重要中間體,近年來手性β-胺基酸的合成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並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其中一些β-胺基酸不僅具有獨特的生物和藥理特性,同時也是合成許多生物活性分子的重要中間體,近年來手性β-胺基酸的合成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並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在諸多的手性胺合成方法中,以NH3為氨基供體的羰基化合物不對稱還原胺化反應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其反應的副產物是水,從原子經濟學和對環境影響的角度來看,均具有極大的優越性。
  • 生物物理所在光合藍藻長鏈脂肪烴合成的結構基礎研究中獲進展
    生物物理所在光合藍藻長鏈脂肪烴合成的結構基礎研究中獲進展 2020-03-25 生物物理研究所 長鏈脂肪烴作為傳統液體燃料汽油的主要成分,對其生物合成途徑進行改造和優化是極有前景的替代產油方案。早期的研究發現光合生物藍藻中存在一條代謝途徑,可以直接利用光能合成長鏈脂肪烴,無需額外碳源,但是效率較低,對該途徑進行改造,獲得能夠高效產烴的藍藻,是開發清潔生物能源的一條可行途徑。
  • 關於《黃金大米中的β-胡蘿蔔素與油膠囊中的β-胡蘿蔔素對兒童...
    (2012年12月6日)  2012年8月,美國塔夫茨大學湯光文等在《美國臨床營養雜誌》發表了題為《「黃金大米」中的β-胡蘿蔔素與油膠囊中β-胡蘿蔔素對兒童補充維生素A同樣有效》的研究論文,引起了社會的關注。
  • 長春應化所吲哚類天然產物全合成研究獲進展
    長春應化所吲哚類天然產物全合成研究獲進展 2020-12-24 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字體:基於其獨特、新穎、複雜的結構特徵帶來合成上的挑戰性以及潛在的生物活性,開展此類天然產物的全合成研究,對推動有機合成新方法、新策略的發展,對深入開展相關天然產物及其新型類似物生物活性的研究,均有重要科學意義。
  • 脂肽類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長生團隊在脂肽糖苷類抗生素Totopotensamides(TPMs)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採用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分割包埋的天然色素β-胡蘿蔔素
    β-胡蘿蔔素不溶於水,市面上的同類產品都是水分散新產品,胡蘿蔔素顆粒較大,在體內不利於吸收,生物利用率極低,造成極大浪費;採用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分割包埋技術和新工藝製作的納米水溶β-胡蘿蔔素,水溶液清澈透明,光、熱穩定性極好,顆粒達到納米級別的細度,在體內可以完全吸收,生物利用度極高,可大大減少使用量
  • 當人體不能處理β胡蘿蔔素時身體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然而,人們對β胡蘿蔔素與降低血液膽固醇水平的分子機制缺乏了解。 現在,兩項新的研究發現,身體需要某種酶的活性版本才能獲得β胡蘿蔔素對心血管健康的全部好處。 這個酶會把β胡蘿蔔素轉化成β胡蘿蔔素維生素降低肝臟中產生的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
  • 營養成分玉米黃質「菌寶」的合成方法成本低產率高
    科技日報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以黃俊超研究員為首的研究團隊在利用工業微生物生產玉米黃質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天然玉米黃質來源貧乏玉米黃質是脂溶性粉末或油形式的β-胡蘿蔔素衍生物,存在於綠色蔬菜、玉米種子、枸杞和酸果肉水果等植物組織和一些微生物中。它不能由人類和動物自己合成;它必須從食物中攝取。
  • 對二甲苯「綠色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航天催化與新材料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昌志、研究員王愛琴和中科院副院長、中科院院士張濤團隊在綠色對二甲苯(PX)合成路線中取得新進展,設計出一條以木質纖維素資源生物發酵產物(生物基異戊二烯)和甘油脫水產物(丙烯醛)為原料,利用碳化鎢催化分子內氫轉移串聯反應的合成路線。
  • 體外合成昆布二糖研究取得新進展
    昆布二糖(laminaribiose)是β-1,3糖苷鍵連接的還原性二糖,是一種功能多樣的高價值寡糖。它可以作為合成透明質酸的前體物質應用於製藥及化妝品行業,作為促發芽劑和天然防腐劑應用於農業領域,且其具有益生作用,可以作為食品添加劑應用於食品保健品行業,另外,還可以調控嗜熱菌熱纖維梭菌的蛋白表達。昆布二糖的傳統製備方法是以稀酸水解天然產物,但天然產物供應有限,導致昆布二糖價格居高不下。因此,開發成本低廉、環境友好的昆布二糖高效合成技術,對高附加值功能性寡糖生物製備具有重要意義。
  • 福建物構所稀土上轉換螢光生物標記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與傳統的分子螢光標記材料(如螢光染料)相比,稀土上轉換納米發光材料不僅化學穩定性高、螢光壽命長、潛在生物毒性低,而且由於採用近紅外光源激發具有較大的光穿透深度、無生物組織自螢光以及對生物組織幾乎無損傷等顯著優點,在螢光生物檢測和成像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 梳理維生素A及其衍生物功能研究進展
    植物來源的β-胡蘿蔔素及其他胡蘿蔔素可在人體內合成維生素A,β-胡蘿蔔素的轉換效率最高。維生素A在日常生活中並非可有可無,它的缺乏會引起人體免疫系統衰退,導致新生兒缺陷,成年人視力受損乃至失明。從飲食中攝取的維生素A大多儲存在人的肝臟中,然後與一種名為視黃醇結合蛋白(RBP)的分子結合併通過血液傳輸,隨後通過結合細胞表面上的蛋白STRA6進入細胞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