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所生物膜界面的精密物理測量研究獲進展

2020-12-14 中國科學院

  膜蛋白在細胞代謝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膜蛋白特定區域在生物膜上的位置,尤其是沿垂直於膜方向的位置及其動態變化,對於理解膜蛋白的功能及相關的分子機制有重要意義。一些傳統的生物物理技術如核磁共振(NMR)等可以給出時間和系綜平均的數據,但如何實時追蹤單個膜蛋白在約4納米厚的膜內或膜表面幾納米範圍內的動力學過程,仍然是一個挑戰。

  近期,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軟物質物理重點實驗室李明研究組副研究員陸穎和博士生馬東飛等,基於單個供體對多個受體的螢光共振能量轉移(FRET)原理,發展了一套基於脂質體的單分子螢光檢測方法(命名為LipoFRET),實現了在脂質體上單個膜蛋白動態構象和位置變化的精密觀測,測量精度可達0.7納米。LipoFRET對膜內和膜外區域的膜蛋白標記位點同樣有效,是該方法獨有的優勢。應用此方法,他們對α-突觸核蛋白(α-syn)進行了深入研究,獲得了該蛋白在膜上運動的新信息,澄清了文獻中一些有爭議的問題。該團隊此前曾發明表面誘導螢光衰減(SIFA)方法,在固態襯底表面的平面膜上記錄此類信息(Nat. Comm. 7, 12906 (2017))。脂質體作為一種被廣泛應用於膜蛋白研究的模型體系,擁有可調節曲率、膜流動性不受限等特性。發展在脂質體上研究膜蛋白動態過程的方法,具有天然的優勢。

  研究團隊以單層脂質體中包裹的臺盼藍染料(TB)作為螢光受體,以膜蛋白上標記的螢光基團作為螢光供體,結合理論計算建立了膜蛋白特定位點的垂直位置與相對螢光亮度的對應關係(圖1)。對單個α-syn蛋白上三個代表性位點的研究表明,α-syn的中間區域(T72)位於脂質體磷脂膜的外表面,C端的無結構尾部(S129)位於溶液中,而N端(K10)插入膜中並呈現多態的特性,其深度在各個狀態之間緩慢切換(圖2)。研究人員還對α-syn的C端與鈣離子的相互作用進行了研究(圖3)。結果顯示,鈣離子使部分標記在129位點的螢光基團出現了一個比原始位置更靠近膜表面的新狀態,兩態之間的高度差約為1.2-1.6 nm。該狀態所佔比例隨著鈣離子濃度的升高而相應增加,而相應濃度的鎂離子則不會誘導α-syn的C端發生變化,清楚地揭示了鈣離子對α-synC端的特異性調控作用。這一成果近期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19, 58,5577-5581)上。

  該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11674382, 11834018, 91753104, 11574381)、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項目(QYZDJ-SSW-SYS014)以及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的支持。

  文章連結

圖1. LipoFRET方法原理及驗證。

圖2. α-syn三個位點的位置及動態變化。

圖3. 鈣離子對α-syn C端的調控。

  膜蛋白在細胞代謝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膜蛋白特定區域在生物膜上的位置,尤其是沿垂直於膜方向的位置及其動態變化,對於理解膜蛋白的功能及相關的分子機制有重要意義。一些傳統的生物物理技術如核磁共振(NMR)等可以給出時間和系綜平均的數據,但如何實時追蹤單個膜蛋白在約4納米厚的膜內或膜表面幾納米範圍內的動力學過程,仍然是一個挑戰。
  近期,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軟物質物理重點實驗室李明研究組副研究員陸穎和博士生馬東飛等,基於單個供體對多個受體的螢光共振能量轉移(FRET)原理,發展了一套基於脂質體的單分子螢光檢測方法(命名為LipoFRET),實現了在脂質體上單個膜蛋白動態構象和位置變化的精密觀測,測量精度可達0.7納米。LipoFRET對膜內和膜外區域的膜蛋白標記位點同樣有效,是該方法獨有的優勢。應用此方法,他們對α-突觸核蛋白(α-syn)進行了深入研究,獲得了該蛋白在膜上運動的新信息,澄清了文獻中一些有爭議的問題。該團隊此前曾發明表面誘導螢光衰減(SIFA)方法,在固態襯底表面的平面膜上記錄此類信息(Nat. Comm. 7, 12906 (2017))。脂質體作為一種被廣泛應用於膜蛋白研究的模型體系,擁有可調節曲率、膜流動性不受限等特性。發展在脂質體上研究膜蛋白動態過程的方法,具有天然的優勢。
  研究團隊以單層脂質體中包裹的臺盼藍染料(TB)作為螢光受體,以膜蛋白上標記的螢光基團作為螢光供體,結合理論計算建立了膜蛋白特定位點的垂直位置與相對螢光亮度的對應關係(圖1)。對單個α-syn蛋白上三個代表性位點的研究表明,α-syn的中間區域(T72)位於脂質體磷脂膜的外表面,C端的無結構尾部(S129)位於溶液中,而N端(K10)插入膜中並呈現多態的特性,其深度在各個狀態之間緩慢切換(圖2)。研究人員還對α-syn的C端與鈣離子的相互作用進行了研究(圖3)。結果顯示,鈣離子使部分標記在129位點的螢光基團出現了一個比原始位置更靠近膜表面的新狀態,兩態之間的高度差約為1.2-1.6 nm。該狀態所佔比例隨著鈣離子濃度的升高而相應增加,而相應濃度的鎂離子則不會誘導α-syn的C端發生變化,清楚地揭示了鈣離子對α-synC端的特異性調控作用。這一成果近期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19, 58,5577-5581)上。
  該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11674382, 11834018, 91753104, 11574381)、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項目(QYZDJ-SSW-SYS014)以及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的支持。
  文章連結

圖1. LipoFRET方法原理及驗證。

圖2. α-syn三個位點的位置及動態變化。

圖3. 鈣離子對α-syn C端的調控。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膜蛋白界面振動能量轉移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大膜蛋白界面振動能量轉移研究取得進展 2017-09-20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該小組揭示了生物膜界面蛋白質醯胺鍵骨架振動的能量轉移速率與途徑,研究成果以Ultrafast Vibrational Dynamics of Membrane-Bound Peptides at the Lipid Bilayer/Water Interface為題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
  • 理論物理所基於統計物理思想確定性算法求解壓縮感知問題研究獲進展
    理論物理所基於統計物理思想確定性算法求解壓縮感知問題研究獲進展 2018-02-28 理論物理研究所 壓縮感知的核心是欠定線性方程組y=Ax,其中x是N維未知矢量,y是M維測量結果,A是M*N維測量矩陣。由於測量數M遠小於數據維數N,壓縮感知的目標是構造一個包含最多零元素的解x,即尋找欠定線性問題的最稀疏解。這是極困難的組合優化問題。
  • 近代物理所等在11Be的反應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及合作者依託蘭州放射性束流線(RIBLL-1),在3.5倍庫侖位壘能區,開展了中子滴線核11Be在208Pb靶上的彈性散射和破裂反應實驗研究,並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對深入理解奇特核結構對於反應機制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 物理所高次諧波光譜中的全量子軌道映射研究獲進展
    原子內部電子動力學行為的演化是物理、化學、生物以及材料等學科研究中最基本的過程。精密測量電子的動力學特性,實現對其物理性質的理解,進而控制原子內電子的動力學行為是人們追求的重要科學目標之一。具有阿秒(10-18秒)時間分辨的高次諧波由於光子能量高(10eV~keV量級)、脈寬短(亞飛秒~幾十阿秒)等特點,使得它在物理、化學和生物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
  • 物理所拓撲絕緣體材料生長調控和輸運性質研究獲系列進展
    最近三年來,三維拓撲絕緣體的研究在世界範圍內取得了飛速進展,並成為凝聚態物理研究中的一個爆發性熱點領域。拓撲絕緣體是一類具有非平庸的拓撲對稱性(Z2)的材料,其內部絕緣,但在表面上存在著一種無能隙的、線性色散並且自旋與動量鎖定的特殊電子態。這種新的量子物質態被預言可以產生出許多新奇的準粒子和物理效應,如磁單極、Majorana費米子和量子化的反常霍爾效應等。
  • 中國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Marlan Scully、德國維爾茲堡大學
  • 物理所硼烯原子結構的可控制備研究獲進展
    物理所硼烯原子結構的可控制備研究獲進展 2020-11-05 物理研究所 【字體:硼烯(borophene)是指由硼元素構成的二維平面結構,理論上認為有著不輸於石墨烯的優良物理特性如金屬性、高機械柔性、高導熱性等,且有可能具有狄拉克電子、超導等量子特性。由於硼原子相對於碳原子缺少一個價電子,使得硼原子之間的化學鍵較複雜,所形成的平面結構是以三角形密堆積晶格為基礎的孔洞型結構,而根據孔洞不同的排列方式,導致多樣化的硼烯原子結構。
  • 國自科|精密測量物理重大研究計劃2018年度項目指南
    精密測量物理是現代物理學發展的基礎、著力點和前沿,是科學問題探索和精密測量技術相互融合的結果,是解決國家相關精密測量重大需求的基礎。本重大研究計劃旨在針對特定的精密測量物理研究對象,以原子分子、光子為主線,構建高穩定度精密測量新體系,探索精密測量物理新概念與新原理,發展更高精度的測量方法與技術,提高基本物理學常數的測量精度,在更高精度上檢驗基本物理定律的適用範圍。
  • 物理所雷射誘導反鐵磁超快自旋動力學研究取得進展
    與常規鐵磁材料相比,反鐵磁材料宏觀磁矩為零,難以通過磁性測量研究其靜態磁性。由於反鐵磁具有強的交換耦合和高共振頻率,可在GHz乃至THz方面得到廣泛的應用。隨著自旋電子器件工作頻率越來越高,反鐵磁材料的超快自旋動力學越來越成為當前自旋電子學研究的熱點。
  • 物理所「阿秒雷射脈衝的產生與測量裝置」通過成果鑑定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光物理重點實驗室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利用自己組建的阿秒雷射產生與測量裝置成功地獲得了單個阿秒雷射脈衝。3月19日,該項研究成果通過了由中科院組織的專家鑑定。  阿秒雷射脈衝(1阿秒=10-18秒,為千分之一飛秒,1飛秒為千萬億分之一秒)是目前人們所能控制的最短時間過程,可以用來測量原子內繞核運動電子的動態行為等超快物理現象。自本世紀初誕生以來,已在凝聚態物理、原子分子物理、X射線雷射物理、化學等方面取得了系列重大應用突破。
  • 氫的反物質「反氫」的物理性質被CERN測量,反物質研究迎來突破!
    而關於宇宙演化的研究,就更是如此了,望遠鏡越做越大,探測衛星越做越精密,但是研究之路依舊沒有明確的方向。一般來說,為了理解宇宙的形成與演化,科學家除了需要利用太空望遠鏡和空間探測器外,還需要對現有的宏觀物質進行比較分析。但這裡又碰到了一個難題,那就是反物質太少了,對比材料嚴重不足。
  • 精密測量院在沸石分子篩Lewis酸性位研究中取得進展
    精密測量院在沸石分子篩Lewis酸性位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11-08 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近日,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鄧風團隊在沸石分子篩催化劑
  • 一維量子液體研究領域獲重要進展
    一維量子液體研究領域獲重要進展 2017-12-29 【字體:大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與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合作,通過對光晶格中的超冷原子進行量子調控和測量,結合量子可積系統理論,在國際上首次得到了一維有限溫多體系統在經典氣體和量子液體之間轉變的量子臨界性質,並通過測量其相位關聯觀測到了拉亭傑液體的冪定律關聯特性,在低維量子多體系統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
  • 界面超導體系與拓撲半金屬體系的表面電子-聲子相互作用研究獲進展
    電子-聲子相互作用在凝聚態物理中極為重要,不僅與材料的熱力學、載流子動力學等宏觀物理性質密切相關,還在超導電子配對、電荷密度波的形成等微觀物理現象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SF06組研究員郭建東、副研究員朱學濤和博士生曹彥偉(已畢業)等人,在2015年成功研製了世界首臺具有能量-動量二維解析能力的高分辨電子能量損失譜儀(2D-HREELS)[Rev. Sci. Instrum. 86, 083902 (2015)]。
  • 物理所等二維納米材料鎖模全光纖雷射器研究獲進展
    目前光纖鎖模雷射器,包括其它類型的固體雷射器,要實現穩定的鎖模運行,更多時候還得依靠可飽和吸收體,但由於可飽和吸收體所帶來的雷射損傷及損耗等問題,不僅制約著所能產生的雷射脈寬與功率,也會影響到長期運行的可靠性。因此研究發展具有高損傷閾值及低損耗的新型可飽和吸收體,倍受雷射專家及材料專家的關注。
  • 理論物理所電弱對稱破缺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理論物理所電弱對稱破缺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2017-09-29 理論物理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舒菁課題組在上述問題上取得了階段性進展,提出了通過新的對稱性(Maximal Symmetry)完美解釋電弱對稱性自發破缺的起源。
  • 物理所寬禁帶半導體磁性起源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陳小龍研究員及其領導的功能晶體研究與應用中心一直致力於寬禁帶半導體磁性起源問題的研究。最近,他們從實驗和理論上證明了雙空位導致磁性,首次在實驗上給出了直接證據,為通過缺陷工程調控寬禁帶半導體的磁性提供了實驗基礎,相應結果發表在Phys. Rev. Lett. 106, 087205 (2011)上。
  • 力學所納米結構陶瓷塗層界面粘結性能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在納米結構陶瓷塗層與合金基底的界面粘結性能、納米結構塗層的導熱性能和彈性性能等研究上取得了新進展,揭示了界面粘結性能及相關力學性能的微結構尺度效應及其物理機制。  陶瓷塗層由於具有良好的熱絕緣、抗氧化及耐腐蝕等優異性能,在機械工程、化工、生物醫療、電子、航天航海等眾多領域都有廣泛應用。
  • 物理領域的突破性進展,最近研究人員精確地測量了強相互作用
    利用來自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ALICE探測器的碰撞數據,一個質子(右)和最罕見的ω超子(左)之間的強烈相互作用(ω超子包含三個奇怪的夸克)被成功地測量出來了。 原子核中帶正電荷的質子實際上應該相互排斥。
  • 理論物理所等在暗物質研究中獲進展
    前期研究表明,對於電子反衝信號的搜索超過本底的預期。在反衝能量低於7千電子伏特的區域,有大約53個事例超出本底的232個。這些信號是否來源於背景的低估或暗物質等新物理,成為高能物理研究的熱點話題。科研人員嘗試利用太陽中跑出的軸子、暗光子或攜帶反常電偶極矩的中微子進行解釋,然而,天體物理(如紅巨星或白矮星)冷卻帶來的限制和這些解釋不兼容。   近期,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舒菁和美國猶他大學助理教授趙悅研究團隊的研究表明,該溢出可被一種加速的暗物質解釋。該加速後的暗物質從某個特點方向穿過探測器,將液氙的核外電子電離產生超出的事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