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所高次諧波光譜中的全量子軌道映射研究獲進展

2020-12-14 中國科學院

  原子內部電子動力學行為的演化是物理、化學、生物以及材料等學科研究中最基本的過程。精密測量電子的動力學特性,實現對其物理性質的理解,進而控制原子內電子的動力學行為是人們追求的重要科學目標之一。具有阿秒(10-18秒)時間分辨的高次諧波由於光子能量高(10eV~keV量級)、脈寬短(亞飛秒~幾十阿秒)等特點,使得它在物理、化學和生物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通過其與物質的相互作用,人們不僅可以研究原子、分子和固體中的超快動力學過程,而且還可以對納米尺度的物質進行時間分辨的衍射成像。此外高次諧波也是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具有時間分辨的極短波長角電子能譜儀等科學裝置中理想的種子脈衝及光源。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光物理重點實驗室魏志義研究員領導的研究組近年一直致力於阿秒雷射高次諧波產生的研究,他們不僅觀察到了高次諧波光譜中的複雜結構【Opt. Express 19, 17408 (2011)】,並且首次在國內測量到了單個阿秒雷射脈衝 【Chin. Phys. Lett., 30(9), 093201 (2013), Opt. Express 21, 17498 (2013)】。

  高次諧波的產生是一種超快超強雷射場驅動下的極端非線性現象,可以看作是電子波包和母核的碰撞過程。在強雷射場作用下,物質中基態電子波包被電離出母核到自由態後先得到加速,隨著雷射場的反向振蕩,電子波包被拉回和母核碰撞,從而釋放出高次諧波。根據自由態的電子在雷射場中運動的時間,電子的運動可分為長軌道和短軌道,由於長短軌道的相位匹配條件不一樣,在以往的實驗中不能同時獲得長短軌道產生的高次諧波。最近,該研究組的博士研究生葉蓬在滕浩副研究員、賀新奎副研究員及魏志義研究員的指導下,利用他們自己組建的阿秒雷射裝置,實現了電子波包在自由態的各條量子軌道上的直接定位,獲得了全量子軌道分辨的高次諧波譜,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物理評論快報》【Phy Rev Lett, 113, 073601 (2014)】上。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使用短於2個光振蕩周期的驅動雷射脈衝,通過調節驅動雷射的空間相位分布和原子偶極相位的空間分布,可以令不同量子軌道產生的高次諧波在光譜中完全分開。圖1為他們獲得的長短軌道對應的高次諧波隨驅動雷射場載波包絡相位CEP的調節變化而變化的實驗結果,其中A、B、C對應驅動雷射場的不同半周期激發出的高次諧波輻射分布角,所對應的長短軌道隨發散角而分開,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高次諧波譜到量子軌道的全映射圖,通過該圖也可以找到不同軌道對應的高次諧波光譜。這樣通過改變驅動雷射的CEP,就實現了利用雷射場對長短軌道的控制。圖2為長短軌道高次諧波譜的理論模擬與實驗結果對比圖。

  由於驅動雷射的時空分布、電子波包的時空演化和物質內部的結構信息通過碰撞過程被傳遞到高次諧波中,高次諧波的光譜也直接映射了電子的量子軌道信息,因此該研究結果對於深入了解高次諧波光譜所反映的物理圖像,促進其在阿秒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和凝聚態物理等學科中的應用都有著重要意義。

  該工作得到國家重大研究計劃(量子調控)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中科院科研裝備項目的支持。

    論文信息:P. Ye, X.-K. He, H. Teng*, M.-J. Zhan, S.-Y. Zhong, W. Zhang, L.-F. Wang, and Z.-Y. Wei*. Full Quantum Trajectories Resolved High-Order Harmonic Generation. Phys. Rev. Lett. 113, 073601 (2014).

  文章連結

圖1. 全量子軌道分辨高次諧波空間分布隨不同載波包絡相位變化的關係

圖2. 理論模擬與實驗測量結果比較圖,(a)理論模擬,(b)實驗測量

相關焦點

  • 上海光機所等在拓撲態貢獻的高次諧波產生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光機所等在拓撲態貢獻的高次諧波產生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2-10 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實驗觀測到了延伸到9級次的高次諧波產生(圖a),並通過轉動拓撲絕緣體的方位角,測量了高次諧波光譜的調製(圖b-e),結果表明,奇級次與偶級次諧波的強度和偏振具有不同的角晶體方位角依賴關係。理論分析表明,平行於驅動光方向的偶次諧波來自拓撲表面態中的自旋電流,而表面態中電子的面外自旋導致了垂直方向的偶次諧波產生。
  • 科學家首次證實拓撲表面態貢獻高次諧波輻射—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在強雷射電場與拓撲新物態相互作用新現象和新物理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科學家首次證實拓撲表面態貢獻高次諧波輻射—論文—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在強雷射電場與拓撲新物態相互作用新現象和新物理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上海應物所基於諧波運行的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振蕩器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長期開展自由電子雷射物理和實驗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中等能量電子束團驅動的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振蕩器的概念。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 Rev. Lett 108, 034802 (2012))上發表。
  • 超高解析度超高定標精度光譜技術研究獲進展---中國科學院
    超高解析度超高定標精度光譜技術研究取得進展 2020-12-21 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該研究第一完成人、博士朱小明和團隊負責人、研究員何晉平表示,後續通過優化系統,做好裝置的溫控和壓控,該類光譜技術可同時兼顧超高解析度(50萬~1000萬)及超高定標精度(10釐米/秒量級),且裝置緊湊、造價低,可為未來天文超高解析度光譜觀測提供技術支撐,有望在恆星化學元素探測及大氣同位素比、系外行星探測及大氣成分表徵、星際物質分子豐度、太陽物理動力學過程、精細結構和磁橫流研究等方面獲得實用
  • 物理所等二維納米材料鎖模全光纖雷射器研究獲進展
    超短脈衝雷射具有峰值功率高、作用時間短、光譜寬等優點,在基礎科學、醫療、航空航天、量子通信、軍事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特別是近年快速發展的飛秒光纖雷射器由於結構簡單、成本低、穩定性高以及便於攜帶等特點,表現出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前景。
  • 光電所在共孔徑寬光譜紅外雙波段消熱差光學系統研究中獲進展
    光電所在共孔徑寬光譜紅外雙波段消熱差光學系統研究中獲進展 2016-04-28 光電技術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進展|紅外光譜研究磁性外爾半金屬中電子關聯導致平帶取得進展
    量子材料中的拓撲保護可導致一系列新穎量子態,如外爾半金屬態和拓撲絕緣體態。探索量子材料中電子間關聯和拓撲保護兩者結合產生的效應是目前凝聚態物理廣受關注的領域之一。Co3Sn2S2是一種具有準二維Kagome型晶格的鐵磁體(其居裡溫度約為177 K,其晶體結構如圖(a)所示)。
  • 上海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科研團隊成果獲評「2018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2019年3月19日,中國雷射雜誌社在上海浦東召開「2018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發布會,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中科院技物所、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機構的成果獲此殊榮(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金賢敏團隊和盛政明、陳燕萍團隊分獲基礎研究類和應用研究類「2018年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由中國雷射雜誌社發起,評選委員會由48位光學與光子學領域的專家組成,綜合考慮候選成果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經過首輪推薦、初評、終評三個環節,最終20項光學成果從110項研究進展中脫穎而出。
  • 物理所承辦第十屆國際超快光學會議
    本屆會議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承辦,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魏志義和美國羅切斯特理工大學副教授喬潔(Jie Qiao)擔任共同主席,法國波爾多大學教授Eric Cormier和美國中佛羅裡達大學教授常增虎(Zenghu Chang)擔任會議程序委員會主席。
  • 高光譜遙感影像混合像元分解研究進展
    高光譜遙感影像分類研究進展[J]. 遙感學報, 2016, 20(2): 236–256. Du P J, Xia J S, Xue Z H, Tan K, Su H J, Bao R. Review of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image classification[J].
  • 物理所等實驗證明有機共軛小分子晶體薄膜中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翁羽翔研究組和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的閆東航課題組合作,開展有機小分子晶體薄膜光生載流子形成機理研究,應用飛秒時間分辨中紅外及可見-近紅外譜段瞬態吸收光譜結合其他手段,證明了有機共軛小分子晶體薄膜中存在半導體本徵光生自由載流子,論文發表於11月27日的Scientific Reports【Sci.
  • 物理所硼烯原子結構的可控制備研究獲進展
    物理所硼烯原子結構的可控制備研究獲進展 2020-11-05 物理研究所 【字體:硼烯(borophene)是指由硼元素構成的二維平面結構,理論上認為有著不輸於石墨烯的優良物理特性如金屬性、高機械柔性、高導熱性等,且有可能具有狄拉克電子、超導等量子特性。由於硼原子相對於碳原子缺少一個價電子,使得硼原子之間的化學鍵較複雜,所形成的平面結構是以三角形密堆積晶格為基礎的孔洞型結構,而根據孔洞不同的排列方式,導致多樣化的硼烯原子結構。
  • 上海高研院等在同步輻射單細胞紅外顯微成像研究中獲進展
    單細胞技術因有望揭示「細胞功能異質性機制」這一生命科學的本質問題,從而解析各種慢性疾病(如癌症、糖尿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和衰老的分子基礎,是當前生物醫學的研究熱點和重點方向。單細胞技術在測序方面取得了進展;由於該技術具有無須標記、非侵入性、可同時展示胞內代謝物(組)特徵等優點,逐漸得到學界關注。
  • 近代物理所等在11Be的反應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及合作者依託蘭州放射性束流線(RIBLL-1),在3.5倍庫侖位壘能區,開展了中子滴線核11Be在208Pb靶上的彈性散射和破裂反應實驗研究,並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對深入理解奇特核結構對於反應機制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脈衝光抽運原子鐘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在王育竹院士開創的光抽運(POP)氣泡原子鐘研究基礎上,在POP原子鐘中長期頻率穩定度優化方面獲重要進展。
  • 國科大等在二維原子晶體研究中獲進展
    近期,《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大學物理學院研究團隊在這一新興領域的重要發現。  二維原子晶體中的典型代表——石墨烯(Graphene)以其優異的載流子遷移率、力學性能等在凝聚態物理及材料科學領域引起了廣泛的研究興趣並取得了巨大的進展;而六方氮化硼(hBN)作為石墨烯的等電子體,具有一定的能隙、原子級平整的表面並且表面沒有懸掛鍵,非常適合於作為承載石墨烯的基底,構成石墨烯/六方氮化硼(Graphene/hBN)異質結構。
  • 合肥研究院在共振磁擾動下高能離子損失模擬研究中獲進展
    合肥研究院在共振磁擾動下高能離子損失模擬研究中獲進展 2020-12-02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託卡馬克中高能離子的充分約束,對現今裝置運行和未來聚變堆成功具有重要意義。RMP作為邊界局域模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被廣泛使用,但其三維效應可能會威脅高能離子的約束。因此,近年來,學界廣泛關注RMP對高能離子約束的影響。合肥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利用數值模擬方式,研究RMP下高能離子損失,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
  • 《Science》:用光(雷射)映射量子結構以釋放其功能
    Kira等人發現,單層WSe2材料中產生的邊帶諧波,使得動量空間中形成了獨特的電子幹擾梳。通過擴展計量學和超解析度成像的頻率梳策略,研究人員從光譜學的角度定位這些動量梳,實現了對關鍵能帶結構原位超分辨層析成像。這項研究發展了一種實用的、全光學、全三維的電子結構斷層掃描技術, 證明了在環境條件下直接繪製量子材料的電子結構特性是可以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