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所等實驗證明有機共軛小分子晶體薄膜中

2020-12-27 中國科學院

  在漫長的人類物質文明的進程中,總有那麼一條主線貫穿始終:那就是道法自然。這道便是人們所掌握的原理以及手段。

  分子間相互作用的間距對物質性質及功能的影響至關重要。自然界光合生物僅僅用少數的幾類色素分子便實現了光的捕獲,能量傳遞和電荷分離的過程,最終演化出一個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對光合反應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深入研究揭示,光合系統只是通過調控色素分子間的聚集方式和相互作用的距離,就能夠讓相同的色素分子承擔不同的角色,例如光合反應中一對起著電荷分離作用的葉綠素特殊對,其分子平面間距為4埃,而其他分子間距大於6埃的色素分子只能參與捕光和傳能過程。可見光合過程的法則是距離決定角色。

  物理學家通過實現矽原子間的共價成鍵作用,製備了半導體三維晶體材料,在原子軌道分裂能級的基礎上實現了能級連續的導帶和價帶,並形成了光學躍遷的能隙。進一步引入P-N結電場,實現集太陽光捕獲、電荷分離及電流輸出於一體的無機類半導體光伏電池。目前無機類半導體光伏電池的光電轉化效率對於單晶矽而言接近25%,砷化鎵達40%。相比於自然界約1.5%的光合轉換效率,可以說是道法自然又高於自然的成功案例。

  在光合模擬及光電轉化的道路上,化學家也一直沒有停步。經過數十年的研究與推廣,有機半導體已經在多個領域中獲得了成功的應用,如有機發光二極體、有機電晶體、有機光電池等。相對於傳統的無機半導體,有機材料具有成本低、重量輕及柔性等潛在優勢而備受關注。儘管如此,有機半導體到底是否形成能帶結構並實現光生自由載流子的帶隙激發,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翁羽翔研究組和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的閆東航課題組合作,開展有機小分子晶體薄膜光生載流子形成機理研究,應用飛秒時間分辨中紅外及可見-近紅外譜段瞬態吸收光譜結合其他手段,證明了有機共軛小分子晶體薄膜中存在半導體本徵光生自由載流子,論文發表於11月27日的Scientific ReportsSci. Rep. 5, 17076; doi: 10.1038/srep17076 (2015)】。

  在該研究工作中,閆東航課題組利用自創的分子束弱外延生長的方法製備酞菁鋅晶體薄膜。和由直接蒸鍍法製備的薄膜相比,弱外延生長方法製備的酞菁鋅晶體薄膜分子間距在晶胞a軸方向上縮短了約0.1埃,並且大大提高了薄膜的結晶度(見圖1)。超快光譜實驗研究表明,光激發在直接蒸鍍的薄膜中僅僅是激子激發,而在弱外生長的薄膜中能夠產生帶隙激發的自由載流子。從而證明了有機小分子晶體半導體薄膜光激發能夠形成本徵光生自由載流子。分子間距只是0.1埃的變化就能驅使材料的電子態由孤立的分子軌道變成連續的能帶。

  不同於無機半導體,人們對有機半導體光激發過程理論的描述依然沒有達成共識。有機半導體和無機半導體的主要區別在於:無機半導體為原子間強的共價鍵相互作用,而有機半導體分子間的相互作用通常為弱的範德瓦爾斯作用,使得分子軌道具有高的定域性,難以形成電子態的能帶結構;有機半導體具有較小的介電常數,對庫侖作用屏蔽效應小,不利於電荷分離;有機半導體晶格的長程有序性低於無機半導體,使得電荷更容易在空間上定域化。基於上述原因,有機半導體的光激發通常被認為是激子態(處於束縛狀態的電子-空穴對)激發,並採用分子軌道描述其電子態。而隨後產生的載流子屬於次生載流子,即激子通過外加電場或具有不同化學勢的界面電離過程產生。人們之所以對於有機半導體光生載流子的形成及演化過程的本質沒能獲得清晰的物理圖像,是因為難以獲取其本徵態的性質。所謂的本徵態性質指的是光生載流子是直接由光激發產生的,而不是由激子經其他因素如雜質、接觸效應、晶界等次級電離導致的次生載流子。因此對探測手段有一定的限制,即必須採用非接觸式的測量方法,如光學測量。

  另外有機半導體自身也有引起混淆的地方。有機半導體通常指的是兩類不同的材料,一類是有機共軛聚合物,由於該類聚合物高分子鏈的柔韌性很難形成單晶結構;另一類是含平面共軛π鍵的有機小分子晶體。儘管兩者在光電性質方面具有許多相似之處,但由於兩者結構上的差異,使得含柔性鏈的聚合物更傾向於載流子的局域化形成極化子,其電子態用分子軌道描述;而有機小分子晶體具有剛性的晶體結構,有利於電子態波函數的空間離域,其電子態在分子軌道圖像的基礎上,極有可能進一步形成類似於無機半導體的能帶結構。

  隨著有機小分子晶體結晶技術的發展及相關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實驗現象傾向於在高度結晶的有機小分子半導體材料中光子的吸收可能導致自由的載流子產生的觀點。儘管國際上對某些平面共軛π鍵有機小分子晶體與薄膜角分辨光電子譜研究表明,其最高佔據軌道體現出能帶結構的特徵,分子晶體也觀察到霍爾效應及遷移率隨溫度降低而上升的現象,這些證據都指向有機分子晶體存在能帶結構。同時,由超快時間分辨泵浦-太赫茲探測實驗得出的瞬態光電導結果也表明光激發能夠在一些有機小分子單晶中產生自由載流子。然而有機半導體電子態結構介於兩個極端圖像,即分子軌道描述和能帶描述之間的尷尬地位,目前對於有機半導體光激發過程通常認為是分子型的激子態激發。

  針對以上爭議,項目組對弱外延生長和直接蒸鍍的酞菁鋅薄膜開展穩態與超快時間分辨紅外、近紅外及可見光譜學研究。原則上時間分辨太赫茲光譜和超快時間分辨紅外光譜都能夠用於本徵態光生載流子的測量,其差別在於前者只能給出瞬態光電導的信息,而後者能夠依據物質紅外光譜指紋特徵,結合可見及近紅外譜段的信息,不僅能夠探測到光生自由電子,還能夠探測到相應的空穴。為此,實驗在以下方面提供了實驗證據:(1)由穩態吸收光譜中指認出可能的帶隙躍遷光譜組分;(2)變溫吸收光譜及變溫選區電子衍射實驗支持帶隙躍遷組分;(3)通過理論計算揭示酞菁鋅單晶為直接帶隙半導體,能夠產生螢光輻射,儘管此前從未報導過酞菁鋅的電致發光現象;(4)可能的帶隙躍遷吸收光譜峰位與光致發光峰位的微小差異支持帶隙躍遷;(5)低溫變溫螢光光譜的電子-聲子耦合等分析支持帶隙躍遷;(6)電致發光光譜和光致發光光譜的一致性支持載流複合發光;(7)超快時間分辨可見及近紅外光譜表明完全電離和部分電離酞菁鋅陽離子的存在,前者對應於空穴,後者對應於電荷轉移型激子態;(8)時間分辨中紅外光譜證明自由電子的存在;(9)時間分辨中紅外雷射光譜證明離域態空穴的存在,壽命和自由電子的一致。最後由此測定出本徵態光生載流子的壽命約6.8皮秒,對應載流子沿分子平面堆垛方向的擴散長度為4.2nm,相當於11個分子的間距。帶隙激發後約一半的載流子參與帶隙複合並發出螢光,另一半則複合成壽命約為1.48納秒、空間定域尺度約為一個分子大小、束縛能為0.28eV的電荷轉移型激子態,見圖2和圖3。

  儘管觀測到的自由載流子壽命很短,但確鑿地證明了光生本徵載流子的存在,為有機小分子半導體材料光吸收產生自由載流子給出了直接的實驗證據,揭示了分子間距在有機小分子半導體光電性質的調控中起著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該研究表明有機小分子半導體與無機半導體在光電性質及電子態結構上沒有絕對的界限,為後續通過調控分子間距提高有機半導體的性能提供了新思路。

  「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承擔這項研究工作的第一作者何小川表現出了巨大的勇氣和信心。回頭來看,這是一場勝負決斷於0.1埃的豪賭,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格鬥:何小川用完了修研博士規定的最長期限,第二作者朱剛貝在搭建時間解析度中紅外雷射光譜儀的過程中黯然負傷。儘管如此,他們還是笑到了最後。

  這項工作離不開團隊間的合作,除物理所和長春應化所團隊外,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燦組教授周新開展了理論計算;物理所趙宏武研究組負責電致發光的測量;物理所谷林研究組負責變溫選區電子衍射的測量;美國Rice大學鄭俊榮研究組的陳海龍(即將回物理所工作)協助了部分時間解析度中紅外光譜測量;中國人民大學化學系教授張建平組協助提供了超快時間分辨近紅外光譜的測量。物理所在關鍵時刻以擇優經費的方式支持了一臺高功率飛秒雷射器,為搭建時間分辨中紅外光譜儀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此項工作得到了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

    圖1.(a)酞菁鋅的分子結構;(b)酞菁鋅在分子晶體中的堆疊結構;(c, d)低結晶與高結晶度酞菁鋅薄膜的原子力顯微鏡圖;(d)完美的酞菁鋅晶體的能帶結構。

圖2. 弱外生長酞菁鋅單晶薄膜的飛秒時間分辨可見-近紅外-中紅外瞬態吸收譜。

    圖3.(a)研究結果揭示在高度結晶的酞菁鋅薄膜中光吸收首先產生自由的載流子,這些載流子一邊通過帶邊躍遷複合並發出螢光,一邊快速地局域化為具有電荷轉移特性的激子;(b)利用相應數學模型對載流子衰減動力學進行擬合。

相關焦點

  • 胡文平課題組綜述:共軛聚合物電子傳輸的多級研究
    製備過程中一些小小的改動都會引起薄膜在形態學、結晶學和微觀結構中的大幅度的改變,最終導致電子傳輸的效率與同種材料有幾個量級的差別。能適當地評估和研究共軛聚合物的本徵電子傳輸,限制和減小分子的混亂度和器件的品質變化顯然成為關鍵。在固體基中提高聚合物鏈的排列可以通過製備共軛聚合物晶體來完成。為了揭示分子尺度電子傳輸的機制,建立基於幾個或者單個聚合物鏈結構更為有利。
  • 物理所在二維原子晶體異質結的構築及物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石墨烯,作為二維原子晶體材料的經典代表,由於其獨特的電子和物理性質,自2004年從其母體石墨中剝離以來,短短幾年間成為舉世矚目的研究熱點,引發了世界範圍內對新型二維晶體材料的探索和研究熱潮。把不同物理性質的二維晶體材料疊加,極有可能產生一些新的材料結構和物理性質,例如,在石墨烯-氮化硼異質疊層結構中,觀測到了新的物理性質,證實了40多年前的理論預測(霍夫施塔特蝴蝶(Hofstadter’s butterfly)——描述電子在磁場中運動狀況的絕妙分型圖案)。
  • 【高分子】D-A型共軛高分子:空間鎖定實現高效率的摻雜和非摻雜熱活化延遲螢光
    D-A型共軛高分子是一類主鏈中含有電子給體(D: donor)和電子受體(A: acceptor)作為重複單元的聚合物材料,其光學帶隙能夠通過
  • 《JACS》南科大有機電極材料電化學反應機理重要進展!
    蒽醌功能化酮胺放電鈉化後形成α-C自由基中間體的分子結構以及通過π-π/p-π聯合共軛效應和剛性位阻效應穩定自由基中間體原理示意圖盧周廣課題組在前期研究中,在β-酮胺的氨基位修飾蒽醌,引入π-π及p-π電子共軛效應,蒽醌基團同時增加分子的剛性位阻效應,提高了過渡態α-C自由基聚合或發生副反應的活化能,有效提高了自由基中間體的穩定性。
  • 南科大郭旭崗團隊n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研究連發5篇頂刊
    由於電子器件中普遍存在的p-n結,高性能的n型和p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對整個有機電子領域的發展都不可或缺。然而,相比於p型(空穴傳輸型)有機半導體,由於高度缺電子結構單元的缺乏、空間位阻效應及合成上的面臨的挑戰,對n型(電子傳輸型)有機半導體材料的研究較少,高性能的n型高分子半導體材料稀缺,發展高性能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是有機電子領域面臨的巨大挑戰,對推進有機電子領域的發展至關重要。
  • 天津大學陳龍課題組:二維導電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在有機電子學/自旋電子學領域的應用進展
    天津大學陳龍教授課題組系統地介紹了2D c-MOFs材料在有機電子學及自旋電子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並指出了該研究方向目前所面臨的主要挑戰和未來發展前景。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多功能電子器件(如電晶體、二極體、傳感器等)走進了我們的日常,使我們的工作與生活更加便利、高效。科學家們將各種活性材料(如碳材料、無機二維材料、有機半導體材料等)集成到電子器件中,以獲得優異的器件性能。
  • 【有機】可可鹼聯合碳氫活化:綠色化學抑制有機半導體的聚集螢光淬滅
    PT1、PT2和PT4 的光物理數據。來源:Green Chem.如圖2所示,目標產物的合成路線簡單快捷。首先通過SN2親核反應,將烷基引入可可鹼的醯胺基團上以提高最終產物在有機溶劑中的溶解度;然後使用碳氫活化的催化體系,將烷基化的可可鹼引入到pyrene上。通過簡單的兩部反應便能從商品化的化合物合成目標產物。正如假設,所得產物PT1、PT2和PT4在溶液與聚集態中均有很高的PLQY(表1)。
  •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物理所博士生招生簡章及參考書目
    5.有考生人事檔案所在單位人事部門開具的同意報考的證明。、散裂中子源在晶體結構分析中的應用。從固體離子學到納米離子學的轉變:納米材料中(納米顆粒, 納米線, 納米薄膜)離子和電子輸運特性的實驗和理論研究; 2. 鋰離子電池和燃料電池中的物理化學過程及相關材料的設計、合成、表徵、物理和電化學性能及其應用。
  • 黃維院士團隊:有機BODIPY材料的激發態動力學行為研究
    該研究從分子水平證明了BODIPY材料在單分散和聚集態下表現出明顯不同的激發態動力學行為,為新型高效有機材料的結構設計和性能優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有機分子激發態動力學研究是近代光物理和光化學領域最基本、最具活力的研究之一,同時也是最具挑戰性的前沿科學問題。開展有機分子激發態動力學研究對新型高效有機材料的結構設計和性能優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 實現調整有機半導體的能量水平:電子激發態和電荷輸運能級!
    調整有機半導體的能量水平,來自德勒斯登大學應用物理與光子材料集成中心(IAPP)和先進電子德勒斯登中心(cfaed)的物理學家,以及來自圖賓根、波茨坦和美因茨的研究人員,能夠證明有機半導體薄膜中的電子能量是如何被靜電力調諧的。
  • 物理所實驗觀察(Li,Fe)OHFeSe超導體與單層FeSe薄膜
    鐵基超導體作為繼銅氧化物超導體之後的第二類高溫超導體,其超導機理是凝聚態物理研究的重要課題。絕大多數鐵基超導體具有位於布裡淵區中心的空穴型費米面和位於布裡淵區頂角的電子型費米面。一種普遍的超導機理(費米面「嵌套」)認為,電子在電子型與空穴型費米面之間的散射,是鐵基超導體中電子配對和超導電性產生的主要原因。
  • 共價有機框架白光發光二極體的共軛和聚合定向設計
    共價有機框架白光發光二極體的共軛和聚合定向設計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3:16:08 馬凱特大學Jier Huang團隊開發了一種共價有機框架白光發光二極體的共軛和聚合定向設計策略
  • . | 共振輔助氫鍵在有機半導體材料設計中的應用
    圖1.有代表性的共振輔助氫鍵(藍色),CTZ構築單元和它的對比結構TTZ近日,張清、高希珂和周印華課題組合作,將共振輔助氫鍵(RAHB)首次應用到有機半導體材料的設計中,合成了 CTZ作為共軛高分子的構築單元(圖1)。
  • 上海有機所在催化不對稱共軛膦氫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催化不對稱共軛加成反應是構建碳-碳鍵和碳-雜鍵的高效方法之一。在催化不對稱共軛加成中,常見的缺電子烯烴底物包括α,β-不飽和醛、α,β-不飽和酮、α,β-不飽和酯、α,β-不飽和醯胺、α,β-不飽和硝基化合物及α,β-不飽和碸等。
  •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及參考書目
    2、同等學歷的考生,初取後須加試兩門報考專業的本科主幹課程,具體科目將在複試通知書中說明。    二、其他注意事項    1、考生在當地研究生招生部門報名,由當地負責組織考試。初試合格者到我所參加複試(時間以複試通知為準)。    2、考生如有問題可直接向我所詢問。
  • 物理所研究發現碳化矽晶體的新效應
    中紅外波段雷射在分子光譜、氣體探測、環境保護、醫學、雷射通訊、紅外遙感及光電對抗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非線性光學頻率變換是目前獲得中紅外雷射的有效途徑。常用的中紅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硫化物及硒化物等)受到低雷射損傷閾值(<0.1 GW/cm2)的限制,不能夠滿足當今對大功率中紅外雷射的迫切需求。
  • 諸法實相之:分子二聚體在純有機室溫磷光 (RTP) 中的作用
    近日,天津大學分子聚集態科學研究院研究團隊在英國皇家化學會旗艦期刊 Chemical Science 上發表論文,清晰描繪了室溫磷光的詳細光物理過程及其分子二聚體扮演的具體角色。通過巧妙的分子設計,研究人員首次獲得了一個同時具有室溫磷光、熱活化延遲螢光和單線態激基締合物發光的純有機化合物,實現了對三重態激子和單重態激子衰減行為的深度解析。
  • 中學物理量晶體知識點
    固態物質一般分為晶體和非晶體,從物質結構上來說,晶體的微觀是由對稱排列的原子構成,是很規則的幾何空間,而非晶體則是由原子無規則的的排列形成。初中的物理可能並沒有提到物質的組成,所以在這裡只是簡單提出,讓大家有這樣一個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