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所研究發現碳化矽晶體的新效應

2020-12-14 中國科學院

  中紅外波段雷射在分子光譜、氣體探測、環境保護、醫學、雷射通訊、紅外遙感及光電對抗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非線性光學頻率變換是目前獲得中紅外雷射的有效途徑。常用的中紅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硫化物及硒化物等)受到低雷射損傷閾值(<0.1 GW/cm2)的限制,不能夠滿足當今對大功率中紅外雷射的迫切需求。尋找具有高雷射損傷閾值的新型中紅外非線性光學材料是當前中紅外雷射研究領域的前沿和熱點。

    碳化矽是一種重要的寬禁帶半導體材料,由於其具有高的熱導率、大的飽和電子漂移速率及高的擊穿場強,從而被廣泛應用於製備高溫、高頻及大功率電子器件。4H碳化矽點群為6mm,理論上存在二階非線性光學效應。同時碳化矽優異的物理性質,如寬的帶隙(2.3-3.2 eV)、高的熱導率(490 W/m•K)及強的共價鍵能(5 eV)等有利於提高其抗雷射損傷能力,其損傷閾值可達80 GW/cm2。然而,目前國際上還沒有碳化矽晶體非線性光學頻率變換的實驗報導。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先進材料與結構分析實驗室陳小龍研究組(功能晶體研究與應用中心)博士生王順衝、王剛副研究員等與光學物理重點實驗室魏志義研究組博士生詹敏傑等人合作,發現半絕緣4H碳化矽晶體在2.5-5.6 μm中紅外波段具有高的透過率,通過重新測量4H碳化矽晶體在中紅外波段的折射率,糾正了前人的錯誤報導,在新測折射率的基礎上確定了4H碳化矽的相位匹配條件。他們首次採用4H碳化矽晶體,通過對飛秒超連續光譜的差頻,獲得了波長覆蓋3.9-5.6 μm的寬譜中紅外雷射輸出,圖1為實驗光路示意圖,圖2為產生的中紅外光譜。在430mW的泵浦光下,獲得平均功率為0.2mW、最強輸出波長為5.45μm的中紅外超短脈衝雷射。他們還利用整形後的泵浦光,通過調整晶體的相位匹配角(76-89°),實現了在3.92-4.28μm以及4.87-5.25μm波長範圍內的可調諧中紅外雷射輸出。由於4H碳化矽可以獲得高質量的大尺寸晶體,並具有高的損傷閾值和較大的二階非線性光學係數,因此有望進一步實現大功率的中紅外雷射輸出。相關結果發表在近期出版的Laser & Photonics Reviews雜誌上。

  上述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的支持。

圖1:差頻實驗光路示意圖。

圖2:差頻後獲得的中紅外雷射光譜,左上為用於差頻實驗的4H碳化矽晶體。

相關焦點

  • 同光晶體:用創新激活中國「芯」
    如今,同光晶體與國有晶片製造企業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所屬研究所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將高品質碳化矽單晶襯底應用到我國5G基建建設中,徹底打破行業壁壘,填補國內市場空白,為我國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做大做強貢獻了新力量。
  • 解放後物理所的科學發展 | 物理所九十周年所慶專刊
    物理所立足國際科學前沿,強調自主創新,早在1987 年已成為國際上最早發現液氮溫區高溫超導材料的單位之一,2008 年在多個鐵基超導體系的發現方面引領國際潮流,近50%的鐵基超導材料是中國人發現的,其中大部分是在物理所,至今我們仍保持鐵基超導體的超導轉變溫度記錄。2013 年,物理所超導研究團隊因「40 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研究」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 物理所等實驗證明有機共軛小分子晶體薄膜中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翁羽翔研究組和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的閆東航課題組合作,開展有機小分子晶體薄膜光生載流子形成機理研究,應用飛秒時間分辨中紅外及可見-近紅外譜段瞬態吸收光譜結合其他手段,證明了有機共軛小分子晶體薄膜中存在半導體本徵光生自由載流子,論文發表於11月27日的Scientific Reports【Sci.
  • 中科院物理所發現金屬冰川玻璃
    當年的研究顯示,如果在一種分子液體——亞磷酸三苯酯(TPP)的過冷液體區間內的特定溫度下進行保溫,TPP會轉變成一種能量介於非晶態和晶態之間的新物態,即冰川玻璃態,這種轉變被稱為冰川化過程,其屬於同成分下一種液體向另一種液體的結構轉變(液液相變),其相變產物是冰川玻璃態。冰川玻璃態既有非晶的結構,又像晶體一樣能夠熔化;冰川玻璃態具有與玻璃態不同的玻璃化轉變溫度、脆度、密度、反射率和分子結構。
  • 第三代半導體材料之碳化矽(SiC)
    人類1905年 第一次在隕石中發現碳化矽,現在主要來源於人工合成,碳化矽有許多用途,行業跨度大,可用於單晶矽、多晶矽、砷化鉀、石英晶體等、太陽能光伏產業、半導體產業、壓電晶體產業工程性加工材料。【碳化矽加工工藝流程】碳化矽晶片是以高純矽粉和高純碳粉作為原材料,採用物理氣相傳輸法(PVT) 生長碳化矽晶體,加工製成碳化矽晶片。①原料合成。
  • Nature物理:武大首創聲子晶體的谷輸運, 實現無障礙傳輸
    轉載公眾號:知社學術圈微信號:zhishexueshuquan武漢大學課題組近日在「聲谷學」方面取得了不錯的研究進展。
  • 物理所在二維原子晶體異質結的構築及物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石墨烯,作為二維原子晶體材料的經典代表,由於其獨特的電子和物理性質,自2004年從其母體石墨中剝離以來,短短幾年間成為舉世矚目的研究熱點,引發了世界範圍內對新型二維晶體材料的探索和研究熱潮。把不同物理性質的二維晶體材料疊加,極有可能產生一些新的材料結構和物理性質,例如,在石墨烯-氮化硼異質疊層結構中,觀測到了新的物理性質,證實了40多年前的理論預測(霍夫施塔特蝴蝶(Hofstadter’s butterfly)——描述電子在磁場中運動狀況的絕妙分型圖案)。
  • 自然-光子學:非線性光學晶體中光的自旋-軌道角動量級聯效應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李貴新課題組與法國波爾多大學Etienne Brasselet課題組合作在非線性光學晶體中倍頻光的自旋-軌道角動量級聯效應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Harmonic Spin-Orbit Angular Momentum
  • 半導體物理的新進展
    比如,1957年日本科學家江崎玲於奈發現,用高濃度材料製成的狹窄PN結的伏安特性同一般晶體二極體不同:在加反向偏壓時,電流很快增加;在加正向偏壓時,開始電流增加得很快,達到峰值後下降,形成一個負阻區。江崎用能帶論和量子力學的隧道效應解釋了這個現象,並製造了隧道二極體。
  • 物理所寬禁帶半導體磁性起源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陳小龍研究員及其領導的功能晶體研究與應用中心一直致力於寬禁帶半導體磁性起源問題的研究。最近,他們從實驗和理論上證明了雙空位導致磁性,首次在實驗上給出了直接證據,為通過缺陷工程調控寬禁帶半導體的磁性提供了實驗基礎,相應結果發表在Phys. Rev. Lett. 106, 087205 (2011)上。
  • 拓撲聲子晶體 | 本周物理學術講座
    本報告主要介紹兩類拓撲聲子晶體,即能谷聲子晶體和外爾聲子晶體,內容涉及能谷聲子晶體中的能谷態的渦旋特性、拓撲相及拓撲相變、能谷邊緣態及拓撲輸運,以及外爾聲子晶體中的Weyl點、費米弧表面態及拓撲負折射效應等等。
  • 一文讀懂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矽!國產替代前途無量
    3) 低無效熱耗:開關頻率高, 速度快, 所產生無效的熱耗減少, 使的電路、散熱系統得以簡化。2019 年國際上的功率半導體巨頭不斷推出新的基於SIC材料的功率器件,且推出的幾款SiC SBD及MOSFET均符合車規級(AEC-Q101)標準,這些產品應用於新能源車或者光伏領域等功率器件需求場景,將顯著減少功耗,提高轉化效率。
  • 金屬所面心立方晶體疲勞位錯組態形成規律研究取得進展
    在深入理解影響FCC晶體微觀位錯組態影響因素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內外因素加以區分,最終得出關於FCC晶體循環形變行為,特別是疲勞位錯組態演化的基本規律。  眾所周知,面心立方(FCC)晶體循環形變行為的廣泛研究起始於1956年Thompson對銅晶體中滑移帶「駐留」(PSB)現象的發現。
  • 物理學院極端光學創新研究團隊發現拓撲保護下珀塞爾係數的吸收...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極端光學創新研究團隊古英教授和龔旗煌教授等在腔量子電動力學和拓撲光子學的交叉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提出了拓撲保護下的邊界態主導的模式耦合機制,在此基礎上發現了腔量子電動力學弱耦合體系在拓撲光子晶體中的珀塞爾增強的吸收減少效應,並實現了高光子收集效率。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半導體新發現:氮化鎵晶體缺陷的罪魁禍首
    打開APP 半導體新發現:氮化鎵晶體缺陷的罪魁禍首 胡薇 發表於 2018-07-09 11:06:52 希臘塞薩洛尼基亞里斯多德大學物理系的研究人員通過檢測和確定GaN晶格的六個核心配置,朝著這一目標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他們在《應用物理》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 研究背景 隨著矽基半導體達到其性能極限,氮化鎵(GaN)正成為推動發光二極體(LED)技術、高頻電晶體和光伏器件的下一代材料。然而,阻礙GaN發展的是其體內存在的大量缺陷。
  • 物理所首次發現由過渡金屬元素構造的二維原子晶體材料
    近年來,石墨烯的成功使得人們關注其他新型二維蜂窩狀材料的研究,以進一步探索蜂窩狀結構非同尋常的電子學性質。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納米物理與器件實驗室高鴻鈞研究組在Ir(111)襯底上成功製備出矽烯,並深入研究了它的幾何、電學性質以及和基底的相互作用 【Nano Letters 13, 685 (2013)】。
  • 材料力學行為尺度效應研究進展
    評審人對此項研究中所完成的大量首創性工作印象非常深刻,認為作者在材料力學尺度效應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伴隨著微電子元器件與微機電系統(MEMS)等技術的進步,所用材料外形特徵尺寸的下限也逐漸減小至亞微米甚至納米量級,而該尺度正是材料塑性變形基本物理機製作用的空間範疇。
  • 進展|二維原子晶體VTe2的近藤效應
    近年來,少層二維原子晶體CrI3和Cr2Ge2Te6等本徵鐵磁性的發現激發了二維磁性材料的研究熱潮。理論預測單層釩基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TMD)VX2(X = S,Se,Te)為本徵鐵磁性材料,單層VSe2的室溫鐵磁性已在實驗上觀測到,然而,隨著層數的增加,VSe2中的鐵磁性迅速減弱,由於其塊體材料的順磁性,VSe2的本徵鐵磁性仍存在爭議。
  • 東大和阪大等在納米管中發現巨大的光伏效應
    東京大學研究生院工學系研究科物理工學專業的巖佐義宏教授等人和大阪大學產業科學研究所量子系統創成研究領域的張奕勁(日本學術振興會的特別研究員)組成的研究小組
  • 瀋陽YbCaF2晶體
    ,ZnS;器件:窗口、透鏡、稜鏡;6)晶體生長設備:全自動提拉晶體爐、自動下降法晶體生長爐晶體定製是光寶光電的特色服務,公司可以根據客戶研發或生產要求定製特殊新材料,比如特殊摻雜離子、特殊濃度、新基質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