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膜蛋白界面振動能量轉移研究取得進展

2020-12-12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大膜蛋白界面振動能量轉移研究取得進展

2017-09-20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

語音播報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量子創新研究院、化學物理系羅毅教授研究團隊研究員葉樹集小組在膜蛋白界面振動能量轉移方面取得進展。該小組揭示了生物膜界面蛋白質醯胺鍵骨架振動的能量轉移速率與途徑,研究成果以Ultrafast Vibrational Dynamics of Membrane-Bound Peptides at the Lipid Bilayer/Water Interface為題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

  電子和能量轉移過程被譽為化學反應動力學的心臟,決定化學反應的所有初始步驟。蛋白質分子能量轉移對生化反應及生理功能的正常運作至關重要,許多生理和細胞過程均依賴於蛋白質的超快能量轉移過程,例如,構象變化傳輸和變構通迅與沿蛋白質骨架上的能量傳輸直接相關。快速且有效的能量轉移是蛋白質維持在很窄溫度範圍內正常工作的保證。因而,理解生物膜界面蛋白質的能量轉移過程是揭示膜蛋白質工作機制的關鍵。迄今為止,人們對蛋白質(特別是界面蛋白質)能量轉移了解十分有限,例如,對振動能量如何在蛋白質內傳輸,如何與構象變化傳輸關聯,如何導致功能,以及振動能量傳遞是否是直接的相干傳遞過程仍是未解之謎。其根源在於,能量傳遞過程牽涉皮秒或更短時間尺度內的激發態動力學,而目前在理論和實驗上對激發態動力學,尤其是界面激發態動力學的精確描述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數據積累。近日,葉樹集小組獨立搭建了振動態選擇激發—和頻光譜探測的飛秒時間分辨測量系統,其技術指標達到當前國際最先進水平。利用具有特定能量的飛秒紅外脈衝選擇激發生物膜上蛋白質的N-H基團,用飛秒和頻光譜監控N-H基團的瞬態結構變化,首次測出水環境下生物膜上蛋白質N-H的振動能量轉移速率(圖1)。通過激發N-H基團,探測醯胺鍵C=O瞬態結構變化,研究者發現N-H到C=O的振動能量傳遞存在兩種途徑:一種是直接的NH-CO耦合作用;另一種是N-H先弛豫到某中間態(記為X態),X態與C=O發生耦合作用(圖2)。系統研究表明,的氫鍵強弱決定N-H與C=O間兩種耦合途徑的比例。氫鍵越強,耦合的比例越高,揭示了氫鍵作用影響膜蛋白能量傳遞途徑和速率的規律。

  葉樹集小組致力於發展和完善具有界面選擇性的高靈敏、快速識別、原位實時免標記的和頻光譜新技術,系統研究複雜體系的界面物理與化學問題,目前已形成一套表徵界面複雜分子結構、相互作用以及動力學的相對完整方法。

  該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和面上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央高校重要方向項目培育基金、中科院等的資助。

  論文連結 

圖1 選擇激發生物膜上蛋白質螺旋結構N-H基團後,界面N-H基團的瞬態和頻光譜。

圖2 N-H與C=O的耦合作用及N-H與C=O之間氫鍵強弱對耦合作用的影響。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量子創新研究院、化學物理系羅毅教授研究團隊研究員葉樹集小組在膜蛋白界面振動能量轉移方面取得進展。該小組揭示了生物膜界面蛋白質醯胺鍵骨架振動的能量轉移速率與途徑,研究成果以Ultrafast Vibrational Dynamics of Membrane-Bound Peptides at the Lipid Bilayer/Water Interface為題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
  電子和能量轉移過程被譽為化學反應動力學的心臟,決定化學反應的所有初始步驟。蛋白質分子能量轉移對生化反應及生理功能的正常運作至關重要,許多生理和細胞過程均依賴於蛋白質的超快能量轉移過程,例如,構象變化傳輸和變構通迅與沿蛋白質骨架上的能量傳輸直接相關。快速且有效的能量轉移是蛋白質維持在很窄溫度範圍內正常工作的保證。因而,理解生物膜界面蛋白質的能量轉移過程是揭示膜蛋白質工作機制的關鍵。迄今為止,人們對蛋白質(特別是界面蛋白質)能量轉移了解十分有限,例如,對振動能量如何在蛋白質內傳輸,如何與構象變化傳輸關聯,如何導致功能,以及振動能量傳遞是否是直接的相干傳遞過程仍是未解之謎。其根源在於,能量傳遞過程牽涉皮秒或更短時間尺度內的激發態動力學,而目前在理論和實驗上對激發態動力學,尤其是界面激發態動力學的精確描述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數據積累。近日,葉樹集小組獨立搭建了振動態選擇激發—和頻光譜探測的飛秒時間分辨測量系統,其技術指標達到當前國際最先進水平。利用具有特定能量的飛秒紅外脈衝選擇激發生物膜上蛋白質的N-H基團,用飛秒和頻光譜監控N-H基團的瞬態結構變化,首次測出水環境下生物膜上蛋白質N-H的振動能量轉移速率(圖1)。通過激發N-H基團,探測醯胺鍵C=O瞬態結構變化,研究者發現N-H到C=O的振動能量傳遞存在兩種途徑:一種是直接的NH-CO耦合作用;另一種是N-H先弛豫到某中間態(記為X態),X態與C=O發生耦合作用(圖2)。系統研究表明,的氫鍵強弱決定N-H與C=O間兩種耦合途徑的比例。氫鍵越強,耦合的比例越高,揭示了氫鍵作用影響膜蛋白能量傳遞途徑和速率的規律。
  葉樹集小組致力於發展和完善具有界面選擇性的高靈敏、快速識別、原位實時免標記的和頻光譜新技術,系統研究複雜體系的界面物理與化學問題,目前已形成一套表徵界面複雜分子結構、相互作用以及動力學的相對完整方法。
  該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和面上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央高校重要方向項目培育基金、中科院等的資助。
  論文連結 

圖1 選擇激發生物膜上蛋白質螺旋結構N-H基團後,界面N-H基團的瞬態和頻光譜。

圖2 N-H與C=O的耦合作用及N-H與C=O之間氫鍵強弱對耦合作用的影響。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大連化物所等金屬-載體界面結構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催化反應化學研究組副研究員周燕、研究員申文杰等與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教授汪躍民、丹麥託普索公司博士Jens Sehested等合作,在銅催化劑活性位原子結構及反應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生物物理所二聚體蛋白螢光標記應用單分子FRET研究獲進展
    生物物理所二聚體蛋白螢光標記應用單分子FRET研究獲進展 2017-07-21 生物物理研究所   單分子螢光共振能量轉移(smFRET)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構象及動力學機制的重要方法,尤其對於結構生物學手段不易解析的無序蛋白(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protein),單分子FRET技術可通過測量標記的螢光供體與受體染料對之間的距離,分析無序蛋白的結構和構象信息。
  • 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國輝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合作,在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以共同通訊作者形式在Nature 雜誌上發表全文(Article)。
  • 我國在伊波拉病毒糖蛋白致病效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科研團隊通過構建一系列腺病毒基因轉移載體,系統地研究了伊波拉病毒包膜型糖蛋白在細胞以及小鼠模型中表達的致病效應。據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王華林研究員學科組介紹,伊波拉病毒可編碼多種形式的糖蛋白,但是此前對糖蛋白潛在的致病效應的推測只是基於細胞或組織培養物水平的初步研究,相關致病效應尚缺乏體內水平的直接證據。
  • 中國科大在金屬氧化物表面二氧化碳光致還原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及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ICQD)趙瑾教授研究團隊在氧化物表面CO2光致還原機理研究工作中取得新進展,他們利用團隊自主發展的第一性原理激發態動力學程序,揭示了氧化物表面的CO2分子可以通過短暫捕獲電子來激發CO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江峰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 南昌航空大學航空功能材料課題組在機械振動催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
    近日,南昌航空大學航空功能材料課題組在機械振動催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鈮酸鉀鈉基環境友好型壓電材料的振動催化作用:一種高效的相界催化劑》(Vibration catalysis of eco-friendly Na0.5K0.5NbO3-based piezoelectric
  • 力學所納米結構陶瓷塗層界面粘結性能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在納米結構陶瓷塗層與合金基底的界面粘結性能、納米結構塗層的導熱性能和彈性性能等研究上取得了新進展,揭示了界面粘結性能及相關力學性能的微結構尺度效應及其物理機制。  陶瓷塗層由於具有良好的熱絕緣、抗氧化及耐腐蝕等優異性能,在機械工程、化工、生物醫療、電子、航天航海等眾多領域都有廣泛應用。
  • 過渡金屬磷化物研究獲突破性進展—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材料表界面的設計與調控是催化和分析化學領域的重要前沿課題之一。 最近,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電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旭平課題組在過渡金屬磷化物及陣列的表界面調控及其在電解水制氫應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組蛋白研究進展速覽!
    本文中,小編盤點了多篇研究報告,共同解析科學家們在組蛋白研究上取得的新成就,與大家一起學習!這些DNA甲基轉移酶對於哺乳動物組織發育和體內平衡是必不可少的。它們還與人類發育障礙和癌症有關,這就支持DNA甲基化在細胞命運的指定和維持中起著關鍵作用。之前的研究已表明組蛋白的翻譯後修飾參與了確定啟動子和活躍轉錄基因體的DNA甲基轉移酶定位和DNA甲基化的模式。然而,控制基因間DNA甲基化的建立和維持的機制仍然知之甚少。
  • Mol Plant:劉勳成等植物組蛋白去乙醯化酶研究獲進展
    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是研究沒有DNA序列變化但引起可遺傳的基因表達改變的學科。表觀遺傳調控方式包括DNA甲基化,組蛋白乙醯化和甲基化,以及染色質重塑等。其中,核心組蛋白的乙醯化修飾在基因的轉錄調控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 中國農科院狂犬病病毒感染機制研究取得進展—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重要人獸共患病與烈性外來病研究團隊在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
  •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氟基固態電解質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氟基固態電解質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3-16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鋰金屬電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但面臨著鋰負極枝晶生長等問題。固態鋰金屬電池由於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雙重潛在優勢,是下一代電化學儲能體系的研究熱點。作為關鍵組分的固態電解質的性能優劣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固態電池能否成功運行。
  • 超快電子轉移反應中振動波包的相互作用
    超快電子轉移反應中振動波包的相互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2 21:03:45 普林斯頓大學Gregory D.
  • 物理科學學院在二維過渡金屬硫化物特性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新聞網訊 物理科學學院潘淑娣副教授日前與美國堪薩斯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趙輝教授的團隊合作,在二維過渡金屬硫化物特性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並在國際著名SCI期刊《2D Materials》上發表學術論文「Ultrafast charge transfer between MoTe2 and MoS2
  • 物理學院呂勁課題組在全金屬電晶體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呂勁課題組在全金屬電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工作以「All-metallic Vertical Transistors Based on Stacked Dirac Materials」為題,在線發表於材料科學頂級期刊《先進功能材料》【
  • 北大新材料學院在鋰電池材料界面梯度重構提升性能方面取得進展
    近期,北京大學新材料學院潘鋒教授團隊在研究工作中取得重要進展。 眾所周知,鋰電池已經廣泛應用於手機和電動車。層狀材料有著較高的比容量,被作為動力電池的正極材料應用於國內外中高端電動汽車上(如特斯拉電動車),但隨著需求不斷的發展,人們對其能量密度、循環性能和倍率性能等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 PNAS:磷脂與膜蛋白相互作用研究取得新進展
    膜與膜蛋白的相互作用是當前生物學研究熱點之一。細胞膜組分和結構均十分複雜,其中一些特殊組成直接與膜蛋白結合參與調控蛋白質功能。例如,膽固醇和4,5-二磷酸磷脂醯肌醇(PIP2)分別與G-蛋白偶聯受體(GPCR)和電壓門控鉀離子(Kv)通道結合。結構生物學研究獲得了GPCR表面上一些膽固醇結合位點信息,分子動力學(MD)模擬能直接觀測到膽固醇與一些GPCR的結合過程,在一些已知位點上得到與晶體結構非常一致的結果,並且預測新的結合位點。然而,目前PIP2與Kv通道的結合及調節機制還不清楚。
  • 表面光化學反應動力學研究獲新進展
    12月27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楊學明院士領導的科研團隊在表面光化學反應動力學研究工作中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Strong Photon Energy Dependence
  • 流感病毒複製周期調控機制研究取得進展—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日前在宿主蛋白調控流感病毒複製周期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