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位聯合發文的科學家都有誰?—新聞—科學網

2020-12-17 科學網
譴責新冠起源陰謀論
27位聯合發文的科學家都有誰?

「我們在此共同強烈譴責認為該新型冠狀病毒疾病 COVID-19並非自然起源的陰謀論。」

北京時間219日,來自9個國家的27公共衛生科學家聯名在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在線發表通訊文章,聲援中國抗擊2019新型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中的科研、公共衛生、醫務工作者。

《中國科學報》記者了解到,參與此次聯名信的多位國外科學家都和中國科學家合作或交流過,比如美國斯考克羅夫特國際事務研究所的Dennis Carroll和非盈利組織環保生態健康聯盟的Peter Daszak,在幾年前訪華時就希望與中國科學家一起發起「全球病毒組研究計劃」。

他們中很多人在公共衛生領域都享有盛名。如英國皇家學會的Jeremy Farra爵士美國疾控中心傳染病中心前主任James M Hughes,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前主任Rita Colwel,尼帕病毒的發現者之一、馬來西亞醫學科學院教授Sai Kit Lam,世衛組織全球疫情警報和反應網絡(GOARN)指導委員會成員John S Mackenzie等等(27位科學家詳細名單附後)

27位科學家高度認可自新冠病毒出現以來,中國的科研、公共衛生、以及醫務工作者努力而高效的工作。但在疫情發展的同時,「實驗室病毒洩漏」「人為製造新病毒」等流言在網絡上持續傳播,其中大部分圍繞中科院武漢病毒所。

27位科學家在聲明表示,來自世界各國的科研工作者已經對引發該疾病的病原SARS-CoV-2的全基因組進行了分析並公開發表了結果,這些結果壓倒性地證明了該冠狀病毒和其他很多新發病原一樣來源於野生動物。

他們還說,在這次疫情中相關數據迅速、公開且透明的共享如今正受到關於該疾病起源的謠言和錯誤信息的威脅。他們強調,陰謀論除了製造恐慌、謠言、偏見、損害全球共同抗擊該疾病的工作外,別無它用。

「我們支持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的呼籲:促進科學的論證和團結,而非誤傳和猜想。」

27位科學家寫道,他們分別來自英國、德國、美國、澳大利亞、荷蘭、西班牙馬來西亞、義大利和中國9個國家

這份聲明發表後,在中國學術和輿論界引起了很大反響。一位國內科學家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說這次的聲明讓我感動這應對了一句話:科學無國界。

從此次國際科學家聯名聲援也可以看到科學認識對於疫情防控非常重要。上述受訪科學家希望大家在輿論上能夠堅持科學地對待疫情,而不是傳播他人發的謠言、偏見,或陰謀論,否則只能損害全球共同抗擊疫情的工作。同時,他表示,科學家如果希望得到公眾的認可,也需要做更多的科普工作,增強公眾科學素養。

相關連結: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0418-9

 

參與此次聯名信的27位專家包括:

Charles Calisher 美國疾病控制中心蟲媒病毒處主任、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名譽教授,研究領域包括齧齒動物傳播病毒的生態學和流行病學蟲媒病毒生態學流行病學病毒診斷病毒分類學病毒進化

Dennis Carroll 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新發病威脅部主任專注於熱帶傳染病瘧疾的生物醫學研究

Rita Colwell美國微生物學會(ASM科學促進協會(AAAS主席,現為美國馬裡蘭大學教授,聚焦全球傳染病以及水與健康

Ronald B Corley 波士頓大學國家新發傳染病實驗室主任,研究免疫反應感染的免疫後果

Peter Daszak 生態健康聯盟衛生總裁兼執行副總裁,研究NipahHendraSARS和禽流感等對人致命的新型人畜共患病毒

Christian Drosten 德國柏林慈善醫院病毒學研究所所長,專注於病毒進化和生態學新型冠狀病毒的流行病學和分子病毒學研究

Luis Enjuanes 西班牙馬德裡國家生物技術中心研究員,研究冠狀病毒

Jeremy Farrar 英國惠康基金會董事英國醫學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院士和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專注於全球健康

Hume Field 澳大利亞野生動物健康局副主席昆士蘭州傳染病中心首任主任兼首席科學家,研究與蝙蝠有關的新興傳染病,包括SARS樣冠狀病毒和Nipah病毒

Josie Golding 英國惠康基金會的流行病防範和應對計劃官員,聚焦流行病的防範和應對

Alexander Gorbalenya NCBI國際病毒分類學委員會副主席2013年以來擔任病毒學編輯,以及病毒學和病毒研究雜誌編輯委員會委員,聚焦生物信息學與病毒進化

Bart Haagmans 荷蘭鹿特丹伊拉斯姆斯醫學中心病毒科學系的病毒學家,專注於新發病毒感染的發病機理,尤其是冠狀病毒的研究,包括SARSMERS冠狀病毒

James M. Hughes 美國內科醫學委員會工作,監測突發感染和抗菌素的耐藥性

William B. Karesh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顧問生態健康聯盟健康與政策執行副總裁,專注於衛生與政策

Gerald T. Keusch 波士頓大學醫學與國際衛生學教授,研究傳染性疾病

Sai Kit Lam 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的新發傳染病項目,現為馬來西亞吉隆坡馬來亞大學教授,專注於傳染性病毒病演研究

Juan Lubroth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義大利羅馬),聚焦跨界動物疾病的控制

John S Mackenzie 澳大利亞珀斯科廷大學教授,專注於新發病毒性疾病蟲媒病毒(蚊媒病毒)研究

Larry Madoff 麻薩諸塞州公共衛生部傳染病和實驗室科學局醫學總監,研究傳染病

Jonna Mazet 新發大流行性威脅(EPT-2)計劃PREDICT-2首席研究員,美國國際開發署下一代勞動力聯合首席研究員,美國國際開發署W Smith首席研究員,聚焦新發大流行威脅

Peter Palese 美國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微生物學教授和微生物學系主任,聚焦RNA的病毒,特別是流感病毒研究

Stanley Perlman 愛荷華大學羅伊·J和露西爾·卡佛醫學院,研究SARS冠狀病毒和MERS冠狀病毒

Leo Poon  香港大學,研究新發病毒,包括從研究RNA病毒的基礎生物學到開發傳染病的分子診斷工具

Bernard Roizman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院士美國科學促進會美國芝加哥大學生物科學系教授,專注於單純皰疹病毒基因的功能,尤其著重於病毒控制宿主細胞的機制以及開發用於治療人類癌症的治療性病毒研究

Linda Saif  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研究冠狀病毒研究

Kanta Subbarao 世衛組織流感參考和研究合作中心主任墨爾本大學教授,專注於兒科和兒科傳染病

Mike Turner 英國倫敦威康信託基金會科學總監,研究涉及錐蟲寄生蟲的細胞生物學免疫學遺傳學基因組學和種群生物學

(上述名單由中科院微生物所李薇整理)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首次破譯了老鼠在追逐、打鬥等社交行為中發出的這些超聲波。相關成果2月17日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老鼠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與同伴交流。科學家很長時間裡都在嘗試解釋這些人耳無法察覺的超聲波「吱吱」聲,但卻一直未果。部分原因在於,將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與另一隻老鼠的行為聯繫起來存在技術挑戰。
  • 中國科學院大學17位教授受聘科技副校長—新聞—科學網
    科技副校長聘任儀式 12月27日,北京懷柔區第一批中小學校科技副校長聘任儀式舉行,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的17位教授受聘成為17所中小學校科技副校長,將為優化懷柔科學城教育環境,提升懷柔中小學科技教育水平提供支持。
  • 中斯將舉行季風氣候與海洋資源環境聯合研討會—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悉,由該所主辦、中國科學院中國—斯裡蘭卡聯合科教中心承辦的第六屆中—斯季風氣候與海洋資源環境聯合研討會將於1月20日至21
  • 青年科學家(學者)在線國際論壇舉辦—新聞—科學網
    近日,華東師範大學舉辦青年科學家(學者)在線國際論壇,論壇共吸引了來自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劍橋大學、馬普所、香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
  • 31位化學家聯合發文:為科學領域的多樣性和包容性提出建設性觀點
    近期,31位來自全球化學及相關領域的科學家聯合發文,為提高科學領域的多樣性和包容性提出建設性觀點。作者們希望,在這個由科學家及未來科學家,學生、導師和教育工作者,科學傳播者,科學出版界從業者以及科學政策制定者組成的學術領域中,共同行動,關注邊緣及弱勢科學家,實現學術界及相關企業和組織的平等。
  • 科學網—是誰影響科學家的職業生涯
    ■武夷山 去年,12月1日出版的美國科學文化雜誌《鸚鵡螺》發表了5位科學家的回憶文章,他們分別談了對自己科學生涯影響最大的人是誰。 我曾在本報發文介紹一本回憶錄——《實驗室女孩》,該書的作者Hope Jahren(霍普·雅潤)是美國科學家,現為挪威奧斯陸大學生物地球化學教授。對她發生最深刻影響的並非科學家,而是殘疾人作家海倫·凱勒。雅潤將凱勒的書讀了一遍又一遍,決心終生學習凱勒百折不撓的精神。
  • 科學家給出答案—新聞—科學網
    意識是連續的(即我們在每一個時間點都有意識),還是離散的(即我們只在特定的時刻有意識)?這個長達1500年之久的爭論最近有了新的結論。
  • 科大訊飛與外文局共建「超媒體聯合實驗室」—新聞—科學網
    9月30日,「中國外文局—科大訊飛國際傳播超媒體聯合實驗室」(下簡稱超媒體聯合實驗室)在北京揭牌。
  • 探尋新媒體時代傳統科普期刊走向—新聞—科學網
    現在有120多個視頻節目正在製作,包括一個完整的介紹24節氣的科普內容,以及與動物植物相關的科普內容。這些科普視頻節目準備推廣到一些中小學,可以作為中小學科學課程教材展示內容。 中國醫師協會報刊管理部主任、《中國醫學人文》雜誌社董事王德說,科普宣傳新媒體要做得好,需要立體化傳播,融媒體發展。他認為,醫學科普可以考慮讓醫生增加科普教育的職能。
  • 同濟大學張弛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新聞—科學網
    8月27日,歐洲科學院正式發布2020年度化學學部院士增選結果,同濟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張弛當選歐洲科學院
  • 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它們是世界上最小的生命形式,由於沒有宿主就無法生存和繁殖,一些科學家質疑它們是否應該被視作生物。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沒有可識別基因的病毒,使其成為所有已知病毒中最奇怪的一種。同時,另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在幾十種動物的組織中發現了數千種新病毒。
  • 「透視」森林根系,科學家有了新發現—新聞—科學網
    因此,關於ECM針葉樹種的根系功能屬性在多變的高寒環境下將會有何獨特的變異規律,以及背後的支配因素是什麼?尚缺乏清晰的認識。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尹華軍團隊以青藏高原ECM高度共生的亞高山針葉林為研究對象,採用統一的調查方法,採集了該區域76個樣點、29個針葉樹種的前兩級吸收根,建立了包含8個根系功能屬性及相關環境因子(包括氣候、土壤因子等)的資料庫。
  • 「CUSPEA之家」論壇首次開講—新聞—科學網
  • 科研評價指標功與過-新聞專題-科學網
    籍此,科學網推出訪談《科研評價指標功與過》(訪談連結地址),特邀多位專家博主與網友對此話題進行交流,此次訪談為不限時訪談,歡迎嘉賓和網友們的積極參與!     無論科研和教學,都有各自的評價指標體系。雖然這些評價指標廣受各方詬病,但一旦取消的話,可能會造成混亂,尤其在當下的中國。
  • 康樂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新聞—科學網
    康樂長期從事生態基因組學研究,是生態基因學研究的著名科學家,在飛蝗基因組學、表型可塑性和行為遺傳和表觀遺傳調控領域取得了突出成績。他帶領團隊發現了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分子,成功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這一成果近日在《自然》發表,被認為蝗蟲學研究的重要裡程碑,引起了廣泛關注與反響。
  • 科學家發現卵巢衰老分子標記物—新聞—科學網
    或助力延緩女性卵巢衰老 衰老卵巢染色 卵巢是機體衰老過程中較早出現退行性變化的器官之一,其衰老表現為卵母細胞數量減少和質量下降,以及女性生殖力降低等。 這項研究是國際上首次公開發表的,非人靈長類器官衰老的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研究。揭示了細胞類型特異性的氧化還原調控的失穩的分子機制,並證明了這是包括人類在內的靈長類動物卵巢衰老的共性特徵。 「我們的研究加深了人們對卵巢結構和功能隨著增齡而發生退行的認識,解析了衰老過程中卵巢不同類型細胞的易感性及特異的易感分子,還提供了包括人在內的靈長類卵巢衰老的潛在調控靶標信息。」
  • 記者觀察:德國科學家有哪些科普路—新聞—科學網
    「過去,科學家不喜歡跟公眾對話,他們甚至不喜歡看到別的科學家過於頻繁地出現在媒體上,但現在不同了。」辛納克說。 當下,迫於經費申請和成果轉化等壓力,德國科學家開始注重與公眾交流。這樣的變化為科普提供了機會。 與之配套,德國出現了不少機構,為有意願做科普的科學家提供了「總有一款適合你」的各類科普平臺。
  • 科學家完成最長線性聚糖化學全合成—新聞—科學網
    在該工作中,義大利和荷蘭的合作科學家精確驗證了128糖的分子量,確定了該系列多糖在溶液中的線性延展構象,並發現它們能夠選擇性識別樹突狀細胞表面C—性凝集素DC-SIGN,這為對該擬桿菌脂多糖的後續生物學和藥理學研究提供了新線索。 該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國科學院等的大力資助。
  • 25位華人學者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新聞—科學網
    在新當選的248名會士中,有25名是華人科學家。 美國物理學會(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APS)成立於1899年,是世界第二大物理學組織,是一個非牟利科教組織,致力通過學術刊物、會議及推廣活動,探究並弘揚物理學,在全球約有四萬多會員。 美國物理學會每年增選新會士,人數不超過其會員人數的千分之五。
  • 中國6位頂級科學家每人給未來寫了一封信—新聞—科學網
    科幻為我們構築了未來無限的可能性,科學家們也同樣對此感慨和好奇。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和科幻文化品牌「未來事務管理局」一同邀請了六位科學家,請他們寫下給未來的信。 這是一枚六位中國頂級科學家和科幻經歷者們留給未來的時間膠囊,讓我們一起品讀,並親手把它封上,留存給幾十年後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