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評價指標功與過-新聞專題-科學網

2020-12-11 科學網

       近期,科研評價這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在科學網上再次引起了激烈的討論。博主們紛紛撰文發表文獻計量指標評價方法與同行評議體制相關觀點,以探討科研評價指標問題。

       籍此,科學網推出訪談《科研評價指標功與過》(訪談連結地址),特邀多位專家博主與網友對此話題進行交流,此次訪談為不限時訪談,歡迎嘉賓和網友們的積極參與!

科學網在線訪談:科研評價指標功與過

武夷山:《英國最新報告——指標在科研評價與管理中的作用》
    2015年7月,英國的一個專家小組發表了「指標大潮:指標在科研評價與管理中的作用之獨立審議報告」。專家組組長為蘇塞克斯大學科技政策研究所的James Wilsdon教授,成員包括科學計量學、科研資助、科研政策、學術出版、大學管理等領域的專家,以英國專家為主,也包括個別國外專家。全文點擊

趙明:《我對科研評價指標的的觀點》
    最近幾天科學網最火的話題就是科研指標評價問題。評價指標是不斷完善還是應該取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趁著這個話題還有點熱度,我也發表一下自己觀點,扔幾塊破磚頭。
    無論科研和教學,都有各自的評價指標體系。雖然這些評價指標廣受各方詬病,但一旦取消的話,可能會造成混亂,尤其在當下的中國。全文點擊

劉玉仙:《科研評價是能夠深入到科學實踐中來進行的》
    在這篇文章中,我繼續研究各種科學活動和論文量以及引文量之間的關係。在這篇文章的引言部分,我詳盡地介紹了科學計量學在用科學內容來評價科學的努力。實際上我個人覺得我研究的亮點就是摒棄了各種引文的差異,而來考慮各種引文的共同特徵,從而得出引文的本質。我們認為引文是有關科學現象的各種觀點互相作用的方式,各種科學觀點在這種相互作用下在人類智能空間傳播開來,人類對這一科學現象的認知會越來越清晰。改變人類對這一個科學現象的認知狀態。全文點擊

陳安:《「比」是萬惡之源,是我國科學界無法實質創新的要害》

        中國的萬惡之源就在於「比」,中國科學界少有(或根本沒有)像樣創新的源頭也在於「比」,尤其是今天,在我們手頭還沒有哪怕一個硬貨的前提下,各種「比」除了收穫可笑,還能有其他值得說的東西嗎?把清華大學排名世界第一的高校,又能如何?連清華的校長都不好意思提吧?那麼,排到第27,又有何區別?

  我老人家也做過科技評價的項目,所以深深理解裡面所保藏的禍心。我可以這麼說,作為各類排行榜的製作者,完全可以做到讓誰做第一就能通過挑選指標、設計權重以最後達到這一目標全文點擊

劉立:《科學網四博主關於中國科技評價的共識觀點》

    在認識到評價標準存在的嚴重問題後,政治界與科技界領導呼籲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評價系統。然而,「中國特色」不應該成為無視國際規範與慣例的藉口。

        對於科研人員的評估與激勵,應該堅持分類評價的原則。對於從事基礎性研究的科研人員,應該在評估過程中引入國際同行評議機制,評價科研人員在其所在的研究領域的國際地位與學術貢獻,而不是僅僅依靠其發表記錄(發表文章篇數和被引數量)機械地給科研人員排隊以確定評估結果。對於從事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性工作的人員,特別要避免根據其論文發表記錄來確定貢獻大小,而是著重考察科研人員通過技術研發解決問題的實力、技術難度和經濟效益全文點擊

文雙春:《科研評價指標是領導手中的一把屠刀?》
        我們的科研評價指標至今主要被行政權力而不是學術權力掌控:規則由行政領導定——雖然有時學術專家也被邀參與規則制定,但基本上是貫徹領導意圖;如何執行由行政領導說了算——雖然具體執行者可能是學術專家,但他們只不過充當了「劊子手」角色。難怪有人說,科研評價指標是領導手中的一把屠刀全文點擊

賈偉:《中美科技評價指標的區別》
        美國各種科技評價指標的確很多,事實上大部分指標都是美國教授們研究出來的,但這些大大小小、新的舊的指標在實際工作評價中從不被重用,這是為什麼呢?其中的道理很簡單,西方的科技評價從來都是由學術界同行來做的,也就是說是教授評價教授,而不是行政人員或領導來評價教授!指標體系設計得再好,教授不重視,沒有用!而教授之所以不會重視各種指標,是因為他們再怎麼愚蠢也不會看幾個數字(而不用腦子)就對一個同行的工作做出評價!但是領導要搞指標,教授不認,會出現什麼結果呢?那就是領導捲鋪蓋走人!你見過萬惡的資本主義社會哪個當領導的用一套指標把教授折騰得雞犬不寧的?你看到過他們政府機構出的指標被用來決定某一個或一批教授的上崗或下崗?或者研究機構的上馬或下馬
全文點擊

賀飛:《伯克利加州大學學術計劃評估的啟示》
        近年來,國內很多高校都在開展院系和學科評估活動,有的甚至還啟動了國際評估工作。本文詳細介紹了伯克利加州大學學術計劃評估的標準和步驟,可為我國高校的各類院系和學科評估活動提供借鑑
全文點擊

金耀初:《不發文章,一聲巨響,還能炸出一個「諾貝爾獎」來嗎?》
        科學網上很多同學還天真地以為,文章的多少與一個「真正的」科研工作者的貢獻沒有多少關係。確實,發文章越多、引用數越高並不是研究貢獻越大的充要條件, 但它一定是一個必要條件。在當今和未來,如果一個研究人員沒有發表足夠的高質量文章、所發的文章沒有足夠的引用,要獲得同行承認幾乎沒有可能,因為理性的同行評議和合理的計量指標並無矛盾。單純靠撥弄撥弄設備、拍拍腦袋,突然來一個靈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的時代已經過去。
下面是1990年以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h-index和Google Scholar的總被引用數統計:

【全文點擊】

劉玉仙:《科研獎勵,為什麼把我排除在外?》
        這些年我一直醉心於科研,先不說我所研究的內容,在現行的科研成果評價體系裡,我也發表了一些SCI,SSCI,CSCD,CSSCI的文章,應該說有一定的科研成果。但因為來自圖書館,圖書館是教學輔助單位,科研業績點不算,科研成果也沒有獎勵。這些年,我除了通過作弊從科研處拿過一千多塊錢的科研業界點獎勵外(謊稱我是學校某個教學單位的員工),我沒有合法地從同濟大學拿過一分錢的科研獎勵。這樣,一方面是我的論文無法歸口統計,另一方面是學校很多單位,因為論文少而在國家的學科評估中處於劣勢,無法招到好的生源,學科也無法充分發展
全文點擊

曾泳春:《玩的就是心跳1 》
        這是我在工廠裡做的與考核指標完全不相關的事,而且那時我從沒想過有一天會回到學術界。至今想起來,我依然不明白為什麼會在沒有考核指標的壓力下去發表論文,也許在我心裡,那是完成一段科研(即使是碩士時初淺的科研)的心願。寫這段文字,想來還是摻和了一下最近科學網關於科研評價指標的熱點。在理想主義已經被視為異端的今天,人們只能通過凜冽的數字來評價、考核科研工作者,而看不到真正富有精神和理想的內心,我已經無話可說。雖說科研也是一種職業,但科學工作與追求利潤的其它工作相比,從從業者到從業目標都有很大的不同,如果看不到這些不同,而依然用計件工資的形式來考核評價科研工作者甚至科學家,在我看來與工廠主沒什麼兩樣。
全文點擊

王寶山:《什麼樣的科學家害怕考核評價指標?》
        通常下班回家經過生科院,會碰到很多裡面出來吃飯或回宿舍的研究生,每天聽他們邊走邊說的都是「你發了個幾分的?」。剛開始我還不太明白,什麼幾分幾分的?後來知道原來他們說的是自己文章的影響因子,搞生物研究的真不簡單,已經和考試答題一樣,直接算總分了,連影響因子都不講了。學校裡的新聞也經常報導,某某學生的影響因子總和已經過百了,他的導師那更是翻番了。這些分數不是簡單的數字,而是用於計算獎金、評獎、評獎學金的基數,就是真金白銀。在這個到處都要花錢的社會裡,沒人和錢有仇,正所謂取之有道,趨之若鶩
全文點擊

相關焦點

  • 教學與科研,分得了手嗎?—新聞—科學網
    最近,南京林業大學評出了該校第一位「教學專長型」教授,於是,「無一篇論文,無一分科研也能評教授」的新聞火了。
  • 教育部再提擴大科研助理招錄規模—新聞—科學網
    其中特別提到,高校應擴大科研助理招錄規模。 通知表示,各地各高校要落實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門相關文件要求,把開發科研助理崗位作為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增強科研助理崗位吸引力,落實社會保險、戶口檔案等相關政策,合理確定薪酬標準。各高校要對院系及科研團隊招錄科研助理給予經費、政策等支持。
  • 聚焦論文造假-新聞專題-科學網
    對學生的表格式管理、數量指標管理,異化著導師與學生的關係。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需要導師對學生的培養方式、培養內容、培養質量真正負責。這也正是治理高校學術不端的必由之路。 當然,不管我們在制度設計方面存在著怎樣的改進空間,這些都不能成為學術不端和學術腐敗的藉口。我國已經是「研究生教育大國」,大國之大,不在數量。受教育的過程本就是獲取知識、涵養精神,研究生教育更應如此。
  • 科研傳播中英語做了正功還是負功—新聞—科學網
    在英國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們看來,在當今科研傳播中,過度關注,很可能是在做負功! 「說英語的人習慣性地認為所有重要的信息都是用英語表達的」 據美國史密森學會雜誌1月2日報導,劍橋大學動物學研究者龍谷天彌帶領研究團隊,對近兩年來,谷歌學術上關於生物多樣性和保護的論文進行了分析。檢索獲得的全部論文超過75000篇,橫跨16種語言。
  • 摒棄論文「SCI至上」正當時—新聞—科學網
    「五唯」中最基本和最具決定性的指標是論文,因為「帽子」、職稱、學歷、獎項幾乎都依賴於論文。而目前國內「稱霸」的論文主要是SCI論文,尤以高影響因子和高被引的SCI論文「為王」,這是我國教育科研評價與管理深受「SCI至上」負面影響卻難以根治的主要原因。
  • 臨床與科研:醫生評價如何「量體裁衣」—資訊—科學網
    在合理評價衛生技術人員方面,應建立分類評價體系,因為各類人才從事的工作性質不一樣,不能用一種指標評價所有人。
  • 代濤:科研與臨床須雙管齊下—新聞—科學網
    開展此次中國醫院科技影響力評價的目的主要是通過構建醫院科技影響力評價指標體系,按照不同學科,評價醫院的科技水平及其在同一學科領域中的影響力,只管反映醫院的學科影響力。通過評價,可以為醫院科研管理者提供最為直接的橫向對比數據,也有助於提升醫院的科研積極性,更好的推動醫學科技的進步。 沒有堅實的科研基礎,臨床工作就難以有發展的後勁。
  • 義大利首個全國科研院所排名出爐—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SILVIA MORARA/CORBIS義大利高校及科研機構國家評估局(ANVUR)於7月16日發布了首個全國科研院校排名結果該結果依據各院校機構的科研產出質量,並將影響其所得經費。 ANVUR成立於2006年,旨在提升資源投入的有效性。經歷了5年的籌備後,ANVUR於2011年11月著手對全國的大學、科研機構和大學間財團進行測評,要求各院校機構教職研究人員提供從2004年至2010年間的研究成果代表。
  • 發揮第三方評價優勢 助力科研評價改革
    為此,積極培育和依託社會第三方機構參與科研評價,充分發揮第三方評價的作用,是深化我國科研評價改革的重要舉措,是引導學校和社會樹立正確科研觀的迫切需要,是改進我國科研宏觀管理的必然要求。第一,強化評價主體獨立性。
  • 30年科學評價:SCI功與過
    據南京大學當時的校長曲欽嶽院士介紹,這樣做主要基於兩個原因:一是當時處於轉型期,國內學術界存在各種不正之風,缺少一個客觀的評價標準;二是某些專業國內專家很少,國際上通行的同行評議不現實。引入SCI的目的,是用量化指標引導科研人員注意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提高學校的學術競爭力。 南京大學的做法在當時取得了明顯成效。
  • 嚴厲打擊販賣醫學論文 莫讓學術淪為功利之奴—新聞—科學網
  • 「黑名單」能否堵死「爛期刊」—新聞—科學網
    據統計,截至2016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在校生規模為1639024人,比2007年增加了66.7萬人,漲幅為68.5%。博士研究生在校生342027人,較2007年增加了222508人,漲幅為53.7%。 「很多高校博士研究生畢業需要兩篇C刊論文,碩士畢業則需要1篇C刊論文。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職稱晉升、申請項目時,也有論文發表數量的硬性要求。」
  • 第一屆全國作物學科博士後學術論壇舉辦—新聞—科學網
    此次論壇由全國各涉農院校博士後自主籌辦各項活動,秉持「科研創新,強農興農」的會議精神,以「作物科學發展與科研產業創新」為主題,吸引了全國近50家單位的245位博士後等青年科研工作者參會。 中國農業大學國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賴錦盛在開幕式上指出,博士後是國家未來科技創新的一支重要隊伍,承擔著重要使命。
  • 2020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發布—新聞—科學網
    2020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發布 蘇州大學是上榜學科數最多的「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共有43個學科上榜;深圳大學是上榜學科數最多的非「雙一流」高校,共有37個學科上榜。       北上頂尖學科佔優,江蘇上榜總數第二 從各省級行政區的上榜學科數量分布看,北京佔據絕對優勢,在各層次的學科數都高居全國第一。
  • 關注科研考核:不再「數論文」,應當怎麼改?—新聞—科學網
    這種考核機制很難適用於關鍵技術開發、科研成果轉化以及科研輔助和管理工作。 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就開展了積極的探索。他們一改過去單一的論文考核標準,實行分類考核,將「拿鐵鍬的」和「拿筆桿子的」分開考核,取得了成熟的經驗。針對從事基礎研究的人員,仍以其發表論文的質量和數量為主設置指標。而其他崗位,則「因事制宜」,根據其工作崗位、職責任務確定考核機制。
  • 移動新聞客戶端個性化推薦系統的用戶評價指標研究
    評估推薦系統的質量過於強調算法的準確性,而忽略了從用戶角度出發的消費者心理體驗,並缺乏一個通用的推薦系統評價指標體系,這不利於推薦系統的優化和改進。 之所以要探討「移動新聞客戶端個性化推薦的用戶評價指標」,一是因為在移動應用的評價研究中,視頻軟體、音樂軟體等應用的個性化推薦系統的用戶評價指標體系趨向完善,但是關於移動新聞客戶端個性化推薦系統的評價指標研究相對較少,相關體系並未建立。
  • 學術評價、科研評價、期刊評價:傻傻分不清楚!
    「二次評價」,尤其是所在單位的評價是根據作品來評價作者,重新將學術評價的焦點返回作者。嚴格來說,「二次評價」不能稱為學術評價,而是科研管理評價,可以簡稱為科研評價。雖然都以作品為載體,但科研評價遠不如學術評價那麼純粹。學術評價只是要選出優質學術作品,看重的是作品本身的學術含量,而科研評價是要為管理者提供依據,二者不能簡單化約。
  • 我國自主研製超導回旋加速器達設計指標—新聞—科學網
    230MeV超導回旋加速器主體設備(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回旋加速器研究中心供圖) 9月21日,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回旋加速器研究中心傳來捷報:230MeV超導回旋加速器質子束能量首次達到231MeV,達到設計指標
  • 科研評價體系破「五唯」,立什麼?
    近日,中國計算機學會、中國科協第九屆常委會人才與繼續教育專門委員會以及中國科協培訓和人才服務中心聯合主辦的青年計算機科技論壇專題論壇「科研評價:『破五唯』,立什麼?」展開了討論。「五唯」現象出現離不開國情影響本次青年計算機科技論壇執行主席崔鵬介紹稱,從我們國家的評價體制的歷史沿革角度來看,科研評價體制逐漸從一個主觀評價到客觀評價的過度。當前我國的科研評價體制存在著歷史性的沿革,從最早期的行政評議,到引入同行評價,存在著階段性的弊端,比如說人情關係等等。
  • 科學網—論文不是科研的全部
    在一些學術機構的科研人員職稱晉升、業績考核和博士研究生畢業資格審查過程中,發表論文幾乎成了評價的唯一標準。 然而,若干年後,其中有的人,尤其是那些「一篇論文打天下」的學生,由於研究生期間只是一門心思應付發論文,忽視系統獨立的科學研究訓練,這些學生參加工作後並沒有產生顯著的可持續發展的科技成果。由於脫離了導師,他們發表的論文也差強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