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科研評價這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在科學網上再次引起了激烈的討論。博主們紛紛撰文發表文獻計量指標評價方法與同行評議體制相關觀點,以探討科研評價指標問題。
籍此,科學網推出訪談《科研評價指標功與過》(訪談連結地址),特邀多位專家博主與網友對此話題進行交流,此次訪談為不限時訪談,歡迎嘉賓和網友們的積極參與!
科學網在線訪談:科研評價指標功與過
武夷山:《英國最新報告——指標在科研評價與管理中的作用》
2015年7月,英國的一個專家小組發表了「指標大潮:指標在科研評價與管理中的作用之獨立審議報告」。專家組組長為蘇塞克斯大學科技政策研究所的James Wilsdon教授,成員包括科學計量學、科研資助、科研政策、學術出版、大學管理等領域的專家,以英國專家為主,也包括個別國外專家。【全文點擊】
趙明:《我對科研評價指標的的觀點》
最近幾天科學網最火的話題就是科研指標評價問題。評價指標是不斷完善還是應該取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趁著這個話題還有點熱度,我也發表一下自己觀點,扔幾塊破磚頭。
無論科研和教學,都有各自的評價指標體系。雖然這些評價指標廣受各方詬病,但一旦取消的話,可能會造成混亂,尤其在當下的中國。【全文點擊】
劉玉仙:《科研評價是能夠深入到科學實踐中來進行的》
在這篇文章中,我繼續研究各種科學活動和論文量以及引文量之間的關係。在這篇文章的引言部分,我詳盡地介紹了科學計量學在用科學內容來評價科學的努力。實際上我個人覺得我研究的亮點就是摒棄了各種引文的差異,而來考慮各種引文的共同特徵,從而得出引文的本質。我們認為引文是有關科學現象的各種觀點互相作用的方式,各種科學觀點在這種相互作用下在人類智能空間傳播開來,人類對這一科學現象的認知會越來越清晰。改變人類對這一個科學現象的認知狀態。【全文點擊】
陳安:《「比」是萬惡之源,是我國科學界無法實質創新的要害》
中國的萬惡之源就在於「比」,中國科學界少有(或根本沒有)像樣創新的源頭也在於「比」,尤其是今天,在我們手頭還沒有哪怕一個硬貨的前提下,各種「比」除了收穫可笑,還能有其他值得說的東西嗎?把清華大學排名世界第一的高校,又能如何?連清華的校長都不好意思提吧?那麼,排到第27,又有何區別?
我老人家也做過科技評價的項目,所以深深理解裡面所保藏的禍心。我可以這麼說,作為各類排行榜的製作者,完全可以做到讓誰做第一就能通過挑選指標、設計權重以最後達到這一目標。【全文點擊】
劉立:《科學網四博主關於中國科技評價的共識觀點》
在認識到評價標準存在的嚴重問題後,政治界與科技界領導呼籲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評價系統。然而,「中國特色」不應該成為無視國際規範與慣例的藉口。
對於科研人員的評估與激勵,應該堅持分類評價的原則。對於從事基礎性研究的科研人員,應該在評估過程中引入國際同行評議機制,評價科研人員在其所在的研究領域的國際地位與學術貢獻,而不是僅僅依靠其發表記錄(發表文章篇數和被引數量)機械地給科研人員排隊以確定評估結果。對於從事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性工作的人員,特別要避免根據其論文發表記錄來確定貢獻大小,而是著重考察科研人員通過技術研發解決問題的實力、技術難度和經濟效益。【全文點擊】
文雙春:《科研評價指標是領導手中的一把屠刀?》
我們的科研評價指標至今主要被行政權力而不是學術權力掌控:規則由行政領導定——雖然有時學術專家也被邀參與規則制定,但基本上是貫徹領導意圖;如何執行由行政領導說了算——雖然具體執行者可能是學術專家,但他們只不過充當了「劊子手」角色。難怪有人說,科研評價指標是領導手中的一把屠刀。【全文點擊】
賈偉:《中美科技評價指標的區別》
美國各種科技評價指標的確很多,事實上大部分指標都是美國教授們研究出來的,但這些大大小小、新的舊的指標在實際工作評價中從不被重用,這是為什麼呢?其中的道理很簡單,西方的科技評價從來都是由學術界同行來做的,也就是說是教授評價教授,而不是行政人員或領導來評價教授!指標體系設計得再好,教授不重視,沒有用!而教授之所以不會重視各種指標,是因為他們再怎麼愚蠢也不會看幾個數字(而不用腦子)就對一個同行的工作做出評價!但是領導要搞指標,教授不認,會出現什麼結果呢?那就是領導捲鋪蓋走人!你見過萬惡的資本主義社會哪個當領導的用一套指標把教授折騰得雞犬不寧的?你看到過他們政府機構出的指標被用來決定某一個或一批教授的上崗或下崗?或者研究機構的上馬或下馬。【全文點擊】
賀飛:《伯克利加州大學學術計劃評估的啟示》
近年來,國內很多高校都在開展院系和學科評估活動,有的甚至還啟動了國際評估工作。本文詳細介紹了伯克利加州大學學術計劃評估的標準和步驟,可為我國高校的各類院系和學科評估活動提供借鑑。【全文點擊】
金耀初:《不發文章,一聲巨響,還能炸出一個「諾貝爾獎」來嗎?》
科學網上很多同學還天真地以為,文章的多少與一個「真正的」科研工作者的貢獻沒有多少關係。確實,發文章越多、引用數越高並不是研究貢獻越大的充要條件, 但它一定是一個必要條件。在當今和未來,如果一個研究人員沒有發表足夠的高質量文章、所發的文章沒有足夠的引用,要獲得同行承認幾乎沒有可能,因為理性的同行評議和合理的計量指標並無矛盾。單純靠撥弄撥弄設備、拍拍腦袋,突然來一個靈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的時代已經過去。
下面是1990年以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h-index和Google Scholar的總被引用數統計:
【全文點擊】
劉玉仙:《科研獎勵,為什麼把我排除在外?》
這些年我一直醉心於科研,先不說我所研究的內容,在現行的科研成果評價體系裡,我也發表了一些SCI,SSCI,CSCD,CSSCI的文章,應該說有一定的科研成果。但因為來自圖書館,圖書館是教學輔助單位,科研業績點不算,科研成果也沒有獎勵。這些年,我除了通過作弊從科研處拿過一千多塊錢的科研業界點獎勵外(謊稱我是學校某個教學單位的員工),我沒有合法地從同濟大學拿過一分錢的科研獎勵。這樣,一方面是我的論文無法歸口統計,另一方面是學校很多單位,因為論文少而在國家的學科評估中處於劣勢,無法招到好的生源,學科也無法充分發展。【全文點擊】
曾泳春:《玩的就是心跳1 》
這是我在工廠裡做的與考核指標完全不相關的事,而且那時我從沒想過有一天會回到學術界。至今想起來,我依然不明白為什麼會在沒有考核指標的壓力下去發表論文,也許在我心裡,那是完成一段科研(即使是碩士時初淺的科研)的心願。寫這段文字,想來還是摻和了一下最近科學網關於科研評價指標的熱點。在理想主義已經被視為異端的今天,人們只能通過凜冽的數字來評價、考核科研工作者,而看不到真正富有精神和理想的內心,我已經無話可說。雖說科研也是一種職業,但科學工作與追求利潤的其它工作相比,從從業者到從業目標都有很大的不同,如果看不到這些不同,而依然用計件工資的形式來考核評價科研工作者甚至科學家,在我看來與工廠主沒什麼兩樣。【全文點擊】
王寶山:《什麼樣的科學家害怕考核評價指標?》
通常下班回家經過生科院,會碰到很多裡面出來吃飯或回宿舍的研究生,每天聽他們邊走邊說的都是「你發了個幾分的?」。剛開始我還不太明白,什麼幾分幾分的?後來知道原來他們說的是自己文章的影響因子,搞生物研究的真不簡單,已經和考試答題一樣,直接算總分了,連影響因子都不講了。學校裡的新聞也經常報導,某某學生的影響因子總和已經過百了,他的導師那更是翻番了。這些分數不是簡單的數字,而是用於計算獎金、評獎、評獎學金的基數,就是真金白銀。在這個到處都要花錢的社會裡,沒人和錢有仇,正所謂取之有道,趨之若鶩。【全文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