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濤:科研與臨床須雙管齊下—新聞—科學網

2020-12-15 科學網

 

科研是醫院學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醫療技術水平也是衡量醫院綜合實力的最為重要的標誌之一。臨床醫生需要通過科學研究,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以保證知識結構不會老化、操作技術不會過時、臨床思維不會僵化。

開展此次中國醫院科技影響力評價的目的主要是通過構建醫院科技影響力評價指標體系,按照不同學科,評價醫院的科技水平及其在同一學科領域中的影響力,只管反映醫院的學科影響力。通過評價,可以為醫院科研管理者提供最為直接的橫向對比數據,也有助於提升醫院的科研積極性,更好的推動醫學科技的進步。

沒有堅實的科研基礎,臨床工作就難以有發展的後勁。只有把臨床工作與科研工作有機結合,切實建立科研課題來源於臨床、研究成果用於臨床的良性機制,才能不斷提高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作為國家級的專業信息研究機構,堅持客觀公正的態度,基於客觀數據,力爭準確真實地反映醫院科技影響力的實際情況。為了保證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我們在指標體系、數據規範和學科分類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在指標體系方面,遵循科學的研究思路,在國內外醫院科技評價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科研評價和衛生管理等領域專家意見,確定了科技投入、科技產出和學術影響三個維度的評價指標體系。

在數據採集和數據處理方面,我們進行了大量的工作來確保評價的準確性和科學性。從本榜單來看,我們綜合考慮了科技投入、科技產出和學術影響三個方面。在科技產出方面,納入了科研項目指標,正是希望科研管理部門把評價作為學科建設的有力助手和資源配置的重要依據,更有效地進行科研資源分配,優化科研競爭環境,從而提高醫院「以科研促臨床」的意識。

醫院承擔一定的科研任務,包括發表科技論文和承擔科研課題。因為畢竟學術論文是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成果的重要載體,也是醫院科技影響力的重要指標之一。但在現實中,某與不當的導向,也存在著有些臨床醫生為科研而科研,單純以論文比高下的錯誤傾向。

需要澄清的是,SCI的確具有很高的權威性,發表SCI論文也是衡量學術水平的標誌之一,但發表SCI論文不是醫療與教學的終極目的,應正確處理SCI論文與醫療、教學關係。

此次評價指標中,我們也納入SCI論文指標,但這並非提倡各機構之間以論文數量相互攀比,而是希望從學科評價的角度,促進機構知己知彼,根據自身學科地位和發展情況,針對醫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開展研究,切實有效地促進醫學科研成果的臨床轉化,提高醫療技術和醫療質量。

我們不僅考慮了其數量,同時也考慮了其被引頻次,即論文的質量,數量與質量並重,樹立醫院科技論文產出的正確導向,倡導醫院學科建設健康理性的發展方向,營造注重學科質量建設的氛圍,推進醫學學科發展。

當然,此次評價中我們雖力求完美,但仍有需要不斷完善之處。我們將認真聽取同行的意見和建議,不斷擴大學科範圍和數據來源,更好的做好評價工作。

(作者系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所長)

 

相關焦點

  • 科研評價指標功與過-新聞專題-科學網
    籍此,科學網推出訪談《科研評價指標功與過》(訪談連結地址),特邀多位專家博主與網友對此話題進行交流,此次訪談為不限時訪談,歡迎嘉賓和網友們的積極參與! 科學網在線訪談:科研評價指標功與過
  • 施一公創始企業再獲新藥臨床許可—新聞—科學網
    新藥接力獲批臨床 新藥ICP-723片獲國家藥監局臨床默示許可,是諾誠健華最近迎來的又一個好消息。此前不久,諾誠健華奧布替尼片2項新藥上市申請獲國家藥監局受理,並被納入優先審批後。 「公司形成了由研髮帶動的業務模式,同時具有生產能力和商業化能力。」
  • 科學網招聘兼職英文審核人員啟事—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基金委、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由具有六十年媒體經驗的中國科學報社主辦,具有良好的科教界口碑。
  • 教育部再提擴大科研助理招錄規模—新聞—科學網
    其中特別提到,高校應擴大科研助理招錄規模。 通知表示,各地各高校要落實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門相關文件要求,把開發科研助理崗位作為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增強科研助理崗位吸引力,落實社會保險、戶口檔案等相關政策,合理確定薪酬標準。各高校要對院系及科研團隊招錄科研助理給予經費、政策等支持。
  • 代濤:簡析醫療行業未來幾大發展趨勢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藥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代濤 新浪財經訊 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大會於6月10-12日在青島舉行,國家衛生健康委醫藥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代濤出席「創新促進健康——智能時代的醫療創新與發展」
  • —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出現一些針對武漢病毒所的質疑,所裡怎麼看待這些問題? 肖庚富: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我所職工、學生緊急投入相關科研工作。這段時間,病毒基因組測序、病原鑑定、病毒溯源、病原檢測、藥物疫苗研製、動物模型建立等科研攻關,以及支援地方開展疑似病例核酸檢測,各方面任務集中過來,大家日夜忙碌,無暇他顧。
  • 中科院化學所:技術創新與產業化「雙管齊下」—新聞—科學網
    科研成果轉化紀實
  • 臨床與科研:醫生評價如何「量體裁衣」—資訊—科學網
    「為了評職稱,不少臨床醫生,特別是非教學醫院的醫生不得不去『玩小白鼠』、發論文,這極大地分散了臨床醫生的工作精力。我覺得深圳這項改革是一次很好的嘗試。」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病研究所病理研究室主任孫建方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說道。 對於醫生來說,臨床重要還是科研重要?臨床醫生要不要進行科學研究?臨床醫生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科研?
  • 教學與科研,分得了手嗎?—新聞—科學網
    最近,南京林業大學評出了該校第一位「教學專長型」教授,於是,「無一篇論文,無一分科研也能評教授」的新聞火了。
  • 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在中山醫院啟動—新聞—科學網
    據悉,科技部、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和國家藥監局組織完成了第四批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評審工作。12月5日,記者從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啟動大會暨第一次學術研討會上獲悉,落戶於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正式啟動,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院士任中心主任。
  • 大連建立「氫分子科學與醫療研究中心」—新聞—科學網
    利用科研單位、醫療機構和企業的科學研究、臨床實踐和儀器研製的優勢,推進大連化物所與醫療體系的深度融合,以及氫分子科學研究與呼吸系統、心腦血管、睡眠康復等相關醫院臨床研究的結合,共同深化氫分子在醫療與健康領域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
  • 2019年雁棲湖會議開幕—新聞—科學網
    聚焦現代免疫學前沿科學問題
  • 期待科技成果更快轉化生產力—新聞—科學網
  • 謝立信:加強新冠病毒眼部感染的基礎和臨床研究—新聞—科學網
    當前,新冠病毒疫情暴發,中國工程院院士、眼科專家謝立信表示,密切關注和充分掌握最新研究進展十分必要,可以在更多了解病毒的基礎上,指導眼科醫師正確、快速、有效地開展更為深入的臨床和基礎研究
  • 義大利首個全國科研院所排名出爐—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SILVIA MORARA/CORBIS義大利高校及科研機構國家評估局(ANVUR)於7月16日發布了首個全國科研院校排名結果該結果依據各院校機構的科研產出質量,並將影響其所得經費。 ANVUR成立於2006年,旨在提升資源投入的有效性。經歷了5年的籌備後,ANVUR於2011年11月著手對全國的大學、科研機構和大學間財團進行測評,要求各院校機構教職研究人員提供從2004年至2010年間的研究成果代表。
  • 基金委通報近年科研不端投訴舉報處理情況—新聞—科學網
    基金委通報近年科研不端投訴舉報處理情況
  • 第三代人工智慧:「統計」還是「類腦」 —新聞—科學網
    統觀人工智慧的發展歷史,從以專家系統為代表的第一代人工智慧,已發展到以統計機器學習為代表的第二代人工智慧。展望未來十年到二十年,第三代人工智慧應沿著既有的「統計」路徑不斷完善,還是借鑑人類大腦的模式和結構,走「類腦」的道路? 「統計」延伸還是「類腦」重建 「是時候考慮人工智慧下一步該怎麼走了!
  • 進入科研狀態!北京懷柔「一裝置兩平臺」試運行—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物理所供圖 10月30日,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懷柔園區在北京懷柔舉行啟用儀式,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綜合極端條件實驗室裝置、材料基因組研究平臺和清潔能源材料研發與綜合測試平臺(即「一裝置兩平臺」)宣布啟動試運行,率先進入科研狀態。
  • 第二代150千瓦燃料電池電堆進入量產階段—新聞—科學網
    上海加快氫能戰略布局
  • 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打響 「中國品牌」—新聞—科學網
    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質子重離子中心,以自主創新為引擎,不斷提高質子重離子這一尖端技術在腫瘤治療中的療效,同時精耕質子重離子技術創新研發,已從粒子技術應用的 5年精耕重點病種形成「中國方案」 4年半前,64歲的張先生罹患高危局限期前列腺癌,來院治療前,他曾因其他泌尿系統疾病做過大手術,不願再次「大動幹戈」的張先生選擇在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接受前列腺癌重離子治療。隨訪至今,腫瘤病灶完全消除,排尿功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避免了二次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