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人工智慧:「統計」還是「類腦」 —新聞—科學網

2020-12-16 科學網

 

CNCC2020論壇現場   計紅梅攝

10月23日,2020中國計算機大會(CNCC2020)主會場內,此時已是中午12點40分,臺下的聽眾早已飢腸轆轆,卻仍興致盎然地聽著臺上的嘉賓們「你來我往」「唇槍舌劍」。

這是CNCC2020的第二天。圍繞這場大會論壇的主題「第三代人工智慧的演進路徑:『統計』還是『類腦』」,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鈸、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黃鐵軍等學者正在發表各自「立場」鮮明的觀點。辯至中途,中國科學院院士梅宏也忍不住加入,把現場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正如論壇主持人清華大學計算機系長聘副教授崔鵬所說,人工智慧(AI)的發展已到了新的十字路口,現有技術的局限日益凸顯,而新一代技術的發展路徑尚不明朗。統觀人工智慧的發展歷史,從以專家系統為代表的第一代人工智慧,已發展到以統計機器學習為代表的第二代人工智慧。展望未來十年到二十年,第三代人工智慧應沿著既有的「統計」路徑不斷完善,還是借鑑人類大腦的模式和結構,走「類腦」的道路?

「統計」延伸還是「類腦」重建

「是時候考慮人工智慧下一步該怎麼走了!特別是中國應該考慮下一步怎麼走,因為全世界都不知道下一步要怎麼走。」 張鈸的開場白獲得了現場聽眾的一片掌聲。

此前,在紀念《中國科學》創刊70周年的專刊中,張鈸曾撰寫以《邁向第三代人工智慧》為題的署名文章。在這篇文章中,張鈸指出,人工智慧在6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一直存在兩個相互競爭的範式,即符號主義與連接主義。符號主義(即第一代人工智慧)到上世紀80年代之前一直主導著AI的發展,而連接主義(即第二代人工智慧)從上世紀90年代逐步發展,到本世紀初進入高潮,大有替代符號主義之勢。但今天看來,這兩種範式只是從不同的側面模擬人類的心智(或大腦),具有各自的片面性,不可能觸及人類真正的智能。

他提出,為了建立一個全面反映人類智能的AI,需要建立魯棒與可解釋的AI理論與方法,發展安全、可信、可靠與可擴展的AI技術,即第三代人工智慧。

而這也是業界的共識。當下,人工智慧發展已步入「深水區」。其表現是,雖然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技術在諸多應用領域取得了性能突破,但其對大規模訓練數據的依賴,對場景的適用性狹窄,以及模型自身的可解釋性、穩定性和公平性無法保證,限制了人工智慧進一步發展的深度和廣度。

實際上,早在8月底,中國計算機學會青年計算機科技論壇(CCF YOCSEF)就在北京召開了為期兩天的閉門思辨論壇,邀請了國內19位人工智慧領域資深學者,圍繞第三代人工智慧的演進路徑進行了激烈的思辨,並發現了兩條相對清晰的路徑。其一是在已被證明有效的統計學習的框架內進一步擴展和演進,其二則是理解人腦的智能產生機制,並由此重新定義「類腦」的學習和計算框架。

「在這兩天的論壇裡,與會專家分別針對這兩條路徑進行了梳理和探討,今天這個大會論壇實質上是對此前思辨論壇的進一步延伸。」崔鵬說,「希望利用這樣的機會,進一步論證一下未來十年到二十年,『統計』和『類腦』到底哪一條路徑更有可能形成新的突破。」

大腦原理尚不清楚時「類」還是「不類」

此次論壇上,張鈸坦承,對於智能,目前業界尚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因此,「人工智慧主要是用計算機來模擬人類的智能行為」。

他強調,之所以模擬的不是智能,而是智能行為,是因為行為是可觀察、測量和評估的,而只有可觀察、測量和評估的對象才可以進行科學研究。反之,如果對象非常模糊,就不可能進行科學研究,只能進行哲學層面的探討。

張鈸提出,第三代人工智慧的發展思路是,把第一代的知識驅動和第二代的數據驅動結合起來,通過同時利用知識、數據、算法和算力等4個要素,構造更強大的AI。

「我不贊成用『類腦』這個詞。」張鈸說,「類腦」的英文原文是「brain—inspired」,翻譯成「類腦」不太合適。因為目前的腦研究並沒有徹底揭示大腦的諸多秘密,因此「腦子不清楚類誰」。

而在黃鐵軍看來,「『類腦』研究不用等到人類搞明白大腦的原理再去參考它來做,而是現在就可以做。」他舉例說,指南針發明的時候,科學家並不明白它為何能指南,而飛機發明的時候,也不清楚它為什麼能上天,因此,「並不是一定要明白原理後這件事兒才能做成」。

他所給出的「智能」的定義是,智能是系統通過獲取和加工信息而獲得的能力。它包括以生物為載體的生物智能(自然智能)和以機器為載體的機器智能(人工智慧)兩個方面。而智能科學是研究智能現象背後規律的科學,專指以機器智能為對象的技術科學。

「生物大腦是最好的先驗結構。人類設計的各種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方法,最終都將收斂到生物大腦結構。」黃鐵軍認為,正因如此,「強大智能必須依託複雜結構,站在進化肩膀上,看似艱難,實則最快」。

必須開闢新賽道

在清華大學統計學研究中心長聘副教授鄧柯看來,第一代人工智慧是在做推理,第二代人工智慧是在做感知,而到了第三代人工智慧之後,科研人員將面臨一些更為複雜的問題。

他表示,在第二代人工智慧的框架下,對於不確定性關注比較少,主要是在做一些基於算法的結果優化,而基於算法的優化和基於不確定性因素做推斷之間有非常大的差異。「要真正解決一些更深層次、更難的問題,急需建立起對於不確定性因素的認知以及在此基礎上的推理能力。這將是下一代人工智慧非常核心的問題。」

黃鐵軍也認為,目前深度學習已經在圖像識別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卻並未真正解決感知問題。他舉例說,通過反人臉識別技術,就可以讓軟體把自己識別成別的人。因此,深度學習遠未抓住人類視覺系統的複雜性,要重新思考智能模型。

「未來的人工智慧發展一定要離開計算,不能在計算框架下思考智能問題。因此,要思考新的可能性,沒有說歷史一定要綁在計算這駕戰車上一直開下去。」黃鐵軍說。

在他看來,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智能科學,實際上是一個無限演進的過程,即從結構仿腦到功能類腦,再到性能超腦。而人工智慧的下一步是什麼?「從長遠看,希望一個智能系統能在複雜的環境裡像生物一樣,甚至以超越生物的能力去探索。」

張鈸強調,第三代人工智慧必須將知識驅動放在重要位置,將其和數據驅動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既最大限度地借鑑大腦的工作機制,又充分利用計算機的算力,使得人工智慧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越人類。

張鈸表示,對於大腦的研究,實際上他們一直在借鑑,而且也反映在了人工智慧的研究成果中。但是,從現實的角度講,「未來幾十年必須靠計算機,別的都靠不上」。

梅宏對張鈸的觀點表示贊同。在他看來,談論第三代人工智慧,應該是在第一代和第二代基礎上的延伸,是基於計算的不斷深化和完善。而「類腦」研究則類似學科的劃分,以追求終極的智能為目標。「現在對計算機而言,只有類人計算,沒有類腦計算,因為大腦原理還說不清楚,那不是計算。」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研究員餘山的研究背景是生物學,即研究大腦怎樣工作。「從我個人角度講,我還是相信『類腦』可以給我們提供有益的啟示。」

不過,他認為,「類腦」研究的目的不是去再造一個腦,這個沒有太大意義,而是幫助人工智慧能夠更快地找到合適的解決複雜問題的途徑。

無論是將知識驅動與數據驅動結合,還是做「類腦」研究,張鈸認為,第三代人工智慧都要創造出顛覆性的技術。

「人工智慧對國家未來發展的影響太大了,因此我們必須要找到一條新的出路。」張鈸強調,「不要糾纏在老賽道上,因為它已經過時了,必須要開闢出新賽道。只有在新賽道上,中國人才有可能和世界一塊兒前進。」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中科院自動化所發力類腦智能研究—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以下簡稱自動化所)所長王東琳指出,智能科學和智能信息處理是中科院自動化所的定位和戰略重點方向。中科院自動化所的「一三五」規劃中,「一」即優先發展一個領域——智能技術。為在信息化邁向智能化發展的道路上搶佔戰略制高點,歐美等國的腦計劃當中都不同程度地部署了受腦啟發下一代信息技術的戰略。
  • 中科院自動化所開放日:人工智慧受追捧—新聞—科學網
    5月20日,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舉辦了第十三屆「自動化之光」公眾科學開放日,活動以「人工智慧圓夢中國創新 類腦科學引領國際前沿」為主題,吸引了2000餘名市民、中小學生積極參與。 此次開放日通過「類腦智能探索智能本質」、「人工智慧助力產業發展」兩大板塊進行展示,集中展現了自動化所在類腦智能、人工智慧方面的創新發展成果。
  • 姚期智主編《人工智慧(高中版)》即將出版—新聞—科學網
    作為一套主要面向高中生的人工智慧教材,《人工智慧(高中版)》在姚期智的帶領下,由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人工智慧領域骨幹師資力量,在該校計算機科學實驗班(姚班)多年來人才培養與教育教學的基礎上編寫完成。 在致辭中,姚期智表示,過去十多年裡,人工智慧在全球科學界和工業界產生了巨大影響,極大推進了科技的發展。可以預見,未來人工智慧將進一步改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 第三屆中國行業發展高峰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新聞—科學網
    12月20日,「第三屆中國行業發展高峰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以下簡稱上海交大)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以下簡稱交大安泰)舉行,來自商學院、企業、機構等與會嘉賓對中國產業經濟現狀開展研判
  • 中國人工智慧計算力發展評估報告發布—新聞—科學網
    12月15日,《2020-2021中國人工智慧計算力發展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京發布。
  • 2020第三代人工智慧產業論壇舉辦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聰聰)刷臉認證、自動駕駛、大數據推送、智能音箱、手術機器人……人工智慧被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由此引起的數據偽造、算法瓶頸、隱私安全、倫理困境等問題也日益凸顯。「AI基礎設施建設亟需從自身底層能力增強出發,以內生驅動力突破算法關、數據關、應用關三大關卡,向算法可靠、數據安全和應用可控的第三代人工智慧邁進。」瑞萊智慧RealAI CEO田天在12月9日舉辦的「2020第三代人工智慧產業論壇」上說。此次論壇由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北京瑞萊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聯合主辦。
  • 2020第三代人工智慧產業論壇在京召開
    央廣網北京12月9日消息(記者李欣)由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北京瑞萊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2020第三代人工智慧產業論壇暨瑞萊智慧RealAI戰略發布會」9日在北京召開。  近年來,人工智慧在中國進入爆發期。
  •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人工智慧的內涵與外延—新聞—科學網
    那麼,人工智慧的內涵和外延是什麼呢?我認為,人工智慧的內涵包括腦認知基礎、機器感知與模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與理解、知識工程這四個方面。 所謂的腦認知基礎,也就是闡明認知活動的腦機制,即人腦使用各層次構件,包括分子、細胞、神經迴路、腦組織區實現記憶、計算、交互等認知活動,以及如何模擬這些認知活動。
  • 專業篇丨統計學類:人工智慧時代的統計之美
    統計學無論在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社科都有對應學科,比較常見的領域有計算機、醫學、經濟學和社會科學類專業。我們來具體了解下統計學與其他專業的交叉學科。 「統計學+計算機」就是人工智慧專業。任正非在接受央視《面對面》採訪中提到人工智慧時說到中國沒有人工智慧,計算機與統計學就是人工智慧。
  • 2020中國計算機大會10月舉行—新聞—科學網
    2020中國計算機大會10月舉行
  • 十問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AI領域有望突破,哪些還需火候—新聞...
    十問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AI領域有望突破,哪些還需火候
  • 清華張鈸院士專刊文章:邁向第三代人工智慧
    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鈸教授在「紀念《中國科學》創刊 70 周年專刊」上發表署名文章,首次全面闡述第三代人工智慧的理念,提出第三代人工智慧的發展路徑是融合第一代的知識驅動和第二代的數據驅動的人工智慧, 同時利用知識、數據、算法和算力等 4 個要素, 建立新的可解釋和魯棒的 AI 理論與方法,發展安全、可信、可靠和可擴展的 AI 技術,這是發展 AI
  • 上海紐約大學副校長:腦科學需要自己的牛頓—新聞—科學網
    (3)腦-機接口技術,即記錄、解讀腦的電信號,通過腦的信號來控制機器。這類技術的應用價值很高,有望在將來服務於癱瘓的病人,讓他們用思維來指揮機器人。 (4)發展「類腦智能」軟體。這與大數據緊密相連,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深度學習」方向。在美國,微軟有「深度學習研究中心」;IBM有 「認知計算」的計劃;谷歌有DeepMind和Machine Intelligence。
  • 脂肽類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長生團隊在脂肽糖苷類抗生素Totopotensamides(TPMs)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關注】高端晶片、第三代半導體等一批關鍵詞已被多省市劃重點
    10月29日,閉幕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指出,將瞄準人工智慧、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以此來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 第三代人工智慧來了!知識、數據、算法、算力缺一不可
    7月9日,來自國內外人工智慧領域的院士及頂尖科學家們在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共話下一代人工智慧新範式,聚焦和探索人工智慧最前沿的科技發展趨勢,圍繞人工智慧算法創新、多學科交叉融合等話題,描繪智能視覺、智能醫療、智能晶片等領域的技術發展路徑。AI也要舉一反三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 第三代人工智慧基礎設施背後,是一次技術應用的常識普及運動
    12月9日舉辦的「2020第三代人工智慧產業論壇」上,清華系AI公司瑞萊智慧RealAI發布了一系列AI基礎設施,就將更安全、可靠、可信及可拓展的第三代人工智慧作為核心,來推動企業智能化升級。與以往基於深度學習的數智化解決方案相比,有哪些不同?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先來看看今天橫亙在企業與AI應用落地之間的困境。
  • 【十四五芯藍圖】高端晶片、第三代半導體等一批關鍵詞已被多省市...
    10月29日,閉幕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指出,將瞄準人工智慧、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以此來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美國德拉瓦大學心理和腦科學系的Joshua Neunuebel領導的研究小組使用一種名為DeepSqueak的機器學習軟體,在一個專門的錄音室裡,將超過11.1萬隻老鼠的叫聲,與超過3.2萬隻雄性和雌性小鼠的各種行為進行了比較。雄鼠傾向於發出不同的聲音,這取決於它們是在戰鬥、逃跑、追逐還是從事其他活動。
  • 中科院院士張鈸:發展第三代AI技術,中美處在同一起跑線上
    近日,在北京舉行的「2020第三代人工智慧產業論壇暨瑞萊智慧RealAI戰略發布會」上,張鈸接受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的採訪,他認為要解決現在人工智慧在落地應用中遇到的問題,就需要打破現有的理論,邁向第三代人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