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自動化所發力類腦智能研究—新聞—科學網

2020-12-12 科學網
類腦是手段 智能是目標
中科院自動化所發力類腦智能研究

自動化所供圖

■本報記者 彭科峰

你能試想有一天,機器人的大腦能夠如同人腦一樣自主識別陌生的環境,並具備思考能力嗎?

或許這一天的到來並不會很遙遠。借鑑腦與神經科學研究的成果,將腦信息處理機制融入未來信息與智能系統,讓機器人變得更加智能,這就是中科院自動化所類腦智能研究中心(以下簡稱類腦中心)的目標。

4月15日,類腦中心正式在中科院自動化所掛牌成立。這意味著該所長期醞釀的、為發展未來人工智慧與信息技術的類腦智能研究計劃全面啟動。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以下簡稱自動化所)所長王東琳指出,智能科學和智能信息處理是中科院自動化所的定位和戰略重點方向。中科院自動化所的「一三五」規劃中,「一」即優先發展一個領域——智能技術。為在信息化邁向智能化發展的道路上搶佔戰略制高點,歐美等國的腦計劃當中都不同程度地部署了受腦啟發下一代信息技術的戰略。類腦智能研究是作為國立科學研究機構的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經過長期凝練,面向下一代人工智慧與信息技術的發展及激烈的國際科技競爭提出的重大科研戰略。

「研究所專門成立類腦智能研究中心,是具有獨立建制的所級科研部門。未來,將在自動化所統一戰略規劃下,聯合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複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科研部門,進行有關類腦智能的協同創新。」王東琳表示。

從平行到交叉

在很長時間內,人腦的科學研究和人工智慧的研究,猶如兩條平行線,幾乎看不到實質性的交集。

人類研究腦的運行機制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出於健康的考量,腦科學的發展很快,也越來越受重視。

1956年,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在達特茅斯 (Dartmouth)研討會上首次提出「人工智慧」的概念。「實現人工智慧主要有兩條路線,一個是符號表示的推理,即符號主義;一個是人工神經網絡的方法,又稱連接主義。」中科院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劉成林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連接主義的研究在上世紀50年代提出,60年代~70年代陷入低谷,因為當時神經網絡的代表方法感知機只能實現線性分類,做不了非線性分類,「而真實世界中很多任務都是非線性的」。

上世紀70年代人們提出了多層神經網絡的誤差反向傳播(BP)訓練算法,但並未得到重視。80年代中期,美國的科學家把BP算法用於多層神經網絡訓練,成功解決複雜的非線性分類和回歸問題,連接主義的人工智慧研究隨即進入新的高潮。但是到90年代中期,連接主義再次陷入低潮,因為進一步增加神經網絡的層數帶來訓練收斂慢的問題且泛化能力有限,而新提出的支持向量機(SVM)在這些方面優於神經網絡。劉成林表示,直到2006年,神經網絡的研究才再次取得重大突破,深度學習算法誕生,加上採用GPU的並行計算的推廣,使具有很多層的深度神經網絡能夠在大規模樣本上有效訓練且泛化性能明顯提高,深度神經網絡在語音識別和多種圖像識別任務中大幅提升性能,人工智慧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但是,深度神經網絡依然有它的瓶頸。第一是訓練效率問題,必須有大量標註樣本訓練才能保證足夠高的泛化性能。第二是不夠魯棒,神經網絡可能把不屬於任何類別的模式非常自信地判別為某一類。而人腦學習模式只需要少量樣本,而且對不認識的模式可以很可靠地拒識。」劉成林指出,人工智慧面臨的局限,急需新的理論來突破。目前,人工智慧在圖像識別、語音處理上的精度難以進一步提高,且學習過程很不靈活。故此,急需從腦科學和神經科學尋找新的借鑑。

「人腦是最好的模式識別系統,是一個具有複雜度極高的神經網絡結構。和其相比,人工神經網絡(包括深度神經網絡)對人腦神經系統的模擬還處在很初級的階段。因此,有必要從模擬人腦的神經結構、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入手,讓腦科學和人工智慧的研究產生交叉,尋找人工智慧新的突破。」他說。

在這樣的考量下,類腦智能研究計劃應運而生。

三大研究方向

劉成林指出,類腦智能研究計劃的目的是發展以下一代人工智慧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而「類腦」是實現類人智能水平的手段與途徑。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人工系統具有全方位的人類水平的智能,而作為人類智能的載體,人腦信息處理系統具有高度的自主學習能力、自適應性和語義理解能力,並能夠以高性能、低能耗的方式長期工作幾十年。

他表示,借鑑腦與神經科學研究的成果,將腦信息處理機制融入未來信息與智能系統已經成為國際學術與產業界發展的趨勢。歐盟與美國相繼推出的腦計劃中,都包含了腦模擬與類腦智能研究的探索,在這種趨勢下,作為國立科學研究機構的中科院自動化所將挑起類腦智能研究的重任,與國際科技界同臺競爭。

在這種背景下,為推動研究所在類腦智能領域的科學研究,積極參與國家創新科研戰略,進一步推動未來智能科學與信息技術的發展,中科院自動化所整合集結了研究所相關優勢學科方向與科研團隊,成立了類腦智能研究中心,協同進行類腦智能的科研和戰略推進。

類腦智能研究中心將融合智能科學、腦與認知科學的多學科優勢,研究創新性的認知腦模型,實現類腦信息處理、類腦智慧機器人等相關領域理論、方法與技術的突破。該中心將主要包括三個研究方向:認知腦計算模型、類腦信息處理和神經機器人。

具體來說,第一個方向,是借鑑現有的腦科學的成果,建立人類腦神經的模擬機器,深入開展基礎研究,助力於人工智慧在視聽覺、學習、思維等方面的突破;第二個方向,是受腦信息處理機制啟發,研究基於類腦信息處理機制的多模態數據語義理解;第三個方向,是通過類腦研究,提升機器人的智能化程度,讓機器人掌握精細動作並實現自主動作學習等能力。

「比如說,過去我們讓機器人學動作,都是通過編程的方式實現。以後,我們試圖通過人機互動的方式,讓機器人通過對話、閱讀等,能夠向人自主學習動作。」劉成林介紹。從技術路線來看,第一個研究方向偏基礎,後兩個研究方向偏應用。

目前,類腦中心規劃招聘數十名專職的科研人員,同時自動化所將結合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力量,集全所之力,全面展開類腦智能研究。

獨具特色

近年來,關於腦科學的研究如火如荼。2013年,歐盟啟動10億歐元的「人腦計劃」。同年,美國啟動45億美元的「腦計劃」。在國內,科技部正在規劃「腦科學與類腦研究」的重大專項。北大、復旦等高校也開展相應研究。中科院自動化所的類腦中心,有哪些優勢和特色呢?

劉成林指出,經過「十二五」期間的不斷凝練與提升,自動化所提出了類腦智能工程戰略,部署了先期探索的科研團隊。在過去幾年,一方面積極向國家有關部門建言,同時開展基礎與探索性研究。目前在針對腦皮層認知功能的計算模擬、類腦自主學習機制及其計算實現與應用、腦知識圖譜、「手、眼、腦」協同的認知機器人等方面取得階段性進展。

該中心副研究員曾毅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詳細介紹了認知腦模擬仿真平臺並展示了他們構建的哺乳動物腦模擬系統,記者在看到各種尺度的動態生物細節(如不同類型的神經元真實形態及其放電模式、腦區之間的動態交互)的同時,還看到了這個腦模擬系統初步展示出來的視覺感知、記憶與自主學習的能力。

他們的目的,旨在不斷完善這套模擬系統,給機器人安裝一個「大腦」,最終讓其學會獨立思考。

「讓機器人獲得類人腦的思維能力,一直是人工智慧研究的長期目標。這也是現在的發展趨勢。」曾毅說。

劉成林指出,類腦中心和其他腦科學研究機構的不同在於中心立足智能,並將人腦研究與人工智慧的研究深度結合起來,相互借鑑、相互促進。「人工智慧當然需要借鑑當前腦科學的研究成果,但是人工智慧獨特的計算和分析能力,我覺得腦科學在進行大數據處理時也可以用得上,目前自動化所已經在這個領域進行了初步探索。」劉成林說。

「類腦是手段,智能是目標」,這就是類腦中心最大的特色。類腦人工智慧的核心在於腦與神經科學、認知科學、計算科學、信息科學等學科領域的交叉融合,它將有力地推進新的技術革命。

在學術交流方面,類腦智能研究中心積極開展廣泛的國內外合作。近期已與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大學(EPFL)共建成立了「中瑞數據驅動神經科學聯合實驗室」,開展神經信息學平臺合作研究;與美國塔夫茨大學、波士頓大學合作開展認知腦模擬研究;並與中科院神經所、北京師範大學等單位保持密切合作關係。

「未來,類腦智能研究中心將進一步加強與國內外相關學術機構、產業界開展廣泛深入的合作,搭建類腦智能國際創新網絡,致力於成為腦與智能科學交叉領域有國際影響的研究中心。」劉成林說。

《中國科學報》 (2015-04-27 第5版 創新周刊)

相關焦點

  • 中科院自動化所開放日:人工智慧受追捧—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自動化所,參與者正在體驗虛擬實境自行車。本報記者丁佳攝 中科院自動化所,志願者正在給觀眾講解能夠自主駕駛的微縮智能車。本報記者丁佳攝 本報訊(記者丁佳)「叔叔,你能讓這個機器人跟我們打個招呼嗎?」「這輛智能車為什麼能自主駕駛呀?」
  • 中科院B類先導專項「腦功能聯結圖譜與類腦智能研究」進行結題驗收
    8月31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B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腦功能聯結圖譜與類腦智能研究」結題總體驗收會議。總體驗收專家組由中科院院士王志珍、賀福初、趙國屏、強伯勤、張鈸、郭雷等來自科研機構、高校、醫院的科技專家,以及來自科學技術部、財政部、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國家有關部門的管理專家共17人組成。中科院副秘書長汪克強任總體驗收專家組組長並主持會議。
  • 第三代人工智慧:「統計」還是「類腦」 —新聞—科學網
    「我不贊成用『類腦』這個詞。」張鈸說,「類腦」的英文原文是「brain—inspired」,翻譯成「類腦」不太合適。因為目前的腦研究並沒有徹底揭示大腦的諸多秘密,因此「腦子不清楚類誰」。 而在黃鐵軍看來,「『類腦』研究不用等到人類搞明白大腦的原理再去參考它來做,而是現在就可以做。」
  • 中科院院士蒲慕明在自動化所作報告
    報告過程中,與會人員積極與蒲慕明互動交流,雙方就神經科學的基本概念、大腦的工作機理、腦科學對人工智慧研究的啟發等問題進行了問答。學術報告在聽眾的意猶未盡中結束了,參會人員對蒲慕明的報告給予高度的評價,大家普遍認為報告高屋建瓴、深入淺出,使大家對神經科學的了解進一步加深,對後續借鑑神經科學知識開展類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經驗。
  • 上演AI大秀 中科院自動化所帶你零距離感受「黑科技」
    圖為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在公眾科學開放日上展示的無人售貨亭新華網北京5月21日電(王瑩)近幾年,無人售賣店在公眾中熱度不減,便捷、智能的服務體系讓消費者充滿期待。公眾的這一熱情,同樣延續到了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19日舉行的公眾科學開放日中。
  • 中科院神經所與上海藥物所合作研發原創藥—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丁佳)1月23日,生物節律紊亂體細胞克隆猴模型成果新聞發布會在上海松江區G60腦智科創基地舉行。
  • 非人靈長類研究將成中國腦科學高地—新聞—科學網
    腦科學研究如今已是大國必爭之地,美國、日本、歐盟相繼斥巨資啟動大型腦科學項目,中國如何在這場腦科學競賽中領先?
  • 影像組學智能預測直腸癌術後遠端轉移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與國內多家醫院合作影像組學智能預測直腸癌術後遠端轉移研究獲突破 針對這一挑戰性問題,中山大學第六附屬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雲南省腫瘤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和河南省人民醫院,共收集629名局部晚期直腸癌患者的多模態磁共振影像及臨床信息,所有被試均需滿足3年以上隨訪要求。
  • 中科院團隊斬獲ICCV 2019無人機目標檢測冠軍—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團隊斬獲ICCV 2019無人機目標檢測冠軍在ICCV 2019的「視覺遇上無人機:挑戰」(VisDrone 2019)挑戰賽上,雲從科技研究院與中科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研究員葛仕明團隊獲得了Task3「單目標跟蹤挑戰」(SOT)的冠軍,並刷新了此項目的世界紀錄。 雲從科技孵化自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此次參賽VisDrone 2019,與葛仕明團隊組成中科院聯合研究團隊(以下簡稱聯合研究團隊)。
  •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舉行建所七十周年主題報告會—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兄弟單位、高等院校和相關院系的領導和專家,地方政府的各位領導、有機所的校友代表,以及有機所的老領導、研究員、副研究員、部門負責人、支部書記、離退休老同志代表、職工及學生代表等共計600餘人參加會議。大家歡聚一堂,回首過去,展望未來,共慶有機所70華誕。
  • 《疫情防控中的數據與智能應用研究報告》發布—新聞—科學網
    五大應用加入疫情阻擊戰 《報告》顯示,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技術發揮了五大作用,支撐政府對疫情的防範、管理和控制,實現監測和管控高危人群,算法算力輔助疾病研究,電商平臺、地圖應用和線上就醫保證人民健康生活,通信大數據行程卡助力社會復工復產。
  • 武漢病毒所未卜先知?—新聞—科學網
    關於「人造病毒」洩露 科學網:2015年,《自然-醫學》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一種傳播性類SARS蝙蝠冠狀病毒群顯示感染人類的可能性》(A SARS-like cluster of circulating bat coronaviruses shows potential for human
  • 背靠中科院自動化所,「中科神探」用5年時間深耕智能安防
    中科神探成立於去年11月,核心研發團隊來自中科院旗下的類腦研究中心。創始人袁飛告訴36氪,類腦研究中心的前身是中科院自動化所「一三五」重大研發項目「超級計算大腦系統」,自己是該項目視覺研究團隊的負責人。整個項目組從70年代就開始研究人工智慧。1987年,模式識別實驗室正式成立後,基於視頻等高級語義的分析的研究便一直在進行。
  • 高級激發態發光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類剛性二苯乙烯特有分子骨架的高級激發態發光(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多色發光材料在柔性顯示器、固態照明和有機雷射器等領域中應用廣泛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超分子光化學研究中心吳驪珠團隊研究了一類基於雜原子取代類剛性二苯乙烯特有分子骨架,在室溫單一組分固體條件下表現明亮的多色發光。激發波長依賴的螢光發射、發光光譜與激發光譜的鏡像關係、時間分辨的發光行為等證明雙重螢光和雙重磷光分別源於單重激發態和三重激發態的高/低能級。
  • 中科院自動化所「上演」人工智慧大秀
    中青在線北京5月19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 今天,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舉辦第十四屆「自動化之光」公眾科學開放日活動,活動以「率先行動引領創新,人工智慧擁抱世界」為主題,上演了一場讓人眼花繚亂的人工智慧大秀,吸引數千名大中小學生前來參觀。
  • 中科院自動化所開放日:仿生機器魚引人注目
    小學生給仿生機器魚提意見    5月21日是全國科技周開幕第一天,中科院自動化所特地舉行了公共開放日,向近千名群眾展示了自動化所新取得的科研成果    18個實驗室開放    21日,中科院自動化所一共有18個實驗室面向公眾開放,展示的大部分科研成果都是中科院知識創新試點工程以來的最新科研成果,其中包括能夠憑藉記憶繪畫的機器人「神筆馬良」、可以自動爬坡識別障礙的智能輪椅、智能家具系統、人臉識別系統等高新技術產品,而用於工業的移動機械手、用於公共安全的生物護照自動通關系統等則首次在公共面前亮相。
  • 中科院自動化所智能感知與計算研究中心11篇論文被CVPR接收 | CVPR...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按:本文作者郭瑞娥,首發於中科院自動化所「智能感知與計算研究中心」微信公眾號,AI 科技評論獲授權轉載。不論你是論文錄用作者,還是即將參會的企業機構,歡迎聯繫 AI 科技評論小編(微信號:aitechreview)報導/合作喲。智能感知與計算研究中心為中科院自動化所獨立建制的科研部門,致力於研究泛在智能感知理論與技術以及與之相伴的海量感知數據的智能分析與處理。智能感知與計算研究中心在今年的 CVPR 2018 上共有 11 篇論文被接收,再次創下歷史新高。
  • 度小滿與中科院自動化所聯合培養博士後,布局情感算法
    我們希望通過與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聯合培養博士後人才,為博士後人員提供面向人工智慧領域的科研與實戰環境,共同探索人工智慧技術在金融領域的前沿應用,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副所長劉成林表示,網際網路企業有應用場景、大數據研發平臺的優勢,中科院走在人工智慧理論前沿,產學研結合有利於幫助技術人員了解從事什麼樣的技術研究更能符合用戶需求,用技術更好的服務社會。  雙方合作的第一個博士後項目是「情感識別技術在語音機器人中的應用」。
  • ...交叉研究平臺結構封頂暨中科懷柔腦智創新產業研究院揭牌儀式舉行
    腦認知功能圖譜與類腦智能交叉研究平臺結構封頂暨中科懷柔腦智創新產業研究院揭牌儀式舉行 2020-12-04 自動化研究所 「腦認知功能圖譜與類腦智能交叉研究平臺」結構封頂暨中科懷柔腦智創新產業研究院揭牌儀式在北京市懷柔區舉行。
  • 中科院自動化所參與倫敦奧運會翻譯實驗系統開發
    中科院自動化所參與倫敦奧運會翻譯實驗系統開發   中新網倫敦6月27日電(熊然)國際口語翻譯先進研究聯盟(U-Star)27日在倫敦發布23國語言翻譯實驗系統,以多國語言翻譯服務迎接奧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