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人工智慧的內涵與外延—新聞—科學網

2020-12-13 科學網

李德毅

人工智慧技術能夠走過六十年,如今奔跑在天梯上,而深處卻是更多基礎和階梯的支撐,比如光網寬帶、移動寬帶、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物聯網及大數據等等。事實上,如果聯網通信、數據量爆發及計算能力的極大提升,人工智慧技術也許還處於實驗室之中。

科學技術的發展史,就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拓展史,就是人類勞動工具的發展史。人類走過了農耕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已經進入到用「智能」作為當今社會時代印記的新階段——智能社會,已經進入到在動力工具基礎上發展智力工具的新階段。

如果說,在農耕社會和工業社會,人類的生產工具主要是基於物質和能量的動力工具,得到了極大地發展;而今天勞動工具轉向了基於數據、信息、知識、價值和智能的智力工具,當人口紅利、勞動力紅利不那麼靈了,智能的紅利也就來了。

那麼,人工智慧的內涵和外延是什麼呢?我認為,人工智慧的內涵包括腦認知基礎、機器感知與模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與理解、知識工程這四個方面。

所謂的腦認知基礎,也就是闡明認知活動的腦機制,即人腦使用各層次構件,包括分子、細胞、神經迴路、腦組織區實現記憶、計算、交互等認知活動,以及如何模擬這些認知活動。它包括認知心理學、神經生物學、不確定性認知、人工神經網絡、統計學習、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內容。

機器感知與模式識別,則是指研究腦的視知覺、以及如何利用機器完成圖形和圖像的信息處理和識別任務,如物體識別、生物識別、情境識別等。在物體的幾何識別、特徵識別、語義識別中,在人的籤名識別、人臉識別、指紋識別、虹膜識別、行為識別、情感識別中,目前都已經取得巨大成功。

自然語言處理與理解,則研究自然語言的語境、語用、語義和語構;大型詞庫、語料和文本的智能檢索,語音和文字的計算機輸入方法,詞法、句法、語義和篇章的分析,機器文本和語音的生成、合成和識別,各種語言之間的機器翻譯和同傳等。

知識工程,則研究如何用機器代替人,實現知識的表示、獲取、推理、決策,包括機器定理證明、專家系統、機器博弈、數據挖掘和知識發現、不確定性推理、領域知識庫;還有數字圖書館、維基百科、知識圖譜等大型知識工程。

而人工智慧的外延,則是機器人與智能系統——智能科學的應用技術 。這包括工業機器人、農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等各類機器人以及智能交通、智能製造、智慧醫療、智慧城市等等。

總之,當前機器人和智能系統的普遍應用,正在大大的推進科技進步和社會經濟、國防和人民生活的迅猛發展。(本報記者彭科峰整理)

相關焦點

  •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不學英語等死記硬背內容,智能時代學什麼?
    11月18日,在蓉舉行的全國高校人工智慧學院院長/系主任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李德毅提出了他的見解:人工智慧對教育的挑戰不單是一個學科、一個專業的問題,而是本世紀全新、全方位、持久過程的挑戰。
  • 實至名歸丨主線科技首席科學家李德毅院士獲2020年吳文俊人工智慧最高成就獎獲獎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名譽理事長、主線科技首席科學家李德毅獲得2020年「吳文俊人工智慧最高成就獎」。吳文俊人工智慧科技獎是中國唯一國家級的人工智慧科技獎項,而其中「吳文俊人工智慧最高成就獎」更是中國人工智慧領域中殿堂級別的榮譽,自2011年設立以來只有3位科學家獲得。
  • 【院士之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左寧:人工智慧模型和算法的七大發展...
    【院士之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左寧:人工智慧模型和算法的七大發展趨勢 2020-10-21 17: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以下簡稱院士),是中國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中國工程院院士由選舉產生。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是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的稱號。資深院士不擔任院及學部的領導職務,不參加對院士候選人的提名和選舉,可以自由參加院士會議及諮詢、評議和學術交流等活動。享受資深院士津貼。
  • 中國工程院全力迎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全力迎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 2020中國計算機大會10月舉行—新聞—科學網
  • 學界業界探討中國人工智慧發展趨勢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李德毅以《人工智慧:經濟發展新引擎社會發展加速器》為題在大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演講中,李德毅認為,人工智慧對教育、醫療、製造業及金融業的衝擊最大。以教育為例,李德毅認為,人工智慧將讓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發生顛覆性改變。
  •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暢談前沿工程科技—新聞—科學網
    ,來自不同研究領域的6位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與在場院士分享、交流了一系列工程科技領域的前沿學術成果。> 提高潛水艇聲吶系統的信噪比,輪胎與道路的相互作用,低汙染燃燒與自適應有源燃燒控制……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長安道琳作為這一系列研究的參與者,帶來了許多新型應用,包括聲吶系統的特種塗料、海洋石油勘探的新一代聲學天線以及噴射引擎的燃燒控制等。
  • 科學網—中國人工智慧的「近憂」
    圖片來源:360圖片 ■本報記者 李惠鈺 12月9日,全國各地人工智慧從業者齊聚蘇州,參加一場行業盛宴——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頒獎典禮,這一被譽為「中國智能科學技術最高獎」的獎項,今年覆蓋了56所高校、48家企業和7家研究院所的70個獲獎項目。
  • 李德毅院士:通用人工智慧十問
    ,是人類智能的體外延伸;通用人工智慧通過不斷學習,積累本領,進化成長,能夠面向不同的情境,解釋、解決普遍性的智力問題。遺憾的是發展 60 多年的人工智慧沒有能夠更靠近人的原始的智能。質疑三目前所有的人工智慧的成就都是在計算機上表現出來,是基於馮架構的計算機智能或者計算智能,人工智慧是計算機的一個應用而已。而人腦不是馮諾依曼架構的,存在不存在宏觀上更類似腦的非馮諾依曼架構呢?
  • 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大會暨創新醫療峰會在京召開—新聞—科學網
  • 江敦濤分別會見中國工程院院士吳鋒和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林建國
    江敦濤分別會見中國工程院院士吳鋒和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林建國 2020-10-23 09: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十二中學子中國工程院知「天命」
    10月23日,北京十二中2014級高二年級1~4班的學生在老師帶領下來到中國工程院參觀學習,近距離感受中國工程科技成就和院士風採。
  • CIIS 2019丨2019第九屆中國智能產業高峰論壇開幕,11位院士齊聚...
    CAAI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專委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院長、CAAI Fellow戴瓊海,通過生產工具的變革、典型的無人系統、傅立葉域光學衍射網絡等多個層面,引出了報告的主題《光電認知的無人系統
  • 中國科學院好於中國工程院,中科院院士含金量高於中國工程院?
    兩院的院士稱號是我國學術界的最高榮譽。「中國科學院院士」數量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基本一致,均800人左右,且兩年增選一次,增選人數也均在60人左右。中國科學院是我國自然科學領域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中國工程院是中國工程科技界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
  •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博導李道增院士逝世
    李道增院士 微博@光明日報 資料圖公開簡歷顯示,李道增,1930年1月19日出生於上海,籍貫安徽省合肥市。1947年,李道增以高分考取了清華大學電機系。後師從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轉入清華大學建築系。1952年畢業後留系任教,曾任清華建築學院第一任院長,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 2016中國人工智慧產業大會12月16日相約深圳
    由中國人工智慧學會主辦,網易科技、智能君博聯合承辦的2016中國人工智慧產業大會暨第六屆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頒獎盛典將於12月16日-17日在深圳舉行。【】(如無法點擊請打開網址:dwz.cn/4BYwdQ)點擊報名會議時間:2016年12月16日下午-17日會議地點:深圳·登喜路國際大酒店擬邀嘉賓: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 李德毅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 徐揚生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楊強
  • 長安大學運輸工程學院成立—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吾守爾·斯拉木,交通運輸部原總工程師周偉,東南大學交通學院院長陳峻,中國公路工程諮詢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上官甦等嘉賓出席儀式。 據了解,成立後的長安大學運輸工程學院將緊緊把握國家和行業重大戰略需求,瞄準世界科技前沿,以交通強國戰略需求為導向,聚焦交通運輸前沿技術領域的關鍵性難題,致力於綜合運輸、智能交通、運輸安全、新業態新模式等領域的科技攻關;瞄準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數字經濟、智能製造等世界科技前沿,加強交通領域的前瞻性、顛覆性技術研究,致力產出一批具有原創性的基礎研究成果;推動大數據、網際網路
  • 李德毅:知識工程才是人工智慧時代最有意義的課題之一,我樂此不疲|...
    在5月16日上午的主論壇中,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李德毅發表了《從知識工程到認知工程》的主題演講,提出如今的人工智慧的發展離不開智能科學和技術的研究,知識工程才是人工智慧時代最有意義的課題之一。本文由雷鋒網進行整理,在未改變原意的基礎上略有刪減。李德毅,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中國指揮和控制學會名譽理事長。
  •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榮軍任湖大機械學院院長—新聞—科學網
    受聘儀式現場     校黨委書記蔣昌忠致辭     校長段獻忠為丁榮軍院士頒發聘書   2月17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車集團株洲所總經理丁榮軍受聘為湖南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