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德國科學家有哪些科普路—新聞—科學網

2020-12-25 科學網

 

長期從事醫藥科學報導的德國記者辛納克(Hinnerk)發現,事情正在起變化。

「過去,科學家不喜歡跟公眾對話,他們甚至不喜歡看到別的科學家過於頻繁地出現在媒體上,但現在不同了。」辛納克說。

當下,迫於經費申請和成果轉化等壓力,德國科學家開始注重與公眾交流。這樣的變化為科普提供了機會。

與之配套,德國出現了不少機構,為有意願做科普的科學家提供了「總有一款適合你」的各類科普平臺。

平臺一:科學家培訓科學家

「沒有人願意在吃早餐的時候讀一份科學論文,但是他們可能會願意看電視或讀報紙。」萊布尼茨聯合會的研究人員榮格·埃爾貝克(Jörg Ehlbeck)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這是不少德國科學家最現實的想法:「如果我們的知名度高了,我們尋找合作的成功率也就高了。政府在分配經費時,或多或少會受科研領域和科研機構的社會知名度的影響。」

相較於已有穩定經費支持的年長科學家,「年輕科學家們會更注重公眾參與度,或許他們知道,出去接觸公眾是自我市場化和提升知名度的一種方法,而這有助於獲得基金。」一位長期與科學家打交道的德國記者說。

託比亞斯·邁爾(Tobias Maier)就是這樣的年輕科學家之一。邁爾是位生物化學家,有著10多年科研生涯。在從事科研工作期間,他十分熱衷於寫科普博客。

正因如此,如今,邁爾成為了國家科學傳播研究所(Nawik)的一名兼職「教練」。他的學生,正是那些年輕的科學家們。

「我們希望讓更多科學家學會更好地與公眾或媒體對話。我們相信科學家可以用更加易於被理解的方式傳播他們的科學目標、方法、問題和成果。」邁爾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2012年10月,德國國家科學傳播研究所與大學合作,正式開課。「我們和不同的科研機構和大學合作,為他們的科學家講課。」邁爾說,除了授課之外,為了讓科學家更好地與公眾交流,國家科學傳播研究所還為科學家們設計了一系列研討會,「我們會開展寫作研討會、社交媒體研討會等等。」

「科學,應該是每個人都能理解的語言,需要科學家們的共同努力。」邁爾說。

平臺二:藉助第三方「小喇叭」

今年4月,德國的科學媒介中心(SMC)正式在萊茵河畔的城市——科隆成立。該機構的目標是,成為聯繫媒體與科學家的第三方平臺。

「如果記者調研的事件恰好在您的專業領域,我們的編輯可能會與您聯繫。」科學媒介中心官網的「專家頁」上如是寫到。

該中心總編福爾克爾·施多勞茨(Volker Stollorz)是個做事雷厲風行的人。關於如何讓最合適的科學家點評最熱點的話題,施多勞茨想了很多:「我們要的是『真正的』科學家。」

在說到「真正的」時,施多勞茨加重了語調,「我們要讓『真正的』科學家而非偽科學家評判當下究竟發生了什麼。」

目前,該中心的啟動經費主要來自克勞斯·茨奇拉基金會,同時也從德國科學記者協會獲得經費,除此之外,其他的資助方還來自科學界、媒體界、企業、社會組織等機構和個人。

「但是我們不允許資助方影響我們對主題和專家的選擇。來自每家資助方的經費最多不能超過總經費的5%。」施多勞茨說。

這樣的獨立性也使SMC很快獲得了來自科學家的理解和支持。半年裡,有超過500位科學家從內容上對德國科學媒介中心給予支持,其中一半的專家與機構籤訂合作合同,義務接受來自科學媒介中心的採訪。

「未來,我們還要拓展我們的專家庫,讓更多科學家參與到更廣泛的話題之中。」施多勞茨說。

平臺三:棄「研」從「普」大轉身

每個工作日,家住卡爾斯魯厄的辛納克,都會在早晨8點搭上前往斯圖加特的火車。在斯圖加特,他受僱於一家醫學類媒體,從事醫藥研究領域科研進展與爭議性話題。

不過,辛納克實際上是科研人員出身。當被問起「為什麼會成為記者」,他露出了靦腆的笑容:「我喜歡每天接觸不同的話題。」

在德國,有意願成為專業科普人的科研人員不在少數,由此也催生出一些專門為「轉型」服務的平臺,「青年科學家輔導計劃」項目就是其中之一。

從2004年起,「青年科學家輔導計劃」致力於幫助有志於從事科學傳播事業卻又缺少媒體經驗的科研人員。主修生物學的比吉特·戚勒博士(Dr. Birgit Ziller)就曾是這個計劃的一名學員。

在研期間,戚勒對專業外的內容抱有濃厚的興趣。為了從科研人員轉行成為專業的科學傳播者,2008年戚勒參加了「青年科學家輔導計劃」,並獲得了去黑森廣播二套和《星期日法蘭克福匯報》實習的機會。

該項目的負責人法蘭克·佐塔(Franco Zotta)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這一項目從2004年持續至2011年,選拔和資助那些有志於轉行做記者的科研人員,並為他們提供為期9個月的媒體實習機會。

「我們的50多位年輕科研人員中,已經有三四十名成功轉型為科學傳播者。」佐塔說。

如今,戚勒已經成為慕尼黑納米研究中心(NIM)的一名管理人員,負責為該中心創辦的新聞雜誌撰寫稿件,並組織公眾科普活動。

「科學傳播可以讓你深入了解各個不同的研究領域,因此工作的靈活性比較大。」戚勒說。

在項目總結中,戚勒寫到:「在這樣的平臺上,我遇到了和我志同道合的人,我們都希望能夠在『科學』與『大眾』的兩個世界裡交流。」

相關焦點

  • 探尋新媒體時代傳統科普期刊走向—新聞—科學網
    科普期刊如何適應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發展?科普期刊在網際網路科普方面有哪些做法和經驗值得分享?新形勢下科普期刊在移動科普方面還面臨著哪些不足和挑戰?作為一個科學家也好,作為一個醫生也好,寫一篇科普文對他本身也是好事兒,因為醫生專家寫的科普文章,一般來說是經過科學認證的,更加專業。」王德建議說。
  • 27位聯合發文的科學家都有誰?—新聞—科學網
    譴責新冠起源陰謀論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首次破譯了老鼠在追逐、打鬥等社交行為中發出的這些超聲波。相關成果2月17日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老鼠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與同伴交流。科學家很長時間裡都在嘗試解釋這些人耳無法察覺的超聲波「吱吱」聲,但卻一直未果。部分原因在於,將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與另一隻老鼠的行為聯繫起來存在技術挑戰。
  • 上海科普大講壇講解「與壓力和焦慮化敵為友」—新聞—科學網
    12月12日,上海科普大講壇第156講「與壓力和焦慮化敵為友」聚焦當下熱議的「教育焦慮」社會問題,邀請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謝斌、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心理科創建主任高鴻雲從專業角度出發,剖析兒童壓力下的身心反應
  • 廣東科學中心推出全新科普主題展—新聞—科學網
    展覽現場,一小朋友觀看野生動物標本  5月15日,廣東科學中心結合當前疫情和公眾科普需求,推出全新科普主題展覽——《病毒——人類的敵人還是朋友?》,從客觀中立的角度闡釋病毒的相關基本概念和原理、人類與病毒的抗爭故事,以及人類與環境如何和平共處的思考。
  • 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它們是世界上最小的生命形式,由於沒有宿主就無法生存和繁殖,一些科學家質疑它們是否應該被視作生物。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沒有可識別基因的病毒,使其成為所有已知病毒中最奇怪的一種。同時,另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在幾十種動物的組織中發現了數千種新病毒。
  • 科學博客:在博客閱讀中傳遞科學價值—新聞—科學網
    李大光 ■本報記者 韓天琪 科普要從兩方面說:一方面是科技素養較高的人向科技素養較低的人的科普,比如專家對中學生的科普;另一方面是不同學科之間的科普比如中科院高能物理所邢志忠博主的相關科普文章就非常生動有趣。第二種科普是廣義的科普,不一定局限於自然科學,而是不同學科的知識。 閱讀別人推薦的東西,我們無法對所閱讀內容的質量進行選擇和判斷,是被動的。而從科學博客接收信息對閱讀者來說是一手信息,更有選擇權,也更敏銳、更有判斷力。
  • 中國科學家獲2020年度「洪堡研究獎」—新聞—科學網
    俞飈研究員在實驗室 近日,德國亞歷山大·馮·洪堡基金會正式通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祝賀該所研究員俞飈榮獲2020年度「洪堡研究獎」。 洪堡研究獎由德國亞歷山大·洪堡基金會於1972年設立,面向德國以外的全球傑出科學家,專門授予在基礎研究、理論創新、學科引領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並在未來有希望取得尖端成就的外國傑出學者。要求候選人必須是在其研究領域做出過原創性理論、重大發現或發明,對該領域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科學家。是該基金會所頒贈給外國學者的最高榮譽,旨在表彰獲獎者的終身學術成就,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
  • 科技日報:優秀科研論文皆應附帶科普文章—新聞—科學網
    而現實情況是,閱讀科技期刊或者科研論文的記者並不多見,這一方面體現出科技期刊的自我宣傳尚有改善的空間,因為科研成果的發表不應該成為終點,而應該是一個新的科學傳播的起點,知識的力量「不僅取決於其本身價值的大小,更取決於它是否被傳播以及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另外一方面也要求科技新聞記者更加關注科研成果的發表,並按圖索驥,從科研論文中找到滿足公眾需求的科學新聞報導。
  • 科學家在極細多晶體銅中發現新型亞穩結構—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納米金屬科學家工作室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利用大量精細實驗並結合模擬計算發現,當晶粒尺寸降低到幾納米時,純金屬銅多晶體會形成一種新型亞穩結構
  • 德國水杯碎碎杯喝水能減肥有依據 黑科技科普貼全網流傳
    「科普貼」全網流傳曝光喝水減肥真相號稱「每天4杯水,輕鬆瘦10斤「的德國減肥水杯底有何科學依據?近日,一篇關於揭秘碎碎杯減肥原理的科普貼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首先,科普貼作者對於「喝水能減肥」這一說法做了大量的文獻調查,調查發現喝水減肥的學術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5年前,而德國是最早提出這一論斷的國家。
  • 青年科學家(學者)在線國際論壇舉辦—新聞—科學網
    近日,華東師範大學舉辦青年科學家(學者)在線國際論壇,論壇共吸引了來自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劍橋大學、馬普所、香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
  • 褚君浩院士:科普做出大影響力大情懷—新聞—科學網
    1978年加入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致力於科普近40年,現任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名譽理事長。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本報記者葉辰亮攝 ■本報首席記者 許琦敏 中國科學院、工程院總共有1000多名院士,每一位在學術上都有很高的造詣,不過以做科普聞名的就不多了。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褚君浩算是其中之一。
  • 把小行星塵埃帶回地球—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希望研究小行星「龍宮」上的塵埃能幫助人們加深對太陽系形成的理解。圖為降落在南澳大利亞沙漠中的「隼鳥2號」。據《自然》報導,這是科學家們第二次從小行星中帶回有關物質。JAXA公布的聲明中,提到了科學家已經觀察到收集室入口處的沙質物質,但目前還未向收集室內部查看。 「龍宮」是富含碳的小行星,科學家認為該小行星上可能有來自46億年前的有機和水合礦物質。從「龍宮」獲得的樣本可以幫助研究人員進一步理解行星早期演化,以及解釋地球早期為什麼會有水產生。
  • 科學家給出答案—新聞—科學網
    意識是連續的(即我們在每一個時間點都有意識),還是離散的(即我們只在特定的時刻有意識)?這個長達1500年之久的爭論最近有了新的結論。
  • 第二屆全國青年醫生健康科普演講大賽總決賽舉行—新聞—科學網
    與會專家與選手合影(中國醫師協會供圖) 1月9日,第二屆全國青年醫生健康科普演講大賽2019年度總決賽在北京舉行。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宣傳司副司長米鋒表示,健康知識普及行動要求醫務人員掌握與崗位相適應的健康科普知識,積極投入到科普工作中來,各地醫療機構也應組建健康科普隊伍、建設新媒體健康科普平臺等多種形式為健康科普工作的順利開展打好基礎。
  • 中國科學家破解光合作用最重要「超分子機器」—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訊(記者 甘曉)植物光合作用的最初光能吸收和轉換的過程由三個複合體協同完成,科學家稱之為「超分子機器」。
  • 德國馬普學會選出新一任主席—新聞—科學網
    Martin Stratmann  據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簡稱「馬普學會」)網站消息,化學家馬丁·施特拉特曼 馬普學會建立於1948年,是德國著名的學術組織。目前馬普學會擁有82個研究所,分別從事自然科學、生命科學、社會科學和人類學領域的基礎研究。至今,馬普學會培養出至少1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 冷凍電鏡首次觀察到單個原子—新聞—科學網
    領導了其中一項研究的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生物化學家和電子顯微鏡學家Holger Stark說。另一項研究由英國劍橋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結構生物學家Sjors Scheres和Radu Ariescu領導。兩篇文章均發布在bioRxiv預印本伺服器上。
  • 科學家發現控制長期記憶關鍵元素—新聞—科學網
    神經元 圖片來源:stock image 一個多機構合作研究團隊發現,在記憶鞏固過程中,至少有兩個不同的大腦網絡發生了兩個不同的過程——興奮性網絡和抑制性網絡。這項研究回答了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即哪些神經亞型參與了記憶鞏固,它對治療阿爾茨海默病和自閉症等涉及記憶過程改變的疾病的新靶點有潛在的影響。 只持續幾個小時的短期記憶是如何轉化為可能持續幾年的長期記憶的呢?幾十年前,人們就已經知道,這個被稱為記憶鞏固的過程需要腦細胞中合成新的蛋白質。但在此之前,人們還不知道哪些神經元亞型參與了這一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