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鵬
媒體是公眾獲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經過同行評議後發表的科研論文應該成為媒體採寫科技新聞報導的重要來源。而現實情況是,閱讀科技期刊或者科研論文的記者並不多見,這一方面體現出科技期刊的自我宣傳尚有改善的空間,因為科研成果的發表不應該成為終點,而應該是一個新的科學傳播的起點,知識的力量「不僅取決於其本身價值的大小,更取決於它是否被傳播以及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另外一方面也要求科技新聞記者更加關注科研成果的發表,並按圖索驥,從科研論文中找到滿足公眾需求的科學新聞報導。科研論文發表後只有經過傳播才能被廣大公眾知悉,否則相當一部分成果將無法發揮實際作用,這需要科技期刊、科研人員和科技新聞記者的共同努力。
如何將科研論文與公眾的日常生活關聯起來,讓科技新聞報導更接地氣,讓公眾能從這些成果中受益,進而提升自身的科學素養,值得討論和關注。
自從科學成為一門專業,科學家成為一個職業並形成自己獨立的話語體系之後,科技期刊就成為了科學家們交流和傳播的重要平臺,而科學家向公眾進行科普則被認為有些「不務正業」。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眾多科學家還是義無反顧地對公眾進行科學普及,比如在19世紀晚期,美國科促會的所有成員不僅是傑出的研究人員,還是在當時的科普雜誌上發表過一篇或者多篇科普文章的作者。
為了讓優秀科研論文能更好地轉化為科普內容,中國科普研究所科學媒介中心自2016年開始設立了「刊媒惠」活動,旨在通過科研論文作者的現場闡釋,將優秀科研論文的科普意義傳播給廣大公眾,並且搭建科技期刊與媒體交流的平臺,該活動將一系列優秀科研成果傳播給了廣大公眾,同時為媒體提供了及時、科學、準確的信息。
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武漢分院黨組書記陳平平就曾呼籲「做到每一篇科研論文後面,都有科普文章、書籍、視頻」。在去年召開的「科技三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做出了「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論述。這凸顯了科學普及的重要性,因為「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
實證研究也表明,被媒體報導過的科研論文的引用率比沒被報導過的論文引用率高得多,而類似的「刊媒惠」活動將進一步銜接起科研人員、科技期刊和科技媒體,讓廣大科技工作者「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