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優秀科研論文皆應附帶科普文章—新聞—科學網

2021-01-07 科學網

 

□ 王大鵬

媒體是公眾獲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經過同行評議後發表的科研論文應該成為媒體採寫科技新聞報導的重要來源。而現實情況是,閱讀科技期刊或者科研論文的記者並不多見,這一方面體現出科技期刊的自我宣傳尚有改善的空間,因為科研成果的發表不應該成為終點,而應該是一個新的科學傳播的起點,知識的力量「不僅取決於其本身價值的大小,更取決於它是否被傳播以及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另外一方面也要求科技新聞記者更加關注科研成果的發表,並按圖索驥,從科研論文中找到滿足公眾需求的科學新聞報導。科研論文發表後只有經過傳播才能被廣大公眾知悉,否則相當一部分成果將無法發揮實際作用,這需要科技期刊、科研人員和科技新聞記者的共同努力。

如何將科研論文與公眾的日常生活關聯起來,讓科技新聞報導更接地氣,讓公眾能從這些成果中受益,進而提升自身的科學素養,值得討論和關注。

自從科學成為一門專業,科學家成為一個職業並形成自己獨立的話語體系之後,科技期刊就成為了科學家們交流和傳播的重要平臺,而科學家向公眾進行科普則被認為有些「不務正業」。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眾多科學家還是義無反顧地對公眾進行科學普及,比如在19世紀晚期,美國科促會的所有成員不僅是傑出的研究人員,還是在當時的科普雜誌上發表過一篇或者多篇科普文章的作者。

為了讓優秀科研論文能更好地轉化為科普內容,中國科普研究所科學媒介中心自2016年開始設立了「刊媒惠」活動,旨在通過科研論文作者的現場闡釋,將優秀科研論文的科普意義傳播給廣大公眾,並且搭建科技期刊與媒體交流的平臺,該活動將一系列優秀科研成果傳播給了廣大公眾,同時為媒體提供了及時、科學、準確的信息。

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武漢分院黨組書記陳平平就曾呼籲「做到每一篇科研論文後面,都有科普文章、書籍、視頻」。在去年召開的「科技三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做出了「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論述。這凸顯了科學普及的重要性,因為「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

實證研究也表明,被媒體報導過的科研論文的引用率比沒被報導過的論文引用率高得多,而類似的「刊媒惠」活動將進一步銜接起科研人員、科技期刊和科技媒體,讓廣大科技工作者「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探尋新媒體時代傳統科普期刊走向—新聞—科學網
    這些科普視頻節目準備推廣到一些中小學,可以作為中小學科學課程教材展示內容。 中國醫師協會報刊管理部主任、《中國醫學人文》雜誌社董事王德說,科普宣傳新媒體要做得好,需要立體化傳播,融媒體發展。他認為,醫學科普可以考慮讓醫生增加科普教育的職能。 「至少要有一篇科普文章,才能晉升為主任醫師和副主任醫師,這應該成為一個規定。
  • 嚴厲打擊販賣醫學論文 莫讓學術淪為功利之奴—新聞—科學網
    近年來,我國醫學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能力不斷提高,在各級醫院和研究機構,SCI成為在職稱晉升、人才計劃和獎金發放的主要衡量指標。論文買賣催生出「灰色產業鏈」,嚴重損害了學術期刊的形象,腐蝕了編輯隊伍,成為學術腐敗的溫床。 目前絕大多數的中文期刊在基金經費、科研評價、編輯隊伍等方面得不到支持,中文期刊的功能正在被異化,成為作者畢業、評職稱、拿項目的工具,靠收取版面費等策略勉強生存,這也是國內學術期刊淪為論文買賣產業鏈中「商品」的重要原因。
  • 科研評價指標功與過-新聞專題-科學網
    專家組組長為蘇塞克斯大學科技政策研究所的James Wilsdon教授,成員包括科學計量學、科研資助、科研政策、學術出版、大學管理等領域的專家,以英國專家為主,也包括個別國外專家。【全文點擊】 劉玉仙:《科研評價是能夠深入到科學實踐中來進行的》     在這篇文章中,我繼續研究各種科學活動和論文量以及引文量之間的關係
  • 科學網—論文不是科研的全部
    在我國一些學術機構,經常看到這種現象:只要發了幾篇論文,甚至一篇IF較高論文,不管論文是否經得住時間考驗,學生便可以獲得「優秀」,老師也能獲得若干「帽子頭銜」,甚至「升級發財」。在一些學術機構的科研人員職稱晉升、業績考核和博士研究生畢業資格審查過程中,發表論文幾乎成了評價的唯一標準。
  • 科學博客:在博客閱讀中傳遞科學價值—新聞—科學網
    以科學網博客為例,由於其承擔了社群功能、學術交流功能、學術信息傳播功能等多重功能,其閱讀者也分為不同的群體,有著不同的閱讀動機。 「在社群功能方面,科學網博客的閱讀群體閱讀科學博客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博士生群體,他們通過科學博客尋求廣義的指導。科學網上各種類型的文章很多,學術界權威、教授、博導等在博客上寫自己的科研心得、帶學生的體會等。
  • 雜誌好不好,就看最好的文章是不是發表在這裡—新聞—科學網
    「我是研究數學的,現在大數據非常熱,大家動不動就用大數據說話
  • 教育部再提擴大科研助理招錄規模—新聞—科學網
    其中特別提到,高校應擴大科研助理招錄規模。 通知表示,各地各高校要落實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門相關文件要求,把開發科研助理崗位作為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增強科研助理崗位吸引力,落實社會保險、戶口檔案等相關政策,合理確定薪酬標準。各高校要對院系及科研團隊招錄科研助理給予經費、政策等支持。
  • 在科技期刊封面「博出位」—新聞—科學網
    事實上,稍作注意就會發現,在科技學術期刊的封面裡,雖然論文作者真人出鏡的確實不多,但不走尋常路的封面還真不少見。   2015年,在英國皇家化學會出版的期刊《催化科學與技術》上,日本東京大學化工系發表了一篇綜述文章,文章所配的封面圖竟然是論文作者之一Shohei Tada與妻子的結婚照。
  • 摒棄論文「SCI至上」正當時—新聞—科學網
    SCI論文是學者展現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國際學術交流的形式之一,所以發表SCI論文不僅是學者的科研需要,也是國家科技發展的必然。國家會一如既往地重視並鼓勵學者發表高質量的SCI論文。《意見》強調摒棄「以刊評文」,不把SCI論文與優質學術成果直接畫等號,這是基於SCI、SCI收錄期刊和SCI論文的客觀現實。
  • 超90%高水平論文投國外 國內科技期刊路在哪—新聞—科學網
    國內科技期刊還處於初級階段 平均影響因子低於國際總體平均值,更遠遠落後於美、英、德等學術期刊出版強國 「我國每年產出數百萬篇學術論文,90%以上的高水平論文投向了國外期刊!」前不久,在中國科協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主辦的第十屆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尚勇發言語驚四座。
  • 深圳先進院自然指數位列廣東省科研機構第一—新聞—科學網
    12月17日,記者從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獲悉,最新數據顯示(統計時間範圍為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0日),按照自然指數排名,深圳先進院指數從去年同期的23.45提升至29.92,再創歷史新高,在廣東省科研機構中的排名由原來的第二躍居第一,在中科院體系內排名17,全國高校排名85。
  • 北青快評評價科普論文,不應以點擊量為標準
    有人把這和2017年浙江大學發布的《浙江大學優秀網絡文化成果認定實施辦法(試行)》明確師生在媒體及其「兩微一端」發表的網文將可認定為國內權威、一級、核心等學術期刊論文想提並論,而其實,這兩者還是不同的,浙江大學提到的「網文」涉及面更廣,而南京大學這一學院明確的是科普論文。鑑於科普論文的性質,南京大學提出的認定要求,並沒有浙大提出的認定要求高。
  • 「動物翻譯官」趙序茅:科普是科研的望遠鏡
    在2016年召開的「科技三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趙序茅身上,科研和科普比翼齊飛。如今,趙序茅對科普和科研的關係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科普可以擴大科研的視野,科研可以提升科普的深度,科普應該成為一線青年科學家的一份責任與擔當。」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大背景下,趙序茅也為自己制定了一個小目標:「我計劃每年在甘肅最貧困的地方講30場科普講座。扶貧先扶智,扶智先科普。
  • 沒英文論文即滅亡:科研作者當心了—新聞—科學網
    不過,如果你細讀本文,你會發現關鍵的重點是「買家應小心」,現在有太多不負責任的出版商以及論文服務商等著賺你的錢,這些不負責任或掠奪性服務的提供者根本不在意你的職涯晉升、同行評議的價值,更別說是學術文獻的誠信。
  • 科學網—《科學》網站關注大陸與臺灣合作論文署名問題
  • 諾獎自然科學三大獎項對中國科學界的四個啟示—新聞—科學網
    網絡上關於這三大獎項的科普文章已是鋪天蓋地。跳出三大獎項的科學貢獻來看,今年的諾獎自然科學獎項或許能給中國科學界帶來一些啟示。 啟示一:師徒同心,其利斷金 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後,科學網博主郭曉強在博文中提到了「貝爾彌補效應」。
  • —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出現一些針對武漢病毒所的質疑,所裡怎麼看待這些問題? 肖庚富: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我所職工、學生緊急投入相關科研工作。這段時間,病毒基因組測序、病原鑑定、病毒溯源、病原檢測、藥物疫苗研製、動物模型建立等科研攻關,以及支援地方開展疑似病例核酸檢測,各方面任務集中過來,大家日夜忙碌,無暇他顧。
  • 同濟大學: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新聞—科學網
    一心一意,以專業智慧對接國家戰略 4月10日拱北隧道全隧貫通,同濟團隊的「超大曲線管幕+水平凍結止水」超強支護體系發揮了重大作用。作為世界上最長、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從沉管隧道設計施工、大橋人工島建設到隧道工程抗震等,都凝聚著同濟人的智慧。 造橋是同濟大學的強勢專業。
  • 杜絕「髒」論文從論文編輯行業規範化做起—新聞—科學網
    雖然58%的受訪者認為他們有豐富的撰寫醫學論文的經驗,93%表示他們具有良好或優秀的寫作技能,但只有60%的第一作者和10%的署名最後的作者說他們撰寫了全文。在這些雜誌上,2%的論文中有致謝編輯或文稿撰寫幫助的,同時12%的論文作者認為「非作者」對文稿的貢獻,包括撰寫/編輯幫助,理應使他們也被列為作者。
  • 發C刊論文才能博士畢業遭質疑 10萬+文章或引入科研成果評價體系
    第一時間發表學者們的前沿科研成果,引領學術潮流是學術期刊的使命。至於發誰的文章、發幾篇,一切的標準應以學術為依據,刊期的間隔也應符合科研規律,而不應淪為學位和職稱的服務平臺。但是學術期刊的生存、發展及評價體系又與學術從業者的自身境況息息相關。目前,國內的學術研究者基本供職於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學位與職稱是他們安身立命的根本,只有先滿足這個基本生存需求,才談得上靜下心來認真搞科研、做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