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報導,近日,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發布《研究生獎學金評定辦法》。很多人注意到,《辦法》最後一條提到博士生「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寫科普論文並公開發表於相關媒體平臺,且閱讀量超1萬」 ,就可以申請參評國家獎學金。
有人把這和2017年浙江大學發布的《浙江大學優秀網絡文化成果認定實施辦法(試行)》明確師生在媒體及其「兩微一端」發表的網文將可認定為國內權威、一級、核心等學術期刊論文想提並論,而其實,這兩者還是不同的,浙江大學提到的「網文」涉及面更廣,而南京大學這一學院明確的是科普論文。
鑑於科普論文的性質,南京大學提出的認定要求,並沒有浙大提出的認定要求高。浙大明確「較大網絡傳播」是指作品被不少於10家主流媒體及其網站、「兩微一端」和重要商業網站及其「兩微一端」刊發、轉載,其中微信公眾號刊發的作品,閱讀量不少於10萬;頭條號刊發的作品,閱讀量不少於40萬。而南京大學要求科普論文的閱讀量超過1萬。
在筆者看來,把發表科普論文,列為研究生申請參評國家獎學金的條件之一,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評價科普論文的質量,不應按點擊量而論。按點擊量論科普論文的影響力,和重視論文發表的期刊、引用率,是出於同樣的重論文發表、數量而不重視論文本身的評價思路。
為鼓勵科研工作者撰寫科普作品,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我國在每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授獎中,都會遴選優秀的科普作品授獎,比如,去年就有3個科普項目,榮獲獲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因此,不應看低科普論文的價值,對於研究生來說,撰寫高質量的科普論文,要求閱讀大量的文獻,並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這對文獻閱讀能力、寫作能力都是很好的鍛鍊。
但是,高質量的科普論文與點擊量並不一定劃等號。雖然考慮到科普論文的屬性,南京大學在確定科普論文的點擊量指標時,已經低於一般網文的點擊量要求,但是,這仍舊是用點擊量來看科普論文的價值。
也許會有人說,既然是科普論文,就應該看其普及度,看點擊量無可厚非,但是,科普論文畢竟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哪怕寫得再通俗,有的科普論文寫得很好,但點擊量卻不一定高。如果把點擊量作為重要指標來評價科普論文的質量,就可能出現有的研究生,迎合大眾口味,搞聳人聽聞、博眼球的標題,來提高點擊量,這會影響科普論文的嚴肅性;還會出現請人刷流量等弄虛作假的問題。點擊量好比論文的引用率,在把引用率作為重要的評價論文質量的指標後,我國學術圈裡也出現引用率造假的問題,相比期刊論文的引用率造假來說,發表在媒體平臺的點擊量造假就更容易了。
只看點擊量,不看科普論文本身的評價思路,是和「唯論文論」只看論文發表,不看論文本身的思路是一脈相承的。破除「唯論文論」評價,除了不能只看論文這一項評價指標外,還需要在評價論文時,不能只看論文發表,更要看論文本身,究竟有怎樣的原創價值。只看論文發表,只要發表到規定的期刊,就算為成果,這催生了買賣論文、代寫論文交易。
概而言之,把在媒體平臺發表的科普論文也作為申請國家獎學金的條件之一,是拓寬了評價的視野,可以激勵學生創作高質量的科普論文。但評定科普論文的質量,還需要由相關學科專業領域的教授、專家針對論文本身進行評閱,而不是只看點擊量。這才會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
文/熊丙奇
圖源/視覺中國
編輯/王涵
[ 北京頭條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