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評評價科普論文,不應以點擊量為標準

2021-01-07 青瞳視角

據中國之聲報導,近日,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發布《研究生獎學金評定辦法》。很多人注意到,《辦法》最後一條提到博士生「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寫科普論文並公開發表於相關媒體平臺,且閱讀量超1萬」 ,就可以申請參評國家獎學金。

有人把這和2017年浙江大學發布的《浙江大學優秀網絡文化成果認定實施辦法(試行)》明確師生在媒體及其「兩微一端」發表的網文將可認定為國內權威、一級、核心等學術期刊論文想提並論,而其實,這兩者還是不同的,浙江大學提到的「網文」涉及面更廣,而南京大學這一學院明確的是科普論文。

鑑於科普論文的性質,南京大學提出的認定要求,並沒有浙大提出的認定要求高。浙大明確「較大網絡傳播」是指作品被不少於10家主流媒體及其網站、「兩微一端」和重要商業網站及其「兩微一端」刊發、轉載,其中微信公眾號刊發的作品,閱讀量不少於10萬;頭條號刊發的作品,閱讀量不少於40萬。而南京大學要求科普論文的閱讀量超過1萬。

在筆者看來,把發表科普論文,列為研究生申請參評國家獎學金的條件之一,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評價科普論文的質量,不應按點擊量而論。按點擊量論科普論文的影響力,和重視論文發表的期刊、引用率,是出於同樣的重論文發表、數量而不重視論文本身的評價思路。

為鼓勵科研工作者撰寫科普作品,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我國在每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授獎中,都會遴選優秀的科普作品授獎,比如,去年就有3個科普項目,榮獲獲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因此,不應看低科普論文的價值,對於研究生來說,撰寫高質量的科普論文,要求閱讀大量的文獻,並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這對文獻閱讀能力、寫作能力都是很好的鍛鍊。

但是,高質量的科普論文與點擊量並不一定劃等號。雖然考慮到科普論文的屬性,南京大學在確定科普論文的點擊量指標時,已經低於一般網文的點擊量要求,但是,這仍舊是用點擊量來看科普論文的價值。

也許會有人說,既然是科普論文,就應該看其普及度,看點擊量無可厚非,但是,科普論文畢竟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哪怕寫得再通俗,有的科普論文寫得很好,但點擊量卻不一定高。如果把點擊量作為重要指標來評價科普論文的質量,就可能出現有的研究生,迎合大眾口味,搞聳人聽聞、博眼球的標題,來提高點擊量,這會影響科普論文的嚴肅性;還會出現請人刷流量等弄虛作假的問題。點擊量好比論文的引用率,在把引用率作為重要的評價論文質量的指標後,我國學術圈裡也出現引用率造假的問題,相比期刊論文的引用率造假來說,發表在媒體平臺的點擊量造假就更容易了。

只看點擊量,不看科普論文本身的評價思路,是和「唯論文論」只看論文發表,不看論文本身的思路是一脈相承的。破除「唯論文論」評價,除了不能只看論文這一項評價指標外,還需要在評價論文時,不能只看論文發表,更要看論文本身,究竟有怎樣的原創價值。只看論文發表,只要發表到規定的期刊,就算為成果,這催生了買賣論文、代寫論文交易。

概而言之,把在媒體平臺發表的科普論文也作為申請國家獎學金的條件之一,是拓寬了評價的視野,可以激勵學生創作高質量的科普論文。但評定科普論文的質量,還需要由相關學科專業領域的教授、專家針對論文本身進行評閱,而不是只看點擊量。這才會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

文/熊丙奇

圖源/視覺中國

編輯/王涵

[ 北京頭條客戶端 ]

相關焦點

  • 論文外語不再是評職稱「剛需」,人才評價返璞歸真 | 新京報快評
    他們不一定非得熟練地掌握外語,也不一定非得寫出優秀的論文,發表在什麼級別的期刊上。教師本該花更多的時間來了解學生,醫生應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熟悉病人,而工程師則重心在於測量工程條件。學生千差萬別,病人情況迥異,工程項目更是條件各不相同。
  • 北青快評|「催吐管」熱銷,極端減肥魔力何來?
    12月19日,北青報記者搜索看到,電商平臺竟有商家在售賣「催吐管」,稱「吃完兩三分鐘就可吐乾淨,一個月能瘦十幾斤」,部分銷售各種催吐管的網店生意紅火。(12月20日《北京青年報》)當前,催吐減肥在網上儼然已經形成較大規模,不僅各種型號的催吐軟管在網店上應有盡有,而且參與者聚集在網絡社區中進行交流,人數眾多且形成對外封閉的圈子。
  • 清華大學「罕見」連發兩重磅文件:論文加大抽查力度、學位評價標準將修改!
    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充分發揮重師德師風、重真才實學、重質量貢獻的評價導向作用,完善教師評聘制度,修訂學位評價標準,推進學生評價、獎勵和榮譽體系改革。這是清華大學首次針對學術論文,學術評價體系連發2個文件,作為國內標杆高校,其他高校是否會跟進,大家拭目以待,但不論如何,以後這業肯定沒那麼好畢了以下為兩份意見全文:為不斷完善學術評價機制,加強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全過程管理,促進研究生教育內涵式發展,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提出如下意見。
  • 「唯論文」是高校評價體系的痼疾 建立論文質量中長期評價機制
    貧窮、落後、制度不完善、機制不健全等關鍵詞成為國際刊物的中國學術標籤。這一方面不符合中國實際,另一方面醜化了中國形象,是刻意而為。第一,在執行這一政策時,要正確理解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國際化。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必須在國際上發出自己的聲音。要用科學嚴謹的方法系統地傳播中國的成功經驗。第二,區分刻意矮化醜化中國和理性提出建議兩種立場。
  • 北青繁星一期輔導員2018年終評比規則公告
    >3名4北青繁星一期人氣獎3名5北青繁星一期人氣講解獎3名四、評選標準及方式(一)優秀研學社團負責人1.積極開展已設立校級研學社團的各項工作並取得顯著成效;2.全年在大學生輔導員招募、培訓、上團等工作中表現突出。
  • 如何寫一篇合格的學位論文?了解專家的評價標準!之一:選題
    這個評價標準包含著兩個分標準:「專家自己認為的」該選題的創新性、「你在論文中闡明的」該選題的創新性。專家在評價的時候,會先形成自己的初步判斷,然後根據你的闡述來修正自己的初步判斷,最後得出對創新性的綜合評價結果。這一評價標準常常被歸類到「論文創新性和價值」指標下來評價。
  • 學者:核心期刊不應成為學術研究的唯一評價標準
    核心期刊現在儼然成為一種超級評價尺度,與廣大知識分子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連,由此引發諸多社會負面效應。其實,核心期刊的功能是為圖書情報機構館藏期刊和學術研究提供「參考」,為讀者選擇、閱讀期刊文獻提供「門徑」。事實上——  核心期刊收費刊文,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 兩部委發文打破論文「SCI至上」 新評價標準亟待建立
    文件要求,破除科研和高等教育領域評價體系「SCI論文至上」風,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在科技評價、職稱評聘等重要領域的使用。措施包括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評聘的直接依據,以及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等。依據意見,要建立健全分類評價體系。
  • 黑名單期刊發論文不得報銷,不唯論文數量,又一省發文破除「唯論文」!
    該文件主要目的在於落實國家相關政策,推動四川省的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該文件主要包括實施科技活動分類考核評價,強調不把論文(代表作)的數量多少、影響因子高低作為量化考核評價指標或主要的評價依據;實行代表作制度,數量不超過3篇,且國內科技期刊論文原則上應不少於1/3。在論文發表方面,鼓勵發表高質量論文。
  • 何為論文抄襲應有科學標準
    但是何種情形構成包括學位論文在內的論文抄襲,目前具體的認定標準基本交由高校自己決定,沒有上位統一規則,不僅導致認定方法不同,而且標準差別較大,認定結果截然不同。  比如學位論文,據媒體梳理,各個學校認定抄襲的標準主要看論文的重複率,在5%到25%之間不等,而職稱論文的標準就更加隨意。
  • 教育部、科技部: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科研人員、學科和大學評價的標籤
    為扭轉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的SCI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規範各類評價工作中SCI論文相關指標的使用,鼓勵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引導評價工作突出科學精神、創新質量、服務貢獻,推動高等學校回歸學術初心,淨化學術風氣,優化學術生態,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準確理解SCI論文及相關指標。
  • 不唯論文、強調教書育人……清華發布學術評價新政
    新京報快訊(記者 王俊)4月19日,清華大學率先發布學術評價新政,多項措施直指學術評價的焦點,克服學術評價中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等傾向;教書育人的投入納入教師學術評價體系;不再單純強調數量,著重於學術水平和實際貢獻,以及突出代表性成果在學術評價中的重要性;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學術評價標準將做調整等。
  • 郭東明:讓SCI論文回歸學術初心,構建中國特色的論文評價體系
    為了扭轉這種勢頭,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其目的就是破除「SCI至上」,使學術評價回歸正確的發展方向。眾所周知,科學活動的本質和目標是發現未知世界的規律,並不斷豐富和發展科學知識體系,其評價標準是真理性。
  • 論文發媒體、網站可等同發核心期刊?專家:支持!
    這是國內高校首次將媒體和網絡的優秀傳播成果上升為學術認定體系,某種程度上算是學術評價標準的與時俱進。在網上,此舉引發強烈反響。  我國高校現有的學術評價體系中,發表在核心期刊的文章和課題數量是衡量一個學校、一個專業和一個科研人員學術資質的基本要素。
  • 如何寫好研究生學位論文?了解專家的評價標準(六)寫作水平
    大部分學校都提供了碩士論文的格式要求,以及論文格式模板,所以我在這裡就不多說了。大家一定要嚴格遵守這些要求,否則容易給評審專家留下態度不嚴謹的印象。在撰寫碩士學位論文時,就要把這些理論知識應用於寫作實際了。 按道理來說,大家都上研究生了,文字表達能力應該不弱。然而,我在給學生指導論文時,不管是小論文還是學位論文,一開始最突出的問題卻都是文字表達問題。 有時候這個問題很嚴重,嚴重到讓人不能看出這些文字所表達的意思。如果你都無法把你的思想傳達出來,別人怎麼可能去評價你的思想好不好呢?
  • 時評:何為論文抄襲應有科學標準
    但是何種情形構成包括學位論文在內的論文抄襲,目前具體的認定標準基本交由高校自己決定,沒有上位統一規則,不僅導致認定方法不同,而且標準差別較大,認定結果截然不同。比如學位論文,據媒體梳理,各個學校認定抄襲的標準主要看論文的重複率,在5%到25%之間不等,而職稱論文的標準就更加隨意。
  • 科技日報:優秀科研論文皆應附帶科普文章—新聞—科學網
    而現實情況是,閱讀科技期刊或者科研論文的記者並不多見,這一方面體現出科技期刊的自我宣傳尚有改善的空間,因為科研成果的發表不應該成為終點,而應該是一個新的科學傳播的起點,知識的力量「不僅取決於其本身價值的大小,更取決於它是否被傳播以及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另外一方面也要求科技新聞記者更加關注科研成果的發表,並按圖索驥,從科研論文中找到滿足公眾需求的科學新聞報導。
  • 教育部啟動本科畢業論文抽檢試點引關注!抽檢標準有哪些 本科論文...
    抽檢標準有哪些 本科論文有必要抽檢嗎 教育部啟動本科畢業論文抽檢試點,先來看看是怎麼通知的: 根據通知,教育部應建立全國本科畢業論文抽樣信息平臺,為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提供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畢業論文抽取和專家評   原標題:教育部啟動本科畢業論文抽檢試點引關注!
  • 教育部科技部發文: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評價標籤
    、高被引論文為根本目標的異化現象,科技創新出現了價值追求扭曲、學風浮誇浮躁和急功近利等問題。強調分類評價,完善同行評價不將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直接評價依據,什麼樣的評價體系才是科學的?《意見》中強調「分類評價」,對不同類型的科研工作應分別建立各有側重的評價路徑。
  • 科研評價以論文「論英雄」 為何改不動?
    回顧幾年來考核評價體系的改革,某國家級研究所科研處處長王宏宇十分感慨。「拋棄原有的『論文數數』,設計新的方案就用了半年多時間,真要實施了還要做大量說服、解釋工作,嘴皮子都磨破了。」王宏宇回憶,為了避免激發矛盾,所裡設計了緩慢過渡方案,頭年論文仍是重要指標,第二年開始逐漸淡化;考核結果一開始只公示,等大家適應新評價標準後,再與相關利益掛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