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核心期刊不應成為學術研究的唯一評價標準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核心期刊現在儼然成為一種超級評價尺度,與廣大知識分子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連,由此引發諸多社會負面效應。其實,核心期刊的功能是為圖書情報機構館藏期刊和學術研究提供「參考」,為讀者選擇、閱讀期刊文獻提供「門徑」。事實上——

  核心期刊收費刊文,早已是公開的秘密。近日,媒體報導商場現代化雜誌通過收版面費巨額斂財的消息,再次引發了人們對學術界這一「潛規則」的關注。何謂核心期刊?其遴選的依據和標準是什麼?它為何會引發如此巨大的負面效應?其癥結在哪裡?又該如何消除?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採訪。

  中國核心期刊的發展:從「沉寂」走向「輝煌」

  所謂核心期刊,是指從同類期刊中,通過一定的方法,篩選出學術水平較高、信息水平較豐富的期刊,作為圖書館採訪、典藏與讀者利用的參考。

  長期研究核心期刊問題、並著有《核心期刊與期刊評價》一書的《南通大學社科學報》執行副主編錢榮貴告訴記者,核心期刊的概念是個「舶來品」,最早是由英國文獻學家布拉德福於20世紀30年代初提出的。

  布拉德福的研究發現某時期某學科1/3的論文刊登在3.2%的期刊上;196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研究了二次文獻在期刊上的分布,發現75%的文獻出現在10%的期刊中;1971年,SCI(科學引文索引)的創始人加菲爾德統計了參考文獻在期刊上的分布情況,發現24%的引文出現在 1.25%的期刊上。

  上述研究表明,越是高質量的期刊,其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和被引指數就越集中,從而派生出了一個新的概念——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之名,源自西文「corejournals」。1973年,我國的《國外書訊》雜誌率先譯介西方的核心期刊理論及國外科技核心期刊表。

  錢榮貴認為,核心期刊的引進,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1973年前後,國內經濟凋敝,文化式微,圖書館經濟更是拮据,在此情況下,譯介國外各科技領域核心期刊,其意義就在於幫助圖書館了解國外科技期刊,以期國內圖書館能以「最少的經費訂購最為有用的國外期刊」。

  「核心期刊引進後,雖然很快克服了『水土不服』的問題,在圖書情報界生根、發芽,但當時只是作為一種純粹的學術參考工具,並沒有在學術界產生較大的社會影響,可以說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編輯雜誌社常務副主編周彥召博士對記者表示。

  但這一局面在上世紀90年代末被徹底打破,由於國內普遍運用核心期刊來作為論文評價和學術期刊評價的主要依據,並且相關主管部門在學位點建設和職稱評定中也大量參照核心期刊,使核心期刊的功能極度泛化。而進入新世紀以來,「重量不重質,重刊不重文的學術風氣愈演愈烈,進一步強化了核心期刊的作用。」周彥召博士對記者介紹說。

  據了解,目前在全國各高校和科研院所,核心期刊論文的發表數量,已成為考核的「硬指標」。以中部某高校評定社會科學類教授為例,該校對教職員工的申報資格,給出了明確的數量要求。按照規定,只有具備以下基本條件才有資格申請教授職稱:「獨立撰寫並出版一部15萬字以上高水平學術專著或參編21世紀課程教材和研究生教學用書,並具備下列條件中的一項:以第一作者在國內外核心學術刊物上發表8篇以上學術論文,其中5篇以上為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論文;以第一作者在國內外核心學術刊物上發表8篇以上學術論文,其中1篇以上為一類期刊論文;以第一作者在國內外核心學術刊物上發表8篇以上學術論文,其中2篇以上為二類期刊論文。」

  「可以說,國內核心期刊的遴選、應用和研究,在經過多年的沉寂之後,在當前步入最為輝煌的時刻,進入到了狂飆突進的『全盛』時期。」錢榮貴無奈地對記者表示。

  供需失衡的「核心期刊市場」呈現出典型的「牛市特徵」,其遴選和認定,成為操縱我國學術期刊生存與發展的「有形之手」

  「如果說,各高校和科研院所以核心期刊的論文數量作為考核的硬指標,一舉確立了核心期刊的『學術地位』,那麼,針對研究生的論文考核方式的施行,則標誌著核心期刊真正進入了『牛市』。」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2006級博士生龔志勇對記者表示。

  從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針對研究生的論文考核在各高校開始推行,並很快推廣開來。目前,大部分高校對博士研究生畢業的基本要求是在各類核心期刊上發表2篇學術論文,有的甚至達到了5篇。並且其考核非常「剛性」,如果不能發表,畢業論文答辯就不能進行。

  據4月27日教育部公布的數據,截至2008年,我國在校研究生人數128.3萬人,其中博士生23.6萬人。當前,我國的學術期刊大約5000多種,而收錄核心期刊數量最多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8年版的核心期刊僅1983種。比照這一數字,以每名研究生每年發表1篇學術論文計,現有的刊物光發表學生的論文都不夠,而要求研究生的論文發在核心期刊上,則使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正是由於很多學校和科研機構將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作為一項硬指標,造成了千軍萬馬同擠「獨木橋」的局面。

  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傳媒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曉曄接受媒體採訪時就坦言:「在這種情況下,核心期刊的版面收費就難免水漲船高,不僅侵蝕了學術期刊版面收費所具有的有限的合理性,而且把其荒謬之處成倍放大,在社會上造成了十分惡劣的影響。」

  「需求的剛性加上供應的短缺,使學術期刊特別是核心期刊成為高度稀缺的社會資源,共同造就了核心期刊版面費『牛市』。近年來,核心期刊的版面費呈現直線上升的態勢,我們成為了受害者。」龔志勇告訴記者。

  記者以中國人民大學在讀博士生的名義遞交了一篇論文給西部一綜合性核心期刊,並聯繫了該雜誌社一位姓張的編輯,這位編輯說,文章發表可以,但必須交版面費,每個版1500元。當記者以經濟困難為由希望少交一點時,他表示,我們是CSSCI期刊,這個收費已很便宜了,中部省份一相同級別的刊物已經收到一個版3000元了。

  由於「買家」眾多,核心期刊開始打「擦邊球」,有的刊物由雙月刊改為單月刊,版面從60頁升到80頁再到100頁,有的甚至將近300頁,版面價格也從300、 500 元漲到1000、2000 元甚至上萬元。

相關焦點

  • 核心期刊借版面費斂財 CSSCI學術評價機製備受抨擊
    目前,我國出版的學術期刊大約5000多種。 標準異化 2010年年初,國內學術界曾對CSSCI評價機制進行大規模討伐。其中學者楊玉聖稱,「CSSCI確實是中國學術病態的寫照」。 楊玉聖認為,CSSCI反映出的兩個最重要的問題是利益勾兌問題和學術評價標準的異化問題,他在地域偏向、刊物選擇不公、學科分布不平衡以及成為高校學術評價標準的權威(乃至唯一)指數等方面對CSSCI的期刊目錄提出質疑。
  • 學術評價、科研評價、期刊評價:傻傻分不清楚!
    最近幾年,對此問題的積極反應,莫過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創辦的哲學社會科學評價研究的相關期刊以及《中國社會科學報》上開闢的系列研究專欄,這給學者、編輯等相關人員提供了表達觀點和交流思想的陣地。與此同時,有大學學報和出版專業期刊也刊登了一些有價值的研究論文。
  • 「學術評價與學術期刊發展」高端研討會在南京舉行
    在當前的學術生態中,學術期刊是學術生產機制的末端環節,既承擔了一定的學術評價功能,也是學術評價的對象。研究分析學術評價與學術期刊的關係,對於推動期刊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楊嶸均認為,學術評價包括對期刊的評價,必須協調處理好政治性標準和真理性標準的關係。
  • 核心期刊遴選:評價標準如何定?
    原標題:核心期刊遴選:評價標準如何定?   記者 李瑜   近期,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4版)(以下簡稱《總覽》)正式發布。該刊物由北京大學圖書館及北京十幾所高校圖書館眾多期刊工作者參加編撰,主要為圖書情報部門期刊採購、典藏、導讀等提供參考。
  • 問教丨奇葩論文接連走紅,「核心期刊」學術評價機制為何失靈
    「核心期刊」其實是學術出版市場根據期刊的影響力作出的評價,達到「核心期刊」入選標準的期刊,入選到核心期刊目錄中,作為作者投稿和有關學術機構評價論文的指引。而如果期刊不能持續保持發文質量,就很可能被踢出目錄,由核心期刊「淪為」普通期刊。
  • 浙大新規引熱議:評價體系如何告別唯學術唯核心期刊
    比如,何以各校「青椒」為了職稱拼命想在核心期刊發論文?何以論文造假形成了灰色產業鏈,而文化傳承創新、知識普及等社會服務職能卻黯然失色?  原因之一,無非是單一、固化、唯科研論文馬首是瞻的評價指揮棒作祟。因為職稱評定、碩博畢業等無不依賴少而精的專業權威與核心期刊(C刊)。儘管學界一直在呼籲:「C刊不等於學術評判,更不能與職稱評定畫等號。」
  • 評論:實現學術期刊的合理評價與利用
    它屬於文獻計量學應用研究的範疇,是通過期刊「引證率」來判斷期刊的學術影響力,進而判斷其學術質量,最終作為學術評價的參考依據。由於評選核心期刊往往借用各類量化指標,這決定其評選不只是學術評價的過程。論文引用率和轉載率的高低,也不能絕對地反映該論文學術水準的層次高低,在現實中存在錯誤觀點被高頻率引用的狀況。另外,核心期刊存在愈發明顯的功能異化問題。
  • 學術期刊數位化發展趨勢及因應策略
    重慶 400044  原發信息:《編輯之友》(太原)2016年第201611期 第36-41頁  內容提要:信息技術發展對學術傳播帶來巨大影響,內容獲取與有效傳播成為學術期刊的核心競爭力。針對國內外學術期刊數位化建設現狀,分析學術期刊數位化發展趨勢:數字期刊將成為學術期刊主要出版形態;多種出版模式共同服務於學術交流和傳播;多指標和多維度評價構成新的期刊和論文評價機制;移動數字出版將促進傳播內容與渠道深度融合;單介質線性出版流程將向跨媒體融合「雲出版」轉變。
  • ...學報》入選《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RCCSE)B+(準核心期刊)
    2005-2010 四川新聞網 版權所有 ICP 川B2-20030058   近日,由中國科教評價研究院(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武漢大學圖書館、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武漢大學)、中國科教評價網等單位合作的RCCSE《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第六版)》正式對外開放評價結果。
  • 學術期刊應堅守本真
    有業內人士認為,這些只是期刊界學術腐敗的冰山一角。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學術水平較高的刊物,是學術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各類核心期刊基本都聘請國內外各學科領域的權威專家擔任學術顧問、編審等,很多核心期刊還採用嚴格的多輪匿名審稿制度,就是為了保證選用、刊發文章的科學性、嚴謹性和權威性。
  • 學術評價的異化與重建
    也就是說,《意見》提出的舉措與思考,雖然主要是針對自然科 學和工程技術,但對人文社會科學亦具衝擊力和參考價值,也意味著學術評價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重建。一、學術評價政出多門學術評價是指根據一定的目的和標準,採用一定的理論和方法,評判學術成果的價值,鑑別學者研 究的貢獻,激發科研機構的創新,規範學術研究的行為,推動國家學術發展的活動。
  • RCCSE《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第六版)新鮮出爐-CJTER被評為「自然科學相關工程與技術」核心A級期刊
    RCCSE《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是國內主流的七大期刊評價體系之一,現已有2000多家出版機構和800多個科研管理部門將《報告》的評價結果作為辦刊質量評估和科研成果統計的重要參考工具,於2020年10月推出其第6版《報告》。
  • 學術研究的嚴謹何在?某些核心期刊的權威何存?
    核心期刊,無論是人文社科還是自然科學的,都該將嚴謹認真、清清白白鑽研學術放在第一位,什麼樣的稿件能用,什麼樣的不能用,也該有一套客觀、能為眾人所認可的評價標準。 核心期刊,無論是人文社科還是自然科學的,都該將嚴謹認真、清清白白鑽研學術放在第一位,在稿件的選用上本該遵循一整套嚴格的投稿、審核流程,什麼樣的稿件能用,什麼樣的不能用,也該有一套客觀、能為眾人所認可的評價標準。
  • 學術成果評價的新視野
    可以說,我國人文社科學術成果評價正處於「政出多門、標準不一、事故易發」的階段。    量化評價佔主導地位的現狀,不僅導致了學術成果的「數量激增」與「高水平成果稀缺」的尷尬反差,也影響了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公正性。尤其是利用「核心期刊」開展學術評價的問題,近年來更是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 學者和刊物被「C刊」異化了嗎——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學術評價體系
    「C刊」何以成為眾矢之的無論是此番同濟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學報主編就自己的刊物由「C刊」到「C擴」發表聲明,還是由此事件產生的高校學人尤其是哲學社會科學學者對當前學術評價體系的抱怨,都使「C刊」成為眾矢之的。
  • 從學術規範的視角論「好的學者」與「好的研究」
    實際上,這是一個學術界普遍關心的對學者如何評價的問題。    目前國內外比較流行的對學者的評價是「核心作者/學者評價」「H指數評價」和「學術頭銜/帽子評價」。前兩項評價的標準是學者發表論文數量和論文數量及被引用次數。儘管論文數和被引用數是衡量學者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卻不是唯一或全面的學者評價指標。後一項評價是各級評審委員會評定的結果。
  • 感謝師娘、發表散文,核心期刊如何成了「腐敗重災區」?
    新京報學術期刊的腐敗,既與論文刊發供需不對等下的利益輸送(論文寫作者和發刊單位的勾連)有關係,與學術評價體系的錯亂有關係,還與刊物主編的權力過大有關係。▌核心學術期刊何以成為「香餑餑」?事實上,核心期刊遵循「優勝劣汰」的規則,每幾年都會輪換,而且,能否成為核心期刊,除了期刊本身質量過硬之外,也要有利益輸送,還要「跑路」(包括送錢、請吃飯、喝酒等)。在國內,評價一個學者的學術實力,就看他/她的論文發表刊物的等級。刊物等級的確定也有統一的標準。
  • 來聊一聊核心期刊的那些事
    什麼是核心期刊核心期刊是指刊載論文數量多、品質高,而且能反應出該學科最新研究成果及發展趨勢,受到讀者重視之學術期刊。文中出現的外文縮寫除公知公用的首次出現一律應標有中文翻譯或外文全稱文中圖、表應有自明性,且隨文出現,並要有相應的英文名。文中圖的數量一般不超過6幅。圖中文字、符號、坐標中的標值和標值線必須寫清,所有出現的數值都應標有明確的量與單位。文中表格一律採用"三線表"。文中有關量與單位必須符合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
  • 研究與教育 | 中國英文科技期刊國際學術話語權的構建
    國際話語權的爭奪需落腳於學術期刊的辦刊理念與方式[6]。理念先行,才能引領發展,辦刊人應高度重視國際學術話語權視角下的辦刊理念的更新、辦刊思路的調整、辦刊方式的創新。圍繞建立國際學術話語權,定位於「立足中國,面向世界」,不僅要努力打造優秀成果的交流平臺,減少優秀稿源外流,更要成為中國文化成果走出去的重要途徑,推動我國從科技文化大國向科技文化強國轉變。
  • 清華學報主編:量化評價才是人文學術的天敵
    但是,目前各高校及相關學術機構大多以數量以及所謂期刊級別作為考核標準,這促使學術評價機構的權力急劇膨脹,各種評價機構爭先恐後搶佔地盤。比如,原來期刊評價有所謂「三大核心」,而今已有了更多的「核心」,評價標準五花八門,各機構競相發布排行榜。這對學術研究以及學術期刊的辦刊方向等產生了極大的負作用,尤其對人文學科學術研究以及以發表人文學科學術論文為主的期刊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這裡有以下突出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