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極細多晶體銅中發現新型亞穩結構—新聞—科學網

2020-12-11 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納米金屬科學家工作室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利用大量精細實驗並結合模擬計算發現,當晶粒尺寸降低到幾納米時,純金屬銅多晶體會形成一種新型亞穩結構——受限晶體(Schwarz crystal)結構。相關研究成果11月13日發表於《科學》。

       據悉,金屬通常以多晶體形式存在,即許多金屬原子按一定規則整齊排列在一起形成一個有序區域,稱為晶粒。晶粒與晶粒之間由幾個原子層厚的界面相連接,在三維空間中構成了宏觀金屬固體。由於晶粒之間存在晶體學取向差,晶界中原子的排列往往雜亂無序,這種無序晶界的存在使多晶體的穩定性遠低於完整晶體(單晶體)。例如,當把多晶體金屬加熱到不足熔點一半時,晶界便開始失穩遷移導致晶粒長大,材料性能變化(如軟化)。在受力時晶界也會發生遷移使多晶體結構失穩。

       晶粒尺寸越小晶界上原子比越多,多晶體的穩定性就越下降,當晶粒尺寸降為納米尺度時,有些金屬在室溫下便會出現晶粒長大。對於某些金屬合金,當晶粒尺寸減小到足夠小時(通常為幾納米),整個多晶體結構失穩,形成一種亞穩的非晶態固體(或稱為玻璃態)。非晶固體在受熱或力的作用下會進一步向更穩定的晶體轉變。通常認為,完整單晶體和亞穩非晶固態是金屬固體的兩個極端狀態,多晶體結構是一種介於這兩者之間的不穩定結構。

       論文第一作者、金屬所研究員李秀豔介紹道,非晶固態只有在有限的合金成分範圍內才能形成,對於絕大多數合金和純金屬,無論晶粒多麼細小也無法形成非晶固態。所以,材料科學和凝聚態物理領域長期以來存在一個重要的基礎性問題:在多晶體晶粒尺寸不斷減小接近某極限值(如原子尺寸)前是否存還在別的亞穩態結構?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李秀豔與來自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納米金屬科學家工作室的特別助理研究員周鑫和中科院院士盧柯,以及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金朝暉合作發現了一種新型亞穩結構——受限晶體(Schwarz crystal)結構。

       該結構具有極小界面(minimal interface)的三維結構表現出極高的熱穩定性和力學穩定性,在純銅的熔點以下不發生晶粒長大,其強度接近理論強度。這一重要發現表明除非晶固態外,多晶體金屬在晶粒極細時還存在另外一種亞穩固體狀態,其穩定性甚至遠高於非晶固體。 

       研究人員利用兩步低溫塑性變形技術,成功地將純銅薄片的晶粒尺寸降低到10納米以下,在顯微結構下觀察發現,這種極細的多晶體中呈現出典型的類似水油不互溶雙連續相中常見的流形結構,經系統表徵納米晶粒的尺寸、形態、取向及分布等,許多極小晶粒具有規則的Kelvin截角八面體形態,並且存在相當數量的低能界面(如孿晶界和重位點陣界面)。  結合這些結構特徵和分子動力學模擬計算,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極細晶粒之間的界面具有一種極小界面結構特徵,這種被稱為Schwarz-D界面的平均曲率為零,結構穩定性很強。同時,極細晶粒中大量低能孿晶界又進一步約束了這種極小界面,使其穩定性更高。

       「因此,這種具有受限極小界面結構的多晶體(簡稱為受限晶體)能夠表現出極高的熱穩定性和力學穩定性。」李秀豔說,「受限晶體結構的發現為探索固態物質結構基本特徵及其新性能開闢了一個全新空間,也為研發高穩定性金屬材料及製造工藝提供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相關論文信息: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8/831

左上:純銅中受限晶體的TEM明場像;右上:高分辨透射電鏡觀察顯示受限晶體顯示出近截角八面體特徵;下:MD模擬顯示受限晶體特徵。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金屬所在極細多晶體銅中發現一種新型亞穩固態-受限晶體結構
    通常認為,完整單晶體和亞穩非晶固態是金屬固體的兩個極端狀態,多晶體結構是一種介於這兩者之間的不穩定結構。然而,非晶固態只有在有限的合金成分範圍內才能形成,對於大多數合金和純金屬,無論晶粒多麼細小也無法形成非晶固態。因此,材料科學和凝聚態物理領域長期以來存在一個重要的基礎性問題:在多晶體晶粒尺寸不斷減小接近某極限值(如原子尺寸)前是否存在別的亞穩態結構?
  • 中科院研究人員在極細多晶體銅中發現一種新型亞穩固態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納米金屬科學家工作室李秀豔研究員、盧柯院士、周鑫特別研究助理與上海交通大學金朝暉教授合作,利用大量精細實驗並結合模擬計算發現,當晶粒尺寸降低到幾納米時,純金屬銅多晶體會形成一種新型亞穩結構——受限晶體(Schwarz crystal)結構,11月13日出版的美國
  • 科技新聞速知:水的多種液態、光合細菌、新型亞穩結構、超級塗層等
    ——新華網科學家在極細多晶體銅中發現新型亞穩結構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與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大量精細實驗並結合模擬計算發現,當晶粒尺寸降低到幾納米時,純金屬銅多晶體會形成一種新型亞穩結構——受限晶體結構。
  • 科學家發現卵巢衰老分子標記物—新聞—科學網
    卵巢衰老機制和幹預研究不盡人意 卵巢結構複雜,細胞組成具有高度異質性,其中包含處於多個不同發育階段的卵泡,還有其它為卵泡發育提供必要營養和支撐的多種細胞類型。「這就好比一個精密的機械鐘錶,裡面需有多種不同大小和用途的齒輪相互連接和相互協同,以確保其正常工作。」該研究的第一作者之一、中科院動物所副研究員王思說。
  • 科學家研製出新型納米硒肥—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吳麗芳團隊在納米硒的微生物合成機制解析和應用方面取得系列進展,他們闡明了納米硒的微生物合成機制,篩選出多種高耐受亞硒酸鈉微生物菌株以及具有當前最高合成效率的微生物菌株
  • 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它們是世界上最小的生命形式,由於沒有宿主就無法生存和繁殖,一些科學家質疑它們是否應該被視作生物。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沒有可識別基因的病毒,使其成為所有已知病毒中最奇怪的一種。同時,另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在幾十種動物的組織中發現了數千種新病毒。
  • 科學家發現兼具低熱導率和高剛性的新材料—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李昺和張志東等科研人員與合作者發現,二磷化銅(CuP2)晶體兼具高聲速和低熱導率,與常規低熱導率材料低聲速、材料較軟的特點形成了鮮明反差
  • 「透視」森林根系,科學家有了新發現—新聞—科學網
    植物根系的吸收功能依賴於一系列與根系形態、結構、化學及生物等相關的功能屬性。 因此,通過梳理根系功能屬性在不同物種和環境條件下的變化規律,我們將能夠「透視」根系如根系何響應和適應環境的變化,這對於理解植物進化以及預測群落構建過程對全球環境變化的響應至關重要。 近幾年,根系功能屬性的多維性特徵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並已成為植物地下功能屬性研究的前沿熱點。
  • 農藥標靶肌球蛋白3D結構首次繪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此前,科學家一直沒有在結構層面上闡明任何一個靶標蛋白與藥劑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以致新型殺菌劑創製的盲目性大,周期越來越長,成本越來越高,而且難以解決「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問題。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研製出能精確識別「敵友」的智能殺菌手段?論文通訊作者、團隊負責人周明國認為,科研工作「要模擬到生物體內的真實情況」。該團隊經過近20年的不斷探索,發現了一種重要的新靶標——肌球蛋白-5。
  • 科學家解析新冠病毒RNA聚合酶三維精細結構—新聞—科學網
    目前二者已經雙雙進入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臨床試驗。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藥物靶點特別是RNA聚合酶的研究,對此類靶向藥物的研發和藥效機制的驗證至關重要,迫在眉睫。 首次精細描繪轉錄複製機器內部構造 研究解析的複合物結構顯示,新型冠狀病毒的RNA聚合酶具有其他病毒RNA聚合酶的保守特徵,並含有套式病毒(Nidovirus)的NiRAN(Nidovirus RdRp-associated nucleotidyltransferase)特徵結構域;同時病毒RNA聚合酶與病毒的非結構蛋白nsp7和nsp8
  •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高效塑料生物降解策略—新聞—科學網
    科研人員發現迄今已知的最高效的全菌PET塑料降解策略,證實了嗜熱全菌催化策略的優越性和應用前景。 目前,全世界每年的塑料產量已達4億噸且與日俱增。因有效降解困難帶來環境汙染問題引發普遍關注。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塑料因物理化學結構穩定,自然環境下難以分解,會引發長期生態問題。
  • 科學家研製出高性能銅網格柔性透明電極—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近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理化技術所研究員江雷團隊與蘭州大學教授柳明珠合作,報導了一種具有高穩定性和優異光電性能的銅網格柔性透明電極
  • 科學家發現了新型的半導體熵穩定材料
    最近,密西根大學的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的研究人員利用熵來穩定新型的半導體材料,這種材料基於高熵硫族化物合金,這一發現為在功能應用中廣泛採用熵穩定半導體的方法。熵是一種量化材料無序程度的熱力學量,它已被用來通過以混合每種成分來合成從高熵金屬合金到熵穩定陶瓷的大量的新型材料。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首次破譯了老鼠在追逐、打鬥等社交行為中發出的這些超聲波。相關成果2月17日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老鼠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與同伴交流。科學家很長時間裡都在嘗試解釋這些人耳無法察覺的超聲波「吱吱」聲,但卻一直未果。部分原因在於,將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與另一隻老鼠的行為聯繫起來存在技術挑戰。
  • 科學家構建新型脂質體複合超分子水凝膠材料—新聞—科學網
    ,深度模擬了生物組織的結構與功能。 生物組織是由蛋白質砌塊組裝得到的半柔性生物微絲交織而成的三維網絡結構,在應對外界機械力的刺激時,會表現出獨特的應變增強特性,以保護機體免受外界應力的傷害。長期以來,人們利用小分子砌塊,通過超分子組裝的方式,製備出了一系列類似生物組織的超分子水凝膠材料,並在生物醫藥、仿生、光電等領域表現出巨大的應用前景。然而,生物組織所表現出的應變增強特性在人工合成型超分子水凝膠材料中極其罕見。
  • 科學家發現最簡單化學反應中奇特量子幹涉現象—新聞—科學網
    儘管這一自然界中最簡單的反應體系已經被研究得相當透徹,但仍然存在著科學家們以前完全認識不到的新而且奇特的化學反應機理。同時,量子幹涉效應的發現也揭示了原子分子因碰撞而發生化學反應過程的量子特性。」楊學明告訴《中國科學報》。 「這有助於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學反應過程,豐富對化學反應的認識。」 論文作者之一,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孫志剛說。
  • 27位聯合發文的科學家都有誰?—新聞—科學網
  • 中外團隊揭秘黃瓜卷鬚背後的新型多功能轉錄因子 —新聞—科學網
    他們發現,黃瓜卷鬚身份基因TEN是一個新型的多功能轉錄因子,能夠結合在基因內部的增強子上,並通過乙醯化修飾組蛋白球體區域的賴氨酸,打開染色質,激活靶標基因。 「這項研究通過黃瓜卷鬚這個特殊的『透鏡』,為解答結合到基因內部的轉錄因子如何調控基因表達這一基礎科學問題提出了新的見解,是發育生物學和基因表達調控領域的一個重要突破。」
  • 中科院金屬所唐雲龍獲中國青年科技獎—新聞—科學網
    10月18日,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在浙江溫州召開。會上舉行了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頒獎儀式,10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獲中國青年科技獎。
  • 新型碳納米複合材料實現太陽能化學儲熱
    開發新型太陽能熱存儲材料已成為探索太陽能高效利用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