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的代表性石器(1-12,高緯度地區的小型工具;13-18,中低緯度地區的大型切割工具)(楊石霞供圖)
得益於幾代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家和古人類學家的努力,我國目前已積累豐富的舊石器和古人類研究材料和數據。這些材料的積累為科研人員序列性地思考和認識中國早-中更新世人類演化及其與氣候環境的耦合關係提供了基礎。
10月6日,《第四紀科學評論》刊發了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安徽大學及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合作完成的論文。
論文梳理了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及其前後階段中國古人類-舊石器遺址分布的時空變化,以及石器打制技術的發展,提出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早期人類為應對中更新世氣候轉型這一顯著的氣候變革,在地理分布和石器製作行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轉變。論文的結論突破了東亞舊石器時代早期石器技術缺乏變化與創新、簡單連續的傳統觀點。
伴隨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冰期和間冰期的旋迴間隔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尤其在高緯度地區,粒度、孢粉等多方面證據均揭示了轉型期後氣候向乾冷轉變,並對第四紀哺乳動物群的構成和分布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該研究則關注於經歷中更新世轉型期,早期人類遺址地理分布變化和石器製作技術方面的發展。通過對比,文章揭示了經過中更新世轉型期,高、低緯度間史前遺址的分布發生明顯的變化,如中更新世轉型期開始中低緯度地區的遺址分布更為集中、增長明顯;與此同時早期人類石器打制技術也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如大型切割工具在中低緯度地區的出現、發展,高緯度地區小工具加工在中更新世轉型期初發展明顯相對衰落。
該研究極大更新了對東亞舊石器時代早期石器技術與人類行為的認識,為後續研究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向。但需要指出的是,該研究是在系統分析目前已有材料的基礎上形成的階段性認識,仍有諸多可待商榷和深化的議題。隨著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的繼續推進,科學家對我國早-中更新世的石器技術、人類行為及其與氣候環境變化關係的認識將不斷提升。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重點部署項目,以及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和洪堡基金會的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27737912030576X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