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中國早期人類對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響應—新聞—科學網

2020-12-11 科學網

 

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的代表性石器(1-12,高緯度地區的小型工具;13-18,中低緯度地區的大型切割工具)(楊石霞供圖)

得益於幾代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家和古人類學家的努力,我國目前已積累豐富的舊石器和古人類研究材料和數據。這些材料的積累為科研人員序列性地思考和認識中國早-中更新世人類演化及其與氣候環境的耦合關係提供了基礎。

10月6日,《第四紀科學評論》刊發了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安徽大學及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合作完成的論文。

論文梳理了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及其前後階段中國古人類-舊石器遺址分布的時空變化,以及石器打制技術的發展,提出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早期人類為應對中更新世氣候轉型這一顯著的氣候變革,在地理分布和石器製作行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轉變。論文的結論突破了東亞舊石器時代早期石器技術缺乏變化與創新、簡單連續的傳統觀點。

伴隨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冰期和間冰期的旋迴間隔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尤其在高緯度地區,粒度、孢粉等多方面證據均揭示了轉型期後氣候向乾冷轉變,並對第四紀哺乳動物群的構成和分布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該研究則關注於經歷中更新世轉型期,早期人類遺址地理分布變化和石器製作技術方面的發展。通過對比,文章揭示了經過中更新世轉型期,高、低緯度間史前遺址的分布發生明顯的變化,如中更新世轉型期開始中低緯度地區的遺址分布更為集中、增長明顯;與此同時早期人類石器打制技術也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如大型切割工具在中低緯度地區的出現、發展,高緯度地區小工具加工在中更新世轉型期初發展明顯相對衰落。

該研究極大更新了對東亞舊石器時代早期石器技術與人類行為的認識,為後續研究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向。但需要指出的是,該研究是在系統分析目前已有材料的基礎上形成的階段性認識,仍有諸多可待商榷和深化的議題。隨著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的繼續推進,科學家對我國早-中更新世的石器技術、人類行為及其與氣候環境變化關係的認識將不斷提升。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重點部署項目,以及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和洪堡基金會的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27737912030576X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鈣通道蛋白調控水稻對低溫響應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萬建民院士團隊系統闡釋了鈣通道蛋白OsCNGC9調控水稻對低溫響應和耐受的分子機制。
  • 人類活動引起魚類行為變化影響生態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實驗數據量化了環境因素的改變對魚類個體行為的影響 12月15日,《全球生物變化》期刊在線刊登了中歐科學家聯合發表的關於人類活動引起的魚類行為變化對生態系統結構影響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首次揭示了人類活動引起的魚類行為變化是導致種群以及生態系統結構變化的一個普遍機制。該成果較好解釋了已發生的多例自然現象,如瑞典淡水魚河鱸種群結構的變化。 科學家們以魚群為研究對象,首次利用數學建模揭示了魚類行為變化對生物種群乃至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機制。該成果由揚州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及與丹麥海洋研究所、瑞典于默奧大學生態環境學院共同完成。
  • 研究揭示核酶RNaseMRP催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精準醫學研究院雷鳴團隊研究揭示了真核生物中一類保守且必需的核酶RNaseMRP催化前體rRNA加工成熟的分子機制。
  • 研究揭示人類活動對海洋深遠影響 —新聞—科學網
    近日,刊登於《科學》的兩項研究聚焦了覆蓋地球表面3/4的「藍色領土」。研究人員發現,這個幽深而富饒的「王國」正遭受著人類活動的強烈影響。其中一項研究的主要作者、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Ian Kane說:「我們對在深海海底發現的高濃度微塑料感到震驚。」 「新分析以前所未有的細節揭示了冰原為何以及如何對氣候變化做出反應。」
  • 研究揭示水分影響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飼草育種與栽培創新團隊揭示水分影響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MC植物生物學》上。
  • 循環細菌DNA有望成為結直腸癌早期診斷標誌物—新聞—科學網
    差異循環細菌DNA特徵的火山圖 探索可用於結直腸癌早期診斷的新型生物標誌物是目前的研究熱點。近年來,研究者們發現在循環遊離DNA(cfDNA)中可檢出細菌等微生物DNA。然而,結直腸癌患者的循環細菌DNA是否存在特異性改變,及其能否作為結直腸癌早期診斷的新型生物標誌物仍有待探索。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大腸外科教授丁克峰團隊在腫瘤學期刊Cancer Letters發表研究論文。研究報導了結直腸癌患者與健康人群之間循環細菌DNA的差異性改變,探索了循環細菌DNA作為結直腸癌早期診斷新型生物標誌物的潛力。
  • 亞馬遜樹木是人類歷史的時間膠囊—新聞—科學網
    在2月6日出版的《植物科學趨勢》上的一篇綜述中,研究人員描述了熱帶樹木的年輪、物理化學信息和DNA如何揭示了當地文化的影響以及殖民佔領的傷疤。    「隨著樹木的生長,它們將周圍環境的細節吸收到木材中,創造出環境隨時間變化的快照。」
  • 2017中國十大醫學進展/新聞人物揭曉—新聞—科學網
    2018年1月1日,由《醫學科學報》、《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主辦的「2017中國十大醫學進展/新聞人物評選活動
  • 研究揭秘拉丁美洲番茄馴化史—新聞—科學網
    現在,一項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的新研究,揭示並證實了南美西紅柿的進化歷史,相關論文發表於《分子生物學與進化》。
  • 風化過程中Mo同位素分餾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學科組副研究員王志兵及合作者在國際上率先發現了地球表生系統中偏輕Mo同位素潛在的長期穩定儲庫,揭示了風化過程中
  • 研究揭示早期抗生素使用對小鼠影響—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一項研究在小鼠模型中顯示,生命早期施用低劑量青黴素對腸道菌群、腦生理和社會行為都有持續的影響。
  • 2020年度人類社會發展十大科學問題發布—新聞—科學網
    SARS-CoV-2病毒全球大流行,是本世紀以來全球遭遇的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嚴重影響人類健康,重創世界經濟發展。為了更快、更便宜、更安全地研究和生產出針對這些病毒的特效藥和疫苗,迫切需要了解抑制這些病毒傳播和危害的機理。 3. 未來新技術有效保障人類衛生和健康的範式是什麼?
  • 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人類早期胚胎中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
    首次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並發現CTCF蛋白對於早期胚胎發育中拓撲相關結構域(TAD結構)有著重要調控功能,為進一步揭示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人類的DNA如果拉成一條直線約有2米長,然而細胞核的直徑卻僅有5微米至10微米,近期研究發現DNA可以通過有序的摺疊組成不同的拓撲結構域,最終形成染色質的高級結構。
  • 基因編輯可能導致人類胚胎染色體嚴重混亂—新聞—科學網
    結果揭示,該過程可能對靶位點或其附近的基因組造成不必要的巨大變化。 這三項獨立研究均已發表在預印本伺服器bioRxiv上,並揭示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的新風險。既往研究表明,CRISPR–Cas9引起的脫靶突變常常發生在距離靶點很遠的位置。但最近的研究發現,不僅僅是目標位點的遠處,CRISPR–Cas9也會在目標位點附近引入不必要的突變,這是傳統方法所不能檢測到的。
  • 科學家發現卵巢衰老分子標記物—新聞—科學網
    卵巢衰老還伴隨著性激素分泌紊亂,這可能導致心血管病等老年病。 1月31日,《細胞》雜誌在線發表論文,研究人員利用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首次繪製了食蟹猴卵巢衰老的單細胞圖譜。通過這一圖譜和人類卵巢細胞研究體系的聯合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增齡伴隨的抗氧化能力下降是靈長類卵巢衰老的主要特徵之一。
  • 我國科學家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重編程
    在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卵細胞受精形成具有全能性的受精卵,並經過細胞分裂與分化形成囊胚,後者包含具有多能性的內細胞團。伴隨著發育的進行,表觀遺傳學修飾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近年來,以小鼠等模式生物為研究模型,DNA甲基化、染色質開放性、染色質高級結構以及組蛋白修飾等表觀遺傳學特徵的動態變化過程和規律都逐漸被揭示。
  • 探尋DNA複製起點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質譜實驗顯示,在H2A.Z核小體上富集的蛋白中,有很多都是複製前體複合物(pre-Replication Complex)中的成分。 DNA複製包含起始、延伸和終止三個步驟。他們進一步通過實驗揭示了以下過程:含有H2A.Z的核小體能夠通過直接結合甲基化酶SUV420H1,促進核小體上的H4組蛋白第20位賴氨酸發生二甲基化修飾。
  • 果蠅繁殖與衰老的關係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Experimental Gerontology。 對死亡時間的準確預測在生物醫學中很重要,可以讓患者更好地考慮自己的未來,也讓醫生能更準確地做出醫療判斷,並讓家庭成員有更現實的期望。將非人類物種的生命結束模式用於預測人類生存時間的生物醫學模型,特別是以果蠅作為模式生物建立的相關衰老和死亡模型對指導醫學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 科學家揭示作物離體細胞胚性分化調控機制—新聞—科學網
    在眾多作物的組織培養、細胞與基因工程等生物技術應用過程中,胚性分化頑拗型作物種質普通存在,誘導體細胞分化與植株再生的工作仍是經驗式的,存在相當大的盲目性,還無法從根本上有目的地、高效精準地調節和控制體細胞胚性分化與植株再生過程,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細胞與基因工程在現代無性育種上的應用。
  • 日本腦炎病毒宿主適應新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9月3日,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病毒學》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上海獸醫研究所研究員馬志永團隊的最新成果。該團隊發現, GI型對於GIII型在水禽宿主中具有適應性優勢,這種優勢具有宿主特異性,僅在禽類宿主中發現。這為探究近年來在我國乃至整個亞洲地區,日本腦炎病毒流行出現的由GIII型向GI型轉變的原因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