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人類早期胚胎中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

2020-12-22 海報新聞

12月5日,《自然》雜誌刊發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教授陳子江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劉江團隊合作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並發現CTCF蛋白對於早期胚胎發育中拓撲相關結構域(TAD結構)有著重要調控功能,為進一步揭示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

人類的DNA如果拉成一條直線約有2米長,然而細胞核的直徑卻僅有5微米至10微米,近期研究發現DNA可以通過有序的摺疊組成不同的拓撲結構域,最終形成染色質的高級結構。染色質高級結構是重要的表觀遺傳因素,與基因的表達調控密切相關。染色質結構異常會造成手指發育畸形、性別反轉、癌症發生等一系列問題,但染色質結構在配子、胚胎發育中的動態變化一直是未解之謎。因此,探究染色質三維結構在人類精子及早期胚胎中的動態變化及機制,對深入理解人類胚胎發育具有重要意義。

以往研究表明,基因組染色體的三維結構由拓撲相關結構域(TAD)基本單元構成。TAD 結構的一個重要功能是促成基因調控的獨立區域形成,從而影響染色體發揮表觀遺傳修飾等功能。

研究人員優化了染色體三維結構捕獲(Hi-C)技術,結合生物信息學分析、免疫螢光染色等手段,首次繪製了人類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體構象的圖譜。

研究發現,在人類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出現了全基因組層次的染色質高級結構重編程。研究人員對精子及人類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的染色體結構動態變化情況進行了描繪,結果顯示,在成熟的人類精子中沒有TAD結構並且沒有檢測到染色質調節蛋白CTCF,這與在小鼠精子中的情況完全不同。受精後,胚胎中 TAD 結構非常模糊,在後續的胚胎發育中染色體逐漸建立清晰的TAD結構。

不同於小鼠胚胎和果蠅胚胎,人類早期胚胎中阻斷合子基因組激活(ZGA)可以抑制TAD結構的建立。該研究發現,CTCF蛋白在合子基因組激活之前表達量非常有限,在TAD結構出現的合子基因組激活時期表達量會迅速上升。在胚胎中敲低CTCF蛋白可以導致TAD結構顯著變弱,這表明在合子基因組激活時CTCF蛋白的表達對於人類早期胚胎的TAD結構建立至關重要。

該研究進一步揭示了人類精子和早期胚胎染色體結構的獨特性,為改善試管嬰兒技術、促進優生提供了理論基礎。對深入理解人類早期胚胎發育具有重要的理論和臨床意義,是生殖發育領域的重大突破。

此次發表的原創研究論文《CTCF在人類胚胎染色質結構構建中的關鍵作用》(Key role for CTCF in establishing chromatin structure in human embryo)在《自然》(Nature)雜誌以長文形式(Article)發表。山大生殖醫學青年泰山學者吳克良教授、青年長江學者趙涵教授是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凱 實習生 任秀 報導)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靈長類早期胚胎發育多能性的變化模式
    該研究通過單細胞轉錄組方法,分析了獼猴著床前胚胎發育過程中,早期細胞命運分化調控,並重點研究了四個囊胚發育階段(早期囊胚,中期囊胚,晚期囊胚,孵化囊胚)和上胚層細胞(Epiblast cells)多能性的動態變化。發現獼猴早期胚胎細胞命運決定模式和調控與人類胚胎極其相似,首次揭示了靈長類著床前胚胎中存在發育多能性由原始態(naive)向始發態(primed)的轉變過程。
  • 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 正在緩緩打開?
    視覺中國供圖人的生命起源於早期胚胎,但人類胚胎著床後發育是怎樣進行的?胎兒形成即原腸前人胚胎和多能幹細胞的發育過程有沒有圖跡可循?科學家們一直在為這些生命難題找尋答案。國際頂級期刊《自然》日前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的李天晴教授和季維智院士等與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成果,他們首次建立人胚胎三維培養系統,首次系統揭示了原腸前人胚胎和多能幹細胞的發育過程。他們所繪製的分子和形態發育全景圖,填補了相關領域的空白,為研究胚胎著床後早期發育建立了重要的研究基礎。
  • Cell Rep:科學家首次揭示胚胎細胞早期發育階段的奧秘
    2019年3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瑞典卡羅琳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對早期小鼠胚胎中的單一細胞進行基因分析,發現了胎兒從受精卵發育到生命階段的關鍵階段,而這一階段是科學家們此前並不清楚的,相關研究結果刊登於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
  • 同濟大學高紹榮/江賜忠合作揭示胚胎發育過程的重編程模式
    在哺乳動物中,染色質三維結構對基因的調控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高通量染色體構象捕獲技術(Hi-C)和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近年來,科學家們已經揭示了多種重要生物學事件發生過程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信息。2017年頡偉和劉江團隊背靠背報導了從小鼠受精後到著床前發育各個階段的胚胎染色質高級結構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結構重組【1,2】。
  • 我國科學家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重編程
    在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卵細胞受精形成具有全能性的受精卵,並經過細胞分裂與分化形成囊胚,後者包含具有多能性的內細胞團。伴隨著發育的進行,表觀遺傳學修飾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近年來,以小鼠等模式生物為研究模型,DNA甲基化、染色質開放性、染色質高級結構以及組蛋白修飾等表觀遺傳學特徵的動態變化過程和規律都逐漸被揭示。
  • 人類染色體三維結構圖首次繪成
    科技日報北京11月22日電 (記者聶翠蓉)英國愛丁堡大學官網21日發布公告稱,該校研究人員與英國利物浦大學以及日本和美國的科學家合作,利用先進成像技術,首次獲得人類全部46個染色體的詳細三維結構。這些結構圖清晰表明,組成染色體的物質只有一半是遺傳物質,遠低於人們之前的預期。
  • 莊小威教授揭示人類染色體的三維結構
    2020年11月25日訊/生物谷BIOON/---在高中課本中,人類的染色體被描繪成X形狀,就像兩個熱狗卡在一起。但是,這些結構遠非準確。Jun-Han Su說,「在90%的情形下,染色體並不是這樣存在的。」
  • Cell:科學家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重大發現!
    ,對發育第一周的胚胎進行了詳盡的分子特性分析,結果表明,人類和小鼠的胚胎發育過程存在相當大的差異,而且X染色體上的基因或被以不同方式進行調節;相關研究結果刊登於國際著名雜誌Cell上。早期的人類胚胎發育非常難以研究,目前我們所熟知的知識均來自對小鼠的研究,在受精後的第一周,卵細胞會從單一的細胞發育為胚泡,即包含200至300個細胞的中空細胞簇,同時在這一階段會出現三種細胞類型:滋養外胚層,其可以產生胎盤;內胚層,其可以形成胚胎的內胚層;胚胎細胞,其會組成胚胎本身。
  • ...在哺乳動物胚胎的首次細胞分裂期間,兩個紡錘體讓親本染色體...
    2018年7月17日/生物谷BIOON/---人們長期以來認為,在胚胎的第一次細胞分裂過程中,一個紡錘體負責將胚胎內的染色體分離到兩個細胞中。破解存在了20年的謎團科學家們一直觀察到親本染色體在雙細胞胚胎(two-cell embryo)的細胞核中形成兩個半月形的部分,但是不能清楚地對此加以解釋。論文第一作者、Ellenberg團隊的成員Judith Reichmann 說,「首先,我們僅關注親本染色體的運動,我們無法理解親本染色體分離的原因。
  • Science:我國科學家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中的組蛋白修飾重編程
    2019年7月22日訊/生物谷BIOON/---在真核生物中,組蛋白與帶負電荷的雙螺旋DNA組裝成核小體。因胺基酸成分和分子量不同,組蛋白主要分成5類:H1,H2A,H2B,H3和H4。除H1外,其他4種組蛋白均分別以二聚體形式相結合,形成核小體核心。DNA便纏繞在核小體的核心上。而H1則與核小體間的DNA結合。
  • Nature|嶽峰組揭示斑馬魚表觀圖譜和基因組三維結構
    斑馬魚是生物醫學研究中重要的模式脊椎動物。由於它70%的蛋白質編碼基因與人類同源而且有著透明快速的體外胚胎發育, 所以科學家們經常用它來研究早期發育和各種疾病, 比如白血病、多種實體瘤以及阿爾茨海默氏病。
  • 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
    在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卵母細胞受精後形成具有全能性的受精卵,並經過細胞分裂與分化形成植入前囊胚,後者包含具有多能性的內細胞團(ICM)。伴隨著發育的進行,表觀遺傳學修飾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近年來,以小鼠等模式生物為研究模型,DNA甲基化、染色質開放性、染色質高級結構以及組蛋白修飾等表觀遺傳學特徵的動態變化過程和規律都逐漸被揭示。
  • 體外模擬人類發育第一步!科學家培養出人類胚胎三維模型 | 環球科學要聞
    ,培養出人類胚胎三維模型展示出前後軸性的人類類腸胚(圖片來源:Naomi Moris)人類胚胎在發育早期自行摺疊後,會形成具有前後端的三層結構——原腸胚,這個過程被稱為原腸胚形成,之後各胚層繼續形成身體內的不同組織類型。
  • 廣州專家在人類胚胎發育和進化合作研究中獲突破
    金羊網訊 記者符暢、通訊員白恬報導:3月9日,國際頂級雜誌《Cell》在線發表了廣醫三院劉見橋教授與中科院基因組所劉江、山東大學陳子江合作完成的題為「Chromatin Accessibility Landscape in Human Early Embryo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Evolution」的研究成果,該研究全球首次報導了人類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質開放性的調控圖譜
  • 我國科學家「創造」世界首例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人造單染色體酵母與天然酵母細胞相比,兩者形態相似,但染色體的三維結構有巨大改變。圖中標出的染色體末端藍色小圓點為端粒,一條染色體有兩個端粒。  日前,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把釀酒酵母細胞裡原本天然的16條染色體,人工融合成單條染色體,且仍具有正常的細胞功能。既改變了染色體的結構,又仍保有生命的「活性」,人工蛻變出一個全新細胞。
  • 基因編輯可能導致人類胚胎染色體嚴重混亂—新聞—科學網
    近日,科學家進行了一系列使用CRISPR-Cas9編輯人胚胎基因組的實驗。結果揭示,該過程可能對靶位點或其附近的基因組造成不必要的巨大變化。 這三項獨立研究均已發表在預印本伺服器bioRxiv上,並揭示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的新風險。既往研究表明,CRISPR–Cas9引起的脫靶突變常常發生在距離靶點很遠的位置。
  • 同濟大學專家論文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奧秘
    原標題:同濟大學專家論文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奧秘  國際學術期刊《Nature》近日在線發表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幹細胞臨床轉化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孫毅教授團隊成員薛志剛博士為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的研究論文。
  • Cell Stem Cell|王皓毅團隊首次在體外模擬了人類X染色體的隨機失活
    在許多動物中,性別由個體所具有的性染色體(X和Y染色體)決定:雄性擁有一條X染色體和一條Y染色體(XY),而雌性則攜帶兩條X染色體(XX)。雌性個體擁有的X染色體比雄性多一條,因此在胚胎早期發育過程中,雌性的一條X染色體會發生失活,即這條染色體上大部分的基因都會關閉。
  • 中科院: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線型染色體的真核細胞
    央廣網上海8月2日消息(記者傅聞捷)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消息,中國科學院近期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線型染色體的真核細胞,在合成生物學領域取得了裡程碑式的重大突破。相關文章在北京時間今天(2號)凌晨發布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這一成果打破了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的界限,顛覆了染色體三維結構決定基因時空表達的傳統觀念,標誌著我國將開啟人造生命和合成生物學領域研究的新時代。
  • 人類胚胎著床過程首次被解析
    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北京8月22日電 (記者張佳星)一枚受精卵長成一個嬰兒,需在發育的第7天左右著床才能存活,這期間的人胚胎細胞無法獲取,難以解析。22日,《自然》雜誌登載了我國北京大學湯富酬與北醫三院喬傑聯合團隊研究的最新突破,他們利用體外模擬人類著床策略和高精度單細胞測序技術,展現了「黑盒子」中的乾坤。「臨床上,著床失敗是導致早期流產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