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嶽峰組揭示斑馬魚表觀圖譜和基因組三維結構

2020-12-11 BioArt生物藝術

斑馬魚是生物醫學研究中重要的模式脊椎動物。由於它70%的蛋白質編碼基因與人類同源而且有著透明快速的體外胚胎發育, 所以科學家們經常用它來研究早期發育和各種疾病, 比如白血病、多種實體瘤以及阿爾茨海默氏病。可是現有的斑馬魚的基因組功能性研究多局限於對整個胚胎的研究,斑馬魚組織特異性的基因組功能元件系統圖譜和基因組三維結構仍然亟待揭示。

從進化上說,斑馬魚的祖先與人類祖先在4億年前「分道揚鑣」,其歷經的差異進化時間遠長於小鼠與人類的一億年的差異進化時間。對斑馬魚基因組的功能元件以及基因組三維結構的注釋,也將為研究從低等脊椎動物到高等脊椎動物基因組功能性序列進化進化提供寶貴的數據。斑馬魚的基因組功能元件與人的功能元件在進化中產生了什麼差異?斑馬魚的基因組三維結構與人的基因組結構相比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什麼因素可能影響基因組的進化?斑馬魚的第四號染色體被推測為性染色體,但斑馬魚的性別決定基因一直是個未解之謎,主要因為四號染色體有大量的重複序列,所以現有的參考基因組(reference genome)在此染色體處的組裝不甚準確。我們可否通過現代測序手段組裝一個更為精確的四號染色體?

2020年11月25日,來自美國西北大學的Duane and Susan Burnham講席教授和癌症組學中心主任嶽峰課題組在Nature上發表題為A map of cis-regulatory elements and 3D genome structures in zebrafish(斑馬魚順式調控元件圖譜和基因組三維結構)的研究論文,第一次系統研究並展示了Tubingen 品系斑馬魚11個成年組織和2個胚胎組織的組織特異性轉錄組、順式調控元件圖譜、異染色質圖譜、DNA甲基化圖譜和成魚的基因組三維結構。通過與小鼠和人的功能元件的比較,該研究組發現了進化上保守的和物種特異的序列和調控網絡;並且發現進化上的基因組斷裂位點富集在拓撲相關結構域(topologically associating domains, TADs)的邊界位置,且這種富集與更強的H3K4me3信號和CTCF結合有關。利用最新的10x,Nanopore 三代測序,以及Bionano 光學圖譜測序技術,嶽峰課題組還重新組裝了Tubingen斑馬魚的四號染色體,為研究斑馬魚的性別決定基因和機制提供了重要資源。

在研究中,嶽峰研究組用RNA-seq和H3K4me3信號預測了8311個以前未被定義過的轉錄物,其中3739個為可能的蛋白質編碼基因。通過ChIP-seq (H3K27ac和H3K4me3)和ATAC-seq定義了可能的啟動子和增強子,其中有40.9%的啟動子和62.5%的增強子首次在斑馬魚中被定義。絕大多數增強子(71.3%)顯示出組織特異性,並且與對組織特異性發揮重要作用的基因相關。值得一提的是,用GFP報告基因來驗證預測的增強子在體內的活性,在被測試的32個組織特異性增強子中,有87.5% (28個)的增強子在斑馬魚胚胎中顯示出相應的組織特異信號。為了繪製斑馬魚大腦更為精細的順式作用元件圖譜,該研究組利用最新的單細胞測序技術(sing-cell ATAC-seq), 展示了25種細胞類型在成年斑馬魚大腦中單細胞染色質開放圖譜(chromosome accessibility),並揭示了每種類型細胞中起重要作用的轉錄因子。在對異染色質和DNA甲基化的研究中,該研究組發現H3K9me3和H3K9me2在同一組織中的分布重合很少,並有重複序列元件SINEs的富集。相對於其他組織,精巢的CpG甲基化程度更高,而大腦的CAC三核苷的甲基化水平明顯高於其餘組織。同時該研究組用三節點網絡(three-node networks)的方法比較斑馬魚與人的組織特異性調控網絡,發現在同樣的組織中,斑馬魚和人具有十分相似的調控模式,說明了用斑馬魚研究人類轉錄因子調控網絡的價值。

為了研究染色質的三維結構,該研究組利用Hi-C技術繪製了成年魚大腦和骨骼肌的高解析度基因組三維結構。通過比較,發現了組織特異的A/B compartment以及組織特異的染色質相互作用環(chromatin loops),這些空間結構的差異與相應的組織特異性基因表達相關。除了CTCF的結合,組織特異性的轉錄因子在組織特異的相互作用(loops)中發揮作用。

這篇文章另外一個有意思的發現是作者們報導基因組斷裂位點絕大多數位於TADs的邊界位置,很少有位於TADs中間的。為了找出可能對TADs保守性產生影響的因素,該研究組首先把TADs分為兩類:中間含有進化斷裂位點的TADs和中間不含有進化斷裂位點的TADs。結果,他們發現,中間不含斷裂位點的TADs內部總體上顯示出更強的相互作用,暗示其內部結構更為緊緻。這些不含斷裂位點的TADs中的基因表達與同源的人的TADs中的基因表達更為相關,暗示了TADs的穩定和基因表達保守性之間的關聯。接著,該研究組又把TADs邊界分為了兩類:不含進化斷裂位點的邊界和含有進化斷裂位點的邊界,然後研究不同組蛋白修飾以及轉錄在不同TADs邊界中的分布特點。他們發現,含有斷裂位點的TADs邊界富集了更強的H3K4me3信號;比起不含CTCF結合位點的TADs邊界,那些含有CTCF結合位點和進化斷裂位點的TADs邊界有更高的轉錄活性。這些分析暗示了,H3K4me3信號強弱,有無CTCF的結合和轉錄活性的高低均可能對TADs邊界的穩定性和基因組進化產生影響。

圖註:TADs內部相互作用的強弱;TADs邊界H3K4me3信號的強弱,有無CTCF的結合和轉錄活性的高低均可能對TADs穩定性和基因組進化產生影響

最後,為了重新組裝四號染色體,該研究組利用Nanopore、10X Genomics和Bionano等長片段測序技術,並結合Hi-C數據,成功重新組裝了該染色體。用新的四號染色體序列重新處理Hi-C數據,結果顯示,之前提示序列結構異常的信號大部分消失。新組裝的4號染色體將為研究斑馬魚性別決定和其上其餘重要基因提供重要的支持。

綜上所述,該研究報導了目前為止對斑馬魚基因組最為詳盡的注釋,發現了斑馬魚和人類之間保守和差異的基因調控網絡和基因組結構。該研究數據的廣度和深度為今後在斑馬魚中的基因功能研究和人類疾病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數據源和基因組基礎。

據悉,美國西北大學的嶽峰教授為本文的通訊作者,實驗室的研究助理教授楊紅波、博士後欒宇劉婷婷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合作實驗室包括賓夕法尼亞大學州立大學醫學院的Keith C. Cheng課題組、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王艇課題組和賓夕法尼亞兒童醫院的王凱課題組。嶽峰課題組的Yanli Wang王曉濤張博參與了共同研究,王艇課題組的Hyung Joo Lee和王凱課題組的對本文做出了重要貢獻。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962-9

相關焦點

  • 斑馬魚順式調控元件和三維基因組結構圖獲解析
    斑馬魚順式調控元件和三維基因組結構圖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16:25 2020年11月25日出版的《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美國西北大學嶽峰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
  • 研究揭示細胞轉錄組與染色質可及性圖譜
    研究揭示細胞轉錄組與染色質可及性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5 12:31:02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Kun Zhang小組利用高通量測序方法,揭示了同一細胞中轉錄組和染色質可及性圖譜
  • 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人類早期胚胎中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
    首次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並發現CTCF蛋白對於早期胚胎發育中拓撲相關結構域(TAD結構)有著重要調控功能,為進一步揭示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人類的DNA如果拉成一條直線約有2米長,然而細胞核的直徑卻僅有5微米至10微米,近期研究發現DNA可以通過有序的摺疊組成不同的拓撲結構域,最終形成染色質的高級結構。
  • 新研究揭示mA通過共轉錄逆向調控組蛋白修飾的現象和機制
    m6A圖譜,並發現METTL3在高CpG基因的轉錄起始區富集,這暗示m6A可能通過共轉錄的方式,直接調控相應基因的表觀狀態和轉錄。該研究首次發現m6A直接逆向調控抑制性組蛋白標記H3K9m2去甲基化的現象和機制,確立了RNA m6A修飾與組蛋白動態修飾之間的直接關係,揭示了環境和發育信號產生轉錄增強和記憶的新機制。
  • Nature:RNA 修飾研究有助表觀轉錄組學進一步發展
    我們現在之所以這麼關注這種修飾的意義,這麼關注所謂的表觀轉錄組學,是因為發現了與這些修飾有關的酶,並且對這些酶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和理解。2010 年,美國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 Illinois)的化學家 Chuan He 提出,這種化學修飾反應是可逆的,而且對於基因表達調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 科學家合作繪製人類幹細胞多譜系分化和重編程的多維表觀遺傳圖譜
    細胞重編程是指在特定條件下將代表成體細胞「身份」的表觀遺傳記憶擦除,使之重新獲得多能幹性的過程。經重編程產生的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在疾病的機制研究、藥物篩選和細胞移植治療等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R-loop是一種特殊的染色質結構,由RNA:DNA雜合鏈和游離的單鏈DNA組成。R-loop在許多物種中保守存在,且參與調控染色質修飾、DNA複製和基因表達等多種生物學過程。
  • 清華頡偉組和同濟高紹榮組在《自然》發表「背靠背」論文,揭示早期...
    清華頡偉組和同濟高紹榮組在《自然》發表「背靠背」論文,揭示早期胚胎發育的表觀遺傳圖景——附哈佛大學張毅教授課題組陸發隆博士特別評論文:賈小方、BioArt   點評:陸發隆(哈佛大學)隨著表觀遺傳學的生化方面的機制研究得日益透徹
  • Nat Comm|何川組構建基因組5hmC修飾的人體組織圖譜
    ,並發現相較於其他多種表觀修飾,5hmC更加富集在組織特異的基因和增強子上,為基於5hmC的液體活檢技術提供了理論支持。首先,作者收集了來自於10種主要器官系統的19種不同人體組織,利用5hmC-Seal技術進行了系統的5hmC圖譜繪製。相比較於黃金標準方法TAB-seq的結果有較高的一致性(Spearman r = 0.82),並且準確捕獲到了不同組織在HOXA基因簇上的5hmC差異。
  • 原位測序技術實現人類基因組三維定位和加速超解析度成像
    原位測序技術實現人類基因組三維定位和加速超解析度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8 15:55:54 2020年7月27日上線的《自然—方法學》雜誌發表了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哈佛醫學院的C.
  • 表觀轉錄組學: 更好地了解RNA修飾
    早在數十年前,研究人員就發現了在mRNA上存在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m6A)修飾,其全轉錄組的修飾圖譜也在最近被鑑定(圖1,表1)。研究發現,mRNA中的6-甲基腺嘌呤修飾可通過多種途徑在基因表達調控中發揮作用,包括影響的mRNA穩定性、翻譯、剪接以及RNA的二級結構。
  • ...組共同在《自然》發文揭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高分辨三維結構
    雙鏈DNA的複製包括解旋和複製兩個過程,複製起始的一個關鍵步驟是DNA解旋酶的結合和激活。MCM2-7複合物負責在DNA複製起始和延伸階段進行雙鏈DNA的解螺旋。DNA複製異常會導致基因組的不穩定,與多種人類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具有密切的關係;作為DNA複製解旋酶的核心組分,MCM2-7本身的基因突變或異常表達也與很多人類疾病密切相關。例如,MCM4基因的突變可以導致小鼠乳腺癌的發生。
  • Nature背靠背|組蛋白H1調控染色質結構
    撰文 | 小柚責編 | 兮核小體是真核生物染色質的基本結構單元,由DNA和組蛋白組成,大約147bp的DNA纏繞在核心組蛋白H2A,H2B,H3和H4組成的八聚體上。同時,體外實驗發現連接組蛋白(linker Histone)H1鎖定進出核小體兩端的DNA,使染色質的結構更加穩定【1】。然而,組蛋白H1在細胞內的功能和重要性一直未被闡明。2020年12月9日,來自美國愛因斯坦醫學院的Arthur I. Skoultchi教授和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的Ari M.
  • ...組在《科學》期刊合作發文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重編程過程
    清華生命學院頡偉課題組在《科學》期刊合作發文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重編程過程清華新聞網7月8日電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頡偉課題組與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孫瑩璞/徐家偉課題組合作,揭示了人類早期發育過程中組蛋白修飾的重編程過程。
  • 辯論之外的故事:新型組蛋白修飾與表觀遺傳調控(一)
    "表觀遺傳調控的分子本質是修飾依賴的識別和催化",李海濤教授說。實際上,近年來隨著高分辨質譜分析技術和生化實驗手段的綜合運用,除了傳統上的組蛋白乙醯化和甲基化,陸續發現近十幾種新型組蛋白修飾類型,大大拓展了對組蛋白表觀遺傳的認識。,這些組蛋白上的各種修飾在多個位點上相互交織影響,形成了複雜的組蛋白修飾調控網絡,發揮了遠遠超過辯論所涉及內容的表觀遺傳調控新機制。(圖1)。
  • 李寧院士團隊關於鴨基因組的論文在Nature Genetics發表(圖文)
    genome and transcriptome provide insight into an avian influenza virus reservoir species (鴨基因組和轉錄組圖譜揭開禽流感天然宿主免疫機制)6月9日在Nature Genetics(《自然-遺傳學》)雜誌在線發表。
  • 有袋動物胚胎發育和X染色體失活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的揭示
    有袋動物胚胎發育和X染色體失活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的揭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5:43:54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James M. A.
  • ...課題組攜手北醫三院喬傑課題組首次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和DNA甲基...
    結合體外模擬人類著床策略1和高精度單細胞多組學測序技術2,3(single-cell RNA-seq, single-cell Trio-seq2),首次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和DNA甲基化組圖譜重構了人類胚胎著床過程,系統解析了這一關鍵發育過程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DNA甲基化動態變化過程。
  • 微陣列空間轉錄組與單細胞測序揭示胰腺癌結構
    微陣列空間轉錄組與單細胞測序揭示胰腺癌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6 10:36:33 美國紐約大學Itai Yanai團隊利用基於微陣列的空間轉錄組學和單細胞RNA測序
  • Nature:新方法成功構建基因活性三維圖譜
    一種三維計算機模型(或者說算法)使得科學家們能夠快速地確定哪些基因在哪些細胞中有活性,以及它們在器官中的精確位置。 針對不同組織類型的圖譜 通過Rajewsky教授、Friedman教授、哈佛大學的Mor Nitzan博士和「基因調控元件系統生物學」項目負責人Nikos Karaiskos博士之間的合作,這些研究人員成功地使用一種特殊的算法為非常不同的組織類型---哺乳動物中的肝臟和腸上皮,以及果蠅和斑馬魚的胚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