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袋動物胚胎發育和X染色體失活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的揭示

2020-12-22 科學網

有袋動物胚胎發育和X染色體失活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的揭示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5:43:54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James M. A. Turner課題組取得一項新突破。他們揭示了的有袋動物胚胎發育和X染色體失活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相關論文於2020年8月19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

研究人員利用單細胞RNA測序對有袋動物灰短尾負鼠(Monodelphis domestica)的胚胎發育和X染色體失活進行了分析。研究人員揭示了表皮細胞、原始內胚層和滋養外胚層的發育軌跡和轉錄特徵,並鑑定了真獸亞綱動物-有袋動物分離之前深度保守的譜系特異標記。RSX包被和X染色體失活在發育早期快速產生。該研究結果支持以下假說:在具有早期X染色體失活的生物中,印跡X染色體失活可阻止雙等位基因X沉默。研究人員確定由活躍X染色體表達的RSX反義轉錄物XSR可能是印跡X染色體失活的調節因子。該研究數據集在進化上提供了對哺乳動物胚胎發育和X劑量補償的新見解。

研究人員表示,胚胎單細胞RNA測序可以在前所未有的解析度水平揭示發育過程中的轉錄情況。迄今為止,關於哺乳動物胚胎單細胞RNA測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真哺乳亞綱動物。對哺乳動物之外群體的分析有可能發現高度保守的譜系特徵和多能性因素,並且可以擴展人們對X劑量補償的理解。大約在1.6億年前,後哺乳下綱(有袋類)哺乳動物與真獸亞綱哺乳動物分離。它們具有獨特的發育特徵,包括晚期著床和印跡X染色體失活,這與XIST樣非編碼RNA RSX3的表達有關。

附:英文原文

Title: A single-cell transcriptome atlas of marsupial embryogenesis and X inactivation

Author: Shantha K. Mahadevaiah, Mahesh N. Sangrithi, Takayuki Hirota, James M. A. Turner

Issue&Volume: 2020-08-19

Abstract: 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of embryos can resolve the transcriptional landscape of development at unprecedented resolution. To date, single-cell RNA-sequencing studies of mammalian embryos have focused exclusively on eutherian species. Analysis of mammalian outgroups has the potential to identify deeply conserved lineage specification and pluripotency factors, and can extend our understanding of X dosage compensation. Metatherian (marsupial) mammals diverged from eutherians around 160 million years ago. They exhibit distinctive developmental features, including late implantation1 and imprinted X chromosome inactivation2,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expression of the XIST-like noncoding RNA RSX3. Here we perform a single-cell RNA-sequencing analysis of embryogenesis and X chromosome inactivation in a marsupial, the grey short-tailed opossum (Monodelphis domestica). We resolve the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and transcriptional signatures of the epiblast, primitive endoderm and trophectoderm, and identify deeply conserved lineage-specific markers that pre-date the eutherian–marsupial divergence. RSX coating and inactivation of the X chromosome occurs early and rapidly. This observation supports the hypothesis that—in organisms with early X chromosome inactivation—imprinted X chromosome inactivation prevents biallelic X silencing. We identify XSR, an RSX antisense transcript expressed from the active X chromosome, as a candidate for the regulator of imprinted X chromosome inactivation. Our datasets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mammalian embryogenesis and X dosage compensation. Single-cell RNA-sequencing analysis of embryogenesis and X chromosome inactivation in the opossum (Monodelphis domestica) resolves the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of a marsupial, and sheds light on the evolution of embryogenesis in mammals.

DOI: 10.1038/s41586-020-2629-6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629-6

相關焦點

  • ...課題組攜手北醫三院喬傑課題組首次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和DNA甲基...
    結合體外模擬人類著床策略1和高精度單細胞多組學測序技術2,3(single-cell RNA-seq, single-cell Trio-seq2),首次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和DNA甲基化組圖譜重構了人類胚胎著床過程,系統解析了這一關鍵發育過程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DNA甲基化動態變化過程。
  • 動物所王皓毅課題組在體外模擬了人類X染色體的隨機失活
    在許多動物中,性別由個體所具有的性染色體(X和Y染色體)決定:雄性擁有一條X染色體和一條Y染色體(XY),而雌性則攜帶兩條X染色體(XX)。雌性個體擁有的X染色體比雄性多一條,因此在胚胎早期發育過程中,雌性的一條X染色體會發生失活,即這條染色體上大部分的基因都會關閉。
  • 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
    在小鼠卵細胞發育晚期,組蛋白修飾組蛋白H3第4位賴氨酸三甲基化(H3K4me3)和組蛋白H3第27位賴氨酸三甲基化(H3K27me3)會以非經典的形式分布,並通過母源繼承的方式傳遞到胚胎中調控子代的基因表達和發育。由於人類卵細胞和早期胚胎樣本稀缺性以及極低量細胞組蛋白修飾技術的缺乏,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中組蛋白修飾的重編程規律及功能並不清楚。
  • 人腦前額葉發育單細胞圖譜繪成
    (記者王瀟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課題組、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張軍課題組合作,繪製出人腦前額葉胚胎發育過程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並對其中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系統功能研究,為繪製完整的人腦細胞圖譜奠定重要基礎。
  • 揭開人類胚胎成功著床發育的奧秘
    受精卵要通過多次卵裂,發育為由內細胞團和滋養層細胞組成的囊胚。囊胚一般是在受精卵第5天至第7天,黏附並逐漸融入子宮內膜而著床,才有機會繼續發育形成胎兒。而在這個圍著床時期,胚胎對子宮內的環境顯得特別敏感。約有五分之一以上自然妊娠的胚胎停止發育或造成流產。而利用輔助生殖技術進行胚胎移植,著床失敗率更高。是什麼樣的胚胎發育異常影響了其正常著床?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繪製出腦前額葉發育單細胞圖譜
    近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曉群課題組、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張軍課題組合作,繪製出人腦前額葉胚胎發育過程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並對其中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系統功能研究,為繪製完整的人腦細胞圖譜奠定重要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自然》上。
  • 科學家繪製出腦前額葉發育單細胞圖譜
    近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曉群課題組、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張軍課題組合作,繪製出人腦前額葉胚胎發育過程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並對其中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系統功能研究,為繪製完整的人腦細胞圖譜奠定重要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自然》上。
  • 雌性哺乳動物細胞中為何會有一條X染色體出現功能失活?
    2020年2月24日 訊 /生物谷BIOON/ --雌性哺乳動物有兩條X染色體,而雄性哺乳動物只有一條X染色體,因此有機體會進化出一種顯著的解決方案,從而防止兩性在基因表達之間出現嚴重失衡,即在每一個擁有兩條X染色體的細胞中,一個完整的X染色體都會被沉默從而抑制RNA進行轉錄;這個過程被稱為X染色體失活(XCI,X-chromosome inactivation
  • 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胚層譜系發生的時空轉錄組圖譜問世
    通過經典的細胞標記移植和譜系追蹤等方法,研究者發現細胞的空間位置對於細胞命運具有重要的影響。近些年,通過單細胞測序國際上的眾多研究工作對原腸運動期間細胞的發育軌跡作了一些描繪,但這些工作都缺乏真實的時間與空間信息,無法揭示細胞在早期胚胎中的空間位置以及時間變化對細胞發育分化命運的影響。
  • 《自然通訊》:喬傑/文路團隊繪製人類垂體發育單細胞轉錄組圖譜
    在人類胚胎第3周左右,腹側間腦與原始口腔頂部外胚層接觸,誘導其內陷形成一個微型囊狀結構(Rathke囊),囊壁細胞通過分裂、遷移和分化,最終形成各種激素細胞類型。過去近三十年的小鼠遺傳學研究已鑑定出許多信號通路和轉錄因子參與了垂體發育 。
  • Nature|嶽峰組揭示斑馬魚表觀圖譜和基因組三維結構
    由於它70%的蛋白質編碼基因與人類同源而且有著透明快速的體外胚胎發育, 所以科學家們經常用它來研究早期發育和各種疾病, 比如白血病、多種實體瘤以及阿爾茨海默氏病。可是現有的斑馬魚的基因組功能性研究多局限於對整個胚胎的研究,斑馬魚組織特異性的基因組功能元件系統圖譜和基因組三維結構仍然亟待揭示。
  • 小鼠早期胚胎全胚層譜系發生的時空轉錄組圖譜問世
    近些年,通過單細胞測序國際上的眾多研究工作對原腸運動期間細胞的發育軌跡作了一些描繪,但這些工作都缺乏真實的時間與空間信息,無法揭示細胞在早期胚胎中的空間位置以及時間變化對細胞發育分化命運的影響。此資料庫實現了小鼠早期胚胎所有表達基因高解析度的數位化原位雜交圖譜,是目前國際上關於小鼠著床後早期胚胎最全面、最完整的交互性時空轉錄組資料庫。
  • Science:我國科學家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中的組蛋白修飾重編程
    2019年7月22日訊/生物谷BIOON/---在真核生物中,組蛋白與帶負電荷的雙螺旋DNA組裝成核小體。因胺基酸成分和分子量不同,組蛋白主要分成5類:H1,H2A,H2B,H3和H4。除H1外,其他4種組蛋白均分別以二聚體形式相結合,形成核小體核心。DNA便纏繞在核小體的核心上。而H1則與核小體間的DNA結合。
  • 中國科學家報導小鼠早期胚胎發育轉錄圖譜
    中國科學家報導小鼠早期胚胎發育轉錄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2 22:21:23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景乃禾研究組、中國科學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韓敬東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 生物物理所等繪製出人腦前額葉發育的單細胞圖譜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課題組、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張軍課題組合作,繪製出人腦前額葉胚胎發育過程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並對其中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系統功能研究,為繪製完整的人腦細胞圖譜奠定重要基礎。
  • Nature:研究繪製出人腦前額葉發育的單細胞圖譜
    ,繪製出人腦前額葉胚胎發育過程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並對其中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系統功能研究,為繪製完整的人腦細胞圖譜奠定重要基礎。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發現,動態發育的人類胚胎前額葉皮層主要由神經幹細胞、興奮性神經元、抑制性神經元、星型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小膠質細胞等六大類細胞組成,並進一步把這六大類細胞精確劃分為35個獨立的細胞亞型,深入挖掘了各個細胞類型關鍵基因表達特徵及其重要生物學含義。
  • 造血幹細胞發育全程單細胞動態表達圖譜_鄭大中科博生
    RNA(lncRNA)動態表達圖譜,發現單細胞長鏈非編碼RNA圖譜繪製結合功能篩選揭示H19對於造血幹細胞發育至關重要。研究人員首次報導了造血幹細胞發育全程的單細胞長鏈非編碼RNA(lncRNA)動態表達圖譜,並鑑定出調控造血幹細胞體內產生的重要功能lncRNA分子,這是繼2016年劉兵、湯富酬課題組合作採用單細胞孵育誘導移植,成功實現了單個造血幹細胞前體(pre-hematopoietic stem cell,pre-HSC)的高效捕獲,同時聯合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系統揭示了造血幹細胞發育全程的分子特徵
  • NCB丨不用失活,人類X染色體劑量補償添新機制!
    雖然二倍體生物通常能夠應對單個基因拷貝數的變化,但這並不適用於基因組的大部分,比如整個染色體。例如,在人類發育過程中,非整倍體通常會導致流產,就是有倖存者也會表現出先天缺陷,如發育異常和智力低下。答案或許可以從哺乳動物和其他有機體為了使性染色體組成不平衡的兩性之間的性染色體連鎖基因表達平衡而進化出的不同劑量補償機制中找到【1】。X染色體上基因的劑量補償是一個重要的表觀遺傳事件,而X染色體失活(XCI)被認為是一種在有袋類和胎盤類哺乳動物中實現劑量補償的進化,可作為一種平衡XX和XY個體間X連鎖基因表達的方法。
  • 科學家揭示靈長類早期胚胎發育多能性的變化模式
    該研究通過單細胞轉錄組方法,分析了獼猴著床前胚胎發育過程中,早期細胞命運分化調控,並重點研究了四個囊胚發育階段(早期囊胚,中期囊胚,晚期囊胚,孵化囊胚)和上胚層細胞(Epiblast cells)多能性的動態變化。發現獼猴早期胚胎細胞命運決定模式和調控與人類胚胎極其相似,首次揭示了靈長類著床前胚胎中存在發育多能性由原始態(naive)向始發態(primed)的轉變過程。
  • Cell Stem Cell|王皓毅團隊首次在體外模擬了人類X染色體的隨機失活
    在許多動物中,性別由個體所具有的性染色體(X和Y染色體)決定:雄性擁有一條X染色體和一條Y染色體(XY),而雌性則攜帶兩條X染色體(XX)。雌性個體擁有的X染色體比雄性多一條,因此在胚胎早期發育過程中,雌性的一條X染色體會發生失活,即這條染色體上大部分的基因都會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