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

2020-12-20 健康界

表觀遺傳學修飾參與基因表達調控並調控個體發育。在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卵母細胞受精後形成具有全能性的受精卵,並經過細胞分裂與分化形成植入前囊胚,後者包含具有多能性的內細胞團(ICM)。伴隨著發育的進行,表觀遺傳學修飾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

近年來,以小鼠等模式生物為研究模型,DNA甲基化、染色質開放性、染色質高級結構以及組蛋白修飾等表觀遺傳學特徵的動態變化過程和規律都逐漸被揭示。在小鼠卵細胞發育晚期,組蛋白修飾組蛋白H3第4位賴氨酸三甲基化(H3K4me3)和組蛋白H3第27位賴氨酸三甲基化

(H3K27me3)會以非經典的形式分布,並通過母源繼承的方式傳遞到胚胎中調控子代的基因表達和發育。

由於人類卵細胞和早期胚胎樣本稀缺性以及極低量細胞組蛋白修飾技術的缺乏,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中組蛋白修飾的重編程規律及功能並不清楚。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和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合作研究團隊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染色質獨特的親本到合子表觀基因組的轉換模式,提出「Epigenome rebooting(表觀基因組重啟)」模型,優化了可識別低至50個細胞的組蛋白修飾染色質定向捕獲分割技術(CUT&RUN),進一步在人類卵母細胞、合子基因組激活(ZGA)前後胚胎和內細胞團等時期檢測了H3K4me3和H3K27me3的動態變化,在ZGA後的胚胎中檢測出了組蛋白H3K27乙醯化(H3K27ac)的分布:發現人類早期胚胎在發育過程中的組蛋白重編程經歷了和小鼠不同的動態變化。在人卵細胞中,H3K4me3沒有呈現非經典的分布模式,而依然集中分布於基因的啟動子區域。同時,H3K27me3依然富集於他的經典靶位點——發育基因的啟動子區域。受精後,人類的H3K27me3在ZGA前被大規模地去除;H3K4me3則在ZGA前出現在許多啟動子區域以及基因遠端開放區域。

ZGA後,隨著H3K4me3轉變為經典分布的形式和隨後H3K27me3的重新建立,這些區域會分解成為激活或抑制的狀態。研究團隊發現ZGA前的H3K4me3建立和DNA的序列特徵有較好的相關性,並在部分程度上具有類似小鼠卵細胞中非經典H3K4me3的特徵,H3K4me3的出現也伴隨著這些區域染色質開放的建立。

研究團隊基於以上研究結果提出「表觀基因組重啟」模型:精子、卵子受精後,人類早期胚胎清除親本的表觀遺傳記憶(內存清理)、重構初始化狀態(加載基礎架構)及重建表觀基因組調控細胞分化(加載高級功能模塊)。

通過分析小鼠中H3K27me3依賴的基因印記同源基因以及X染色體失活特異性轉錄本基因

(XIST),發現絕大多數基因沒有被H3K27me3標記,即使少數基因被H3K27me3標記但也不表達,因此這些基因不大可能受到母源遺傳的H3K27me3的調控,H3K27me3在人類ZGA前被大規模去除,也沒有調控XIST的表達和X染色質失活,因此也不太可能作為一種基因組印記形式。人類和小鼠H3K4me3、H3K27me3重編程的差異可能和相關修飾酶在物種間差異性的表達有關,

研究表明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中的組蛋白重編程具有高度的物種特異性。

團隊進一步關注胚胎ZGA後轉錄調控通路,採用MARINa算法尋找了發育階段特異性的轉錄激活因子,令人驚喜的是「分化轉錄通路圖譜」正確預測了已知的胚胎細胞向多能外胚層(EPI)、原始內胚層(PE)和外部滋養外胚層(TE)分化相關轉錄調控因子,並鑑定了新的潛在轉錄因子可能調控細胞分化;團隊進一步研究通過D5、D6和D7囊胚的TE與ICM發現了ICM和TE不對稱的表觀遺傳類型。

團隊結合染色質圖譜和已發表的單細胞轉錄數據,預測了人類各譜系的關鍵調控因子,並發現在人囊胚ICM和TE中,許多ICM(包括上胚層和PE)的特異基因會被H3K27me3所標記,而TE的特異基因則幾乎沒有這樣的標記,揭示不同譜系基因在早期發育分化過程中具有差異性表觀遺傳調控,這種標記模式可能和不同譜系命運決定的差異相關。

該研究系統分析了人類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闡明了人類特有的組蛋白修飾動態變化規律,揭示了「表觀基因組重啟」機制,研究成果對於認識人類生命起始以及輔助生殖技術中胚胎的早期發育和調控規律具有重要理論意義,研究成果以「Resetting histone modifications during human parental-to-zygo tictransition」(人類親本-合子轉變中組蛋白修飾重編程)為題,以研究論文形式於2019年在Science(《科學》)在線發表。

相關焦點

  • 中國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重編程規律
    我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重編程規律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訊 (記者喬地)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孫瑩璞/徐家偉課題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頡偉課題組合作研究,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染色質獨特的親本到合子表觀基因組的轉換模式
  • Science:我國科學家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中的組蛋白修飾重編程
    組蛋白修飾(histone modification)是指組蛋白在相關酶作用下發生甲基化、乙醯化、磷酸化、腺苷酸化、泛素化、ADP核糖基化等修飾的過程。組蛋白上發生甲基化的位點是賴氨酸和精氨酸。賴氨酸能夠分別發生一、二、三甲基化,精氨酸只能發生一、二甲基化。在組蛋白H3上,共有5個賴氨酸位點可以發生甲基化修飾。
  • ...組在《科學》期刊合作發文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重編程過程
    清華生命學院頡偉課題組在《科學》期刊合作發文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重編程過程清華新聞網7月8日電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頡偉課題組與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孫瑩璞/徐家偉課題組合作,揭示了人類早期發育過程中組蛋白修飾的重編程過程。
  • 我國科學家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重編程
    伴隨著發育的進行,表觀遺傳學修飾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近年來,以小鼠等模式生物為研究模型,DNA甲基化、染色質開放性、染色質高級結構以及組蛋白修飾等表觀遺傳學特徵的動態變化過程和規律都逐漸被揭示。2019年7月4日,鄭州大學孫瑩璞課題組與清華大學頡偉課題組在Science上發表研究長文Resetting histone modifications during human parental-to-zygotic transition,揭示了人類早期發育過程中組蛋白修飾的重編程過程。
  • 同濟大學高紹榮/江賜忠合作揭示胚胎發育過程的重編程模式
    2017年頡偉和劉江團隊背靠背報導了從小鼠受精後到著床前發育各個階段的胚胎染色質高級結構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結構重組【1,2】。最近,劉江和陳子江團隊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的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過程中,CTCF蛋白對拓撲相關結構域(TAD)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詳見BioArt報導:專家點評Nature丨劉江/陳子江合作團隊揭示人類精子和胚胎染色體三維結構建立的奧秘)【3】。
  • 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人類早期胚胎中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
    首次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並發現CTCF蛋白對於早期胚胎發育中拓撲相關結構域(TAD結構)有著重要調控功能,為進一步揭示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人類的DNA如果拉成一條直線約有2米長,然而細胞核的直徑卻僅有5微米至10微米,近期研究發現DNA可以通過有序的摺疊組成不同的拓撲結構域,最終形成染色質的高級結構。
  • 科學家合作繪製人類幹細胞多譜系分化和重編程的多維表觀遺傳圖譜
    然而,R-loop在人類細胞命運決定(包括幹細胞分化和重編程)過程中的作用尚不明確。該研究系統繪製了人類胚胎幹細胞多譜系分化和細胞重編程過程的全基因組R-loop圖譜、轉錄圖譜及多維表觀遺傳修飾圖譜,首次揭示了R-loop在人類細胞命運決定過程中的作用,並提出R-loop可作為一種新型的表觀遺傳記憶發揮功能。
  • 清華頡偉組和同濟高紹榮組在《自然》發表「背靠背」論文,揭示早期...
    然而在早期胚胎發育方面,雖然人們對這一主題很感興趣,但是受制於細胞數量極為有限而一直缺乏系統深入的研究。另外,表觀遺傳信息如組蛋白修飾是否能夠真正在親代與子代間遺傳仍然知之甚少。評論指出,這三篇文章,加上6月份頡偉組在Nature發表的論文,共同展示了受精後及胚胎發育早期組蛋白修飾的變化細節,以及染色質開放程度對基因表達的調節,和表觀遺傳信息是怎樣在親代和子代之間傳遞的。
  • 組蛋白研究進展速覽!
    這些DNA甲基轉移酶對於哺乳動物組織發育和體內平衡是必不可少的。它們還與人類發育障礙和癌症有關,這就支持DNA甲基化在細胞命運的指定和維持中起著關鍵作用。之前的研究已表明組蛋白的翻譯後修飾參與了確定啟動子和活躍轉錄基因體的DNA甲基轉移酶定位和DNA甲基化的模式。然而,控制基因間DNA甲基化的建立和維持的機制仍然知之甚少。
  • 揭開人類胚胎成功著床發育的奧秘
    著床的失敗被認為是導致早期流產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對人類胚胎著床過程的研究一直受到技術限制,制約了我們對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理解。 囊胚開始在子宮內膜著床。來源:Stocktrek Images/Getty2019年8月,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和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在《自然》發表的一項研究[1]利用高精度的單細胞多組學測序技術,試圖重構人類胚胎著床過程,幫助我們揭開人類胚胎早期發育之謎。
  • 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 正在緩緩打開?
    視覺中國供圖人的生命起源於早期胚胎,但人類胚胎著床後發育是怎樣進行的?胎兒形成即原腸前人胚胎和多能幹細胞的發育過程有沒有圖跡可循?科學家們一直在為這些生命難題找尋答案。因此,原腸前著床階段的研究,對人胚胎發育關鍵事件的理解,以及對人類幹細胞、組織器官再生研究和應用,同時對不孕症、早期發育疾病的預防與治療極為關鍵。
  • Cell Rep:浙江大學範衡宇研究組報導表觀遺傳因子CXXC1在卵子成熟和早期胚胎發育中的功能
    表觀遺傳學修飾是調控細胞分化過程的主要機制之一,表觀遺傳學調控在生殖細胞中尤為重要。受精過程中,合子DNA在卵母細胞中母源性因子的作用下發生重編程,促進合子基因組的重編程和轉錄激活,因此受精卵基因組重編程過程是表觀遺傳因子調控機制的理想模型,但調節機制很少被研究過。在輔助生殖臨床實踐中,有些成熟的卵母細胞受精以後不能啟動正常的胚胎發育,很可能是由於基因組重編程過程的缺陷造成的。
  • 同濟大學專家論文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奧秘
    原標題:同濟大學專家論文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奧秘  國際學術期刊《Nature》近日在線發表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幹細胞臨床轉化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孫毅教授團隊成員薛志剛博士為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的研究論文。
  • ...Research發文 解析Dux在早期胚胎發育胚胎基因組激活中的作用
    同濟團隊Cell Research發文 解析Dux在早期胚胎發育胚胎基因組激活中的作用 來源: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時間:2019-10
  • 二價修飾調控異染色質區基因表達
    組蛋白修飾H3K4me3常與基因的活躍轉錄相關,而組蛋白修飾H3K9me3和H3K27me3則與基因沉默相關,雖然兩種組蛋白修飾的基因組分布很不相同,但在特定基因表達狀態切換的特殊時期兩種修飾存在基因組上的共定位。
  • 【學術前沿】高紹榮/江賜忠/陳嘉瑜合作揭示Dux可介導修復SCNT胚胎...
    雖然SCNT是目前為止唯一一種可以使體細胞獲得全能性的方式,但由於重編程中存在多種表觀遺傳障礙,使得體細胞重編程不完全,造成核移植胚胎發育潛能極低,這也極大程度地限制了該項技術的應用前景。該研究基於對正常受精胚胎,體細胞核移植胚胎,以及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抑制劑TSA處理後的核移植胚胎的H3K9ac組蛋白修飾的平行分析,發現H3K9ac修飾異常是核移植胚胎重編程的重要表觀遺傳障礙,鑑定出一系列以H3K9ac標記的重編程異常區域(aberrantly acetylated region, AAR),並首次揭示了TSA挽救核移植胚胎發育受限於體細胞原有表觀遺傳特性。
  • 新研究揭示mA通過共轉錄逆向調控組蛋白修飾的現象和機制
    南方醫科大學夏來新團隊長期圍繞RNA代謝和發育調控的關係,重點關注RNA加工在人類胚胎發育中的調控作用,旨在揭示RNA剪切和修飾在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的動態分布和基本功能,為人類出生缺陷和胎源性疾病的診治、藥物研發等提供理論依據及線索。
  • 光照對早期胚胎發育的影響
    古人點火取光,現代人類在日常生活中更是離不開光。那麼光照對人類生命的「種子」—胚胎又有哪些影響呢?我們都知道新生命是在母體子宮內孕育生長的,子宮內溫暖黑暗溼潤的環境是胚胎發育最理想的溫床。但是在輔助生殖技術(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ART)中早期胚胎的多項操作均需要在「光」下面進行,如顯微鏡光源、手術室光源的使用。這樣胚胎不可避免會受到光照的影響,從而引發了人們對胚胎生長發育安全的擔憂。一.
  • Cell:轉座子LINE1對早期胚胎發育是至關重要的
    僅大約1%的人類基因組編碼蛋白,而且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爭論剩下的99%有什麼好處。許多非蛋白編碼區已知含有協調基因活性的重要調控元件,但是其他的非蛋白編碼區被認為是進化垃圾,這對基因組清理來說太麻煩了。比如,我們的DNA中有一半是由「轉座因子」或者說「轉座子」組成的。
  • 科學家發現角蛋白在早期胚胎發育中的不對稱分配與細胞譜系特化
    關於發育形成胎兒與胎盤的細胞譜系特化的具體機制,科學家們提出過幾種不同的理論。「異質性學說」(Heterogeneities model)認為在四細胞期階段多能性細胞與滋養層細胞的細胞命運已經出現不同,在組蛋白修飾、轉錄因子動態變化、非編碼RNA的定位以及基因表達等方方面面出現區分。細胞極性模型(Cell polarity model)認為細胞不對稱分配的細胞命運決定組分驅動了不同的細胞譜系特化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