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創造」世界首例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2020-12-14 中國科學院

  人造單染色體酵母與天然酵母細胞相比,兩者形態相似,但染色體的三維結構有巨大改變。圖中標出的染色體末端藍色小圓點為端粒,一條染色體有兩個端粒。

  日前,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把釀酒酵母細胞裡原本天然的16條染色體,人工融合成單條染色體,且仍具有正常的細胞功能。既改變了染色體的結構,又仍保有生命的「活性」,人工蛻變出一個全新細胞。該成果於北京時間8月2日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這項工作完全由中國科學家獨立完成,是在「人造生命」領域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

  釀酒酵母基因1/3與人類同源

  生物學教科書中,將自然界存在的生命體,分為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所有真核生物細胞含有的染色體有多條,且都是線型結構,如人類、小鼠、釀酒酵母等都是真核生物。而原核生物細胞含有的染色體通常只有一條,且是環型結構,如大腸桿菌、破傷風菌等許多細菌。真核生物能否像原核生物一樣,只用一條染色體來裝載所有遺傳物質並完成正常的細胞功能呢?覃重軍研究員做出一個大膽猜想。在這之前,自然界從沒發現過一條染色體的真核生物。覃重軍團隊做出小心求證,他們隨機把釀酒酵母16條染色體中的任意2條進行融合,如此操作了8次,得到一個驚人的發現——菌株的生長速率幾乎不變。這意味著,原先的大膽猜想是有可能實現的。

  為什麼選擇釀酒酵母?釀酒酵母是日常發酵中最常用的生物種類,不僅用於製作麵包、啤酒等,還是用於生命科學研究的代表性真核生物。作為1996年第一個完成基因組測序的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有16條染色體,其基因約有1/3與人類同源。

  探索生命起源與進化新範例

  覃重軍與薛小莉副研究員「工程化精準設計」了人造酵母染色體的實驗總體方案。博士生邵洋洋從2013年開始嘗試並發展高效的染色體操作方法,歷時4年,通過15輪染色體融合,最終成功創建了只有一條線型染色體的單細胞真核生物釀酒酵母菌株SY14。

  雖然在2010年,《科學》 雜誌曾報導,美國科學家做出世界首個「人造生命」:與天然染色體序列幾乎相同的原核生物支原體,但由於科學家對其生命密碼沒有完全掌握,並未對其進行任何改造,只是單純地複製。以覃重軍課題組為主的研究團隊,真正實現將真核釀酒酵母天然的16條染色體「合一」,創建為具有完整功能的單條染色體。僅有一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打破了教科書中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的界限。該項工作表明,天然複雜的生命體系也可通過「人造」變簡約,自然生命的界限可以被人為打破,甚至可以人工創造全新的自然界不存在的生命,為人類對生命本質的研究開闢新的方向。

  覃重軍研究組與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趙國屏院士研究組、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周金秋研究員研究組、武漢菲沙基因信息有限公司及軍事醫學科學院趙志虎研究員等團隊合作發現,儘管單條人工染色體的三維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但SY14酵母在基因組表達、細胞複製周期等變化非常小,仍具有正常細胞功能。這一發現顛覆了染色體結構決定基因表達的傳統觀念,揭示了染色體結構與實現細胞生命功能的全新關係。這是繼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和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之後,中國學者利用合成科學策略,探索生命起源與進化的重大基礎科學問題的新範例。

  在醫藥和工業發酵具有應用潛力

  此次人造釀酒酵母獲重大突破,將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覃重軍介紹,人工合成酵母在醫藥和工業發酵等領域具有應用潛力。

  比如說細胞衰老問題,隨著細胞分裂次數增加,染色體末端的端粒長度會逐漸縮短,當端粒變得不能再短時,細胞就會死亡。人類的過早衰老與染色體的端粒長度直接相關。此外,端粒的縮短還與許多疾病相關,包括基因突變、腫瘤形成等。由於端粒長度不一,在藥物開發和篩選時,需要取多個端點的平均值,觀測、計算均繁複。與天然酵母的32個端粒相比,覃重軍研究團隊人工創造的單條線型染色體僅有2個端粒,很多規律可以更清晰地得到,為研究人類端粒功能及細胞衰老提供了很好的模型。此外,由於是重新編排酵母染色體,沒有導入任何外來基因,因此這一釀酒酵母仍可食用,未來可以強化其營養成分,向超級營養釀酒酵母發展。

  (原載於《解放日報》 2018-08-03 05版)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成功創建世界首例人工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2010年,美國科學家創建了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原核生物支原體,引發世界關注。時隔八年,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與國內多家單位合作,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染色體的真核細胞,取得了合成生物學領域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這一成果今天(2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中國科學家成功創建世界首例人工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中新社上海8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繼2010年美國科學家創建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之後,中國科學家又讓「人造生命」獲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這一合成生物學領域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科研成果,北京時間8月2日獲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國際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創建成功
    [video:20180802我國合成生物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創建世界首例人工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人類能否創造生命?2010年,美國科學家J. Craig Venter團隊在《科學》上報導了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含有全人工化學合成的與天然染色體序列幾乎相同的原核生物支原體,引起轟動。此次,以覃重軍研究組為主的研究團隊完成了將單細胞真核生物釀酒酵母天然的十六條染色體人工創建為具有完整功能的單條染色體。
  • 國際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創建成功—新聞—科學網
  • 中國「人造生命」重大突破 世界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
    原標題:世界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中國實現「人造生命」裡程碑式重大突破  日前,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把釀酒酵母細胞裡,原本天然的16條染色體,人工融合成了單條染色體,且仍具有正常的細胞功能。
  • (新華全媒頭條)人造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 我國開啟合成生物學...
    新華社上海8月2日電題:人造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 我國開啟合成生物學研究新時代新華社記者王琳琳、張泉1965年,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出與天然分子化學結構相同、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開闢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
  • "人造生命"重大突破 中國首創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人造生命"重大突破 中國首創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原標題:   中新社上海8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繼2010年美國科學家創建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之後,中國科學家又讓「人造生命」獲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
  • 中國「創造」世界首例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
    新華社上海8月2日電(記者張泉、王琳琳)中科院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是繼原核細菌「人造生命」之後的一個重大突破。北京時間8月2日,該成果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人造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 我國開啟合成生物學研究新時代
    1965年,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出與天然分子化學結構相同、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開闢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 50多年後的今天,我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國際科學期刊《自然》上發表論文,宣布首次人工創造出有生命活性的單染色體真核細胞,開啟了合成生物學研究的新時代。
  • 【中國日報網】國際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創建成功
    【中國日報網】國際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創建成功 中國實現合成生物學裡程碑式突破 2018-08-03 中國日報網   人類能否創造生命?2010年,美國科學家J. Craig Venter(克萊格·文特爾)和他的科研團隊在《科學》雜誌報導了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含有全人工化學合成的與天然染色體序列幾乎相同的原核生物支原體,引起了轟動。此次,以覃重軍研究組為主的研究團隊完成了將單細胞真核生物——釀酒酵母天然的十六條染色體人工創建為具有完整功能的單條染色體。
  • 邵洋洋: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寫下世界合成生物學新篇章
    人類能否創造生命?就從零開始創造生命而言,2010年5月,美國著名遺傳學家Craig Venter創造出了第一個由合成的基因組控制的支原體細胞,引發全球關注。2018年8月,邵洋洋博士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國際知名頂級期刊Nature上發表了題為 Creating a functional single- chromosome yeast的論文,她和她所在的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覃重軍研究團隊從含有16條染色體的單倍體釀酒酵母細胞出發創建了世界首例僅含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用最新的科研成果轟動了整個學術界
  • 中科院: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線型染色體的真核細胞
    中科院: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線型染色體的真核細胞 2018-08-02 17:14:00來源:央廣網
  • 世界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誕生(解碼·發現)
    大膽猜想,能否用1條線型染色體裝載所有遺傳物質  人類能否創造生命?2010年,美國科學家克萊特·文特爾及其科研團隊在《科學》雜誌報導了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含有全人工化學合成的與天然染色體序列幾乎相同的原核生物支原體,引起轟動。
  • 中國人工合成生命裡程碑:創建全球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人類能否創造生命?「上帝」的特權能否交由人類自己掌控?北京時間8月2日凌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同時在線發表了2篇將酵母染色體融合的成果。當年,曾領銜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美國科學家克萊格文特爾(J. Craig Venter)及其團隊在《科學》(Science)雜誌報導了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含有全人工化學合成的與天然染色體序列幾乎相同的原核生物支原體,引起轟動。2014年開始,美國、中國、英國、法國的研究團隊將「人造生命」的目標從原核細菌跳躍至真核的酵母。
  • 國際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創建成功 中國實現合成生物學裡程碑...
    人類能否創造生命? 2010年,美國科學家J. Craig Venter(克萊格·文特爾)和他的科研團隊在《科學》雜誌報導了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含有全人工化學合成的與天然染色體序列幾乎相同的原核生物支原體,引起了轟動。此次,以覃重軍研究組為主的研究團隊完成了將單細胞真核生物——釀酒酵母天然的十六條染色體人工創建為具有完整功能的單條染色體。
  • 人造生命裡程碑:中國首創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來自中科院的官方消息,我國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是合成生物學領域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突破。2010年,美國科學家J. Craig Venter團隊在《科學》上報導了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含有全人工化學合成的與天然染色體序列幾乎相同的原核生物支原體,引起轟動。
  • 合成生物學重大突破:中國科學家創建全球首個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不同物種的真核生物細胞有不一樣的染色體,而細菌卻只有一個環形染色體。那麼,如果把真核生物的染色體都連在同一個染色體上會怎樣?這會造出超級大的細菌嗎?還有一些人在設想這一場景時認為這種生物會直接死掉。然而,在 8 月 1 日,《自然》雜誌同時發表的兩個互相獨立的研究中,科學家通過融合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 16 條染色體,創造出一種基因組完整、但只含一條或兩條染色體的新菌株。他們發現新菌株酵母細胞的生長不存在重大缺陷,僅基因表達有微小的改變。這項研究表明生物體比科學家們之前預想的更能耐受染色體數目和結構的變化。
  •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是生物圈的兩個最重要的細胞類群。(如圖1)圖1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基本特徵的比較:特徵 原核細胞 真核細胞大小 較小1-10um
  •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小突破
    【學生答:大腸桿菌有鞭毛、沒有細胞核】既然如此,就說明不是所有的細胞都有細胞核,那麼科學家如何將這兩類細胞進行分類呢?【學生閱讀課本第8頁找出相關概念並勾畫】科學家根據細胞內有無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將細胞分為真核細胞及原核細胞。
  • 解題妙招:「三看」「八個不一定」判斷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
    原核細胞和病毒都無染色體,因此不能發生染色體變異,C錯誤。病毒無細胞結構,既不屬於真核細胞也不屬於原核細胞,D錯誤。(1)「三看法」判斷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①「一看」有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無由核膜包被的細胞核——原核細胞,有由核膜包被的細胞核——真核細胞。②「二看」細胞器種類:只有核糖體——原核細胞,具有多種複雜細胞器——真核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