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學重大突破:中國科學家創建全球首個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2020-12-14 DeepTech深科技

不同物種的真核生物細胞有不一樣的染色體,而細菌卻只有一個環形染色體。那麼,如果把真核生物的染色體都連在同一個染色體上會怎樣?這會造出超級大的細菌嗎?還有一些人在設想這一場景時認為這種生物會直接死掉。

然而,在 8 月 1 日,《自然》雜誌同時發表的兩個互相獨立的研究中,科學家通過融合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 16 條染色體,創造出一種基因組完整、但只含一條或兩條染色體的新菌株。他們發現新菌株酵母細胞的生長不存在重大缺陷,僅基因表達有微小的改變。這項研究表明生物體比科學家們之前預想的更能耐受染色體數目和結構的變化。

「這兩項研究所完成的基因重組工作可能是迄今最激動人心的,」法國癌症和衰老研究所的遺傳學家 Gianni Liti(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說,「這些編輯過的細胞可以存活真的很讓人驚訝。」Liti 還在《自然》雜誌中寫了一篇附帶的評論。

不同的真核生物之間染色體數量差異很大:人類有 46 條染色體,阿根廷平原鼠(Tympanoctomys barrerae)為 102 條,而雄性傑克跳線螞蟻(Myrmecia pilosula)僅為一條。「在我看來,真核生物的染色體數目是隨機的,」中國科學院的遺傳學家覃重軍說,他是其中一項研究的作者之一。「所以我想如果我們能創造出一條染色體,那麼我們就可以回答很多問題了,比如說:生命體對染色體總數變異的耐受程度如何?」

圖 | 染色體融合過程。(圖源:Nature)

為了創建只含有單一染色體的活酵母細胞,覃重軍和他的同事們用 CRISPR-Cas9 技術來切割和融合結構端粒旁邊的序列,從而將兩條染色體融合在一起。端粒就是位於每條染色體頂端的重複序列。他們還移除了每對染色體中一條染色體的著絲粒,從而確保融合產物只有一個著絲粒——因為具有多個著絲粒的染色體是不穩定的。

在世界的另一邊,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的遺傳學家 Jef Boeke 和他的同事們也在琢磨如何使用類似的技術來融合酵母的染色體。Boeke 說,他的團隊先前在開展項目 Synthetic Yeast 2.0(該項目旨在從頭開始創建酵母染色體)之時,他就有了進行這項研究的想法。

這些研究人員通過融合釀酒酵母的染色體也得到了有活力的新菌株。但與覃重軍研究組不同的是,Boeke 的團隊無法生產出僅具有單一染色體的功能性酵母菌株; 他們只能將染色體數量減少到兩條。Boeke 解釋說,這種差異跟很多因素有關,其中最大的影響因素是尺寸。他指出,覃重軍研究組從他們的酵母染色體中刪除了更多的重複序列,因此「他們的酵母基因組可能低於總大小的最大閾值,而我們則高於這個閾值。

圖 | 兩個研究團隊分別將酵母的 16 條染色體通過 CRISPR 編輯以不同順序融合在一起。左側為美國團隊融合結果,右側為中國團隊融合結果。(圖源:Nature)

不過,相同的是,兩個團隊的合成酵母都只表現出輕微的生長缺陷和基因表達變化。「對我來說,這些結果很令人驚訝,」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計算生物學家威廉·諾布爾(他沒有參與這項工作)說,「我原以為會產生更大的影響。」

加拿大拉瓦爾大學的進化遺傳學家 Christian Landry(沒有參與這兩項研究)也表示對此結果很驚訝——儘管基因組的三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但基因表達卻只發生了微小變化。「在此之前,有很多工作表明基因組在細胞中的組織方式與基因調控息息相關,」他說,「但這項發現改變了我們關於基因組三維組織的認識。」

Noble 指出,雖然合成染色體的整體結構發生了改變,但基因組特定區域之間的局部相互作用還保留著。「整體而言,似乎基因表達和染色質三維結構之間沒有很大的關係,但局部而言這種關係可能存在,」他補充道。

圖 | 掃描電子顯微鏡下的酵母。其中第二行SY14為人工合成酵母,體內只有一條染色體。(圖源:Nature)

此外,兩項研究都報導改裝過的酵母細胞可以進行繁殖。但 Boeke 的研究小組發現,當擁有 16 條染色體的野生型酵母與染色體較少的酵母交配時,孢子產量隨著合成菌株中染色體數量的下降而下降,如野生型酵母和合成的 8 染色體酵母交配幾乎不產生孢子。雖然這種效應背後的機制尚不清楚,但 Boeke 說這種效應有利於合成酵母的未來應用,例如生物傳感器。因為該方法可以提供一種生物防護,也就是可以限制工程酵母在需要的特定環境之外的傳播。

那在酵母中的這些發現是否會擴展到人類等高等真核生物呢?答案還尚未確定。不過,其中一項研究的共同作者、中科院的生物學家薛小莉指出,有證據表明染色體融合可以自然地發生於具有更複雜基因組的生物體中:比如人類的 2 號染色體似乎是兩條猿染色體融合而產生的。

Boeke 說,這些論文「引發了很多新問題」。因此,研究人員們計劃進一步探究創造的酵母新菌株,以解決有關染色體生物學的問題,例如結構如何影響基因表達。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成功創建世界首例人工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中新社上海8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繼2010年美國科學家創建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之後,中國科學家又讓「人造生命」獲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這一合成生物學領域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科研成果,北京時間8月2日獲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人造生命"重大突破 中國首創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人造生命"重大突破 中國首創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原標題:   中新社上海8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繼2010年美國科學家創建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之後,中國科學家又讓「人造生命」獲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
  • 我國科學家成功創建世界首例人工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2010年,美國科學家創建了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原核生物支原體,引發世界關注。時隔八年,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與國內多家單位合作,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染色體的真核細胞,取得了合成生物學領域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這一成果今天(2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國際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創建成功 中國實現合成生物學裡程碑...
    發布會現場 攝影 周文婷   中國日報上海8月2日電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這一成果在中科院B類先導專項「細胞命運可塑性的分子機制與調控」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科技部等項目支持下,完全由中國科學家獨立完成,是合成生物學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   人類能否創造生命? 2010年,美國科學家J.
  • 中國「人造生命」重大突破 世界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
    原標題:世界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中國實現「人造生命」裡程碑式重大突破  日前,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把釀酒酵母細胞裡,原本天然的16條染色體,人工融合成了單條染色體,且仍具有正常的細胞功能。
  • 國際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創建成功—新聞—科學網
    中國實
  • (新華全媒頭條)人造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 我國開啟合成生物學...
    50多年後的今天,我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國際科學期刊《自然》上發表論文,宣布首次人工創造出有生命活性的單染色體真核細胞,開啟了合成生物學研究的新時代。(小標題)人類能否創造生命?此次突破意義何在?人造纖維、人造衛星、人造材料……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只要是人造的東西都是沒有生命的。
  • 國際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創建成功
    該成果於北京時間8月2日發表在《自然》上,是合成生物學領域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突破。  人類能否創造生命?2010年,美國科學家J. Craig Venter團隊在《科學》上報導了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含有全人工化學合成的與天然染色體序列幾乎相同的原核生物支原體,引起轟動。
  • 中國科學家實現染色體「16合1」 實現合成生物學裡程碑式突破
    中國科學家實現染色體「16合1」  國際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創建成功,中國實現合成生物學裡程碑式突破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這一成果昨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記者從中科院了解到,這一成果完全由中國科學家獨立完成,是合成生物學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  將16條染色體人工創建為單條染色體  人類能否創造生命?
  • 【中國日報網】國際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創建成功
    【中國日報網】國際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創建成功 中國實現合成生物學裡程碑式突破 2018-08-03 中國日報網 這一成果在中科院B類先導專項「細胞命運可塑性的分子機制與調控」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科技部等項目支持下,完全由中國科學家獨立完成,是合成生物學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   人類能否創造生命?2010年,美國科學家J.
  • 中科院: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線型染色體的真核細胞
    中科院: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線型染色體的真核細胞 2018-08-02 17:14:00來源:央廣網
  • 我國科學家「創造」世界首例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日前,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把釀酒酵母細胞裡原本天然的16條染色體,人工融合成單條染色體,且仍具有正常的細胞功能。既改變了染色體的結構,又仍保有生命的「活性」,人工蛻變出一個全新細胞。
  • 中國人工合成生命裡程碑:創建全球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中國研究成果的通訊作者之一、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國屏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這是繼上世紀六十年代人工合成胰島素和tRNA之後,中國學者再一次用合成科學的方法,回答了一個生命科學領域十分基礎而重大的問題。」
  • 邵洋洋: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寫下世界合成生物學新篇章
    合成生物學的顛覆性在於,人類將如同「造物主」一樣,可以自行設計、合成DNA序列,去「書寫」決定生命特徵的基因,並使人類能夠以「上帝視角」去了解生物的進化歷程和結構機理。人類能否創造生命?就從零開始創造生命而言,2010年5月,美國著名遺傳學家Craig Venter創造出了第一個由合成的基因組控制的支原體細胞,引發全球關注。
  • 人造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 我國開啟合成生物學研究新時代
    在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植生生態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內,覃重軍團隊在一起學習交流(7月31日攝)。 1965年,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出與天然分子化學結構相同、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開闢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
  • 【最新】中科院今早在滬宣布:我國實現合成生物學裡程碑式突破!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今早宣布,其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該成果於8月2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該成果完全由中國科學家獨立完成,是合成生物學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
  • 中國科學家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合成中獲重大突破
    中新網天津3月10日電 (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靳瑩 )記者10日從天津大學獲悉,天津大學、清華大學、華大基因的中國科學家日前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打破了非生命物質與生命的界限,開啟了「設計生命、再造生命和重塑生命」的進程。
  • 人造生命裡程碑:中國首創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來自中科院的官方消息,我國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是合成生物學領域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突破。2010年,美國科學家J. Craig Venter團隊在《科學》上報導了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含有全人工化學合成的與天然染色體序列幾乎相同的原核生物支原體,引起轟動。
  • 世界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誕生(解碼·發現)
    楊正行攝  日前,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歷經4年努力攻關,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是合成生物學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  該成果於北京時間8月2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
  • 中國「創造」世界首例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
    新華社上海8月2日電(記者張泉、王琳琳)中科院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是繼原核細菌「人造生命」之後的一個重大突破。北京時間8月2日,該成果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