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造生命」重大突破 世界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

2020-12-14 東方網

原標題:世界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中國實現「人造生命」裡程碑式重大突破

  日前,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把釀酒酵母細胞裡,原本天然的16條染色體,人工融合成了單條染色體,且仍具有正常的細胞功能。既改變了染色體的結構,又仍保有生命的「活性」,人工蛻變出一個全新的細胞。該成果於北京時間2018年8月2日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這一項工作完全由中國科學家獨立完成,是在「人造生命」領域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 


圖片說明:人造單染色體酵母與天然酵母細胞對比圖。兩者形態相似,但染色體的三維結構有巨大改變

  釀酒酵母基因約有三分之一與人類同源

  生物學教科書中,將自然界存在的生命體,分為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所有的真核生物細胞,含有的染色體有多條,而且都是線型結構,比如人類、小鼠、釀酒酵母等都是真核生物,而原核生物細胞含有的染色體,通常只有一條,而且是環型結構,比如大腸桿菌、破傷風菌等許多細菌。科研探索未知與規律,求證可能或不能。真核生物能否像原核生物一樣,只用一條染色體,來裝載所有遺傳物質並完成正常的細胞功能呢?覃重軍研究員做出了一個大膽猜想。在這之前,自然界從沒有發現過一條染色體的真核生物。覃重軍研究組做出了小心求證,他們隨機地把釀酒酵母16條染色體中任意2條進行了融合,如此操作了8次,得到了一個驚人的發現——菌株的生長速率幾乎不變。這意味著,原先的大膽猜想是有可能實現的。

  為什麼選擇釀酒酵母?釀酒酵母是日常發酵中最常用的生物種類,不僅用於製作麵包、啤酒等,還是用於生命科學研究的代表性真核生物。作為1996年第一個完成基因組測序的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有16條染色體,其基因約有三分之一與人類同源。

  人造有正常功能的單染色體釀酒酵母

  在大膽猜想的基礎上,覃重軍與薛小莉副研究員「工程化精準設計」了人造酵母染色體的實驗總體方案。博士生邵洋洋從2013年開始嘗試並發展高效的染色體操作方法,歷經4年,通過15輪的染色體融合,最終成功創建了只有一條線型染色體的單細胞真核生物釀酒酵母菌株SY14。

  雖然在2010年,《科學》雜誌曾報導,美國科學家做出世界首個「人造生命」——與天然染色體序列幾乎相同的原核生物支原體,但由於科學家對其生命密碼沒有完全掌握,並未對其進行任何改造,只是單純地複製。以覃重軍課題組為主的研究團隊,真正實現了將真核釀酒酵母天然的16條染色體,「十六合一」,創建為具有完整功能的單條染色體。僅有一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打破了教科書中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的界限。該項工作表明,天然複雜的生命體系也可以通過「人造」變簡約,自然生命的界限可以被人為打破,甚至可以人工創造全新的自然界不存在的生命,為人類對生命本質的研究,開闢了新的方向。

  覃重軍研究組與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趙國屏院士研究組、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周金秋研究員研究組、武漢菲沙基因信息有限公司及軍事醫學科學院趙志虎研究員等團隊合作發現,儘管單條人工染色體的三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但SY14酵母在基因組表達、細胞複製周期等變化非常小,仍具有正常的細胞功能。這一發現顛覆了染色體結構決定基因表達的傳統觀念,揭示了染色體結構與實現細胞生命功能的全新關係。

  這是繼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和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之後,中國學者利用合成科學策略,來探索生命起源與進化的重大基礎科學問題的新範例。

  在醫藥和工業發酵等領域具有應用潛力

  此次人造釀酒酵母獲得重大突破,將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呢?覃重軍介紹,人工合成酵母在醫藥和工業發酵等領域具有應用潛力。

  比如說細胞衰老問題,隨著細胞分裂次數的增加,染色體末端的端粒長度會逐漸縮短,當端粒變得不能再短時,細胞就會死亡。人類的過早衰老與染色體的端粒長度直接相關。此外,端粒的縮短還與許多疾病相關,包括基因突變、腫瘤形成等。由於端粒長度不一,在藥物開發和篩選時,需要取多個端點的平均值,觀測、計算均繁複。與天然酵母的32個端粒相比,覃重軍研究團隊人工創造的單條線型染色體僅有2個端粒,很多規律可以更清晰地得到,為研究人類端粒功能及細胞衰老提供了很好的模型。此外,由於是重新編排酵母染色體,而沒有導入任何外來基因,因此這一釀酒酵母仍然可以食用,未來可以強化其營養成分,向超級營養釀酒酵母發展。

相關焦點

  • "人造生命"重大突破 中國首創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人造生命"重大突破 中國首創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原標題:   中新社上海8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繼2010年美國科學家創建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之後,中國科學家又讓「人造生命」獲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
  • 國際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創建成功
    [video:20180802我國合成生物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創建世界首例人工單染色體真核細胞]該成果於北京時間8月2日發表在《自然》上,是合成生物學領域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突破。  人類能否創造生命?2010年,美國科學家J. Craig Venter團隊在《科學》上報導了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含有全人工化學合成的與天然染色體序列幾乎相同的原核生物支原體,引起轟動。
  • 中國科學家成功創建世界首例人工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中新社上海8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繼2010年美國科學家創建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之後,中國科學家又讓「人造生命」獲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這一合成生物學領域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科研成果,北京時間8月2日獲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國際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創建成功—新聞—科學網
  • 【中國日報網】國際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創建成功
    【中國日報網】國際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創建成功 中國實現合成生物學裡程碑式突破 2018-08-03 中國日報網 Craig Venter(克萊格·文特爾)和他的科研團隊在《科學》雜誌報導了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含有全人工化學合成的與天然染色體序列幾乎相同的原核生物支原體,引起了轟動。此次,以覃重軍研究組為主的研究團隊完成了將單細胞真核生物——釀酒酵母天然的十六條染色體人工創建為具有完整功能的單條染色體。
  • 我國科學家成功創建世界首例人工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2010年,美國科學家創建了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原核生物支原體,引發世界關注。時隔八年,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與國內多家單位合作,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染色體的真核細胞,取得了合成生物學領域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這一成果今天(2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人造生命裡程碑:中國首創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來自中科院的官方消息,我國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是合成生物學領域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突破。2010年,美國科學家J. Craig Venter團隊在《科學》上報導了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含有全人工化學合成的與天然染色體序列幾乎相同的原核生物支原體,引起轟動。
  • (新華全媒頭條)人造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 我國開啟合成生物學...
    新華社上海8月2日電題:人造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 我國開啟合成生物學研究新時代新華社記者王琳琳、張泉1965年,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出與天然分子化學結構相同、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開闢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
  • 世界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誕生(解碼·發現)
    楊正行攝  日前,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歷經4年努力攻關,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是合成生物學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  該成果於北京時間8月2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
  • 我國科學家「創造」世界首例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日前,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把釀酒酵母細胞裡原本天然的16條染色體,人工融合成單條染色體,且仍具有正常的細胞功能。既改變了染色體的結構,又仍保有生命的「活性」,人工蛻變出一個全新細胞。
  • 中國人工合成生命裡程碑:創建全球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中國研究成果的通訊作者之一、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國屏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這是繼上世紀六十年代人工合成胰島素和tRNA之後,中國學者再一次用合成科學的方法,回答了一個生命科學領域十分基礎而重大的問題。」
  • 國際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創建成功 中國實現合成生物學裡程碑...
    這一成果在中科院B類先導專項「細胞命運可塑性的分子機制與調控」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科技部等項目支持下,完全由中國科學家獨立完成,是合成生物學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   人類能否創造生命? 2010年,美國科學家J.
  • 中國「創造」世界首例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
    新華社上海8月2日電(記者張泉、王琳琳)中科院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是繼原核細菌「人造生命」之後的一個重大突破。北京時間8月2日,該成果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邵洋洋: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寫下世界合成生物學新篇章
    從榜單中,我們看到更多中國創新科研力量的崛起,也看到跨學科、跨領域、並且對落地應用有更強烈企圖心與使命感的科研創新,這其中涵蓋人工智慧研究與應用、NLP、腦科學、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學、生物科技、自動駕駛等多個不同領域。我們將陸續發出對35位獲獎者的獨家專訪,介紹他們的科技創新成果與經驗,以及他們對科技趨勢的理解與判斷。
  • 人造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 我國開啟合成生物學研究新時代
    1965年,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出與天然分子化學結構相同、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開闢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 50多年後的今天,我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國際科學期刊《自然》上發表論文,宣布首次人工創造出有生命活性的單染色體真核細胞,開啟了合成生物學研究的新時代。
  • 中國科學家實現染色體「16合1」 實現合成生物學裡程碑式突破
    中國科學家實現染色體「16合1」  國際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創建成功,中國實現合成生物學裡程碑式突破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這一成果昨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記者從中科院了解到,這一成果完全由中國科學家獨立完成,是合成生物學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  將16條染色體人工創建為單條染色體  人類能否創造生命?
  • 中科院: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線型染色體的真核細胞
    中科院: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線型染色體的真核細胞 2018-08-02 17:14:00來源:央廣網
  • 覃重軍:把複雜生命變簡單
    但就是這個從未研究過真核生物的「外行」,用整整5年時間進行了一次奇幻冒險:用基因編輯的方法,將釀酒酵母中16條天然染色體合成為1條,創建出了國際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實現「人造生命」裡程碑式的重大突破。該成果於8月2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打破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間的『隔閡』,把複雜生命變簡單。」這是覃重軍開啟「16合1」冒險之旅的初心。
  •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是生物圈的兩個最重要的細胞類群。(如圖1)圖1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基本特徵的比較:特徵 原核細胞 真核細胞大小 較小1-10um
  • 中國製造「人造生命」?別被帶節奏,其實是單染色體真核生物
    前段時間,中國製造的單染色體酵母橫空出世信息刷屏網絡,有報導指出中國搶在美國人前面邁出了「人造生命」史上裡程碑式的一步。,只要是關注科研的童鞋,都被這樣一條新聞全方位無死角地刷屏——中國製造的單染色體酵母橫空出世,搶在美國人前面邁出了「人造生命」史上裡程碑式的一步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