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專家在人類胚胎發育和進化合作研究中獲突破

2020-12-20 金羊網

金羊網訊 記者符暢、通訊員白恬報導:3月9日,國際頂級雜誌《Cell》在線發表了廣醫三院劉見橋教授與中科院基因組所劉江、山東大學陳子江合作完成的題為「Chromatin Accessibility Landscape in Human Early Embryo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Evolution」的研究成果,該研究全球首次報導了人類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質開放性的調控圖譜,揭示了人類胚胎發育和進化的奧秘。

眾所周知,人類生命是從受精卵開始,但從受精卵如何發育成為一個含有200多種細胞類型、36個重要器官的複雜有機體?這一過程是生命科學最大的難題之一。

科學家們已經知道,發育需要人體內的基因能夠按照設定的程序、在特定時間和特定地點有序表達,這一過程即為「基因表達編程」。類似於計算機運行程序需要使用計算機語言編程,人體設定基因表達也有一套「程式語言」——又被稱為「染色體開放狀態」。據悉,劉見橋教授團隊參與合作發表的此項研究成果,解讀了該「程式語言」如何指揮人類胚胎的基因表達。

據介紹,人受精之後大約有兩天的時間非常特殊,這一個時期的細胞和人類其他所有的細胞都有巨大的差異,這段時間的胚胎幾乎沒有基因表達。那麼如何讓人的基因開始表達,哪些基因會先表達、哪些基因後表達,一直以來,科學家都難以研究這個過程。

在該研究中,在倫理委員會批准和指導下,研究人員從82對不孕症夫婦(女性輸卵管障礙,精子卵子正常)取材,為尋找基因表達的「開關」,研究團隊建立了超微量細胞的檢測方法,最終找到啟動人類基因組表達的關鍵分子「Oct4」,並發現進化過程中早出現的基因(老基因)會先表達、而後出現的基因往往會後表達,也即是說老基因的調控開關最先被打開。該研究國際上首次研究了人類胚胎基因組表達的激活機制。

此外,科學家們進一步發現,脫氧核糖核酸(DNA)的突變會引起人類進化。具體來說,DNA序列中有一類片段被叫做「轉座子」,顧名思義是它們常常從一個區域跳到另一個區域,導致DNA突變。科學家們推測,當轉座子在胚胎中處於活躍狀態,使人類基因產生突變,便有可能傳遞到後代中,最終引起人類的進化。

據悉,該研究揭示了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基因表達調控模式,為人類的生育繁衍、遺傳病的防控以及優生優育提供了理論基礎,不僅對人類生殖發育研究意義重大,也對認識生命起源有著重大啟示;奠定了我國在人類進化及胚胎發育研究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

編輯:yulin

相關焦點

  • 同濟大學專家論文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奧秘
    原標題:同濟大學專家論文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奧秘  國際學術期刊《Nature》近日在線發表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幹細胞臨床轉化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孫毅教授團隊成員薛志剛博士為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的研究論文。
  • 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 正在緩緩打開?
    國際頂級期刊《自然》日前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的李天晴教授和季維智院士等與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成果,他們首次建立人胚胎三維培養系統,首次系統揭示了原腸前人胚胎和多能幹細胞的發育過程。他們所繪製的分子和形態發育全景圖,填補了相關領域的空白,為研究胚胎著床後早期發育建立了重要的研究基礎。
  • 揭開人類胚胎成功著床發育的奧秘
    但對人類胚胎著床過程的研究一直受到技術限制,制約了我們對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理解。 囊胚開始在子宮內膜著床。來源:Stocktrek Images/Getty2019年8月,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和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在《自然》發表的一項研究[1]利用高精度的單細胞多組學測序技術,試圖重構人類胚胎著床過程,幫助我們揭開人類胚胎早期發育之謎。
  • 把人類基因植入猴子胚胎中,大腦迅速進化,它們會進化成什麼?
    人類能夠在殘酷的自然演變中倖存下來,站到了食物鏈的頂端,成為了地球上的新一任霸主,靠的並不是體型的優勢和強大的生存能力,而是一顆裝有無限智慧的大腦。如果與整個自然界相比大腦並不是最重的,但是大腦皮層的面積卻佔據了人體很大一部分。
  • 研究表明:人類正在加速進化
    研究團隊發現目前有35%的人前臂上有這條血管,並且推測從現在算起80年後出生的人都會有正中動脈。這一發現是由澳大利亞的弗林德斯大學和阿德萊德大學的專家們得出的。報導稱,正中動脈是人類胚胎循環過程中的重要血管,把血液輸送到前臂和手部。人類出生之後,這條動脈會逐漸消失,由橈動脈和尺動脈所取代。
  • 人類胚胎的發育
    ,這使它看起來像一個懸掛在天體中的美麗的行星。此時,精子和卵子遇到各種障礙後,卵子的外膜成為它們需要打破的第一個障礙。精子將它們的頭鑽入卵子的外壁,它們的尾巴拍打著,隨著精子的尾巴移動,卵子慢慢地逆時針旋轉。
  • 研究人員解釋了促進小鼠胚胎適當發育的酶的作用
    赴美看病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一個有機體的身體計劃,經過數千年的進化試驗和錯誤,是如此精細地調整,即使是一個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對個體的生存和繁殖的成功造成不利影響。
  • 人類首次看到了胚胎發育的「高清」過程
    無論是簡單如蠕蟲,還是複雜如人類,所有的多細胞生物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從一個細胞發育而來。稍微了解生物發育的人都知道,從受精卵到胚胎的發育過程堪稱奇蹟。它需要細胞不斷進行分裂,從一到二,從二到四,從四到八……
  • 海克爾胚胎重演律,進化論三大證據之一,生物學史上的世紀騙局!
    生物學家們認為:進化論有三大經典證據——比較解剖學、古生物學和胚胎發育的重演律,但是進入21世紀以來的研究使得它們相繼被很多科學家質疑。他們說科學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目的地,如果是這樣,那麼我們也會在這個過程中碰到一些愚蠢的事情-一個正在發育中的胚胎看起來像是在重複其物種的進化階段。
  • 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
    在小鼠卵細胞發育晚期,組蛋白修飾組蛋白H3第4位賴氨酸三甲基化(H3K4me3)和組蛋白H3第27位賴氨酸三甲基化(H3K27me3)會以非經典的形式分布,並通過母源繼承的方式傳遞到胚胎中調控子代的基因表達和發育。由於人類卵細胞和早期胚胎樣本稀缺性以及極低量細胞組蛋白修飾技術的缺乏,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中組蛋白修飾的重編程規律及功能並不清楚。
  • 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胚層譜系發生的時空轉錄組圖譜問世
    /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彭廣敦課題組共同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原腸運動在進化上非常保守,其機制受到精細而嚴謹的調控。通過經典的細胞標記移植和譜系追蹤等方法,研究者發現細胞的空間位置對於細胞命運具有重要的影響。近些年,通過單細胞測序國際上的眾多研究工作對原腸運動期間細胞的發育軌跡作了一些描繪,但這些工作都缺乏真實的時間與空間信息,無法揭示細胞在早期胚胎中的空間位置以及時間變化對細胞發育分化命運的影響。
  • 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人類早期胚胎中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
    染色質結構異常會造成手指發育畸形、性別反轉、癌症發生等一系列問題,但染色質結構在配子、胚胎發育中的動態變化一直是未解之謎。因此,探究染色質三維結構在人類精子及早期胚胎中的動態變化及機制,對深入理解人類胚胎發育具有重要意義。以往研究表明,基因組染色體的三維結構由拓撲相關結構域(TAD)基本單元構成。
  • 從細胞到胚胎,人類生命之源研究難越倫理
    在研究開始的一星期後,研究團隊不得不考慮終止胚胎發育,澤尼卡-格茨很清楚,在人類胚胎發育這個大問題上,除了研究本身,我們還有很多東西要處理,比如說倫理。有些女性捐獻過卵細胞,而現在她們不需要再進行體外受精了,研究人員就用這些卵細胞展開胚胎研究。研究小組將細胞浸泡在一種特殊的培養基中,並將其安置在保溫箱中,這和之前研究小鼠胚胎的方法是一樣的。
  • 科學家揭示靈長類早期胚胎發育多能性的變化模式
    該研究通過單細胞轉錄組方法,分析了獼猴著床前胚胎發育過程中,早期細胞命運分化調控,並重點研究了四個囊胚發育階段(早期囊胚,中期囊胚,晚期囊胚,孵化囊胚)和上胚層細胞(Epiblast cells)多能性的動態變化。發現獼猴早期胚胎細胞命運決定模式和調控與人類胚胎極其相似,首次揭示了靈長類著床前胚胎中存在發育多能性由原始態(naive)向始發態(primed)的轉變過程。
  • 同濟大學高紹榮/江賜忠合作揭示胚胎發育過程的重編程模式
    在哺乳動物中,染色質三維結構對基因的調控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高通量染色體構象捕獲技術(Hi-C)和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近年來,科學家們已經揭示了多種重要生物學事件發生過程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信息。2017年頡偉和劉江團隊背靠背報導了從小鼠受精後到著床前發育各個階段的胚胎染色質高級結構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結構重組【1,2】。
  • 小鼠、牛和人類的胚胎有啥不一樣?
    Watts & Amy Ralston 我們對哺乳動物胚胎如何發育的理解主要來自於小鼠。現在,一項研究揭示了小鼠、牛和人類胚胎之間驚人的相似性和有趣的差異性。 胎盤是哺乳動物的一個決定性特徵,它的形成是哺乳動物發育的第一步。
  • Cell:科學家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重大發現!
    ,對發育第一周的胚胎進行了詳盡的分子特性分析,結果表明,人類和小鼠的胚胎發育過程存在相當大的差異,而且X染色體上的基因或被以不同方式進行調節;相關研究結果刊登於國際著名雜誌Cell上。早期的人類胚胎發育非常難以研究,目前我們所熟知的知識均來自對小鼠的研究,在受精後的第一周,卵細胞會從單一的細胞發育為胚泡,即包含200至300個細胞的中空細胞簇,同時在這一階段會出現三種細胞類型:滋養外胚層,其可以產生胎盤;內胚層,其可以形成胚胎的內胚層;胚胎細胞,其會組成胚胎本身。
  • 廣州生物院等獲2015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會上表彰了獲得2015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的先進單位和個人。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聯合南方醫科大學、浙江大學、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完成的項目《豬基因突變技術創新及基因修飾豬模型的建立》獲2015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廣州生物院研究員賴良學代表研究團隊上臺領獎。
  • 又一中國團隊發表人類胚胎基因編輯論文科學人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2015年4月,另一個中國團隊宣布他們在人類胚胎中修飾了一個和某血液病相關的基因(該實驗同樣使用無法存活、不會發育成胎兒的胚胎)[2]。那項報告是世界首次發表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的工作,激起了全球關於修改人類生殖細胞和胚胎的倫理問題的商議,並引發了暫緩此類研究的呼聲——哪怕那還只是原理論證研究。
  • 人類大腦皮層發育在時空上的轉錄調控特徵
    大腦皮層作為人類神經系統的核心,在進化上具有強烈的人類獨有的特點。王曉群課題組一直致力於研究幹細胞與人腦發育的分子調控機制與進化特徵。該研究利用高精度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手段,全面繪製了人類胚胎發育期(妊娠9-26周齡)大腦皮層額葉(FL)、頂葉(PL)、顳葉(TL)、枕葉(OL)以及皮層下區域腦幹(pons)的人類發育細胞圖譜,系統鑑定了人類胚胎發育關鍵階段的8種主要細胞類型及其亞型,並對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深入的功能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