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和飼養員玩耍
飛翔的朱䴉
秦嶺山中的金絲猴
大熊貓、朱䴉、金絲猴、羚牛,是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也是「秦嶺四寶」。作為一名林業跑口記者,記者見證、直擊了秦嶺大熊貓、朱䴉、金絲猴等的保護。
A加快推進大熊貓國家公園秦嶺區建設
「近年來,秦嶺大熊貓的保護管理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陝西省自然保護區與野生動植物管理站動管科科長馬陽說,先後建立了16處(其中國家級13處)以保護秦嶺大熊貓為主的保護區,面積約35萬公頃;加強保護研究,基本攻克了大熊貓人工繁育中存在的「發情難,配種難,育幼難」三大科研難題,完善了大熊貓人工種群譜系,建立了大熊貓精子庫,提高了人工繁殖水平。特別是凍精製作,激素測定技術等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當前,陝西按照國家《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加快推進大熊貓國家公園秦嶺區建設,規劃面積4386平方公裡,涉及4市8縣。
輸入冷凍精液
大熊貓生下寶寶
繁殖是保護的重要課題。自2003年以來,陝西省林業科學院秦嶺大熊貓繁育研究中心已繁育成活大熊貓15胎16仔,目前,陝西大熊貓人工種群數量達到22隻。
2017年8月下旬,記者見到了大熊貓珠珠剛生下的寶寶,全身粉粉的,覆蓋了一層稀疏的白色,兩眼緊閉,耳朵呈兩顆肉粒狀,身後還拖著一條長尾巴。
工作人員介紹,大熊貓珠珠於2017年2月15日開始出現發情行為,3月4-5日,科研人員適時對其進行了三次人工授精,即先把處於發情高潮期即將排卵的雌性大熊貓麻醉,然後將冷凍精液,用輸精器輸入到雌性大熊貓子宮頸口。2017年8月21日順利分娩。
珠珠帶娃經驗豐富,它先後產四胎四仔,全部成活。也正是因為如此,2018年6月下旬,珠珠和全球唯一圈養的棕色大熊貓七仔「結婚」了。該中心高級獸醫師趙鵬鵬說,通過激素檢測科研人員確定了珠珠的受孕時間,七仔和珠珠被合在一個籠子裡「洞房花燭」。「遺憾的是,由於七仔是第一次,自然受孕失敗了!」趙鵬鵬說,科研人員最後給珠珠進行了人工受孕,精液來自七仔的冷凍精液。
關於七仔,有一段比較離奇的保護經歷。9年前,該研究中心接到了來自佛坪林業局的急救電話,2009年,一隻棕色大熊貓在三官廟牌坊溝被發現,當時它尚未睜眼,也不會爬動,約1個半月到兩個月大小,體重約2公斤,奄奄一息。該中心隨即展開救護工作,它終於轉危為安。
「網際網路全民義務植樹」
解決口糧
「民以食為天」,食堂對大熊貓的保護意義重大。今年6月21日,「我為大熊貓種竹子」網絡植樹項目,在西安市周至縣啟動,6家愛心單位給該項目捐資45.5萬元,記者參與了現場活動。
大熊貓喜歡吃竹子,一隻平均一天食用50公斤竹子。如今,「網際網路全民義務植樹」模式,可以幫助解決大熊貓口糧問題。該項目將栽培竹類2000畝,預計到2024年後,每畝每年可供應大熊貓喜食竹200公斤,基本保證大熊貓的主要飼料供給,解決大熊貓的營養配置,為大熊貓繁育、產仔後身體快速恢復和撫育幼崽提供保障,也為以後的野外放養試驗做準備。
B 24小時不離人觀察朱䴉產卵孵化育雛
「朱鷺戲頻藻,緋徊流澗曲。」日前,記者走進「朱䴉故鄉」洋縣。37年來,洋縣上上下下一直在精心呵護朱䴉。當地朱䴉種群已從上世紀80年代發現的僅有7隻,恢復到現在的2000多隻。
「自覺保護朱䴉的觀念,早已融入洋縣百姓的點滴生活。」一位村民說,老少皆知「四不準」:不準在朱䴉活動區狩獵,不準砍伐朱䴉營巢棲息的樹木,不準在朱䴉覓食區使用化肥農藥,不準在朱䴉繁殖巢區開荒放炮。
走進華陽朱䴉種源基地保護站,佔地90畝的護鳥籠映入眼帘,幾十隻朱䴉閒庭信步。
朱䴉屬涉禽,主要食物是泥鰍、小魚小蝦等軟體動物和部分昆蟲。活動規律一年之中分繁殖期、遊蕩期、越冬期。
繁殖期,保護區堅持在朱䴉繁殖區巢下搭建觀察棚、監護棚,24小時不離人,他們認真地觀察朱䴉的產卵、孵化、育雛全過程並記錄;為防止蛇或其它天敵爬樹吞吃朱䴉卵和剛出殼的小雛,觀察員們在朱䴉營巢樹幹安裝刀片、掛傘形防蛇罩,密切注視和防禦蛇的偷襲;為防止小雛從巢中掉落現象,保護人員在樹下布上了綠色尼龍保護網。
「這些嚴防死守的措施在現在看來有些笨拙,但在那時絕對是正確不二的選擇,每搶救成活一隻寶寶都意味著朝著拯救和改變朱䴉厄運的巨大希望邁出一步。」陝西漢中朱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高級工程師張躍明說。
保護區工作人員每年3-6月份要為朱䴉準備足夠的鮮活泥鰍,背運到朱䴉繁殖巢區,彌補朱䴉繁殖地食物的不足。實踐證明,人工投食的巢區,每窩可育成幼鳥3隻以上。
每年7月,朱䴉進入遊蕩期,它飛到哪裡,保護區工作人員跟蹤監護到哪裡,隨時掌握朱䴉擴散活動數量及動態。2016年,為6隻朱䴉佩戴了GPS定位追蹤器,在更大範圍開展跟蹤監測。
總的來說,朱䴉保護有「十二項措施」:蹲守監護、天敵防禦、跟蹤監測、人工食物補充、林木保護、覓食地恢復保護、疾病救治、宣傳與教育、社區共管、朱䴉環志、科學研究和國際合作與交流。
在人工朱䴉種群發展後,積極開展野化放歸,使該物種在歷史分布區快速重建野外種群。
「呀!飛了!」鳥籠打開,只見人工飼養的朱䴉紛紛展翅飛出籠子,不到兩分鐘,30隻朱䴉都飛走了。2015年4月11日,記者見證了銅川市耀州區柳林林場的朱䴉放飛過程。
這30隻朱䴉都是人工飼養的,從周至樓觀臺北遷100多公裡來到此,放飛後適應嗎?「這個不用擔心,經過了專門的馴化達到放飛要求了。」動管站教授級高工常秀雲曾向記者揭秘一般馴化的過程,首先是覓食馴化,人工飼養的朱䴉之前吃的是人工飼料,放進馴化籠後循序漸進,不再給朱䴉吃牛肉等人工飼料,而是在籠子裡投放野外食物,比如小魚、泥鰍、昆蟲等,而且每天定量;其次是馴化翱翔能力,之前人工飼養的朱䴉直愣愣地飛或撲一下落地,馴化員每天讓其翱翔;第三是馴化繁殖能力,籠子裡有大樹,給籠子裡投放做鳥巢的材料,讓它們學習做窩,雌雄之間交流,用喙梳理羽毛;最後是馴化抵禦天敵的能力,朱䴉的天敵是蛇、鼬科動物、黃鼠狼等,工作人員學猛禽的叫聲,觀察朱䴉的反應。
「採取野生保護與人工飼養及易地保護同步發展,是朱䴉保護成功的重要措施。」張躍明介紹稱,2004-2005年,保護區在洋縣華陽首次組織開展朱䴉野化放飛試驗,成功放飛人工飼養朱䴉個體23隻。放歸後兩年內,朱䴉在野外繁殖幼鳥8窩,產卵17枚,出殼16隻,成功出飛幼鳥9隻。之後,派出專業技術人員指導協助寧陝、銅川、寶雞、董寨、日本等實施朱䴉人工種群放歸自然的項目,放歸朱䴉在野外自然繁育獲得成功。
C秦嶺金絲猴多個「家庭」組成社群
日前,記者來到陝西林科院秦嶺大熊貓繁育研究中心,看到圈養的金絲猴在玩攀爬、「蕩鞦韆」,十分可愛。
陝西省動物研究所博士趙海濤說,秦嶺金絲猴又名川金絲猴秦嶺亞種,是世界上現存分布最北界的葉猴類,以其金色毛髮、毛長柔密、色彩絢麗、光亮如絲,成為所有金絲猴中最漂亮、最神奇的種群。
秦嶺金絲猴營樹棲生活,其社群數量相對龐大,一般由100-200隻個體組成。每個社群是由多個家庭單元和全雄群共同構成,其中,家庭單元是其活動和休息的基本單位,一般是由1隻成年雄性和2-6隻成年雌性及其後代構成。性成熟一般為雌性4-5歲,雄性約為7歲。常年都有交配現象,但只有在交配期9-12月份的交配才能達到繁殖,懷孕期7個月左右,次年3-5月產仔,每胎一仔,哺乳期5-6個月。
除白天遊蕩取食外,晨昏還出現兩次取食高峰,即每天6:00-9:00和16:00-19:30。喜歡吃植物的芽苞、花蕾、嫩葉、嫩枝、種子、果實,在食物匱乏時,也啃食嫩枝條。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在正常移動取食時,成年雄性在樹冠的位置高於雌性,尋食時雄性在雌性前方,因而雄性猴佔有優先取食權。
編輯: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