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䴉 夏永光攝
桑農採摘桑葉 許 兵攝
野生大熊貓 雍嚴格攝
石泉縣的工人挑選蠶繭 許 兵攝
旬陽縣水泉坪千畝油菜花田 劉曉峰攝
秦嶺,橫亙於中國中部,巨大的山脈呈東西走向,是中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秦嶺為中國黃河、長江、淮河三大流域提供了水源保障,是名副其實的中央水塔;秦嶺涵蓋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寒溫帶、亞寒帶地理位置,多樣的氣候使秦嶺境內的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秦嶺還是各類野生動物天然的棲息地。
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徵。保護好秦嶺,對我國生態環境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深入秦嶺腹地,就像走進一幅大氣磅礴的生態畫卷裡。進入陝西安康、漢中,這裡百姓的「綠色故事」值得傾聽——村民與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友好互動,與翩躚起舞的「東方寶石」朱䴉和諧共生;因地制宜興桑養蠶;種植經濟林木,在「南水北調」水源涵養區唱響致富之歌。精心呵護大自然,給這裡的人們帶來不盡的「生態紅利」。
佛坪:「熊貓縣」念「生態經」
吳燕峰
佛坪縣地處秦嶺南麓。多年來,這裡實施非常嚴格的生態環保措施,「保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已成為當地百姓的共識。
「熊貓村」大古坪依山傍水,位於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緩衝區。一年四季,這裡都有野生大熊貓、羚牛、金絲猴等「國寶」在村莊一帶活動。有時候,它們甚至進村「拜訪」農家,村民和大熊貓像「鄰居」一樣和諧相處。
「前一陣兒,我們還在村頭的草地上,看到一隻大熊貓來找竹子吃。」村民宋建軍說,大熊貓看見有人來,轉了個方向繼續吃,也不害怕。
「為了大熊貓,我們農業生產不用農藥,過年過節、紅白喜事不放鞭炮。破壞生態環境的事兒,堅決不搞!」宋建軍說,「能和大熊貓做鄰居,大伙兒都很自豪。」
決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是佛坪的「鐵規」。為保護生態環境,佛坪堅持「生態立縣、林藥興縣、旅遊強縣」發展戰略,抓好林業資源保護、大氣汙染防治、主要汙染物減排、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植樹造林、護林防火、禁漁禁獵、小流域治理等措施,對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留空白、不留死角」。如今,佛坪森林覆蓋率達90.3%,全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360天。
「我們生態好嘛,村裡發展鄉村旅遊。我的農家樂,一年能掙10萬多元!」走進省級鄉村旅遊示範村長角壩鎮沙窩村,農家樂老闆代輝樂呵呵地說,村裡現從事鄉村旅遊服務的有100多人。
2019年,佛坪縣旅遊創收7.07億元,躋身「省級旅遊示範縣」。熊貓谷、秦嶺「四寶」主題旅遊區、耖家莊高山水稻公園等特色景區吸引大量遊客,全域旅遊產業年均為全縣GDP貢獻率達五成以上。
依託好生態,佛坪大力發展綠色種養生態產業:2019年,生產食用菌610萬袋,種植魔芋6500畝,發展山茱萸、天麻、豬苓、靈芝等適生中藥材10.2萬畝……蓬勃的生態產業,成為百姓增收的「搖錢樹」。
石泉:興桑養蠶綠了村莊
許兵
一場春雨過後,秦嶺山間雲霧繚繞。走進石泉縣饒峰鎮新華村,村民邱洪軍夫婦在桑園裡翻土施肥。
在石泉縣,養了一輩子蠶的父老鄉親不在少數。1984年,這個秦巴深處的小城裡,出土了國家一級文物「鎏金銅蠶」,經鑑定為西漢時御賜養蠶大戶的獎品。
大山裡養蠶不容易。以前邱洪軍也曾吃過苦頭,直到縣上的蠶桑專家來到村莊,才有了轉機與希望。
「主要制約原因是桑園太分散,養蠶技術落後,影響規模化發展。」專家「把了脈」,邱洪軍開始改良桑樹品種,發展密植桑園,實施小蠶共育,推行蠶臺飼養……科學養蠶,不僅讓邱洪軍脫貧致富,還成了遠近聞名的「養蠶大戶」。
「科學種桑養蠶,不僅山裡的生態環境更美了,口袋也鼓起來了。」邱洪軍從最初的幾畝山坡地桑園,到流轉土地發展40畝密植桑園,養蠶規模越來越大。去年,他養蠶60來張,收入6萬多元,還評上了當地「十大養蠶狀元」。
養蠶鼓起腰包的,不光是邱洪軍。放眼望去,新華村的密植桑園,已經漫山遍野。「戶種一畝桑,柴米油鹽不用慌。」村支書高興地介紹說,目前,全村密植桑園有500多畝,年養蠶800多張;現代蠶桑產業已讓村莊整村脫貧。「不僅技術有人指導,勞動強度大大減少了,還實行訂單養蠶,企業直接上門來收購。在這秦嶺深山裡,生態保護、養蠶增收、照顧家人三不誤!」
興桑養蠶,綠了村莊,富了百姓。這個秦巴小城,還有更宏大的想法——養蠶用不完的桑葉,還可以送到桑葉粉廠去賣錢。眼下,隨著桑枝食用菌、桑葚酒、桑葉茶、桑葉粉等蠶桑副產品的開發利用,以及蠶桑生態文化旅遊的蓬勃發展,廣大蠶農又有了不少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藉助「鎏金銅蠶」的歷史文化和當地蠶桑資源優勢,如今石泉縣已經打造出了從育苗植桑、養蠶繅絲、捻絲織綢到各類蠶桑副產品開發的完整產業鏈。
洋縣:朱䴉故鄉美麗公園
劉穎
走進洋縣城區,驅車向北行駛約5分鐘,穿過一片油菜和小麥交織的農田,便可抵達草壩村的「鳥山」。
一座茂密的樹林裡,高大的樾樹、楝樹、椿樹樹梢上,築滿了朱䴉、鷺鳥的鳥巢。附近不到一平方公裡的樹林裡,鳥巢達數百個。鳥兒在鳴唱,朱䴉在嬉戲,引得各地鳥友紛紛前來拍攝。
談及洋縣的朱䴉,還要從上世紀80年代初說起。當時,考察隊在洋縣發現了7隻世界極瀕危物種朱䴉。近40年來,經過艱苦努力,這裡的朱䴉種群數量,已由7隻發展到3000餘只。
耀眼成績的背後,是這個秦巴小城幾十年來的堅守與付出——禁止非法採礦,禁止樹木砍伐,關停幾十家砂石場、磚廠……為避免朱䴉保護核心區被破壞,西成高鐵甚至都修改了線路方案,由原來的筆直線路,修改成了弧形彎道。
朱䴉對環境的要求極為苛刻,洋縣的生態保護政策也因此越來越嚴。20多年前,草壩村村民看著水田,很是發愁,「縣裡不讓施化肥農藥,地裡產量越來越低。幾畝水田收的莊稼,每年就那麼點,這可咋辦呀?」
2009年,草壩村新上任的村支書劉開昌開始行動,將村裡的老梨樹換成黃金梨新品種,成立梨果合作社,種有機水稻,搞有機農業。
「普通米每斤2元,有機稻米每斤10元,萬萬想不到,效益這樣好!」村民劉小剛思想活,把家裡幾畝水田照有機農業要求來做,還把後山上的4畝梨樹全改成新品種。
如今,草壩村的有機香稻、有機油菜、有機黃金梨等產業,成為村民致富主要途徑,「朱䴉湖」有機產品暢銷全國,村民人均純收入1.3萬元。2018年,草壩村有機產業產值突破6500萬元。現在,村後花果山,村前米糧川、村內成公園。
洋縣溼地面積、森林面積不斷增加,野生動植物也日益增多。300多種鳥類已使洋縣成為全國三大鳥類拍攝基地之一。
保護朱䴉的所有付出,也為洋縣贏得了先機:幾十年來,農民不使用農藥化肥,為有機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加之地處秦嶺南麓,得天獨厚的水、氣、土壤,為發展有機產業提供了優良環境。如今,洋縣的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達15大類81種,認證面積14.29萬畝,總產值9.66億元。
旬陽:種下三棵搖錢樹
華榮豔
春夏之交,旬陽縣神河鎮王義溝社區拐棗種植戶魯繼成又開始忙碌了。「以前,我們靠傳統種糧,勉強能維持生計。現在這拐棗樹讓我每年有2萬多元的收入。」魯繼成說。
旬陽北依秦嶺,南靠巴山,漢江穿境而過,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涵養區。為了生態環保、百姓致富,旬陽種了三棵「搖錢樹」:山上種拐棗、山下栽核桃、江邊育林果,林下採用「林下 X」模式變身「聚寶盆」,實現百姓增收、生態增效。
旬陽是全國拐棗的絕佳適生區,種植歷史悠久。僅魯繼成家所在的王義溝,從事拐棗相關產業的就有500餘農戶。漫山遍野的2560畝拐棗樹,就是村裡的「綠色銀行」。
如今,旬陽21個鎮,把閒散的山地利用起來,種植面積達36.9萬畝,佔全國拐棗總產量的80%,實現產值1.57億元。
山上拐棗鬱鬱蔥蔥,山下核桃迎風招展。走進棕溪鎮棗園春生態農業合作社,王修剛、張群夫婦正忙著在核桃園裡噴藥防蟲。「這2000畝核桃園,是我們121戶社員的希望。」合作社負責人王修平介紹說,像這樣的核桃合作社,旬陽縣有5個。「在合作社的帶領下,全縣核桃種植面積達25.6萬畝,產值3200萬元。」
呂河鎮冬青村的獅頭柑,段家河薛家灣的櫻桃,甘溪鎮的黃桃,雙河鎮的軟籽石榴……幾代人深山種樹,讓今日的旬陽盡享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態福利」。如今,旬陽每年新造林面積達8萬多畝,2016年以來累計完成綠化造林50.4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