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秦嶺|秦嶺的前世今生

2020-12-16 澎湃新聞

從地理方位上看,秦嶺位在秦國都城之南,「天之中,都之南,故名中南,亦稱終南。」所以,秦嶺又被稱為終南山、南山。中國最早記錄秦嶺或「南山」的文字出現在《山海經》和《禹貢》,《山海經》中的《南山經》清楚地描述了「南山」的地理概況。

「秦嶺」一詞的文字記載出現在漢代地方志《三秦記》中,「秦嶺東起商雒,西盡汧(千)隴,東西八百裡」。「秦嶺」名稱的使用應是從秦朝或漢朝開始的,秦王朝的強盛可能使人們將「南山」改稱為「秦嶺」。

秦嶺的範圍

地理學上的秦嶺(廣義上的大秦嶺)西起甘肅省卓尼縣的西傾山,與崑崙相接(青海省與甘肅省交界處);東到河南省信陽市武勝關,與大別山相連(河南省與湖北省交界處),東西長1600公裡,最高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秦嶺以中山地貌為主體,是我國大陸東部第一高峰,她像一條橫臥在中國大地上的長龍,天然地把中國分為南方和北方。秦嶺梁被稱為「中華龍脊」,象徵著中華民族的脊梁。

地質學上,將橫亙中國中部的秦嶺造山帶稱為秦嶺—大別—蘇魯構造帶,西起青海省茶卡鹽湖,與崑崙山造山帶相接,東到大別山東,被北東向的郯盧大斷裂錯動至山東半島,伸向東海。秦嶺造山帶是華北和華南兩大古板塊碰撞、拼合的結果,是亞洲大陸上一條古老的造山帶,是中國地理、地質、氣候、生態和人文景觀的南北分界,被稱為中國的「中央造山帶」。它的地質歷史從太古代至今,經歷了近30億年的演化,地層出露齊全,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強烈,地質構造複雜,礦產資源豐富。

秦嶺大別山造山帶與兩大陸塊的關係圖

張國偉院士認為:秦嶺造山帶及南北兩側陸塊,巖石圈深部構造帶大多呈南北向,淺部以東西向構造為主。區域地殼呈「立交橋」式結構。大地電磁測深資料也證實了這種觀點。

秦嶺造山帶的從下而上分為三大類:一是形成於晚太古代—中元古的中深變質的結晶基底和形成於晚元古代的淺變質的過渡基底。二是形成於晚元古代—三疊紀的淺變質的蓋層。三是形成於侏羅紀至第四紀的未變質的陸相上疊盆地。

秦嶺的造山歷史

秦嶺造山帶在平面上表現為三塊兩帶的構造格局。由北而南依次為:華北地塊南緣、商丹構造結合帶、秦嶺地塊、勉略構造結合帶、揚子地塊北緣。

地質意義上的造山為巖石急劇變形而大規模隆起形成山脈的過程,褶皺斷裂、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是造山運動的主要標誌。

秦嶺斷裂帶和地質構造分布圖

地質上有確切證據證明的褶皺造山活動有3次,斷塊造山活動1次。

1.晉寧期

中元古晚期到新元古早期(10億年前),超大陸匯聚,全球形成了一個古老的超級大陸—羅迪尼亞大陸。南華紀(7.5億年前),羅迪尼亞大陸開始裂解、離散,最終沿商南、丹鳳、唐藏一線以南形成原特提斯洋。

2.加裡東期

中晚泥盆世(3.75億年前),揚子板塊和華北板塊沿商丹帶匯聚,原特提斯洋(秦嶺洋)趨向閉合,北秦嶺褶皺造山。

3.印支—燕山期

秦嶺後碰撞增生造山,華南板塊與華北板塊拼合,到中三疊世末(2.45億年前),海水向西南完全退出秦嶺,大秦嶺全部浮出海面,呈現出完整的陸地樣貌同時,全球範圍盤古大陸(聯合古陸)形成。晚侏羅世(1.8億年前),盤古大陸開始解體,秦嶺剝蝕為平原。晚侏羅世到早白堊世(1.0億年—7000萬年前),秦嶺拆沉均衡隆升。

中生代以來,秦嶺受環太平洋板塊向西俯衝遠程效應,造成陸內北東向的隆起帶與沉降帶(相當與李四光的新華夏系)。

趙大鵬認為:目前太平洋板塊以相當快(每年7~10 cm)的速度俯衝到歐亞陸塊之下, 板塊俯衝至地幔淺部(100-200 km深度)。太平洋、地中海板塊運動屬碰撞擠壓型,正在不斷縮小;大西洋、紅海板塊屬拉伸張裂型正在不斷擴大。

4.喜馬拉雅期

晚白堊紀以後到始新世中期(7000-5000萬年前),秦嶺遭受剝蝕夷平,成為準平原,秦嶺北部西峽、山陽、商洛、鳳縣、兩當等地形成白堊系—古近系山間湖盆;秦嶺南部安康、漢中等地形成古近系—新近系山間湖盆。始新世(5千萬年前)受印度洋板塊推擠遠程效應影響,伴隨關中斷陷,秦嶺山體開始隆升。晚始新世—漸新世中期,秦嶺山脈的隆升速度相對緩慢。漸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基本停止。中新世中期至今(1500萬年前)秦嶺山脈開始重新間歇性隆升,並且在晚中新世開始加速隆起,在秦嶺形成了海撥3500米、2900米、2200米三級夷平面。1千萬年前,秦嶺才開始對中國南北有分隔意義。隨著秦嶺的繼續升高,雄偉的秦嶺開始形成,逐步成為中國地質、地理、氣候、生態、人文等分界線。

一是印支—燕山期的主造山運動,褶皺隆起造山,造就地質意義上的秦嶺造山帶。

二是喜山期以來的新構造運動,斷塊式升降,是地貌上宏偉壯觀的秦嶺山體形成的重要因素。

總結來說

1.秦嶺造山帶演化所形成的擠壓構造地貌在晚白堊世—古新世階段被完全夷平。

2.秦嶺山脈與新生代的隆升與地殼伸展作用相關,而非擠壓構造的結果。

3.秦嶺山脈隆升與北側渭河盆地沉降同時發生,兩者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伸展構造環境下的山—盆體系。

4.秦嶺山脈的隆升速率在晚始新世—漸新世中期相對緩慢,在漸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基本停止,在中新世中期開始重新隆升,並且在晚中新世—第四紀隆升速率明顯增大。

5.秦嶺山脈的隆升主要受深部構造與其北緣斷層的控制,當秦嶺北緣斷裂為正斷層時,它不僅導致上盤渭河盆地強烈斷陷,而且造成下盤的秦嶺山脈發生翹傾抬升,當秦嶺北緣斷裂為壓扭走滑斷層時,它所引發的擠壓作用則使渭河盆地發生抬升和剝蝕,秦嶺山脈也停止了翹傾抬升。

文章轉自西安地圖出版社公眾號

撰文:「丈量大秦嶺」首席專家、陝西地礦集團總工程師 王根寶

地圖:選自西安地圖出版社出版的《秦嶺全景圖記》

原標題:《你好,秦嶺|秦嶺的前世今生》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秦嶺隧道,要用多麼密實的針腳去縫補鄉愁
    (《車行秦嶺》攝影:王懷建)要下多重的狠手切斷思念的河流要用多麼密實的針腳>去縫補鄉愁要積攢多少年的夢想才能填滿遼闊的徵途穿越秦嶺隧道經過一個個時光的切口消瘦了的歷史身軀被車輪驅趕的健步如飛經過了秦嶺隧道。因為好奇,便記數了我們開車穿過的一個一個秦嶺隧道。此行大約經過了八十多個。我禁不住暗自思忖,什麼樣的思念,要穿越這麼多的隧道?是想要用多麼密實的針腳,去縫補遊子的鄉愁。古人的一次遠行,經年累月。如今的高速公路,天涯若比鄰。父母兒女的長距離,跨距離的見面,只需要一個車程,數百公裡,晨出暮歸。秦嶺山脈阻斷古人的腳步,卻阻斷不了科技的利刃。
  • 各界解讀千姿《大秦嶺》
    雲橫秦嶺家何在,試登秦嶺望秦川。一部《大秦嶺》看盡雄渾瑰麗的自然風光,一部《大秦嶺》讓秦人鼓舞讓老陝自豪。
  • 【王若冰】秦嶺為何叫秦嶺?
    所以在漢代以前,秦嶺和崑崙山被籠統地稱作「崑崙」。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詩經》《左傳》《山海經》,又將矗立在關中平原的秦嶺主峰稱為「南山」和「終南」。直到秦以後的西漢,秦嶺才有了屬於自己的名字:秦嶺。「蓋秦嶺天下之大阻也。」這是我們能夠尋找到的秦嶺一詞出現的最早證據。這名字的起始來自西漢時期的大史學家司馬遷。
  • 秦嶺老村.溪水別院:一座老村博物館的誕生
    秦嶺深處,有許多已然被遺棄的村莊。
  • 《秦嶺日曆》:「圖書+日曆」解讀秦嶺
    新華社西安12月11日電(記者蔡馨逸)橫亙於中華大地的秦嶺,是中國南北方分界線及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寶庫。2021《秦嶺日曆》近日正式發行,以「圖書+日曆」的形式解讀秦嶺。由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發行的《秦嶺日曆》,以「中華祖脈」「中央水塔」為主線,分風光、人文、植物、動物、景致、峪道、山峰7個主題,用數百幅精美圖片和精煉文字介紹了秦嶺104種珍稀動植物,近百個人文風光景點,104個名山及峪道,50多個自然保護區及森林公園。既有風光展示,也有人文思考,從而喚起人們關注秦嶺、保護秦嶺。
  • 大美秦嶺|漫步秦嶺國家植物園
    編者按:2020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時強調,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徵。為充分展示大美秦嶺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讓更多人了解秦嶺、保護秦嶺,「學習強國」陝西學習平臺與西部網、陝西頭條聯合啟動「大美秦嶺」主題徵集活動。
  • 什麼是秦嶺?
    大秦嶺全域約40萬平方公裡,約佔全國的4%。其中,森林覆蓋率60%以上,森林面積約4億畝,約佔全國13%。以常識而論,大秦嶺如此之「大」,很多人不以為然。嵩山也是秦嶺,岷山也是秦嶺,不少人也深感詫異!然而,常識有時候是靠不住的!
  • 一首讚美大秦嶺的歌——《大美秦嶺》
    談起 創作《大美秦嶺》歌曲的初衷習總書記提出"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而位於祖國地理中心的大秦嶺既是美麗的山水、也是富饒的財富,是中國生態家園、也是中國精神家園。近些年來,從國家到民間,一場保護大秦嶺、熱愛大秦嶺的環保熱潮正在逐步形成。
  • 這就是秦嶺
    大秦嶺到底有多大?>調皮可愛的金絲猴高山上愜意玩樂的羚牛溼地沼澤間縱身起舞的「東方寶石」朱䴉……2020年4月2日,春雨綿綿,在秦嶺深處的陝西省佛坪熊貓谷景區內的秦嶺大熊貓野化培訓基地>「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在「詩仙」李白筆下高聳巍峨的秦嶺山脈險象環生充滿了奇幻詭譎的神秘色彩為了能夠順利翻越秦嶺
  • 薛峰:秦嶺贊
    秦嶺,西起崑崙,中經隴南、陝南,東至鄂豫皖-大別山以及蚌埠附近的張八嶺,橫貫祖國東西。狹意上說,東以灞河與丹江河谷為界,西止於嘉陵江。若在祖國的地圖上腑視,秦嶺猶如躍出大海奔崑崙,張眉橫須吐仙氣,橫亙於祖國大地上的一條巨龍!
  • 巴中電視臺紀錄片《探秘巴文化》第二季第一集:米倉古道的前世今生
    巴中電視臺紀錄片《探秘巴文化》第二季來啦,今天請看第一集:米倉古道的前世今生。2020年,巴中電視臺再度啟程,沿著古巴人的足跡探尋千年古道的秘密,為您講述米倉古道的前世今生石器時代以來,遠古巴人在適應和徵服大自然的艱苦探索中,用智慧和漢水開鑿、建設了米倉古道,逐漸成為了巴人穿過秦嶺
  • 大美秦嶺丨秦嶺腳下最美金蠶小鎮
    編者按:2020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時強調,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徵。為充分展示大美秦嶺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讓更多人了解秦嶺、保護秦嶺,「學習強國」陝西學習平臺與西部網、陝西頭條聯合啟動「大美秦嶺」主題徵集活動。
  • 秦嶺是一座怎樣的山?
    廣義上的秦嶺是指西起崑崙東至大別山那一塊狹長的山脈,在地理上有重要的意義,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南北分界線。秦嶺是一座怎樣的山?它不是一座山,而是眾多的山脈連成的狹長一片。秦嶺被尊為華夏的龍脈,在秦朝之前也被稱為崑崙,有萬山之祖的美譽。
  • 定義中國,憑什麼是秦嶺?
    然而,放眼中國960萬平方千米的廣袤大地,只有一條山脈能夠成為14億中國人共同的「標準參照物」,即是:秦嶺▲ 航拍秦嶺。 攝影/吳俊瑞▲ 前兩天刷屏的一張秦嶺航拍圖,事實上是秦嶺擋住了暖溼氣流北上,有雲的一側才是南方。俯瞰秦嶺雲霧,才能感受到「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的氣魄。
  • 中國地理小區域——秦嶺
    成因:秦嶺和渭河平原之間形成斷裂帶,秦嶺一側巖體相對上升,形成陡崖。(2)漢江發源於秦嶺南側,秦嶺南坡為夏季風的迎風坡,降水豐富,河流徑流量大;秦嶺阻擋冬季風南下,使得漢江谷地冬季氣溫高於0℃,河流沒有結冰期;秦嶺南坡植被覆蓋率高,河流含沙量少;秦嶺南坡地勢起伏較大,河流落差大,河流流速較快。
  • 秦嶺,不僅僅是一座山
    而秦嶺,就是一個最特殊的存在。| 自攝圖網在中國山脈的五大體系中,秦嶺只是第一大體系天山—陰山—燕山,崑崙山—秦嶺—大別山以及南嶺山系的一部分。論海拔,他和喜馬拉雅山脈相距甚遠,論面積,他和橫跨四國面積達到57萬平方公裡的天山山系也有一定差距。
  • 【保護秦嶺 愛我家園】秦嶺——億萬年形成的中國大地脊梁
    而綿延1600多公裡的秦嶺,就像大地的脊梁橫亙在我國中部,作為南北的分界線,它不僅滋養著關中平原,還對南方和北方的環境、氣候、生態有著巨大的影響。億萬年才能形成的秦嶺山脈不可替代、不可再生,保護秦嶺就是保護我們自己賴以生存的家園。雖然已經退休,但多年從事地質研究的工程師張栓厚一直沒閒著。
  • 秦嶺深處的軍事基地,1987年秦嶺神秘事件,令人不可思議
    土生土長的保定人涼城特別稀罕去各地旅遊,擁有著十年旅遊經驗的旅行家,本期涼城原創分享是:秦嶺深處的軍事基地,1987年秦嶺神秘事件,令人不可思議。
  • 上電腦逛秦嶺:"3D模擬秦嶺" 一草一木清晰可見
    「三維模擬秦嶺就是將真正的秦嶺搬到電腦裡,人們坐在電腦前用滑鼠輕輕一點,秦嶺山上的一草一木、一河一水、一屋一房,在三維的情況下,立即高清晰高解析度地展示在眼前。」省測繪地理信息局副局長肖平這樣說,「三維模擬秦嶺放入了大量的地理數據,除了地形地貌的圖象展現外,還具有測量、計算和分析的多種功能,迅速為地質災害、突發事件、應急救援提供第一信息。」
  • ...自然博物館B站開講「秦嶺動物故事」!你知道「秦嶺四寶」是什麼...
    為了響應國家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推出秦嶺主題系列教育活動。今天,綠螺講堂「秦嶺動物故事」線上直播如期開播,上海科技館、陝西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陝西觀音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科研人員和工作人員為網友們介紹秦嶺保護區的珍稀物種、科研故事和日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