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古代學者論述某字體的形成時說:「(官員)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即胥吏)佐書」.據此推斷,該字體是( )
A.小篆
B.隸書
C.行書
D.草書
本題考查了古代中國漢字的形成演變,意在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本題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古代中國漢字的形成演變,解題的關鍵在於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並與所學知識的有效結合。
了解漢字:
漢字是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種文字像漢字這樣經久不衰。
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
文字的發展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書體演變。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
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也應該是文字創作者之一,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
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與此同時,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裡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大約一個世紀以前,中國河南安陽,有一項重大的考古發現,這就是殷墟和甲骨文的發現。從此,中國殷商史的研究進入到一個新時期。
按中國古文字學家的意見,甲骨文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較完備的文字」。
它已經比較複雜,已發現多達3000個以上字彙,包括名詞、代名詞、動詞、助動、形容詞等數大類,而且還能組成長達170多字的記敘文。
所以學者們肯定甲骨文決不是我中國文字的初創階段,在它以前,一定已經有一段較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了。
甲骨文的發現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緒,國子堅王懿榮得了大病,四處求醫找藥,無意中發現藥材中有一種刻了文字的龜甲,認為是很有價值的古物,於是便派人此處搜購,原來這些龜甲是河南安陽一帶農民拾獲後賣給中藥店的,後來經研究發現龜甲上的紋路應該就是古老的文字,這個發現轟動了學術界和文化界,從此,甲骨文受到許多學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重視。
甲骨文是我們目前所發現最早的中國文字,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面的文字,這些文字主要是用來卜斷吉兇的,佔卜的過程先利用火燒灼龜甲,龜甲上便會出現裂痕,商代的人們便根據這裂痕卜斷吉兇,並將卜問的事情和結果記錄刻在龜甲上,而這些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便稱為「甲骨文」。
隸變在中國書法史上是一次重大的書法文化事件。發生隸變的內在動因是為了適應當時社會發展對文字應用的要求。
「隸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字形結構的變化,既是對正體篆書字形結構的改造,這種改造的主要方向是簡化;
二是書寫方式的變化,既是改變原有正體篆書的書寫方式,這種改變的主要目的是簡捷流便」。
字形結構的簡化和書寫方式的簡捷流便構成了隸變過程的核心內容。在這裡,字形結構的簡化和書寫方式的簡捷流便,不光為了書寫速度的提高,同時因其蘊涵著內在的書寫運動態勢更加符合人的生理運動軌跡,才使隸書在秦漢之交隨著政治的更替最終徹底代替篆書而獲得普遍應用的。
整體思想方法:
本題考查學生獲取信息並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依據材料「(官員)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信息可知,當時官員奏事公文往來頻繁,而官方文字小篆書寫速度較慢,難以完成,故讓胥吏修改,遂成「佐書」(隸書),隸書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更便於書寫,選擇B項符合題意.故選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