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篆書,從識篆字開始

2020-12-13 騰訊網

篆書是最早出現的漢字書體。學習書法不單是要學習寫字,還要了解漢字發展演變的歷史和與漢字書寫有關的知識,提高我們的文化修養和審美能力。一方面了解篆書基礎知識方面的內容,包括哪些主要的字體樣式,發展變化的基本過程,了解篆書的用筆、結字和章法三個方面的基本特徵。

篆書的起源與發展

篆書的發展,歷經了從商代的甲骨文、商周金文及其他大篆文字、秦代小篆和秦代以後的篆書這幾個階段。篆書的名稱,實際上是在秦以後才確立的,它是相對隸書而言。所謂篆書,許慎《說文解字·竹部》云:「篆,引書也。」段玉裁註:「引書者,引筆而著於竹帛也。因之李斯所作曰篆書,而謂史籀所作曰大籀,既又謂篆書曰小篆。」史稱篆書為「六篆」,是指篆書的六種體式:「一曰大篆,史籀文也;二曰小篆,大篆之略省改也;三曰刻符,刻於符信之體也;四曰鳥蟲書,書寫幡信之體也;五曰摹印,規模印章之體;六曰暑書,封簡題字,題榜皆曰暑,題暑之體也。」

今天我們所說的篆書是指的大篆和小篆的統稱,現在主要是指小篆。什麼是小篆呢?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中也有一說,他說:「篆者掾也,掾者官也。」也就是說,篆書就是掾書,掾書就是秦代官書,秦代官書就是秦朝官方使用的小篆。

篆字的用筆、結字與章法

在篆、隸、楷、行、草五種字體中,篆書是最古老的漢字字體,是先秦時代、秦代和漢代前期通行的正體文字。至東漢時代,篆書已逐漸被隸書所替代,退出主要實用領域。但是,篆書雖然是早期的漢字字體,卻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書寫效果,所以後世仍有沿用,並在藝術上有所發展。其線條或爽利勁健、或深厚凝重、或質樸圓渾、或典雅雍容;字形疏密相間、錯落有致、姿態各異、自然天成。

書法中強調中鋒用筆的傳統即源自於篆書,所以中鋒用筆的方法也稱「篆法」。篆書筆畫以圓為主,小篆大致是只有直、弧兩種筆畫,而沒有撇、捺、鉤、挑等尖狀的筆畫,起筆、收筆藏鋒,且多圓轉而無方折。「篆」本有「引書」的意思,行筆取勢委婉悠長,貫通暢達,所以唐代孫過庭說:「篆尚婉而通」。圓勁婉通是篆書筆畫的基本審美特徵。

篆書的用筆無它法,多中鋒而已矣。所謂的篆書中鋒用筆,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範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云:「江南徐鉉善小篆,映日視之,畫之中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至於曲折處亦當中,無有偏側處,乃筆鋒直下不倒側,故鋒常在畫中,此用筆之法也。」

篆字的結構上緊下松,垂腳稍長,有居高臨下的儼然之態,當須仰視觀之,那種橫短豎高的造型特徵產生了神秘的崇高感;章法上行列整齊,規矩和諧,形成了以挺拔俊秀之結體、圓潤勁利之用筆、蜿蜒渾暢之線條和莊嚴雍容之布局為基本特徵的藝術風貌。篆書的線條是凝重和渾厚的,結體是隨心和稚拙的,顯現出一派天真爛漫不加雕琢的自然美,以及樸質渾厚的美學特徵。

篆書章法的變化,從總體上看是趨向於整齊統一。甲骨文字形大小不一、字距行距不等,基本上縱成行而橫無列;後來的金文、石鼓文、簡牘書等文字也都是縱向排列。章法上,篆書已奠定了漢字書寫縱向排列的基本格局。而且,在西周金文中已出現了縱有行、橫有列的章法。從整體上說,大篆由於載體材料和成字方式是多樣的,章法變化較為明顯,秦代小篆章法講求規整,縱橫有度,加之字形修長而方整,筆畫分布均勻,因此布局顯得整齊統一。

怎樣學認篆字?

有人說,「習篆容易識篆難」,習篆者大多數有這樣的體會。但我們最需要的偏偏就是「識篆」。識篆難,但也不是不能識。實際上篆書雖屬於古文字,但它和現代漢字是—脈相承的,是現代漢字的源頭。其中部分篆字直到今天都沒大變化,而那些變化大的多數漢字也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

第一,學認篆字要有所本。五十多年前,我初中時學刻篆字圖章,靠的就是一本四體千字文。如今,誰要是想學認篆字,不妨買一本真篆對照千字文或真草隸篆四體千字文。有了它,翻閱方便,攜帶輕便。

第二,如前所說,先弄清並掌握篆字部首與今日漢字部首之間的對應規律。本人利用《康熙字典》弄了一個部首篆真對照表(見附錄一)。熟悉了對應規律後,再利用附錄二,考考自己能不能看著篆字部首,想得出它所對應的真體字或簡體字的部首。

第三,辨似。即將篆體相近(如部件「支」和「攵」)或真體相近(如「未」和「朱」)的字放在一起(該例可在附錄一中查看),進行比較,辨認。

第四,將特殊篆字,如父、牙、花、鳥、烏、必、庚、康、焉、驚、學、頭等這些不能用部首對應規律來加以識別的篆字收在一起,以便硬記。

第五,注意同一個部件在一個字的不同部位可能有不同的篆法。例如部件「谷」,作為一個字的左偏旁(如「欲」)和作為一個字的右偏旁(如「浴」),篆法就有所不同。而部件「立」作為一個字的左偏旁(如「颯」)和作為一個字的上部(如「童」),篆法幾乎完全不同(該例可在附錄一中查看)。

又如部件「阝」,它是由兩個完全不同的篆字「阜」和「邑」變化而來的,二對一。在篆字中,如果看到它的一個部件是「阜」的篆體,那它對應的是今天的左耳「阝」;如果看到它的一個部件是「邑」的篆體,那它對應的是今天的右耳「阝」。

第六,要學認更多的篆字,可查看《康熙字典》掃描版和《說文解字》掃描版。

附錄:篆字部首對照表

相關焦點

  • 實用篆書識讀教程——習篆書先要識篆字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歷史,是傳世最早的可識文字,主要用於佔卜。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均勻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
  • 學篆書有難度,識篆字有方法!
    這裡,我們把不識篆字或認識篆字不多的人稱作普通人,以別於精通篆字的專家學者。
  • 篆刻學習:我該如何記住這上萬個篆字?
    鄧散木在他的那本經典到不能再經典的《篆刻學》裡,開篇就講到學篆刻,「故摹印家必須以識篆為先務」,也就是說,在鄧散木眼裡,要學好篆刻,識篆是第一重要的。但大部分學習篆刻的朋友,遇到的第一個攔路虎,即每一個篆刻學習難題:「我該如何記住這上萬的篆字?」
  • 不認的篆字怎麼查
    熟悉了對應規律後,再利用附錄二,考考自己能不能看著篆字部首,想得出它所對應的真體字或簡體字的部首。3、辨似。即將篆體相近(如部件「支」和「攵」)或真體相近(如「未」和「朱」)的字放在一起(該例可在附錄一中查看),進行比較,辨認。4、將特殊篆字,如父、牙、花、鳥、烏、必、庚、康、焉、驚、學、頭等這些不能用部首對應規律來加以識別的篆字收在一起,以便硬記。
  • 學篆刻的第一件事:按部就班學「識篆」
    我經常會收到這樣一個問題:老師,我現在打算開始學篆刻了,第一件事應當幹什麼呢?這個問題很籠統,我又總不能只回答第一件事應當是去買把刻刀,或者去買點漢印的印譜之類的搪塞過去,於是,只能沉下心來認真想一想:到底什麼是第一重要的事情呢?
  • 篆刻學習:檢查一下,你「識篆」在哪個階段
    ,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識篆」。「識篆」大致須經過以下各個階段(各個階段如何達成,已有另文寫過,有興趣可以找來回看),今天列個進程表,供大家對照:(小篆)1、第一階段:完全不識篆處於這個階段的學習者,對於篆字一無所知,不刻印便罷,如果刻印,遇到要入印的文字,就去查各種字典,在古人印、名家印裡去找篆字的寫法(比去電腦字庫裡找字要高明一些了),找到這幾個字之後,臨下來,慢慢認識它
  • 習篆容易識篆難,教你快速看懂篆體字
    —————————  這裡,我們把不識篆字或認識篆字不多的人稱作普通人,以別於精通篆字的專家學者。如果你參觀展覽時,看到一幅畫作非常好,想了解是誰的作品時,一看署名處只有篆字圖章,認不出,豈不掃興?  有人說,「習篆容易識篆難」,習篆者大多數有這樣的體會。但我們最需要的偏偏就是「識篆」。識篆難,但也不是不能識。實際上篆書雖屬於古文字,但它和現代漢字是—脈相承的,是現代漢字的源頭。其中部分篆字直到今天都沒大變化,而那些變化大的多數漢字也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
  • 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字體-篆書
    篆書的來源 篆體,又稱為「篆書」, 是小篆、大篆的合稱, 因為習慣上把籀文稱為大篆, 故後人常把「篆文」專指小篆。
  • 怎樣寫好篆書,講的太好了
    篆書是當今已脫離使用的一類書體,但仍有不少書友傾心於此。今天,為各位介紹一套篆書的寫法,希冀對各位的書寫有所幫助。 1 筆順 篆書的筆順和漢字筆順規則基本相仿
  • 篆書入門:從運筆筆順到結構接筆
    篆書是當今已脫離使用的一類書體,但仍有不少書友傾心於此。今天,為各位介紹一套篆書的寫法,希冀對各位的書寫有所幫助。 筆順 篆書的筆順和漢字筆順規則基本相仿,如先橫後豎、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等,這些對初學者來說是不成問題的。
  • 李叔同說,學書法先由篆字學起!你怎麼看?
    李叔同授課實錄:談書法我對於發心學字的人,總是勸他們先由篆字學起。為什麼呢?有幾種理由。若不學篆書,不講究「說文」,對於字學及文字的起源,就不能明白;簡單可以說,是不認得字啊。所以寫字若由篆書入手,不但寫字會進步,而且也很有興味的。
  • 【篆古今】篆書特殊字 寫法舉要
    本文摘自仇高馳先生《識篆漫談》,並向仇先生致敬。東漢許慎所撰《說文解字》,以小篆為字頭,按文字的形體及偏旁結構,分列540部,首創部首排列法。楷書字是一個寫法,篆書卻有兩種以上的不同寫法,如「也」、吟「、坐」等字。小篆疑難字舉要仇先生將平時作篆時所整理出的常用疑難篆字192字個,列表於後,以供參考。(說明:對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篆法的篆字,本表只選其一。以現行的楷體簡化字去對應篆字,將會帶來一定的麻煩,但為方便年輕作者起見,還是選用了楷體簡化字作為本表的字頭。)
  • 跟著書法大師學寫字,看看「書聖」是如何教初學者寫毛筆字
    相信有不少對書法感興趣的朋友,都被這麼個問題困擾著,學書法應該先學什麼?因為書法的表現形式實在太豐富了,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等。每個書體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人。那麼該先學什麼呢?學篆籀,工省而易成。」,沒想到吧,居然是從篆書學起,而且還要保密不對外傳播。對於提倡從篆書學起的人也不在少數,明末清初的書法家傅山也曾說:「不知篆、籀從來,而講字學書法,皆寐也。」為什麼厲害的書法家,他們都這麼看著篆書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看看。提起篆書,由於年代十分久遠,很多人都對其很陌生了。因此會覺得,現在都不常用了還學來幹嘛。
  • 篆書入門必看!超詳細的字形結構分析
    書法要學好篆書(這裡指的是小篆),認識字形的結構是很重要的,這關係到書寫的構造和整篇文章的協調度、美觀度。小編嘔心瀝血給喜愛篆書的朋友們整理了篆書入門字形結構分析圖,幫助大家在練習篆書的時候更快入門!篆字構造可分幾大結構類型,分別為:(一)獨體結構:分直勢和曲勢;(二)向背結構:分相向和相背;(三)相讓結構:分相左和相右;(四)附立結構;
  • 教你認篆字
    學篆刻看教程,關注:篆刻微刻,免費領取55G篆刻教程。
  • 篆刻學習:來楚生《然犀室印學心印》讀書筆記第一部分——篆與刻
    結合來先生的原文說一下,為將原文與我們的解說區分開來,原文做了加粗處理,具體如下:印學稱刻印叫篆刻。這裡提到秦漢印,其實還是在談字法與篆法,習篆分兩部分,一是識篆,二是寫篆。初學者最容易遇到的問題是不宗秦漢,不講字法篆法,而是在電腦字庫或者在《說文解字》裡的小篆拿來直接刻印,而實際情況是,電腦字庫裡的字多是經過工藝處理的篆書,《說文解字》裡的小篆拿來刻元朱文印是合適的,但直接拿來不加處理刻白文印則問題很大。初學者,建議真正將漢印臨摹作為最初的基本功練習,在臨習中同時學習字法與篆法。
  • 篆刻入門:識篆的進程(附10方漢印樣本)
    鄧散木先生在《篆刻學》一書的開篇就講道:「摹印家必須以識篆為先務」。也就是說,如果想把篆刻學好,識篆是第一修養。前一篇我們講了三種印式與大篆、繆篆、小篆三種篆書的差異及其應用,對篆書的發展已大致梳理出了脈略,今天這篇,我們將整個篆書的發展再從頭到尾理一遍,目的是:1、了解篆書的發展脈略;2、熟悉某種篆書對應的某種印式。
  • 篆刻答疑:我學陳巨來,該從哪兒開始練篆書?
    明白了對應關係,自然就明白了練習篆書的入手方法,不理解印式,就無法進一步說到風格化傾向。這裡提及的問題,前面講印式與篆書的種類時已經詳細講過,今天只算是細化回憶,或者說是講得更白話一些。學篆刻,關於篆書的練習,都可以依照下面的方案練習篆書:小篆是基礎小篆練習是篆書練習的基礎,我們建議初學篆刻從小篆開始。
  • 小編的篆書周記(3.2~3.8)
    學優登仕,攝職從政。存以甘棠,去而益詠。樂殊貴賤,禮別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婦隨。「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出自唐代詩人王維的《終南別業》,全詩為: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小編查了篆書字典之後,自書的。用紙為四尺對開的半生熟宣紙。目前掛在案頭,感覺挺好。是一種動力吧,在不斷的臨帖之後,寫一幅小作品,一時做個小結,而是激發下興趣吧,查篆字的寫法,可以用之前筆者推薦給大家的工具書。
  • 書法初學者的困惑,毛筆字到底該怎麼學?
    然而,無論是面對著市面上大大小小的培訓班,還是自己在家裡臨摹,總要面對一個"學書法先學什麼"的問題。其實,要解決這個困惑,還是要從自己學習的目的開始談起。王羲之曾經一再告誡其子子敬,"勿播於外,緘之秘之"的家傳學書訣竅是:"窮篆籀,工省而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