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書是最早出現的漢字書體。學習書法不單是要學習寫字,還要了解漢字發展演變的歷史和與漢字書寫有關的知識,提高我們的文化修養和審美能力。一方面了解篆書基礎知識方面的內容,包括哪些主要的字體樣式,發展變化的基本過程,了解篆書的用筆、結字和章法三個方面的基本特徵。
篆書的起源與發展
篆書的發展,歷經了從商代的甲骨文、商周金文及其他大篆文字、秦代小篆和秦代以後的篆書這幾個階段。篆書的名稱,實際上是在秦以後才確立的,它是相對隸書而言。所謂篆書,許慎《說文解字·竹部》云:「篆,引書也。」段玉裁註:「引書者,引筆而著於竹帛也。因之李斯所作曰篆書,而謂史籀所作曰大籀,既又謂篆書曰小篆。」史稱篆書為「六篆」,是指篆書的六種體式:「一曰大篆,史籀文也;二曰小篆,大篆之略省改也;三曰刻符,刻於符信之體也;四曰鳥蟲書,書寫幡信之體也;五曰摹印,規模印章之體;六曰暑書,封簡題字,題榜皆曰暑,題暑之體也。」
今天我們所說的篆書是指的大篆和小篆的統稱,現在主要是指小篆。什麼是小篆呢?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中也有一說,他說:「篆者掾也,掾者官也。」也就是說,篆書就是掾書,掾書就是秦代官書,秦代官書就是秦朝官方使用的小篆。
篆字的用筆、結字與章法
在篆、隸、楷、行、草五種字體中,篆書是最古老的漢字字體,是先秦時代、秦代和漢代前期通行的正體文字。至東漢時代,篆書已逐漸被隸書所替代,退出主要實用領域。但是,篆書雖然是早期的漢字字體,卻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書寫效果,所以後世仍有沿用,並在藝術上有所發展。其線條或爽利勁健、或深厚凝重、或質樸圓渾、或典雅雍容;字形疏密相間、錯落有致、姿態各異、自然天成。
書法中強調中鋒用筆的傳統即源自於篆書,所以中鋒用筆的方法也稱「篆法」。篆書筆畫以圓為主,小篆大致是只有直、弧兩種筆畫,而沒有撇、捺、鉤、挑等尖狀的筆畫,起筆、收筆藏鋒,且多圓轉而無方折。「篆」本有「引書」的意思,行筆取勢委婉悠長,貫通暢達,所以唐代孫過庭說:「篆尚婉而通」。圓勁婉通是篆書筆畫的基本審美特徵。
篆書的用筆無它法,多中鋒而已矣。所謂的篆書中鋒用筆,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範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云:「江南徐鉉善小篆,映日視之,畫之中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至於曲折處亦當中,無有偏側處,乃筆鋒直下不倒側,故鋒常在畫中,此用筆之法也。」
篆字的結構上緊下松,垂腳稍長,有居高臨下的儼然之態,當須仰視觀之,那種橫短豎高的造型特徵產生了神秘的崇高感;章法上行列整齊,規矩和諧,形成了以挺拔俊秀之結體、圓潤勁利之用筆、蜿蜒渾暢之線條和莊嚴雍容之布局為基本特徵的藝術風貌。篆書的線條是凝重和渾厚的,結體是隨心和稚拙的,顯現出一派天真爛漫不加雕琢的自然美,以及樸質渾厚的美學特徵。
篆書章法的變化,從總體上看是趨向於整齊統一。甲骨文字形大小不一、字距行距不等,基本上縱成行而橫無列;後來的金文、石鼓文、簡牘書等文字也都是縱向排列。章法上,篆書已奠定了漢字書寫縱向排列的基本格局。而且,在西周金文中已出現了縱有行、橫有列的章法。從整體上說,大篆由於載體材料和成字方式是多樣的,章法變化較為明顯,秦代小篆章法講求規整,縱橫有度,加之字形修長而方整,筆畫分布均勻,因此布局顯得整齊統一。
怎樣學認篆字?
有人說,「習篆容易識篆難」,習篆者大多數有這樣的體會。但我們最需要的偏偏就是「識篆」。識篆難,但也不是不能識。實際上篆書雖屬於古文字,但它和現代漢字是—脈相承的,是現代漢字的源頭。其中部分篆字直到今天都沒大變化,而那些變化大的多數漢字也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
第一,學認篆字要有所本。五十多年前,我初中時學刻篆字圖章,靠的就是一本四體千字文。如今,誰要是想學認篆字,不妨買一本真篆對照千字文或真草隸篆四體千字文。有了它,翻閱方便,攜帶輕便。
第二,如前所說,先弄清並掌握篆字部首與今日漢字部首之間的對應規律。本人利用《康熙字典》弄了一個部首篆真對照表(見附錄一)。熟悉了對應規律後,再利用附錄二,考考自己能不能看著篆字部首,想得出它所對應的真體字或簡體字的部首。
第三,辨似。即將篆體相近(如部件「支」和「攵」)或真體相近(如「未」和「朱」)的字放在一起(該例可在附錄一中查看),進行比較,辨認。
第四,將特殊篆字,如父、牙、花、鳥、烏、必、庚、康、焉、驚、學、頭等這些不能用部首對應規律來加以識別的篆字收在一起,以便硬記。
第五,注意同一個部件在一個字的不同部位可能有不同的篆法。例如部件「谷」,作為一個字的左偏旁(如「欲」)和作為一個字的右偏旁(如「浴」),篆法就有所不同。而部件「立」作為一個字的左偏旁(如「颯」)和作為一個字的上部(如「童」),篆法幾乎完全不同(該例可在附錄一中查看)。
又如部件「阝」,它是由兩個完全不同的篆字「阜」和「邑」變化而來的,二對一。在篆字中,如果看到它的一個部件是「阜」的篆體,那它對應的是今天的左耳「阝」;如果看到它的一個部件是「邑」的篆體,那它對應的是今天的右耳「阝」。
第六,要學認更多的篆字,可查看《康熙字典》掃描版和《說文解字》掃描版。
附錄:篆字部首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