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教育的對象是孩子,更具體點來說,是孩子的成長,而成長體現在身體、智力、道德、性格的完善這幾個方面。
如果你認為教育的本質是面向自己,那麼你自己應該去上學,而不是你的孩子。
在這四個方面,學校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智力教育上,即學習文化知識上。形式主要以教師的傳授和灌輸為主,有互動,但不是主要的。這在任何一對多的關係中都是一樣的。
我們說學校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智力教育上,這個事實不需要我們做過多的懷疑。
老師主要關注學生的成績,是因為學生的成績是老師工作能力(業績-工資)的直接體現;父母主要關注孩子的成績,是因為孩子的成績是父母認為學校是否發揮作用的直接體現。
這兩方面的傾向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只有成績可以量化。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才能讓人感覺心裡踏實。
另外一個不受我們關注的是孩子身體的成長,只要長個子、面色較好,每個老師和家長都直接假定孩子的身體是健康的,況且現代醫學只需要一管血,就可以看出身體的基本健康狀況。
而其他兩個方面,即道德和性格的教育,不像智力教育一樣,以傳授和灌輸的形式而獲得,主要的形式是體驗,這種體驗產生於學生較為簡單的社會關係中,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家長。
在學生和老師的關係中,我們已經說過了,是一對多的關係,這使得老師沒有多少精力關注每個學生的(身體、道德,性格)成長。
除非一個班級中學生數量較少,能隨時保持老師和學生以及和家長之間的互動,但目前來看,這是不可能的。
對學生來說,唯一處在平等地位的是和其他學生的關係,在其發生關係中所表現的行為只是道德和性格的表現。
一個人(包括學生)如果想真正獲得某種道德和性格,就要對這一道德和性格反思,所以他首先要能辨別出這一道德和性格是好的,而後才能學習(模仿)它的行為。
但辨別好壞的思辨和推理能力,在學生身上是極其不完善的,所以還是和智力教育一樣,主要形式仍然是灌輸式的。
在學校,老師對某個學生成績和行為的表揚,就是在告訴其他學生要努力學習和做這樣的行為。
然而短時間的經歷,就可以讓每個學生發現,成績第一的只有一個;如果每個學生都做了同樣善良的事情,老師只會總體表揚,而不是有所特別指向,但對某個學生來說,需要這種特定所指(自己)。
沒有個人榮譽感的人,從來不會產生集體榮譽感。
在每年一度的全校學生表彰大會上,除了那些覺得可以得到表揚的學生以外,大多學生是極不情願的在操場上曬幾個小時的,除非對學習的厭惡已經超過了受太陽暴曬帶來的痛苦。
另一方面,如果某一學生持續性的學習和努力,在自己看來已經有所進步,卻依舊得不到老師的表揚,那麼很容易對老師眼中的好學生產生嫉妒,從而自暴自棄。
他們經常會說,不就是學習好嘛、不就是會討好老師嘛,有什麼了不起的,這就是嫉妒的雛形;更進一步的,可能會聯合其他學生,有事沒事的找這些學生的茬。
這一發展和我們成人世界是大同小異的,在和同事的關係中,在和朋友的關係中,優秀的個體,要麼能激勵我們上進,要麼促進我們產生嫉妒之心。
所以從教育實現的主要單位學校,我們可以看出,教育的本質就是為未來社會培養能應該社會走向(正確走向需要道德和價值判斷)的骨幹力量。
學生的最後一種關係是和父母之間。區別於老師,儘管父母可能具備豐富的知識,但其主要精力不是傳授孩子知識,而且也區別於和同齡孩子的相處,父母總是關心孩子,所以在孩子眼裡,父母是唯一"優秀」但卻站在自己這一邊的人。
因此,父母如果過多的、在孩子沒有求助的情況下教授孩子知識,實際上,是把孩子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
在孩子心裡,父母的角色已經不那麼單一了。在父母指導孩子課外作業的過程中,經常表現的像老師一樣。
父母如果想主動教授孩子知識,是需要技巧的,比如在遊戲或旅遊中,以「你一句我一句」的互動方式來完成。從這方面來看,我是不贊同,父母花費太多精力,指導孩子的作業,除非孩子樂意這麼做。
我們已然知道,學習文化知識並不是父母的主要職責。而在所有關係中,能讓孩子優秀之人,而卻毫無嫉妒之心的,只有來自父母。儘管大多數孩子不知道這些行為為什麼是正確的,但他們之所以那樣做,就是因為「我爸爸媽媽就是這樣做的」。
另一方面,和父母經常的交流和已有的感情基礎,有助於加深孩子對應該做某一行為和某一觀念是正確的信念,這就是家庭教育的本質,形成正確的道德和價值判斷。
所以作為父母,必須知道什麼行為是孩子應該做的和某一觀念是正確的。「應該」和「正確」不是那麼明顯的,而是要尋求「為什麼」,這個過程就是父母面向自己的過程。
所以最好的家庭教育是榜樣教育,而其本質就是面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