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家庭教育是榜樣教育,而其本質就是面向自己

2020-09-17 育兒漫話

毫無疑問,教育的對象是孩子,更具體點來說,是孩子的成長,而成長體現在身體、智力、道德、性格的完善這幾個方面。


如果你認為教育的本質是面向自己,那麼你自己應該去上學,而不是你的孩子。


在這四個方面,學校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智力教育上,即學習文化知識上。形式主要以教師的傳授和灌輸為主,有互動,但不是主要的。這在任何一對多的關係中都是一樣的。


我們說學校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智力教育上,這個事實不需要我們做過多的懷疑。


老師主要關注學生的成績,是因為學生的成績是老師工作能力(業績-工資)的直接體現;父母主要關注孩子的成績,是因為孩子的成績是父母認為學校是否發揮作用的直接體現。


這兩方面的傾向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只有成績可以量化。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才能讓人感覺心裡踏實。


另外一個不受我們關注的是孩子身體的成長,只要長個子、面色較好,每個老師和家長都直接假定孩子的身體是健康的,況且現代醫學只需要一管血,就可以看出身體的基本健康狀況。


而其他兩個方面,即道德和性格的教育,不像智力教育一樣,以傳授和灌輸的形式而獲得,主要的形式是體驗,這種體驗產生於學生較為簡單的社會關係中,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家長。


在學生和老師的關係中,我們已經說過了,是一對多的關係,這使得老師沒有多少精力關注每個學生的(身體、道德,性格)成長。


除非一個班級中學生數量較少,能隨時保持老師和學生以及和家長之間的互動,但目前來看,這是不可能的。


對學生來說,唯一處在平等地位的是和其他學生的關係,在其發生關係中所表現的行為只是道德和性格的表現。


一個人(包括學生)如果想真正獲得某種道德和性格,就要對這一道德和性格反思,所以他首先要能辨別出這一道德和性格是好的,而後才能學習(模仿)它的行為。


但辨別好壞的思辨和推理能力,在學生身上是極其不完善的,所以還是和智力教育一樣,主要形式仍然是灌輸式的。


在學校,老師對某個學生成績和行為的表揚,就是在告訴其他學生要努力學習和做這樣的行為。


然而短時間的經歷,就可以讓每個學生發現,成績第一的只有一個;如果每個學生都做了同樣善良的事情,老師只會總體表揚,而不是有所特別指向,但對某個學生來說,需要這種特定所指(自己)。


沒有個人榮譽感的人,從來不會產生集體榮譽感。


在每年一度的全校學生表彰大會上,除了那些覺得可以得到表揚的學生以外,大多學生是極不情願的在操場上曬幾個小時的,除非對學習的厭惡已經超過了受太陽暴曬帶來的痛苦。


另一方面,如果某一學生持續性的學習和努力,在自己看來已經有所進步,卻依舊得不到老師的表揚,那麼很容易對老師眼中的好學生產生嫉妒,從而自暴自棄。


他們經常會說,不就是學習好嘛、不就是會討好老師嘛,有什麼了不起的,這就是嫉妒的雛形;更進一步的,可能會聯合其他學生,有事沒事的找這些學生的茬。


這一發展和我們成人世界是大同小異的,在和同事的關係中,在和朋友的關係中,優秀的個體,要麼能激勵我們上進,要麼促進我們產生嫉妒之心。


所以從教育實現的主要單位學校,我們可以看出,教育的本質就是為未來社會培養能應該社會走向(正確走向需要道德和價值判斷)的骨幹力量。


學生的最後一種關係是和父母之間。區別於老師,儘管父母可能具備豐富的知識,但其主要精力不是傳授孩子知識,而且也區別於和同齡孩子的相處,父母總是關心孩子,所以在孩子眼裡,父母是唯一"優秀」但卻站在自己這一邊的人。


因此,父母如果過多的、在孩子沒有求助的情況下教授孩子知識,實際上,是把孩子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


在孩子心裡,父母的角色已經不那麼單一了。在父母指導孩子課外作業的過程中,經常表現的像老師一樣。


父母如果想主動教授孩子知識,是需要技巧的,比如在遊戲或旅遊中,以「你一句我一句」的互動方式來完成。從這方面來看,我是不贊同,父母花費太多精力,指導孩子的作業,除非孩子樂意這麼做。


我們已然知道,學習文化知識並不是父母的主要職責。而在所有關係中,能讓孩子優秀之人,而卻毫無嫉妒之心的,只有來自父母。儘管大多數孩子不知道這些行為為什麼是正確的,但他們之所以那樣做,就是因為「我爸爸媽媽就是這樣做的」。


另一方面,和父母經常的交流和已有的感情基礎,有助於加深孩子對應該做某一行為和某一觀念是正確的信念,這就是家庭教育的本質,形成正確的道德和價值判斷。


所以作為父母,必須知道什麼行為是孩子應該做的和某一觀念是正確的。「應該」和「正確」不是那麼明顯的,而是要尋求「為什麼」,這個過程就是父母面向自己的過程。


所以最好的家庭教育是榜樣教育,而其本質就是面向自己。

相關焦點

  • 最好的教育就是:爸爸是榜樣,媽媽是鏡子
    家庭教育是孩子最初的學校,這份教育伴隨人的一生,對孩子的性格、脾氣、秉性影響至深。健康的家庭裡,父親和母親都不能缺席,而有愛的家庭裡,父愛和母愛也都要給對。在中國,最好的家庭教育:爸爸是榜樣,媽媽是鏡子。
  • 最好的家庭教育:爸爸是榜樣,媽媽是鏡子!
    家庭教育是孩子最初的學校,這份教育伴隨人的一生,對孩子的性格、脾氣、秉性影響至深。健康的家庭裡,父親和母親都不能缺席,而有愛的家庭裡,父愛和母愛也都要給對。在中國,最好的家庭教育:爸爸是榜樣,媽媽是鏡子。
  • 最好的家庭教育:爸爸是榜樣,媽媽是鏡子
    ,就是父母要做最好的自己生活中常常聽到這樣的話:「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教育孩子,就是拼父母,拼的不是金錢和地位,拼的是父母的教育態度,拼的是父母對自己的要求和對孩子的要求。對孩子提要求很簡單,只需要出張嘴就行了,但是對自己提要求卻很難,需要自律和毅力。
  •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要做最好的自己
    我們常說,什麼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其實,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徐路嬋 「我想,沒有最好的家庭教育,只有最合適孩子的教育。不過,好的家庭教育裡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徵,譬如,以身作則的,三觀內核正的,富有正能量的,勤勞善良的父母。」 反思:你是這樣的父母嗎?
  • 李玫瑾:最好的家庭教育,爸爸是榜樣,媽媽是基石
    打好家庭教育的根基,孩子的成長才會越來越順。 而真正好的家庭教育,莫過於,父親是榜樣,母親是基石。母親和孩子的互動,是孩子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方式。 母親平和而愉悅,孩子看見的自己,可愛、自信、被接納; 母親冷漠而情緒化,孩子看見的自己,抑鬱、孤獨、被否定。 換句話說:母親對待孩子的態度,就是孩子解讀世界的方式。 而孩子對母親的這種天然依賴,使得母親成為孩子最重要的教養人。
  • 父母做好自己,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父母做好自己,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2020-12-08 16: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最好的家庭教育:父親是榜樣,母親有溫度……
    一個人品德、修養、習慣、素質、原則、三觀等的形成離不開父母的教育。 而最好的家庭教育,莫過於:父親是榜樣,母親有溫度。童話大王鄭淵潔曾寫過一本書,名《父親的含義是榜樣》,書中提到了他父親對他的教育方式以及他自己作為父親對兒子的教育方式。
  • 最好的家庭教育:父親是榜樣,母親有溫度
    一個人品德、修養、習慣、素質、原則、三觀等的形成離不開父母的教育。而最好的家庭教育,莫過於:父親是榜樣,母親有溫度。父親是榜樣,家才有方向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則新聞:一位父親帶著3歲的女兒在廣場的臺階上認真地讀書,大大的身影和小小的人兒,遠遠看上去,畫面格外溫馨。當接受記者採訪時,這位父親說,他是一名中學老師,女兒在自己的影響下喜歡上了讀書。
  • 「最好的家庭教育,父母要做最好的自己。」
    一個人品德、修養、習慣、素質、原則、三觀等的形成離不開父母的教育。而最好的家庭教育,莫過於:父親是榜樣,母親有溫度。童話大王鄭淵潔曾寫過一本書,名《父親的含義是榜樣》,書中提到了他父親對他的教育方式以及他自己作為父親對兒子的教育方式。
  • 最好的家庭教育:父親是榜樣,母親有溫度
    其實反過來也依然成立,父母是孩子的鏡子,而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品德、修養、習慣、素質、原則、三觀,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教育。而最好的家庭教育,莫過於,父親是榜樣,母親有溫度。父親是榜樣,家才有方向網上看到一則視頻:一位父親帶著3歲的女兒在廣場的臺階上認真地讀書,大大的身影和小小的人兒,遠遠看上去就格外溫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位父親說他是一名中學老師,女兒在自己的影響下喜愛上了讀書。
  • 教育之道:唯愛和榜樣
    忘了是哪位朋友轉來一條微博,說從來就沒有什麼家庭教育,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做父母的認真工作,認真生活,好好愛家人,做最好的自己,那麼孩子在這樣的氛圍裡長大,就會學習,就會模仿,從而做最好的自己。陪了兒子一萬個小時的吳祥輝某天兩次說出福祿貝爾的話:「教育之道無他,愛和榜樣而已」,問培正怎麼看,培正想了很久,說:「我想不出有任何角度可以反駁這句話。」
  •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做最好的自己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做最好的自己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即由家庭裡的長者對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實施的教育和影響。你見過的好的家庭教育是怎樣的呢?小時候敏感靦腆,媽媽帶我去廣場並示範如何跟陌生媽媽主動打招呼;小時候不愛運動,不愛閱讀,媽媽帶我逛遍了全市的書店,帶我到遊泳池邊玩水;現在的我朋友很多,獎學金拿到手軟,日常五公裡的晨跑,媽媽帶我看世界,給予了我最好的教育投資,這關係到一個人的競爭力和素養,更關係到未來能夠更好的生活。
  •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能夠做好自己
    古有孟母三遷,就是說環境可以影響孩子。在家就要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很多父母總在尋找一個最佳答案,期待從教育專家的口中收穫到最實用的方法,在各類優秀家庭中尋找到最佳的答案,卻總把自己置身於教育之外。
  • 新家庭教育的本質不是知識與技能教育,而是道德和情感教育
    在家庭內部,本質上是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關係來對孩子實施的家庭教育。一般地,家庭教育作為教育的一種形式,其根本問題就是把下一代培養成什麼樣的人的問題,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通過相互之間的言傳身教、生活方式、情感交流等方式,對子女施以一定的教育影響,繼而家庭成員被彼此相互影響的一種社會活動,在這種程度上說,家庭教育在本質上是一種道德教育。
  • 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人的一生要經歷三種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這三種教育在不同的正常階段裡承擔著不同的教育理念,家庭教育主導的教育理念是態度與習慣,學校教育主要是孩子科學知識的掌控,而社會教育主導人際關係和生存技能。而家庭教育是根的教育,是人生的基石,影響孩子一輩子。因此便有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的說法。
  • 看《教育的本質》,做智慧型家長
    甚至為了不動手打人而給孩子戴上頭盔,給自己綁上雙手。也有家長說,天天跟孩子的作業跟得很緊,可是孩子的成績就是上不去。網上有一句話說得很對:三流的父母當保姆,二流的父母當教練,一流的父母當榜樣。且看《教育的本質》,做智慧型家長。這是一本適合教師和父母閱讀的教育經典書。關於作者陳錢林,全國知名校長,資深家庭教育專家。從事教育30多年,做校長近20年,陳錢林對教育生態整體十分了解。他一直追尋教育的本質。
  • 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記者問:「你們是怎樣教育孩子的?」他們都回答:「好像也沒怎麼教育啊。」第三個現象:「孩奴式父母」的孩子,不但成績很難躋身頂級,而且性格也不太陽光。記者問「孩奴式父母」同樣的問題時,他們不但自己的苦水一大堆,對孩子的不滿也是一大堆。他們始終不明白一件事情:「我付出了這麼多,為什麼就教不出優秀孩子呢?」是啊,為什麼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付出與回報是如此的不成比例?
  • 守護最好的教育
    文 周亞軍 張代弟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會思考一個問題: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麼?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在博碩教育創始人王華鋒看來,教育,不僅是給孩子們樹榜樣,授知識,教做人,最終還是要回到孩子身上,激發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幫助他們挖掘自我發現和自我實現的潛能,讓他們對未知世界始終保持探索的熱情,做最好的自己。
  • 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要做最好的自己
    前段時間,在江蘇宜興一位爸爸赤腳下水撈寶寶打碎的玻璃渣不少網友對此稱讚這才是榜樣的力量!爸爸這個行為,引全網點讚!網友紛紛點讚:「有這樣的家長,孩子未來可期」我們常說,什麼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其實,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反思:你是這樣的父母嗎?知乎上有個問題:父母對孩子的三觀形成,到底起到多大影響?
  • 何為教育?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何為教育」,大家「各抒己見」,A說老師教書育人這就是教育,B說父母言傳身教這也是教育,C說社會歷練實踐也是教育……目前的學校教育存在著許多弊端,素質教育改革呼籲很多年,但一直沒有找到合適模式,但我們相信中國的教育會越來越好的。02、言傳身教,家庭教育。